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2.84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文化读后感中国文化读后感通用1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文化读后感1“低劣的吐槽段子只适合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
”01本书的书名是很“诱人的”,“中国文化”本身意味着广度和深度,至于“深层结构”,作者解释为“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
如此看来,本书着重要阐述的是中国文化外在表现形式背后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
这“东西”理应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
02通读全书,作者耗字40余万,主旨为两点,一是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作者引用“仁者,人也”,“仁”即“二人”,“二人”才能称之为“人”的拆字新解读来解释中国的人情社会,作者认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二是由此引申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句话,个人的“压抑”,集体的“权威”。
全书围绕“二人与一人”的关系列举了种种社会现象来佐证上述观点。
对于作者提出的各种中国社会现象,如“对外客‘尊而不亲’,对自己人‘亲而不尊’”、“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容易被感情化,对持有不同见解者视为‘不友好’”、“一个人‘做好人’仍比‘有个性’更受人欣赏”、“存在‘亲民’姿势,而不是‘亲民’制度的情况”等等,不一而足,都值得深思。
03然而本书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则,未见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
用“仁者,人也”的拆字解读及众多自古有之的俗语来论证国人如何“抑制个性、臣服权威”有穿凿附会之嫌;再则,作者序言写“本书特点并非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看似要彻头彻尾的“解剖”,读来却更像是一箩筐吐槽,不成系统,更遑论明心见性。
如此吐槽需洋洋洒洒40余万字?最后,作者的佐例存在不少为吐槽而吐槽的情况。
兰亭集序书法的艺术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它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读完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传达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历史底蕴。
兰亭集序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骈文,以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书法作品中,王羲之的字体婉约秀丽,结构均衡,极富艺术感。
每一个字的笔画流畅,用笔丰富多变,展现出了作者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兰亭集序书法,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叙述了一场饮宴的情景,记述了他与众多文人雅士的相聚和共同的情怀。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追求。
同时,兰亭集序中还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王羲之引用了兰亭的典故,将人生与自然相联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自然变化的感慨。
这样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十分常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也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技法和与众不同的笔墨表现,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运用了稳重典雅的楷书书体,每一笔都准确而富有力量感。
他通过独特的用笔技法和构图手法,将每个字做到了极致,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兰亭集序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同时也让我对中国书法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阅读完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这幅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自信。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谈谈“字如其人”儿时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感情,暑假偶得清闲,逛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突然眼前一亮,凭着对书法的爱好,对这样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谈中国文化的书籍,所以带回家一气拜读完。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少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现在我就书中的一个部分书法与人文的“字如其人”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请教于各位。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便对我的书写要求很高。
他常激励我:“字如其人乃古训,胸怀正气之人写字自然端正,胸怀大志之人写字自然大气,奸恶佞邪之人写字自然如鬼画符。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儿时的我孜孜不倦描红、临摹的动力。
多年后,每每提笔练字时,当时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难道从一个人的字迹真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操守吗?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民族,写字本是一种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手段,中国人却把它发展成书法,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并赋以美好的理想,把一个人的字迹直接与该人的人品联系起来,即通常所说的“字如其人”。
在古代就早已有字如其人、识人不如相字之说。
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说:“书,心者也。
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
可见通过字迹来分析人品的好坏古已有之。
最完美的诠释“字如其人”的说法就不得不提两个人。
一个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他官至尚书,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把伟大的人格融入雄迈遒劲的书法之中。
其所创“颜体”端庄雄伟、遒劲有力,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宛如其人一样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他的代表作之一《颜勤礼碑》,之所以成为后人临习、效仿的范本,我想不仅是学习他的字,更是通过他的字来学习他那种高风亮节的品质吧;另外一个是北宋末年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此君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通过笔墨纸砚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今日的新书体,每一种书体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意义。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墨宝、名人手迹等历史文献,了解历代书法家的风采和创作成就,从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髓内涵。
在学习隶书时,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隶书,这正是中国书法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从中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
通过汲取书法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进而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自信。
中国书法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胜”,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际友人前来探寻。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领域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自信,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书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渊源,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自信,提高个人修养和气质魅力。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7篇第1篇示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被尊奉为“四艺”之首,即琴、棋、书、画。
这种高度评价不仅源于书法本身的美学价值,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书法的重视和崇尚。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绵延和延续。
在书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每一个字、每一行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精神的寄托。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智慧,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书法的世界里,需要用心静心、慢慢练习,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和耐心。
通过笔墨间的磨砺和修炼,可以增强个人的修养和自律,培养出一种沉稳、自信的性格。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更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修养水平。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对于当代社会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更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表现力。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段字数已近800字,可提供内容建议】第2篇示例: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字艺术的高峰之一,被誉为“东方美术的瑰宝”。
从汉字的演变到不同书体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书法家为人类的文明传承提供了无穷的力量和思考,无论是从艺术性角度或文化价值角度,书法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从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来看,书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书法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邃。
中国的书法有“以形写神”之说,通过笔画的组合之美,表现出情感、意境和思想,反应出了书法家深邃而敏感的思想、修养和情感。
书法家在注重规矩、法度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自由度和个性特质。
正是书法家这种和谐的艺术和思想的结合,使得书法艺术具有无限的魅力和感染力。
古人有云:“书法不是艺术,而是文化。
”在这个时代,书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载体。
通过书法艺术,人们可以汲取到深厚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蕴含着许多历史和文化的经验和教训。
书法家通过笔墨、纸张的运用,把自己感受到的传统文化,表现在笔画上,传递给后人,使书法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
书法家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术的魅力,更有一种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思想、哲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精华被深刻地表现在书法中,成为了国之重磅的文化继承、教育,向所有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强烈推荐。
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书法,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也能够深刻地领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文化。
这是一种丰富自己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观看《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后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在学习继续教育课程中,观看《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后,这门课程让我受益非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体会和今后怎样付诸行动的计划。
书法自古就被视为中华文人士大夫的必备修养,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倍受中华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它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书法的发展离不开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发展分线条化、图象化、笔画化。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
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
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
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楷书最为难学难掌握,但是楷书是书法规律的基础典范,所以从目前学习者绝大多数是从学楷书开始。
当你感觉怎么写也写不好的时候,一方面是楷书难写,另一方面是你在不断地进步,你感觉写的不好,就会努力地去写好,因为你看到了差距。
我们在学习楷书时候也可以练习着行书、隶书、篆书等,这样可以有助于更好的练习楷书,也可以减少练习中的疲劳感。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植根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中,代表着中国古代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通过学习书法,不仅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更能够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让人心生敬仰之情。
学习书法能够帮助人理解和感悟古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书法大师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思考着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认识,这种思考的过程被融入到书法作品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也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体现。
学习书法的人不仅仅是在写字,更重要的是在感悟古代文人的智慧,理解他们对人世间各种事物的看法,从而推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学习书法能够培养人的耐心和专注力。
书法是一项需要极高耐心和专注力的艺术,写字时需要严格遵守规范,每一个笔画都要精确无误。
要想写好一幅书法作品,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不断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摒弃急躁和浮躁的心态,耐心地专心致志地潜心揣摩每一个笔画,培养自己耐心和专注的能力。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往往容易迅速失去耐心和专注力,而书法正是一个良好的培养这些品质的途径。
学习书法还能够增强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中国古代书法强调“笔墨与心境相通”,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往往能够通过笔墨的流动得以传达出来。
通过书法的练习,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注入到书法作品中,通过字体、布局等表达出来。
这种沟通的方式不仅仅是文字间的传递,更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能够丰富和深化人际间的交流和理解。
学习书法能够培养人的气质和修养。
书法的韵律和美感与人的气质和修养息息相关。
通过修炼书法,学习者会渐渐形成一种内敛、沉稳、含蓄的气质。
书法作品的优雅和雅致不仅仅来自于字体的线条,更体现于书法者的人格和修养上。
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修行,通过不断地练习和钻研,学习者会在写字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修养和气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读后感(精选多篇)关于书法的读后感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
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
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
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
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
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
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
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
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
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
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
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
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
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法》一文中。
沈氏的字,或有不同的评价,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
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
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人文精神内涵。
它不仅是文字和美术的结合体,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书法是一门绝妙的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既是一种文化娱乐,也是一种追求墨香、禅意、人生境界的修行。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使人内心平静,增强自身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首先,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
中国书法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体系。
它既有汉唐魏晋时期的正楷、行书、草书、隶书等经典书体,也有宋代的楷书、巨鹿楷、米字格等更为丰富多样的书体,这些传统书体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八法”、“气韵生动”、“左右对称”等书法圣经,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它们极富启发性,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在的价值取向。
其次,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能够陶冶情操,升华人生境界。
在书法的行书、楷书中,都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在书法艺术的修炼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掌握书法的技巧,还要深刻理解书法精神,以及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书法是“心灵的语言”,它需要通过墨水、笔尖、纸张等物质的输入、输出,将人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想表达出来。
通过使内心沉淀,消除杂念,使精神达到一种境界上的提升。
最后,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有利于人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
书法对人们的文化修养有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书法的道路上,不仅需要用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来锤炼,还需要加强精神方面的修养。
这需要大家通过平时的积累,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努力体验、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通过书法艺术,来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情感,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
总之,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而有益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并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为塑造高尚品质的人类精神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
《书法》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
一种精神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在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抒发。
通过对书法
的学习和欣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
内涵。
在书法中,每一个字都需要用心书写,每一笔都需要用心描绘,这种专注和用心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快节奏
的生活,很少有时间去静心体味一件事物。
而书法正是一种让人静
下心来,专注于笔墨间的艺术,感受文字之美的方式。
在阅读《书法》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这种静心的美好。
通过对书法的学习,我也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
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历
史沉淀。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而书法正是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的来说,阅读《书法》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
我能够继续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让自己在书法的世界中得到更多
的启发和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我深深感悟到以下几点:
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书法家们在书写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表现字形,更是在表达自己对于世界、人生、自我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书法艺术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内在修养。
书法艺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内在修养。
书法家必须具备精湛的技巧和对于书法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
同时,书法家还需要在修养上下功夫,通过对于生活和艺术的领悟,提高自己的心境和情感,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传神。
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这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书法艺术强调的是内在的气韵和外在的形式之间的协调和统一,追求的是“意境”的表达,这与中国文化中追求“内敛”、“含蓄”、“克制”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
书法艺术鼓励人们注重细节和内在。
书法艺术强调的是每一个笔画的形态和内在的气质,要求书写者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表达和把握。
在书法艺术中,注重的是内在的美和灵气的传达,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注重自己内在的修养和对于生活的细节的关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我们可以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在生活中注重细节、内在修养,追求内心的美与灵气。
书法的读后感《书法》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好的书。
这本书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艺术——书法,对书法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流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从书法的起源开始讲起。
它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以及隶书的发展过程,使我对书法的起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古代的中国人通过文字的书写方式,了解到了许多历史的真相和事实,并且,文字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通过书法的发展,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瑰宝。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书法中的一些基本功法和常用的字体,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书法的技巧和决定书法艺术效果的一些要素。
在阅读这些章节时,我被书法的精妙之处所折服。
例如,在学习行书和楷书时,我发现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书写规律,无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的技巧,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需要艺术家有独到的创造力和才华。
此外,我还对书法的审美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流派的书法,如颜真卿的“柳公绰”、柳公权的“徐敬业碑”等。
这些作品在形式、意境和笔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通过欣赏这些杰作,我发现每一幅作品都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陶醉其中。
这让我想到,一个艺术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通过笔触、字体和结构等方面的掌握,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
最后,我在本书中还找到了一些对于平时书法练习有所帮助的指导。
书中提到,学习书法需要坚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创作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知道,书法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坚持下去,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并发现更多书法的魅力所在。
通过阅读《书法》,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清晰明了地介绍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让我对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终于结束了一段时间来的忙忙碌碌,偶得闲,携一本感兴趣的书,沏一杯清清的茶,独享着宁静,一时间全身心彻底的放松,而思想可以任凭自由放纵,这种感觉真是美妙,所以忙碌后读些自已感兴趣的书是极好的一种调节。
从幼小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爱好,不知怎的,可能是受祖父的影响,虽然祖父并没手把手教我练字,但自已也不自觉得自我把玩,这也许是DNA的作用吧,今天闲逛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突然眼晴一亮,凭着对书法的爱好,对这样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聊中国文化的书籍,所以带回家一气拜读完。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少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书开篇就铲述书法是奇妙的艺术,从书法最基础的汉字开始进行说明,首先汉字是方块字,虽然人类文明起初都由象形文字开始记录信息,但后来如古埃及文,巴比伦文都走向拼音化,只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汉字固定在了形体上面成为方块字,线条比拼音要丰富得多,而且单一汉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其次汉字用软笔(毛笔)书写,毛笔富有弹性,使得字体线条极富变化;接下来讲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主要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讲了汉字的演进,篆、隶、草、楷、行。
讲了构成书法艺术基础的汉字后,开始介绍相应的辅助方面,主要是文房四宝,接下来讲了如何执笔运笔的方法,讲究笔势,即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把握将速度、力度、圆度完美的结后,之后提到结构和章法,写字之前要考虑全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首字要统领全篇,行气贯通,字距行距协调,突出主笔,不能轻视最后一行或一字,讲究题款,印章。
在对书法艺术了解后,作者开始为大家打开这扇窗,开始向大家铲述书法是如何与中国文化相倚相进,主要通过书法与中国园林(举了苏州园林,绍兴兰亭、沈园),书法与古建文化(浙江乌镇、名人雅十给店面题匾),书法瑟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手抄经书需求极旺,促成佛教的快速传播,刻经于石,以防经文被毁,如泰山的水峪金刚经),书法与儒道精神(“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滋养每一个书家,中国的美学思想总是把人品放在第一位,这里的人品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讲究“清净无为,独善其身”,就是遵循万物自身的规律而治之,无为是为了有为,这样也为那些归隐者和不得志者有了恬淡,豁达的精神归宿),书法与民俗文化(涉及内容,春节春联,福禄寿字,对联,挽联、挽词,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书法与帝王文化(古代众多帝王本身也是酷爱书法艺术,有很多是有名的书家,所在书法首先就被帝王极力推崇,作者辨证的的说明了帝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与古代教育(涉及到科学,学院、国家、私学等内容,古代书法成为应试的基础,在很多朝代里,甚至出现写好书便成为仕的现象),书法与诗词文赋(对诗,词,曲,赋,文进行了介绍,历代书家都与词词文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李白其书法造谐就极高),书法与绘画篆刻(中国画的笔法都取于书法笔画,所以有习画先习书的说法,),书法与装裱鉴藏(简单介绍装裱知识,装裱使得精妙的书法更好得以展现)。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学的享受,还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
首先,书法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书法以笔墨为媒介,深刻地表现了中国文人的品格和思想。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更是被看作是修身、治心、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通过欣赏、学习和练习书法,可以在笔画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如“仁、义、诚、信、孝、悌、忠、恕”等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学习如何追求“道”的境界,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若干精神内涵。
因此,书法常被用作提高审美意识及修身养性。
其次,书法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沉浸式体验。
书法需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写作,随着笔锋的起伏,心情和思想在墨迹中得到体现。
在这个细节耗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处于这种状态下,我们对外界的干扰和噪音变得不那么敏感,精神逐渐升华。
通过书法的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摆脱琐碎的杂事,进入一种完全沉浸在艺术中的状态。
感受到书法带来的放松、治愈、沉静、愉悦,培养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素质。
最后,通过学习书法,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古人云:“书法居艺之冠,又为干戈笔,不可疏懒也”。
书法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实用工具。
书法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交流息息相关,包含着历史、文化、艺术诸多方面的信息和价值。
学习书法,不仅是对艺术的研究,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了解,读懂书法背后的文化符号,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书法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学习书法,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意识、情感情商,还能让我们了解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并通过书法融入其中。
书法是我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通过书法获得传统文化的力量,能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信仰与自信。
书法读后感(多篇)第1篇:书法读后感-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
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
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
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
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
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
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
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法》一文中。
沈氏的字,或有不同的评价,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
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
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在今天书法普遍庸俗化、丑陋化、浅薄化,学术规范沦丧的时流下,张岩的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
他所选择的师法传统,与古人血战的道路是被历代书法家所印证了的正道、大道。
林散之云:“入的深,才能出得显”。
可见这条道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非急功近利、浅薄之子所愿为,所能为的。
愿张岩努力。
-《中国书法》读后感前言:书法艺术同京剧、武术、诗歌一样,都是中国的国粹。
从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再到成型于东汉、魏、晋时期的各个书法艺术形式,可见书法的形成与发展亦有其自己的历史轨迹。
选用文章:书法与中国文化作者:张琪摘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
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艺术的载体。
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
文章通过对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原本它就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中的书写是没有差异的。
但是,以书写工具而言,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神奇的书写工具,它的形状是锥形,它的尖、齐、圆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鹅管笔,由于毛笔的这个圆锥的形状,使得运笔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现出粗细不同的轻重变化。
而那种鹅管笔就不能像毛笔一样表现出如此多变的变化。
书写者在蘸墨的同时已经将宣纸规划,于是方块字就在纸间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
这整个的书写过程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出来,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
写汉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在于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汉字能达到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层次,虽然世界其他的文字同样可以书写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没有方方正正的汉字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汉字虽然偏旁可以写在上下左右各个地方,但是每一个写成的字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对于书写者来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的教养。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书写优美的人,但是这和中国书法是不能媲美的,因为书法是对人的性格的陶冶。
书写的优美和流利是每个文字都追求的,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书写在于意境的营造。
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法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美感,更能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草书》、《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字体不仅是文字的具象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了解到诸多古代文化的内容,如儒家的经典思想、道家的宇宙观念、佛家的修行之道等。
书法是汉字文化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通过书法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书法是艺术的体现,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国书法的艺术审美,主要表现在字体的结构、笔画的工整与韵味、字形的秀美与洒脱等方面。
一方面,字体的结构和笔画的运用是书法艺术得以完美呈现的关键。
从小学时的《楷书》到高中时的《行书》、《草书》,我们可以看到字体的变化和演变,一笔一画之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字形的秀美与洒脱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才华。
通过观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书法的习练过程,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
书法是一门高度注重细致动作并耐心坚持的艺术,每一笔每一划都需要精心调整和练习。
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笔画的矛盾性,书写时需要辩证统一,因此对于书法的学习和习练需要耐心坚持和不断调整。
通过不断习练书法,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提高自身的坚持力和耐心度。
书法作为艺术形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培养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增强艺术修养。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力量。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一段时刻来的忙忙碌碌,偶得闲,携一本感兴趣的书,沏一杯清清的茶,独享着宁静,一时刻全身心完全的放松,而思想能够任凭自由放纵,这种感受真是美妙,因此忙碌后读些自已感兴趣的书是极好的一种调节。
从幼小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爱好,别知怎的,可能是受祖父的妨碍,尽管祖父并没手把手教我练字,但自已也别自觉得自我把玩,这也许是dna的作用吧,今天漫步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忽然眼晴一亮,靠着对书法的爱好,对如此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聊中国文化的书籍,因此带回家一气拜读完。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青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别可缺少的部分。
书开篇就铲述书法是奇异的艺术,从书法最基础的汉字开始进行说明,首先汉字是方块字,尽管人类文明起初都由象形文字开始记录信息,但后来如古埃及文,巴比伦文都走向拼音化,只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汉字固定在了形体上面成为方块字,线条比拼音要丰富得多,而且单一汉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其次汉字用软笔(毛笔)书写,毛笔富有弹性,使得字体线条极富变化;接下来说了汉字的形体构造,要紧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说了汉字的演进,篆、隶、草、楷、行。
说了构成书法艺术基础的汉字后,开始介绍相应的辅助方面,要紧是文房四宝,接下来说了怎么执笔运笔的办法,说究笔势,即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把握将速度、力度、圆度完美的结后,之后提到结构和章法,写字之前要思考全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首字要统领全篇,行气贯穿,字距行距协调,突出主笔,别能藐视最后一行或一字,说究题款,印章。
在对书法艺术了解后,作者开始为大伙儿打开这扇窗,开始向大伙儿铲述书法是怎么与中国文化相倚相进,要紧经过书法与中国园林(举了苏州园林,绍兴兰亭、沈园),书法与古建文化(浙江乌镇、名人雅十给店面题匾),书法瑟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手抄经书需求极旺,促成佛教的快速传播,刻经于石,以防经文被毁,如泰山的水峪金刚经),书法与儒道精神(“中立而别倚”的中庸思想滋养每一具书家,中国的美学思想总是把运气放在第一位,这个地方的运气也算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说究“清净无为,独善其身”,算是遵循万物自身的规律而治之,无为是为了有为,如此也为那些归隐者和别得志者有了恬淡,豁达的精神归宿),书法与民俗文化(涉及内容,春节春联,福禄寿字,对联,挽联、挽词,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书法与帝王文化(古代众多帝王本身也是酷爱书法艺术,有不少是有名的书家,所在书法首先就被帝王极力推崇,作者辨证的的说明了帝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妨碍),书法与古代教育(涉及到科学,学院、国家、私学等内容,古代书法成为应试的基础,在不少朝代里,甚至浮现写好书便成为仕的现象),书法与诗词文赋(对诗,词,曲,赋,文进行了介绍,历代书家都与词词文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李白其书法造谐就极高),书法与绘画篆刻(中国画的笔法都取于书法笔画,因此有习画先习书的说法,),书法与装裱鉴藏(简单介绍装裱知识,装裱使得精妙的书法更好得以展现)。
读彻底书,让人在书法方面的知识面大大拓展,尽管全书关于某些方面并无具体深入的说解,但其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源,为初学者领会书法艺术提供了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