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电子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53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案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 《示儿》-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诗中传达出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人临终之际,心情复杂而又坚定,他以遗嘱的形式,向儿子们表明自己一生的心愿。
诗的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时,觉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已与自己无关。
然而,“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急转直下,他唯一悲痛的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人叮嘱儿子们,当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整首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
2. 《题临安邸》- 这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临安(今杭州),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当时虚假的繁荣景象。
“西湖歌舞几时休”则以质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不思进取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表面上是指一般游客,实际上是指那些达官贵人。
他们在这种风气下纸醉金迷。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说他们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进一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3.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的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黑暗,人才被压抑。
诗的开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九州”指中国,诗人认为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靠疾风迅雷般的变革,而当时的社会现状却是万马齐喑,毫无生气,这是非常可悲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呼唤上天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更多有用的人才,表达了诗人对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结合这三首诗进行分析,例如在阅读时要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等。
第12课《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 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借助字音读准生字,正确朗读古诗。
正确书写生字。
2.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读懂古诗题目。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诗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目标2: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读懂古诗题目。
目标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诗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查找古诗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标依据: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首古诗中,《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表达情感相近。
学习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交流平台中,提出要以《古诗三首》为例,借助资料了解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学生就更能体会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伤痛和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愤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任务。
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年代,人物,事件各异的爱国情怀的文章,表现了中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围绕这一要素,本单元安排了1篇古诗,2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意思,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2课古诗三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课后题与本单元语文园地关系紧密,都要求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为本单元后面几篇爱国情怀的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具有了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通诗歌人物感受他的形象。
在理解诗人怎样的情感的时候,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在于: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不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想表达的感情。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示儿【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弄懂陆游临终最牵挂的事,体会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三、学习这首古诗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
“同”统一。
“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
“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
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12.古诗三首示儿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人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
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
复习古诗节奏。
(2 2 3)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2.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3.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
)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情感。
(3)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诗文的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赛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情感。
3. 教学难点: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2)导入本节课,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三首。
2. 学习古诗一(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讲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解释词语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4)让学生互读、赛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学习古诗二(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讲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解释词语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4)让学生互读、赛读,提高朗读能力。
4. 学习古诗三(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讲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解释词语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4)让学生互读、赛读,提高朗读能力。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古诗一】重点词语:X、X意境美:X【古诗二】重点词语:X、X意境美:X【古诗三】重点词语:X、X意境美:X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三首,注意字迹工整,标点正确。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评价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2)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3)学会珍惜友情、家庭和祖国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古诗主题思想的深刻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猜测内容。
2. 学习古诗(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
(2)教师讲解古诗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主题思想。
3. 重点词语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理解词语含义。
(3)教师讲解词语在古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古诗,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拓展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示儿》陆游《题临安邸》林升《己亥杂诗》龚自珍七、作业设计1. 抄写三首古诗,注意字迹工整。
2. 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拓展学习,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学习了三首古诗。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2.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3.掌握《古诗三首》中每首古诗的意境和基本词语。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
2.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将进酒》的意境。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古诗三首》中的难点词语和意境。
2.学生结合课文和背景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介绍古诗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教师解读古诗内容,讲解生词和句子。
–学生大声朗读古诗,尝试理解古人的情感。
–分组讨论古诗表达的意境,展示表现。
3.学习古诗《静夜思》:–教师讲解古诗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跟读古诗,体会作者的孤寂之感。
–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4.学习古诗《将进酒》:–教师导入古诗背景,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品读《将进酒》,体会诗歌中的豪迈和情感。
–学生分角色朗诵诗歌,体验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5.诗歌鉴赏综合练习:–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古诗三首,比较不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设计课堂小测,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古诗中的生词和抽象意象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
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以上是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共包含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运用。
(2)古诗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主题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剖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解释生僻字的意思。
(2)学生尝试运用重点词语到实际情景中,体会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
5.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抄写古诗,加强记忆。
(2)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示例: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加强记忆。
2.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12.古诗三首示儿【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感悟。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屏幕出示):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
(读得字正腔圆,真好)再指名读。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他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儿停顿了吗?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