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9
课题1 空气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第一部分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使学生得到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结论,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家真实的科学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知识,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指导。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和日常积累对空气已经有了一些常识性的了解,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知道这些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
但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设计并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有一定困难,所以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空气的组成课时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课时1 空气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
2.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引入】空气是我们最熟悉的物质之一,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转动的风车、晃动的树叶和动植物的呼吸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有关空气的知识吧!【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根据对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不同的探究,结合你的知识积累,说一说空气中有哪些成分?【总结】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另外根据研究资料可知,空气中还含有氮气和稀有气体等。
【过渡】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但古人很长一段时间都认识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人类对空气的认识及空气组成的探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东社中学赵丽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2.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探”、“疑”、“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提出问题或疑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尝试探究空气中气体的组成,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组成的探讨培养抽象思维及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为本课题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2.能力水平:学生刚刚学习化学,知识储备量还不够,还不具备完善的化学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师生合作的实验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心理特点: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教材实验与个人改进实验的对比,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心中悄然设疑,引发求知欲望。
三、重点难点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难点: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及分析课本中装置可能产生的测定误差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提供集气瓶,让学生想办法证明氧气的存在,继而向学生提问空气中氧气的组成?在水槽中简单实验让学生再次感受下氧气的真实存在活动1【实验】空瓶吞蛋,激趣引人;【讲授】变换装置,集气瓶连接盛水的烧杯,点燃酒精,让水进入思考:酒精燃烧消耗了氧气,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但是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呢?活动2【讲授】引发思考【引发思考】一起来、想一想、动一动怎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设问)取出氧气?----不可能消耗掉氧气?----物质燃烧那怎么看出气体消耗了多少呢?----用水进入,进入水的体积就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
(PP T上做一个集气瓶)活动3【活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原理分析】1.选何种物质?供你参考:点燃①木炭(固体) + 氧气→二氧化碳(气)②硫(固体) + 氧气→二氧化硫(气)③红磷(固体) + 氧气→五氧化二磷(固)④石蜡(固体)+氧气→二氧化碳(气)+ 水⑤酒精(液体)+氧气→二氧化碳(气)+ 水⑥铁(固体) + 氧气→四氧化三铁(固)(纯氧中发生)(小结)实验药品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所选药品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5课时)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
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难点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交流反思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主要成分的特性和用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1. 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比例;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3. 实验操作流程和观察分析。
难点内容:1. 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准确记录实验数据;3.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作用、相关实验等内容;2. 实验器材:集气瓶、导管、烧杯、酒精灯等;3. 安全防护用品:实验服、护目镜等;4. 相关知识资料: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等资料。
通过安全培训。
该培训将详细介绍这些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重要性。
在培训中,将详细解释实验服的设计原理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穿戴和保养。
同时,也会讲解护目镜的防护原理和在不同实验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镜片。
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资料,将进行全面的阐述。
将会指出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如呼吸道疾病、生态破坏等。
同时,也会详细介绍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如工业排放控制、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这些知识的普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动。
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参与者将更加了解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空气。
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呼吸的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随后通过PPT展示空气的图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节课的主题,同时引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空气的成分,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③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重点难点]重点:①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课时:二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 氧气B 氮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2、在100升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大约是()A 78升B 78%C 21升D 21%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 4:1B 1:4C 1:5D 5:1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B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C 食盐水D 75%的医用酒精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蒸馏水B.铁矿石食盐水C.氢气CaCO3 D.二氧化碳空气6、下列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自来水C河水D浮有冰的水想一想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活塞的玻璃容器里放入一粒白磷(足量),将玻璃容器固定好(见下图,固定装置已省略),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上(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 ℃)。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
如: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5篇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篇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空气的组成阅读:课本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探究参考: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5课时)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
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难点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交流反思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介绍可燃物──红磷(展示红磷样品暗红色固体)。
介绍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1) 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空气)(2) 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黄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3) 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水进入集气瓶约1/5体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 该反应是什么?(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5) 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体积。
)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1) 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使瓶内的氧气全部参加反应)(2) 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3) 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因为燃烧放热,瓶内温度较高气体气压较大,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4)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有;红磷在氧气含量过低的实验条件下不能继续燃烧。
)(6) 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③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7) 若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上述实验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熟悉药品、装置。
预测、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现象,完成探究报告。
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提供资料,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猜想。
在前面两个小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的测定方法。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做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其对事物认识的好奇心、求知欲。
组织学生小结。
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1、空气中的各成分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各成分又有何种用途呢?2、地球上没有空气会怎样?谈这节课的收获:从知识的获得、认识气体的途径和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等方面谈。
梳理知识,归纳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一、空气的组成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使集气瓶内外产生压力差,烧杯内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烧杯内水的体积约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装置(3)现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松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4)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式)(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讨论:(1) 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使瓶内的氧气全部参加反应)(2) 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3) 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因为燃烧放热,瓶内温度较高气体气压较大,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4)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 若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上述实验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点燃(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6)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有;红磷在氧气含量过低的实验条件下不能继续燃烧。
)(7) 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③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2、空气的组成(1)空气是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有固定的熔、沸点)(2)含量比较稳定(自净作用)三.保护空气:烟尘——煤烟、金属尘、1.污染源二氧化硫—金属冶炼厂、化工厂、含硫燃料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煤的燃烧二氧化氮—汽车尾气2.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1)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2)提高汽油、柴油的质量二氧化硫污染对健康的影响health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pollution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的和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
在五种主要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物、飘尘、氮氧化物)中,它的含量约占15%。
二氧化硫形成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硫酸雾有两种过程:一是二氧化硫遇水蒸汽可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进而被氧化成硫酸雾;一是二氧化硫在阳光或空气中氧化物的作用和催化下,可氧化成吸湿性强的三氧化硫而形成硫酸雾。
此外,飘尘中所含的铁、锰、镁等金属成分,也可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
若大气干燥清洁,二氧化硫可停留1~2个星期。
若大气潮湿或含有其他污染物,则只需1小时就可能氧化成三氧化硫并以硫酸雾的形式沉降到地面。
污染来源主要有下列三个来源:①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②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③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约为1.5亿吨。
二氧化硫在大气对流层中的平均浓度约为0.2ppb;在城市上空的年平均浓度则高达0.1~0.15ppm。
危害和机理①二氧化硫的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为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内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
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
当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10~15ppm时,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和粘膜分泌功能均受到抑制。
浓度达20ppm时,刺激作用明显增强,引起咳嗽,眼睛难受,即使习惯于低浓度二氧化硫的人也会感到不适。
浓度达25ppm时,喉头的纤毛运动有65~70%受到障碍。
若每天8小时连续吸入浓度为100ppm,则支气管和肺都将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
如果浓度达到400ppm则可使人呼吸困难。
②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毒作用。
二氧化硫和飘尘一起进入人体,飘尘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的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
此外,飘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为硫酸雾,吸附在飘尘微粒的表面,被带入呼吸道深部。
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二氧化硫和飘尘等污染物一起侵入细支气管和肺泡后,一部分随血液输至全身各个器官,造成危害;另一部分则沉积在肺泡内或粘附在肺泡壁上。
这些微粒的长期作用会促使肺泡壁纤维增生,如果范围扩大,还会形成肺纤维性变。
同时,这些微粒又能刺激和腐蚀肺泡壁,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
③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以增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
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浓度为28.6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的长期单独作用,只能引起组织内发生一些肿瘤前期的改变,而262毫克/米3的大剂量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平细胞癌。
④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其他有害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能形成结合性维生素C,使之不易被氧化,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便会与血中的维生素B1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
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和发育。
防治措施①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实行功能分区,将排放二氧化硫的工厂配置在当地暖季风向频率最小的上风侧。
②改造锅炉,改进燃烧方法,以消烟除尘。
③发展区域集中供暖,适当增加烟囱高度,安装净化、除尘设备,以减轻或消除污染。
④改革生产工艺,开展综合利用,将金属冶炼厂排放的二氧化硫适当回收。
⑤加强环境污染管理,制订环境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等。
根据中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0.5 毫克/米3;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15毫克/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