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1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2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
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
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
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
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
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
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
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
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
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
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
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
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
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
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
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
自然植被是荒漠。
亚热带气候(五)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串讲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知识梳理一、气温概念:指大气的冷暖程度单位:℃(读作摄氏度)测量仪器:温度计气温日平均气温表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二、气温时间变化日变化最高气温: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日出前后气温年变化(北半球)气温最高月:7月(陆地)气温最低月:1月(陆地)三、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1、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是从赤道地区向南北两极地区递减;北半球等温线弯曲且密集,气温差异大;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且稀疏,气温差异小,主要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
2、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从赤道地区向南北两极地区递减;除南极洲外,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多在0℃以上。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温线图。
气温不同纬度地区:低纬——高纬(气温逐渐降低)(纬度位置)的空分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间分布同纬度地区海陆分布布规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律山地:海拔升高,气温低(地形因素)四、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总结】日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每天8时和20时观测到的降水量数值相加。
含义: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形式:雨、雪、冰雹等降水单位:毫米(㎜)表示: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五、降水的季节变化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降水量不同降水全年多雨型的季不同地区的不同季节全年少雨型节变降水量不同夏季多雨型化冬季多雨型六、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亚欧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起来的线。
降水分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位置)的空布亚欧大陆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海陆分布)间分规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案降水少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七、天气天气概念: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特点:短时间、多变的天气和我们天气人类生产、生活八、常用天气符号1、常见天气符号2、风向与风级的表示概括总结: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速越快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大风速则越快。
初中地理气候特征分析地理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态,包括气温、降水和湿度等多个方面。
气候对于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学习气候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一、气候带地球气候分带性是指随着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的气候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根据不同纬度带上的特点,可以将气候带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寒带在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降水量少;温带气候带位于中纬度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热带气候带在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
二、季风气候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之间温度差异导致的定期交替的风。
季风气候地区气温变化明显,同时降水也较为集中。
在亚洲地区,季风气候表现为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
三、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是指地处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气候特征。
这种气候特点是冬季温暖而降水较多,夏季炎热干旱。
适合橄榄树、葡萄等作物的生长。
四、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是指位于大陆内部的地区,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差异较大。
降水量比较少。
五、高原气候高原气候是指位于高原地区的气候特征。
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气候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异。
高原地区气温低,气压小,降水少。
总结通过以上对初中地理气候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球表面气候的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
气候的差异对于人类的生活、经济活动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初中学生通过学习气候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的变化规律,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奠定基础。
我国气候带的划分及气候类型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方,受海陆分布、地形和季风环流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气候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季风性明显,大陆性很强,温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较复杂。
一、我国气候带的划分气候带划分是根据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温度等按纬度分布而划分的的几个带状气候区域。
在我国季风气候的特殊情况下,冬季风强盛,各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所以我国各个气候带的纬度分布也相应地比其他国家低5°左右。
各带分布大致如下:北纬20°以南属热带,北纬20-34°属副热带(温带中靠近热带的地区),北纬34-52°属暖温带,北纬52°以北为冷温带(温带中靠近寒带的地区)。
二、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即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由阳光强弱、水陆面积大小、水陆位置分布而产生。
它是分地分类的,各个地方气候类型是不一样的。
和气候带不同,气候类型没有特定的纬度区域限制。
我国气候可大致划分为6 个类型。
1.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
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0~15℃,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d),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气候我国内蒙古、新疆北部和华北地区等地属此类型。
年积温3000~4 5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0℃、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属于比较温暖凉爽的。
4.高原山地气候我国青藏高原属此类型。
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Climate type世界各地冷, 热, 干, 湿, 情况千差万别,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一般变化不大. 全球的气候大致可分为13种类型, 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以及高山高原气候.每一种类型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热带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之间。
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图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
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
主要是纬度因素影响: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围内。
使得全年高温。
太阳辐射再强烈的地区将变为沙漠。
2.大气环流:处在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3.海陆影响:热带雨林气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并使气温差较小。
地势较低,适合雨林生长。
4.植被影响:树的蒸腾作用强,使环境更加潮湿。
2.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热带草原气候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
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
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特点秦为胜.高山高原气候是由于地形地势因素,形成具有特殊性的非地带性气候,由于光、热、水随海拔而变化,而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如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植被、农业分布具有明显垂直变化明显。
一、高山高原气候主要气候要素分布规律:高山高原气候主要特点有:①气温和热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对流层内,海拔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
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大约是0.50C/100米;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大约是10C/100米。
在比较潮湿的山地迎风坡,基本按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到山顶,而在干燥、气流下沉的背风坡则按干绝热垂直递减率从山顶向下气温递增至山麓,因而在山区,有时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天气现象,受干绝热递减率影响,在高山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股干燥而炎热的下沉气流,使农作物干枯或者死亡,甚至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气象上称这种气流为焚风,称这种现象为焚风现象。
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
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
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②光照一般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光照强度一般随海拔每升高100m,增加4~5%。
③在迎风坡,降水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半山腰降水最多,形成最大降水高度,过了最大降水高度后,又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总体上往往是迎风坡降水多,而背风坡降水少,山地地形也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一般山脉顶部、山坡上以昼雨为多,而河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些诗句不但是言情佳句,还揭示一种天气现象。
高山高原气候的特征
高山高原气候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气候之一,其特殊性主要由高山
和高原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所决定。
下面将分四个步骤
阐述高山高原气候的特征。
一、地理位置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热带、温带和寒带。
其中,热带
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温带高山气候主要分布
在欧亚大陆的高山地区和美洲的洛矶山脉;寒带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
北极圈附近的高山地区。
二、海拔高度
高山高原气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海拔高度。
在同一地理位置的
情况下,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气压就越低,气候也会越寒冷。
例如,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气温极低,人们需要穿着专业装备才能
到达山顶。
三、气候环境
高山高原气候的环境也是其特征之一。
由于高山高原的陆地面积
较小,加上隆起的地形,大气运动往往被阻碍或削弱,形成气候的
“孤立效应”。
此外,由于高山高原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弱,散热
速度慢,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四、气候类型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为寒带和温带两种类型。
寒带高山气候主要
表现为极寒和干燥,年平均温度低于0℃。
而温带高山气候则较为温和,冬季温度较低,夏季温度又较高,气候变化多样。
此外,高山高原还
有热带雨林气候,其特点是温度高、多雨,常年气温在20℃以上。
总之,高山高原气候的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
环境和气候类型等。
我们应该根据这些特征,科学研究高山高原气候
的发展规律,提高抗御气候灾害的能力,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高山高原
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地球三个气候带的划分1、地球温度带的划分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1、23°26′ N(北回归线)到23°26′ S(南回归线)为热带。
2、北纬(南纬)23°26′到北纬(南纬)66°34′(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
3、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其中分为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中温带(东北,内蒙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滇的南部,雷州半岛,台的南部和海南省)和高原气候。
(1)地球三个气候带的划分扩展资料:中国温度带面积占比:在各温度带中,寒温带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2%。
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为高寒气候,占国土总面积的26.7%,其余占国土总面积的72.1%的地区属于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因此,中国以温暖气候为主。
世界气候:1、低纬度气候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
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
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
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2、中纬度气候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
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
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
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
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
地理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出的天气状况的总体特点。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由于经度、纬度、海拔、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来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1. 极地气候极地气候主要存在于地球的两极地区,如北极和南极。
这些地区的特点是温度极低,极寒气候是其最大的特征。
平均温度常年低于零下10摄氏度,冰雪覆盖全年,气候寒冷干燥。
降水较少,多为雪。
极地气候条件恶劣,人类几乎无法在此生活和工作。
2. 寒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分布于地球两极地区向内陆延伸的中高纬度地带,如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等。
这些地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冬季寒冷,夏季相对较暖。
降水分布均匀,一般较多。
这种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3.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分布于亚洲东部、欧洲大部分地区、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南部等,大部分人口密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带。
这一带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相对充沛。
这种气候适合现代工业和农业发展,农作物种类繁多。
4.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分布于地球赤道两侧,如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季节性变化不显著。
年均温高于20摄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大。
这种气候适宜种植热带农作物,且常年供应热带水果。
5. 高原气候高原气候分布于世界各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
这些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降水量不多,集中在夏季。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条件特殊,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和牧业。
6. 沿海气候沿海气候分布于地球各大陆的沿海地区,如东亚、欧洲北部、北美洲东部等。
这些地区受海洋的调节,气温变化较小,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
降水较多,常年分布均匀。
沿海地区气候适宜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以上是地理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的简要介绍。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适宜发展的产业。
深入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为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请列举三种主要的地理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热带气候:热带气候是指位于地球赤道附近,纬度介于23.5°N和23.5°S之间的地区所特有的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暖高湿、降雨分布不均等。
1.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位于热带气候地区,主要沿赤道地带分布,如亚马孙雨林、刚果盆地等地。
这种气候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年平均温度高达25℃左右,变化不大。
降雨丰富且分布均匀,一年四季都有较高的降水量,每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由于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热带雨林气候养育了茂密的热带雨林,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2.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沿海地区,如中国南方、印度、孟加拉国等。
这种气候区域受到季风影响,一年分为干季和雨季两个时段。
雨季期间,气温较高,降雨丰富,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而在干季,气温适宜,较少降水。
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于有利的环境条件,农业发展较为兴盛,稻米、茶叶等农作物的种植广泛。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是位于热带气候与寒带气候之间的气候类型,纬度大约在23.5°-66.5°之间。
温带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温度变化较大。
1. 大陆性温带气候:大陆性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中部,如欧洲大陆内陆地区、北美洲内陆地区等。
这种气候受到大陆性影响,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温度变化大,年内温差明显。
降水量相对较少,分布不均匀,夏季多集中在短暂的雷雨季节。
大陆性温带气候适合农业发展,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2. 海洋性温带气候:海洋性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如中国东部、美国东部、法国西部等。
这种气候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温度变化较为适中,年间温差较小。
降水量相对较多,分布均匀。
海洋性温带气候适合农业和园林植物的发展,主要种植水稻、果树、蔬菜等农作物。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是位于地球的极地地区,纬度大于66.5°的地方,这些地区气温极低,年内温差大,寒冷干燥。
各大洲气候知识归纳之6-----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分布:1.亚欧大陆内陆地区。
如我国西北地区、中欧和东欧地区。
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典型城市如莫斯科。
2.该气候在北美洲分布面积仅次于亚洲,是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广泛分布于北美中部和北部地区,包括美国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内陆地区,五大湖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中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的温带地区。
3.南半球温带地区安第斯山的东侧二、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三、景观: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使得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部的景观差异很大。
通常因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而形成从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温带荒漠依次更替。
(如我国从内蒙古东部到其西部就符合这种变化)四、成因1.亚欧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亚欧大陆面积广阔,加上高山高原的对水汽的阻挡,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来自海洋的气流(西风、夏季风)难以深入。
降水较少。
受大陆气团控制故而温差较大。
(如我国的吐鲁番围着火炉吃西瓜)(1)北美洲北宽南窄,温带气候2.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占绝对优势。
(2)北美洲西部为一系列紧逼海岸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
(3)北美中部为纵贯南北的平原,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湾。
冬季可以让来自高纬的寒冷空气毫无阻挡的长驱南下,所经的广大内陆地区急剧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毫无阻挡的北上,使内陆地区增温;于是增强了冬夏温差大的大陆性特征。
(4)东部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对冷暖气流都没有很大的阻挡作用,冬季冷空气可以直逼东北部沿海,因此形成大陆性气候。
高中地理:最全的气候类型及判读气候类型及判读一、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带型气候类型分布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夏)赤道低气压带、(冬)信风交替控制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之间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2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旱(10-次年5月)、雨(6-9月)两季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南北纬海陆热力性质夏季高温多雨,(季风性湿润)气候25°~35°大陆东岸差异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0°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严寒而漫长寒带苔原气候环北冰洋大陆沿岸极地气团控制长冬无夏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内陆终年严寒全球气候模式分布图全球气候实际分布图二、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
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形”定位(半球):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以“温”定带(温度带):热带:终年皆高温:> 15℃;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寒带:冷季最低温:< 0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三、气候特征的描述技巧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别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