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33.88 KB
- 文档页数:17
采矿业中的矿山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防范在采矿业中,矿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深入探讨采矿业中的矿山安全事故,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索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案例一:2005年陕西火药厂爆炸事故2005年11月21日早晨,陕西某火药厂发生严重爆炸事故,共造成42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初步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操作不当、安全管理不到位引起的。
事故分析:火药厂属于危险品生产企业,涉及到极其危险的化学物质。
此次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不严格,操作规程不规范,人员培训不足,设备维护不到位等。
防范措施:类似火药厂这样的危险品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员工培训与技术培训,确保所有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可用,并建立应急预案,提前做好灾害事故的应对准备。
案例二:2010年河南煤矿透水事故2010年4月9日,在河南某煤矿,一起严重的透水事故发生,导致29名矿工被困井下。
经过紧急救援,全部矿工成功获救,但有5名矿工不幸遇难。
事故分析:透水事故主要是由于矿山通风系统不畅,导致矿井中积压的地下水突然溃决,形成水灾。
此次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矿山通风设计缺陷,通风设备故障,及时排水措施不当等。
防范措施:对于煤矿等地下工程,首要任务是保证通风系统的畅通。
矿山应加强通风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保证风路和放煤井道的畅通,定期检查通风设备的运行状况。
另外,加强排水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及时排水的机制,确保矿井内的积水及时排除,减小透水事故的发生概率。
案例三:2015年山东金矿瓦斯爆炸事故2015年8月,山东某金矿发生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共造成8名矿工死亡。
事故原因主要是矿工违章作业,以及矿山管理部门对安全检查的疏忽。
事故分析:瓦斯爆炸是煤矿中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事故类型之一。
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矿工违章作业,使用明火等违规操作;矿山管理部门对安全检查不到位,导致违章作业得以发生。
矿山作业事故的发生的原因分析(1)凿岩爆破作业。
可能发生的的事故有:放炮提前爆炸、哑炮、残眼爆炸、爆破器材储藏保管运输过程当中发生爆炸等。
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爆破器材超过使用期、爆破工操作不熟练、凿岩工打残眼、没有按易燃易爆品的有关规定储藏和运输,管理制度不严等。
(2)交通运输作业。
可能发生的事故有翻车或撞车,运输设备撞人。
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人的因素(如无证驾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违章驾驶、情绪不佳驾驶等),设备原因(如使用报废的设备、使用有故障的设备、超载使用设备、等),环境原因(如巷道狭窄、弯多、视线不好、交通信号失灵、气候恶劣等),管理无章。
(3)电气安装及使用作业。
可能发生的事故是触电或故障停电。
引发安全事故原因主要有:操作工缺乏用电常识,安全防护不够,没有供配电的设计乱接乱搭,或未能按设计安装,使用劣质用电设备,制度不健全等(4)出碴出矿作业。
容易发生冒顶片帮及炮烟中毒、采场坠井等事故。
发生事故的原因有:作业面岩性不好,没有敲帮问顶撬毛,支护不及时,放炮后未通风就进入工作面,照明光线不好,劳动保护品穿戴不齐,溜井口及危险处无防护与标志。
(5)矿井提升作业。
容易发生坠井、断绳、跑罐、坠物伤人等事故。
发生事故的原因有:井口无防护及标志,钢绳未定期检查,超载提升,卷扬机制动装置失灵,井筒罐道受损,管理无章等。
(6)井下防排水工程。
淹井事故是井下开采易发生且威胁最大、损失最大的事故。
发生事故的原因有:排水能力与地下涌水量不配,遇大的岩溶出现突然涌水、与地表水体连通,排水设备发生故障,无防水设施,不能正常供电,水泵操作工责任心不强等。
掘进巷道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掘进巷道作为一种在煤矿、非煤矿等地下开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程方式,其安全生产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的生产中,因多种原因导致掘进巷道冒顶事故的发生时有发生,给矿山生产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事故原因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掘进巷道冒顶事故的原因1. 巷道质量问题巷道质量问题是造成掘进巷道冒顶的主要原因之一。
煤矿巷道通常采用钻爆法掘进,钻孔、装药、引爆、清理完毕后,需对巷道进行掌子面处理。
如果掌子面掏得不够牢固,就会导致巷道松散、不稳定,容易出现冒顶事故。
2. 煤层赋存条件煤层赋存条件是影响掘进巷道冒顶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煤层含水量过高,就容易引发巷道膨胀、松散等问题,从而出现冒顶事故。
此外,还有影响煤层稳定的地质构造等因素,也会对巷道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冒顶事故。
3. 掘进巷道施工技术落后掘进巷道施工技术落后也是造成冒顶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落后的采煤企业,巷道掘进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施工速度慢,又无法保证施工质量。
这样就会导致掘进巷道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引发冒顶事故。
4. 坍塌涌水等突发状况在巷道掘进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坍塌、涌水等突发状况,这也是造成巷道冒顶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旦遭遇突发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就可能导致巷道的稳定性变差,从而引发冒顶事故。
二、掘进巷道冒顶事故的防治措施为了控制掘进巷道冒顶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治措施。
1. 提高巷道质量提高巷道质量是控制掘进巷道冒顶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巷道掌子面处理时,需要加强工艺管理,保证掌子面的牢固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掘进巷道的支护工作,选用合适的支护方式,加强支护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巷道的质量,减少冒顶事故的发生。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升巷道掘进质量和避免冒顶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设备出现在掘进巷道施工的过程中,如安全锚杆等支护工具。
矿山开采安全对策措施随着煤炭、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矿山深度开采和复杂开采技术的应用成为必然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危险和隐患。
矿山开采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监管,企业和生产单位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员工以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矿山开采的安全风险矿山开采过程中涉及的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存在着以下安全隐患和风险:1.瓦斯爆炸:煤矿、石油天然气矿、雷公山等采取井下开采方式时,易发生瓦斯爆炸,引起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矿山塌方: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将矿巷直接开挖至矿体地下,突破岩体的强度限制,可能导致矿山塌方,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露天采矿安全: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往往建设在山区,容易引起山鼠、山体滑坡、沟谷淤积等不安全因素,导致矿床垮塌、泥石流等。
4.高处作业风险:矿山常规作业中可能涉及到高空、远距离、罐组等高风险作业,考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5.建设事故:矿山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如工程施工缺陷、设备故障、自然气象条件等因素。
矿山开采安全对策措施为了有效的预防矿山开采安全事故,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平,各企业和生产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对策措施:管理措施1.建立科学完善的矿山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和权限,形成双控标准。
2.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矿山开采方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评估安全风险,以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能力,提升对安全措施的遵守和执行力度。
4.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形成有效的预防和惩罚机制。
技术措施1.提高瓦斯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的检测能力,及时预警和处理瓦斯安全事故,防止瓦斯爆炸和瓦斯突出的发生。
2.采用高效、可靠和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露天采矿和井下开采的安全可控性,减少矿山塌方和顶板事故的概率。
矿山事故案例解析5篇本文档旨在通过分析5个矿山事故案例,总结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1. 案例一:坍塌事故事故概述2019年某矿山在进行地下开采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导致5名矿工被困,最终2人遇难。
事故原因1. 地质条件复杂,未进行全面地质勘查。
2. 开采方案不合理,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
3. 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勘查,全面了解矿区地质条件。
2. 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采取有效支护措施。
3. 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
---2. 案例二:爆炸事故事故概述2020年某矿山在进行爆破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10人受伤。
事故原因1. 爆破作业人员未取得相应资质。
2. 爆破作业前未进行充分安全评估。
3. 爆炸物品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
预防措施1. 确保爆破作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
2. 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制定爆破作业方案。
3. 加强爆炸物品管理,确保储存、使用安全。
---3. 案例三:中毒事故事故概述2018年某矿山在进行井下作业时,由于通风不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
事故原因1. 井下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
2. 现场监测设备不足,未能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浓度异常。
3. 作业人员未配备 prop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预防措施1. 优化井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
2. 增加现场监测设备,定期检测气体浓度。
3. 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
---4. 案例四:物体打击事故事故概述2017年某矿山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未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导致1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原因1. 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防护栏杆。
2. 作业人员未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 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安全监督。
预防措施1. 设置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矿山炸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矿山事故是发生在矿山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灾难性事件,其中矿山炸事故更是造成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就矿山炸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
一、原因分析1.1 矿井通风不良矿山地下作业环境极为恶劣,而通风不畅会造成瓦斯和煤尘等有害气体的积聚,一旦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热源,就会引发矿井爆炸。
此外,通风不良也会导致矿工窒息或中毒。
1.2 人为操作不当操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是矿山炸事故的另一主要原因。
比如,使用不合格的工具和设备、忽视安全操作规程、违规操作等都有可能引发事故。
1.3 装备设施老化矿山设备和设施的老化对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
老化的设备不仅增加了故障和事故的概率,还会影响生产效率和矿工的操作安全。
1.4 强迫劳动和疲劳驾驶在一些矿山中,存在着强迫员工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尤其是在完成任务的压力下。
而长时间的繁重劳动会导致操作人员的疲劳,降低了对安全隐患的警觉性和应对能力。
二、预防措施2.1 加强通风系统建设矿山应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确保煤矿和矿井空气的流通,降低瓦斯和煤尘积聚的风险。
此外,应定期对通风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2.2 提高员工培训和管理水平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和安全意识,矿山管理层应加强培训与考核,并制定严格的作业规程。
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每位员工都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3 更新设备设施定期检修和更新矿山设备和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同时,还需注重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时处理设备故障,避免故障引发事故。
2.4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矿山管理层应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对工作质量和安全造成影响。
定期安排员工体检,提前发现并解决员工的身体健康问题。
2.5 引入现代技术矿山可以引入现代化技术,如无人机、传感器和先进的监控系统等,以提高矿山的自动化水平和对各种安全风险的感知能力,实时监测和预警。
矿山危机管理与预防措施1. 引言矿山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
然而,矿山事故的频繁发生,给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带来严重挑战。
本文档旨在分析矿山危机产生的原因,探讨矿山危机管理的方法及预防措施,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2. 矿山危机原因分析2.1 自然因素- 地质条件复杂:我国矿山地质条件多样,部分矿山存在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稳定性差等问题,易导致矿山事故。
- 水文地质条件不利:地下水活动、岩溶等地质问题可能导致矿井涌水、地面塌陷等事故。
2.2 人为因素- 安全生产意识不足:部分矿山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规。
- 技术装备水平低:部分矿山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 管理水平不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矿山安全生产。
2.3 政策与环境因素- 政策法规不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矿山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但在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
- 市场监管不力:部分地方政府对矿山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排查和整改。
3. 矿山危机管理方法3.1 建立健全矿山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到人。
3.2 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 加大技术装备投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矿山安全生产技术。
- 强化职工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3 完善矿山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修订和完善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法规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3.4 强化矿山安全生产监管- 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规。
- 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制度和监管责任制。
4. 矿山危机预防措施4.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预防工作贯穿于矿山生产全过程,做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4.2 加强矿山地质勘查充分了解矿山地质条件,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4.3 提高矿山应急预案能力制定和完善矿山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地下矿山安全管理对策措施【7篇】【导语】地下矿山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怎么写受欢迎?本为整理了7篇优秀的地下矿山管理措施范文,为便于您查看,点击下面《目录》可以快速到达对应范文。
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地下矿山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篇】地下矿山安全管理对策措施(1)矿山实行三级安全管理;(2)建立各类矿山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矿山各生产工序的特点,应在矿山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建立矿山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3)建立矿山生产设备管理档案。
根据矿山各生产工序的设备种类,制定各类生产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
矿山各部门均应建立生产设备运行、维修、保养记录,每台设备落实到人;(4)建立各生产岗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凡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均要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安全意识;(5)健全矿山生产的各种图件和资料,并妥善保管;(6)建立矿山工伤事故报告制度,并建立事故应急的组织机构,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请有资质单位作开采设计,并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施工。
(8)请有资质单位作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第2篇】地下矿山安全管理1、矿山实行三级安全管理;2、建立各类矿山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矿山各生产工序的特点,应在矿山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建立矿山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3、建立矿山生产设备管理档案。
根据矿山各生产工序的设备种类,制定各类生产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
矿山各部门均应建立生产设备运行、维修、保养记录,每台设备落实到人;4、建立各生产岗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凡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均要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安全意识;5、健全矿山生产的各种图件和资料,并妥善保管;6、建立矿山工伤事故报告制度,并建立事故应急的组织机构,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请有资质单位作开采设计,并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施工。
8、请有资质单位作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第3篇】加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安全管理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地下矿山通风是保证向井下连续输送必要数量的新鲜空气、稀释并排除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为矿工创造安全舒适工作环境的根本措施。
地下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情况
衢州市现有非煤地下矿山企业×家,按管辖分,市级2家,衢江7家,龙游2家,江山4家,常山2家,开化1家;按开拓方式分(矿点),平硐开拓有5家(其中衢江1家、龙游2家、江山2家),斜井开拓有1家(常山1家),竖井开拓有4家(衢江3家、江山1家),联合开拓有8家(市级2家、衢江2家、江山2家、常山2家、开化1家)。
开采的矿种有:方解石、叶腊石、萤石、硫铁矿、锌矿、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钨锡矿、铀矿等。
二、现状
1、地质资料缺乏,有些矿山是从探矿开始,到边探边采。
2、条件简陋,生产系统不完善,尤为突出的是通风系统欠账多,风门漏风,风道短路等较普遍,矿井采用局扇通风、自然通风仍然存在。
绞车存在小马拉大车,无备水泵的也有不少。
3、规模小,负担重,成本高,不赚钱。
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产品价格低糜,有色金属矿山处在停产状态。
4、企业困难,安全投入不到位。
5、职工队伍结构老化,流动性大,素质低下。
三、二○○八年死亡事故
二○○八年全市非煤矿山企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8起,死亡8人,其中地下非煤矿山企业发生6起,死亡6人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
总人数均为75%。
在地下矿山6起死亡事故中,市级2起死亡2人,衢江4起死亡4人,创历史新高。
四、事故原因分析
我市地下矿山责任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物有不安全状态,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三是管理缺陷。
现分析如下。
一)关于物的不安全状态表现
1、矿体的赋存条件
1)所涉及开采的矿种多为金属和非金属,属沉积矿床或构造充填矿床。
矿床在形成时和形成后,受到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破坏了原生状态,使产状改变,产生节理、裂隙,甚至破碎,可能与地下水相联系;有的充填交代,使矿物结构发生改变,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亦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后期变化都给矿床的开采造成困难。
2)围岩的属性(矿物组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和物理力学性质)直接关系到围岩稳固程度。
如衢州铀业公司大茶园井5号矿体有零星的第三绿色层(呈浅绿色,具有块状构造,熔结凝灰质结构,岩石主要由长石、石英晶屑以及流纹岩、凝灰岩等岩屑构成,岩石为火山灰胶结,其蚀变主要有高岭土、绿色伊利水云母化,岩石普氏硬度为6~8,结构松散,性软,不透水,不透气,第三绿色层呈浅绿色,具有块状构造,熔结凝灰质结构,岩石主要由长石、石英晶屑以及流纹岩、凝灰岩等岩屑构成,岩石为火山灰胶结,其蚀变主要有高岭土、绿色伊利水云母化,岩石普氏硬度为6~8,结构松散,性软,不透水,不透气。
)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是造成该井2008年“4.24”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