《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2.84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文化读后感中国文化读后感通用1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文化读后感1“低劣的吐槽段子只适合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
”01本书的书名是很“诱人的”,“中国文化”本身意味着广度和深度,至于“深层结构”,作者解释为“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
如此看来,本书着重要阐述的是中国文化外在表现形式背后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
这“东西”理应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
02通读全书,作者耗字40余万,主旨为两点,一是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作者引用“仁者,人也”,“仁”即“二人”,“二人”才能称之为“人”的拆字新解读来解释中国的人情社会,作者认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二是由此引申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句话,个人的“压抑”,集体的“权威”。
全书围绕“二人与一人”的关系列举了种种社会现象来佐证上述观点。
对于作者提出的各种中国社会现象,如“对外客‘尊而不亲’,对自己人‘亲而不尊’”、“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容易被感情化,对持有不同见解者视为‘不友好’”、“一个人‘做好人’仍比‘有个性’更受人欣赏”、“存在‘亲民’姿势,而不是‘亲民’制度的情况”等等,不一而足,都值得深思。
03然而本书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则,未见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
用“仁者,人也”的拆字解读及众多自古有之的俗语来论证国人如何“抑制个性、臣服权威”有穿凿附会之嫌;再则,作者序言写“本书特点并非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看似要彻头彻尾的“解剖”,读来却更像是一箩筐吐槽,不成系统,更遑论明心见性。
如此吐槽需洋洋洒洒40余万字?最后,作者的佐例存在不少为吐槽而吐槽的情况。
兰亭集序书法的艺术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它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读完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传达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历史底蕴。
兰亭集序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骈文,以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书法作品中,王羲之的字体婉约秀丽,结构均衡,极富艺术感。
每一个字的笔画流畅,用笔丰富多变,展现出了作者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兰亭集序书法,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叙述了一场饮宴的情景,记述了他与众多文人雅士的相聚和共同的情怀。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追求。
同时,兰亭集序中还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王羲之引用了兰亭的典故,将人生与自然相联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自然变化的感慨。
这样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十分常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也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技法和与众不同的笔墨表现,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运用了稳重典雅的楷书书体,每一笔都准确而富有力量感。
他通过独特的用笔技法和构图手法,将每个字做到了极致,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兰亭集序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同时也让我对中国书法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阅读完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这幅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自信。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谈谈“字如其人”儿时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感情,暑假偶得清闲,逛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突然眼前一亮,凭着对书法的爱好,对这样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谈中国文化的书籍,所以带回家一气拜读完。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少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现在我就书中的一个部分书法与人文的“字如其人”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请教于各位。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便对我的书写要求很高。
他常激励我:“字如其人乃古训,胸怀正气之人写字自然端正,胸怀大志之人写字自然大气,奸恶佞邪之人写字自然如鬼画符。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儿时的我孜孜不倦描红、临摹的动力。
多年后,每每提笔练字时,当时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难道从一个人的字迹真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操守吗?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民族,写字本是一种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手段,中国人却把它发展成书法,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并赋以美好的理想,把一个人的字迹直接与该人的人品联系起来,即通常所说的“字如其人”。
在古代就早已有字如其人、识人不如相字之说。
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说:“书,心者也。
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
可见通过字迹来分析人品的好坏古已有之。
最完美的诠释“字如其人”的说法就不得不提两个人。
一个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他官至尚书,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把伟大的人格融入雄迈遒劲的书法之中。
其所创“颜体”端庄雄伟、遒劲有力,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宛如其人一样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他的代表作之一《颜勤礼碑》,之所以成为后人临习、效仿的范本,我想不仅是学习他的字,更是通过他的字来学习他那种高风亮节的品质吧;另外一个是北宋末年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此君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通过笔墨纸砚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今日的新书体,每一种书体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意义。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墨宝、名人手迹等历史文献,了解历代书法家的风采和创作成就,从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髓内涵。
在学习隶书时,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隶书,这正是中国书法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从中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
通过汲取书法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进而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自信。
中国书法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胜”,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际友人前来探寻。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领域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自信,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书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渊源,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自信,提高个人修养和气质魅力。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7篇第1篇示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被尊奉为“四艺”之首,即琴、棋、书、画。
这种高度评价不仅源于书法本身的美学价值,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书法的重视和崇尚。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绵延和延续。
在书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每一个字、每一行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精神的寄托。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智慧,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书法的世界里,需要用心静心、慢慢练习,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和耐心。
通过笔墨间的磨砺和修炼,可以增强个人的修养和自律,培养出一种沉稳、自信的性格。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更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修养水平。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对于当代社会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更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表现力。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段字数已近800字,可提供内容建议】第2篇示例: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字艺术的高峰之一,被誉为“东方美术的瑰宝”。
从汉字的演变到不同书体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书法家为人类的文明传承提供了无穷的力量和思考,无论是从艺术性角度或文化价值角度,书法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从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来看,书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书法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邃。
中国的书法有“以形写神”之说,通过笔画的组合之美,表现出情感、意境和思想,反应出了书法家深邃而敏感的思想、修养和情感。
书法家在注重规矩、法度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自由度和个性特质。
正是书法家这种和谐的艺术和思想的结合,使得书法艺术具有无限的魅力和感染力。
古人有云:“书法不是艺术,而是文化。
”在这个时代,书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载体。
通过书法艺术,人们可以汲取到深厚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蕴含着许多历史和文化的经验和教训。
书法家通过笔墨、纸张的运用,把自己感受到的传统文化,表现在笔画上,传递给后人,使书法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
书法家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术的魅力,更有一种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思想、哲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精华被深刻地表现在书法中,成为了国之重磅的文化继承、教育,向所有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强烈推荐。
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书法,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也能够深刻地领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文化。
这是一种丰富自己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观看《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后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在学习继续教育课程中,观看《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后,这门课程让我受益非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体会和今后怎样付诸行动的计划。
书法自古就被视为中华文人士大夫的必备修养,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倍受中华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它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书法的发展离不开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发展分线条化、图象化、笔画化。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
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
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
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楷书最为难学难掌握,但是楷书是书法规律的基础典范,所以从目前学习者绝大多数是从学楷书开始。
当你感觉怎么写也写不好的时候,一方面是楷书难写,另一方面是你在不断地进步,你感觉写的不好,就会努力地去写好,因为你看到了差距。
我们在学习楷书时候也可以练习着行书、隶书、篆书等,这样可以有助于更好的练习楷书,也可以减少练习中的疲劳感。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植根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中,代表着中国古代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通过学习书法,不仅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更能够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让人心生敬仰之情。
学习书法能够帮助人理解和感悟古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书法大师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思考着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认识,这种思考的过程被融入到书法作品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也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体现。
学习书法的人不仅仅是在写字,更重要的是在感悟古代文人的智慧,理解他们对人世间各种事物的看法,从而推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学习书法能够培养人的耐心和专注力。
书法是一项需要极高耐心和专注力的艺术,写字时需要严格遵守规范,每一个笔画都要精确无误。
要想写好一幅书法作品,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不断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摒弃急躁和浮躁的心态,耐心地专心致志地潜心揣摩每一个笔画,培养自己耐心和专注的能力。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往往容易迅速失去耐心和专注力,而书法正是一个良好的培养这些品质的途径。
学习书法还能够增强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中国古代书法强调“笔墨与心境相通”,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往往能够通过笔墨的流动得以传达出来。
通过书法的练习,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注入到书法作品中,通过字体、布局等表达出来。
这种沟通的方式不仅仅是文字间的传递,更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能够丰富和深化人际间的交流和理解。
学习书法能够培养人的气质和修养。
书法的韵律和美感与人的气质和修养息息相关。
通过修炼书法,学习者会渐渐形成一种内敛、沉稳、含蓄的气质。
书法作品的优雅和雅致不仅仅来自于字体的线条,更体现于书法者的人格和修养上。
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修行,通过不断地练习和钻研,学习者会在写字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修养和气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读后感(精选多篇)关于书法的读后感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
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
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
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
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
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
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
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
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
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
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
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
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
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法》一文中。
沈氏的字,或有不同的评价,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
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
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一段时刻来的忙忙碌碌,偶得闲,携一本感兴趣的书,沏一杯清清的茶,独享着宁静,一时刻全身心完全的放松,而思想能够任凭自由放纵,这种感受真是美妙,因此忙碌后读些自已感兴趣的书是极好的一种调节。
从幼小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爱好,别知怎的,可能是受祖父的妨碍,尽管祖父并没手把手教我练字,但自已也别自觉得自我把玩,这也许是dna的作用吧,今天漫步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忽然眼晴一亮,靠着对书法的爱好,对如此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聊中国文化的书籍,因此带回家一气拜读完。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青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别可缺少的部分。
书开篇就铲述书法是奇异的艺术,从书法最基础的汉字开始进行说明,首先汉字是方块字,尽管人类文明起初都由象形文字开始记录信息,但后来如古埃及文,巴比伦文都走向拼音化,只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汉字固定在了形体上面成为方块字,线条比拼音要丰富得多,而且单一汉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其次汉字用软笔(毛笔)书写,毛笔富有弹性,使得字体线条极富变化;接下来说了汉字的形体构造,要紧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说了汉字的演进,篆、隶、草、楷、行。
说了构成书法艺术基础的汉字后,开始介绍相应的辅助方面,要紧是文房四宝,接下来说了怎么执笔运笔的办法,说究笔势,即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把握将速度、力度、圆度完美的结后,之后提到结构和章法,写字之前要思考全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首字要统领全篇,行气贯穿,字距行距协调,突出主笔,别能藐视最后一行或一字,说究题款,印章。
在对书法艺术了解后,作者开始为大伙儿打开这扇窗,开始向大伙儿铲述书法是怎么与中国文化相倚相进,要紧经过书法与中国园林(举了苏州园林,绍兴兰亭、沈园),书法与古建文化(浙江乌镇、名人雅十给店面题匾),书法瑟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手抄经书需求极旺,促成佛教的快速传播,刻经于石,以防经文被毁,如泰山的水峪金刚经),书法与儒道精神(“中立而别倚”的中庸思想滋养每一具书家,中国的美学思想总是把运气放在第一位,这个地方的运气也算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说究“清净无为,独善其身”,算是遵循万物自身的规律而治之,无为是为了有为,如此也为那些归隐者和别得志者有了恬淡,豁达的精神归宿),书法与民俗文化(涉及内容,春节春联,福禄寿字,对联,挽联、挽词,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书法与帝王文化(古代众多帝王本身也是酷爱书法艺术,有不少是有名的书家,所在书法首先就被帝王极力推崇,作者辨证的的说明了帝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妨碍),书法与古代教育(涉及到科学,学院、国家、私学等内容,古代书法成为应试的基础,在不少朝代里,甚至浮现写好书便成为仕的现象),书法与诗词文赋(对诗,词,曲,赋,文进行了介绍,历代书家都与词词文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李白其书法造谐就极高),书法与绘画篆刻(中国画的笔法都取于书法笔画,因此有习画先习书的说法,),书法与装裱鉴藏(简单介绍装裱知识,装裱使得精妙的书法更好得以展现)。
读彻底书,让人在书法方面的知识面大大拓展,尽管全书关于某些方面并无具体深入的说解,但其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源,为初学者领会书法艺术提供了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