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98.00 KB
- 文档页数:3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除中药的制剂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365种。
除《本草经集注》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唐慎微。
《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民国时期。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滇南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效、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性能。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增效。
常用的炮制大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切制不常用炮制的大法。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纯净处理、切制处理、粉碎处理。
雄黄的炮制方法是研成细粉或水飞。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烘焙、煨、煅。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炙。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炙。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淬。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惮。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制霜、发酵、发芽。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产生新药效。
中药学知识汇集一、本草著作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
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载药:730种。
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3.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唐代;载药:844种;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4.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5.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
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6.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朝;载药:921种。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
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苏叶等。
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
如瓜蒌、苍耳子等。
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
中药学(总论部分)[前言]中药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系统学习传统中药知识为主,适当介绍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是一门考试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2.熟练掌握300味左右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解释;3.了解有关中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的起源植物:11146(占大多数)天然药材{动物:1581矿物:801、什么是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狭义的中药是指中药饮片。
饮片:供配方用的一切药物的加工品。
2、什么是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偶然中毒到主动尝)--日而遇七十毒—知性能(治病)-知疗效--(效差淘汰,效好肯定)--口述到文字--理论―实践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秦汉时期)记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记载药物730种。
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本经》。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李勣苏敬编写)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4年),载药850种。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流传海内外。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唐慎微)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记载药物1746种,附方3000余首,图文对照,方药并收,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