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1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的表现及原因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以民族性格的差异,导致的各个方面的不同,会导致交流受阻。
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不同,是必要也是重要。
本文从中西方传统文化入手,综述民族性格不同而导致的各种不同文化现象,如古典文学,小说,神话,古代建筑风格,等等;又从中西方传统文化入手,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制度,尤以宗教,哲学等方面来分析形成民族性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总之,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重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原因,表现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数千年社会历史传承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精神特质。
民族性格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
一.民族性格差异导致的不同文化现象(一)古典小说中国古代,抒情文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古代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小道”,为文人所不齿。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直到明清才出现了相对的繁荣,所以中国的小说理论也只能在明清才能有所发展。
中国小说的创作和地位与西方小说有很大差距和不同,中西方的性格理论便有了很大的可比性。
受“趋于内向”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与史传文学的深刻联系,中国小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脱胎于史书;又受“道义”的影响,即“人性本善”理论的影响,小说中的人物结局基本上都是预先设定的,人物都给人很大的宿命感。
尤以小说中人物性格来说,其感性直观、一目了然,又具有先天性、一成不变性,其与环境联系十分微弱。
我们可以从叶昼评《水浒》的三回说看出——“读者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事也”,即其感性直观性,例如《水浒传》三十七回中李逵的出场就很有代表性:“黒凛凛大汉上楼来,宋江看见,吃了一惊”;再者《红楼梦》第三回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民族性格比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民族的性格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中西方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方民族性格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使交流更加顺利,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性格差异也变得更加重要。
中西方的民族性格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且民族性格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其形成原因也极其复杂,所以要系统地得出结论也很困难,只能从某几个角度入手,简单的做出分析。
儒家思想作为汉族的传统思想的主流,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汉族人民重道义。
儒家的价值观中,宣扬重义轻利。
这种义利观着眼于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个人的情感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
中国贵中和。
“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汉民族的传统心理。
“中庸”之道贯穿于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大多重节制、求平稳,妥协折衷、谦退隐忍是中国人的立身准则。
儒家思想注重内向自求,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内向性的,以及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
并形成了安分守己,知足忍让,安逸现状,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的民族性格。
西方基督教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在此宗教观的影响下,西方人有着重功利的社会心理。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崇力尚争的性格。
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大多是象征着力量和抗争的英雄人物。
研究西方的战争史我们也不难发现,战争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开拓求新的民族性格。
西方人大多勇于探索和挑战,重视实践。
分析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大方面切入。
首先,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完整,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农业经济是中国文化生长的基础,在此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比较稳定,人们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
第16卷第2期2003年4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Y antai U niversity(Phil 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6No.2Apr.,2003近世来华西人对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较俞祖华(烟台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山东烟台264025)[摘要]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的重要内容。
自明清之际到民国初年,来华西人通过亲身观察对中西民族性格在各方面的异同进行了辨析,最基本的比较模式是西方人重科学、中国人重道德。
至于中西优劣的判断,则大体经历了/崇华、蔑华、再崇华0这3个阶段。
[关键词]西方观察家;中西比较;民族性格[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03)02-0230-05自从晚明传教士到中国开始,中西文化的异同比较这一有意义、有意思的课题就一直为中西方有识之士所关注,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进行辨异、认同或会通,得出不同的认识。
本文选取中西比较史中来华西人对中西民族心理、国民性格所作的比较这一视角,作些简要的疏理。
一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叩开中国大门,可考约近500人。
他们为打开在东方帝国传播福音的局面,除采用/学术传教0即通过介绍西方科学收揽人心的手段,还使其宣教尽量富于/中国风味0,使其传道尽可能适应中国的儒学与习俗。
因此,这些洋教士颇为重视研习中国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并不可避免地要对中西民族特性作出比较。
利玛窦是明清之际向中国介绍宗教、西学的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最先尝试了/通过教授欧洲已知的科学0并顺应中国风俗的传教术,也较早涉及到中西民族特性比较问题。
他注意到/中国和欧洲的风俗习惯差别之大正如在地理位置上一样0。
[1](P4)他提到的中西民族性格差异重要者有:中国伦理型文化与西方智利型文化的差异。
利玛窦指出,/中国所熟习的惟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0。
中西方民族的性格之比较所谓性格是指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稳定的个性特征。
民族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这主要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众所周知,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剧烈碰撞,这种碰撞不仅发生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而且就在我们的本土,在我们的内心,也无时不处在这种冲突之中。
我认为全球化不是对民族的消灭,恰恰相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守护我们的民族性,才能立足于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之上。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去来的条件下创造。
民族,一般认为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不同于血缘共同体或经济共同体,原因很简单,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民族共同体内最显著,最持久,最稳定的联系时文化。
同时,文化的民族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
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
我们以足球举例,众所周知,足球是一种技术,力量,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看起来很简单,而实质上,足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民族性格,心理,理念的综合反映。
足球不单纯是一种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足球是一种文化。
如此我们可以得知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国民性相互联系,所以我根据这些以及其它理论就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第一.动与静中国文化起源并发达于内陆的大河流域,故形成封闭,保守,稳定的农耕文化。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第一篇: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
[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2]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
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
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
”[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何亚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通过举例简单阐述了中西方民族性格的特点,并分析了民族性格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关于民族性格的几点启示,以期人们在认识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同时,能够理性地看待并做出恰当的取舍。
关键词: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原因;启示一、民族性格的概念所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1]可见,民族性格的形成需要历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人们在经受各种磨难、各种外族入侵后彼此之间相互磨合、相互扶持,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己之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民族性格也会有所变化。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特点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是:忠孝、尚节、守义;谦虚、谨慎,恪守中庸之道;既含蓄忍让、又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慈悲温厚。
西方民族的性格特点是:猎奇、冒险、竞争;惜时、坦率、真诚;自信自立,开拓创新。
三、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一)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1:习语在中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儒家文化“人生于自然”、“天地万物一体”,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习主席也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从此思想出发,老子又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两个原则,一是“不敢为天下先”;二是“崇俭养德”。
受此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谦和保守、勤俭节约的民族性格。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陆游”西方人富有冒险精神,总是乐于尝试新事物。
如“To put all hi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bell the cat自告奋勇去冒险,老虎头上拍苍蝇”。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2:神话在中国的神话里,神仙们都是要经历成百上千年修炼才能得道,待修得正果时,他们往往法力无边,几乎都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总能斩妖除魔、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神仙们必须遵守天规,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与人类恋爱结婚,如若违背,必遭重罚。
各国人民性格一览表世界大了,什么人都有。
因为历史、文化、环境之不同,各国人民的民族性格自然有很大差异,每一个民族也都以自己的民族性格为骄傲,而事实上,有的该骄傲——比如那些找到了科学和民主的民族;有的就不该骄傲——比如至今仍然在专制和愚昧的泥潭里自得其乐的民族。
法国人:法国人是急性子,充满革命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作为一个民族,他们的集体性格是先作,作了再想。
这就带来一种后果,没有想好,却已经捅了大漏子,只好事后慢慢弥补,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结局。
英国人:英国人讲究程序,有绅士风度,他们的集体性格是:一边想一边做。
这样有两种便利,既不落伍,也不出风头。
有了好处,自己能得益;有了坏处,自己随时可以向后转,这一点很有中国人的智慧——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德国人:德国人长于思考,任何一件事情,在他们没有想明白之前,是不会轻易动手的,他们的规则是:想明白了,再作;没想明白,接着想。
因此,德国人思考的时间远比干活儿的时间长,就像一杯啤酒泡沫远远多于啤酒一样——虚拟的多,务实的少。
但这不表示他们进步慢,一旦他们想清楚了,身手也是非常敏捷的。
在英国、法国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时,德国依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诸侯集合,可是,当他们决定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后,他们就飞快地崛起了。
美国人: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国家,他们做一件事情之前,要首先建立一个模型,验证之后,再去实施。
如果做错了,他们就修正模型,从头再来。
意大利人:意大利是一个艺术化的国家。
在这里,一半是艺术家,另一半是艺术评论家,即:一半人做事,另一半人评论事情做得怎么样。
这个国家,因此而进步。
西班牙人:西班牙是一个懒散的民族,自从在南美洲掠夺了一些金银财宝之后,他们就无所事事了。
在这个国家,1/3的干活儿,1/3的人看着,另外1/3的人发牢骚。
俄罗斯人:曾经,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是现在他们又回到了起点。
原因是,在这个国家,一半人干活儿,另一半人搞破坏,两者相抵消,等于什么也没干。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在参与同一个会议的时候,西方人的表现要比中国人活跃许多;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往往也是西方人表现的更为直白和坦率,而中国人的表现则是更加委婉含蓄。
这些表现的产生与个人因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民族性格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每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生活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对这个民族的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每一个个体都在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做出贡献,而民族性格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个个体,使得每个人个性鲜明,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特征。
民族性格拥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沉淀。
民族性格形成以后,就具有一种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这也不是说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是固定不变的。
但这种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1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增进,各民族通过频繁交流不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熟悉每个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且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下面我将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对中西民族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美国民族性格特征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美国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中国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并且,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儒家思想主要以中庸之道为核心。
孔子主张:“凡事叩其两端又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这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不去走极端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孔子又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即中庸是最高的德。
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自觉恪守的处事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在参与同一个会议的时候,西方人的表现要比中国人活跃许多;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往往也是西方人表现的更为直白和坦率,而中国人的表现则是更加委婉含蓄。
这些表现的产生与个人因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民族性格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每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生活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对这个民族的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每一个个体都在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做出贡献,而民族性格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个个体,使得每个人个性鲜明,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特征。
民族性格拥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沉淀。
民族性格形成以后,就具有一种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这也不是说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是固定不变的。
但这种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1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增进,各民族通过频繁交流不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熟悉每个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且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下面我将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对中西民族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美国民族性格特征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美国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中国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并且,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儒家思想主要以中庸之道为核心。
孔子主张:“凡事叩其两端又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这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不去走极端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孔子又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即中庸是最高的德。
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自觉恪守的处事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
东西方的性格差异严肃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强调的。
由于严肃而滋生对一切的感慨,这种转变就是由一种文化的严肃性想思维的净化的过渡,这种过渡是这样的严密对接,以至于中国人的生活在不是普遍的宗教情节时还是大面积地行善。
这真是奇慢无比的。
仅仅凭着文化的自觉就能这样的把生命局限在善的范畴中,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中国人,中国文化没有对宗教的强烈的追求,但是仅仅是靠着文化的特点,就能够达到善,这也是中国的特点。
中国人喜欢在寻常的事件中得到启示,这种感悟力是世界第一的。
西方人则需要宗教启示。
而中国人仅仅需要文化启示。
说道感慨一切的特点,中国人就要轻微的忧郁感,这种有预感是民族性的东西,几乎中国人都会在严肃性中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和生命的不容易,这种轻度的忧郁感就饿忧患意识强烈。
中国人不会赤字地生活,而是在现有的情况下节制地生活。
不会寅吃卯粮,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传递的习惯,就是在忍耐和节制中低层次地生活,不去奢侈地生活。
这甚至是现代中国人也在做的。
中国人不会贷款消费,不会赌博,只会看到一种未来的最低程度,而减少浪漫的气息,中国人的严肃性中具有感伤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把人变成一种最低保障下的延续性,而不是奢侈的杀鸡取卵。
这种节制的生活使人人变成适度的自制者,这甚至比宗教的力量还巨大。
西方人显然是会随随便便进入一种幽默和滑稽的文化气息中,节日是娱乐的,消费加狂欢的。
一般性的文化中具有的滑稽和幽默使生活本身也充满轻松和超越。
这种超越显然比中国人潇洒。
就一般人的生活而言,不会过度关注未来的不利因素,而是以现在搏击未来。
这是中国人很吃惊的。
就艺术和文化的普遍特色而言,没有对现实的死板的严肃性,而是会时时激起娱乐性,即使是很伟大的人物都是娱乐的,就是总统的宣誓就职,也是轻松的。
上帝也是娱乐的,圣诞老人就是滑稽的老人。
家庭生活和国家文化都会把严肃性降低,把娱乐性增强。
西方人在急难时也会和上帝开开玩笑,这几乎是中国人做不到的。
中国人太把严肃性看得重了。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张松龙1刘绍斌2(1.南昌航空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2.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由于千百年来宗教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
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本文试从哲学、宗教的视角,通过探讨中西方哲学、宗教信仰的不同来阐述由此表现出的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一、汉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汉族传统思想,其宗旨是以维护家国安定,群体和谐为基点。
孔子所指出的#忠恕∃、#恭俭庄敬∃和#恭、宽、信、敏、惠∃的处世态度及孟子所说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便是要求人们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和利益。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1.法国: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
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
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
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
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
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
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
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俄罗斯人很果断。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 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
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
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
[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2]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
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
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
”[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一个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物.东方与西方民族历史各异,社会环境因素不同,因而形成了既定的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同时,世界各民族在发展、演进中又相互渗透、融合,异中有同,使各民族性格又具有共同点,籍此成为各民族互动、共进、互补的基础.悉心考察东西方人的性格特征、行为差异及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于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与沟通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交往需要正确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
作者:谢亚琴周可荣李亚平作者单位:谢亚琴,周可荣(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市,300072)
李亚平(天津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天津市,300384)
刊名: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ULT HIGHER LEARNING 年,卷(期):2004 6(4) 分类号:G04 C955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民族性格性格特征跨文化交往。
各种族特点
不同种族或文化背景的人具备各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是因为历史、环境、传统或基因差异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1. 亚洲人:通常被认为勤奋、有秩序、保守、注重教育、尊重长者、团体意识强等。
他们重视家庭和个人荣誉,并且常常为了和谐而避免冲突。
2. 欧洲人:他们通常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表达。
欧洲文化也对创新与发展持开放态度,他们尊重知识和文化,并追求平等和公正。
3. 非洲人:根据不同的文化组群,非洲人有着不同的特点。
但他们通常注重社区和友谊,对音乐和舞蹈有强烈的兴趣。
他们对祖先和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并且通常表现得非常包容和宽容。
4. 拉丁美洲人:热情、亲切、慷慨、感性是他们的通常标签。
他们非常注重人际关系,重视家庭和朋友,同时也喜欢沟通、娱乐和享受生活。
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和特点,但这些特点和差异并不能决定人们的命运和价值。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彼此的不同,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第十章内倾与外向——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民族性格,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
它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反复表现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其种族的、地理的、语言的、心理的、文化的因素。
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会有明显的性格差异。
据说,有一次国际联盟以“大象”为题,悬赏征文: 英国人——《英国统治下的非洲猎象事业》法国人——《象的恋爱观》意大利人——《象啊!象》德国人——《关于象的研究》波兰人——《波兰主权与象之关系》单从题目上,就可看出这几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的特点:英国是个老牌殖民主义者,征服和占领似乎成了英国人的特长;法国人浪漫多情;意大利是个诗意的国家;德国是思想家的故乡;波兰则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维护主权是头等大事。
又有一则报道说,有一次国际公寓突遭大火,紧急之中人们来不及考虑,犹太人抢出了保险箱,法国人抢出了情人,中国人背出了老母,美国人抢出了妻小,日本女人则拉出了丈夫。
东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择其主要者,列举如下:一、动与静西方民族生存的空间,多以海岛为主,经济活动多以商业为主,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在漫长的日月里,形成了爱动的脾性。
他们不喜欢安分守己,不喜欢老死故土。
一到成年,就脱离父母,独自谋生,漂洋过海,从事商业贸易,过着流动不居的生活。
他们似乎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鲁莽从事。
古希腊的青年不是养在书斋之中,而是整天骑马、射箭、赛跑、玩铅球、掷铁饼、投标枪。
在运动场上显身手,得到运动会比赛的桂冠,是最荣耀的事。
古罗马的勇士都是生活在军营里,展威猛于角斗场上。
西班牙的勇士以斗牛为乐,明知有危险,但无人退缩。
不但在场上斗,甚至把牛赶到大街上,向人群猛冲,惨死者吓不倒生还者。
西方人的血管里,似乎热血时刻都在沸腾,时刻都在准备战斗。
那种躁动、狂热的激情伴随人的终生。
“宁静以致远”,是中国人的至理名言,常常写成条幅挂于居室,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起,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
第十章内倾与外向——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民族性格,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
它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反复表现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其种族的、地理的、语言的、心理的、文化的因素。
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会有明显的性格差异。
据说,有一次国际联盟以“大象”为题,悬赏征文: 英国人——《英国统治下的非洲猎象事业》法国人——《象的恋爱观》意大利人——《象啊!象》德国人——《关于象的研究》波兰人——《波兰主权与象之关系》单从题目上,就可看出这几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的特点:英国是个老牌殖民主义者,征服和占领似乎成了英国人的特长;法国人浪漫多情;意大利是个诗意的国家;德国是思想家的故乡;波兰则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维护主权是头等大事。
又有一则报道说,有一次国际公寓突遭大火,紧急之中人们来不及考虑,犹太人抢出了保险箱,法国人抢出了情人,中国人背出了老母,美国人抢出了妻小,日本女人则拉出了丈夫。
东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择其主要者,列举如下:一、动与静西方民族生存的空间,多以海岛为主,经济活动多以商业为主,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在漫长的日月里,形成了爱动的脾性。
他们不喜欢安分守己,不喜欢老死故土。
一到成年,就脱离父母,独自谋生,漂洋过海,从事商业贸易,过着流动不居的生活。
他们似乎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鲁莽从事。
古希腊的青年不是养在书斋之中,而是整天骑马、射箭、赛跑、玩铅球、掷铁饼、投标枪。
在运动场上显身手,得到运动会比赛的桂冠,是最荣耀的事。
古罗马的勇士都是生活在军营里,展威猛于角斗场上。
西班牙的勇士以斗牛为乐,明知有危险,但无人退缩。
不但在场上斗,甚至把牛赶到大街上,向人群猛冲,惨死者吓不倒生还者。
西方人的血管里,似乎热血时刻都在沸腾,时刻都在准备战斗。
那种躁动、狂热的激情伴随人的终生。
“宁静以致远”,是中国人的至理名言,常常写成条幅挂于居室,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起,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静以制动,成为公认的哲理。
静的理论,在老子的阐发下,达到了极致。
整篇《老子》宣扬的都是虚无、无为、弱、柔、伏、顺、不尚、不争、不言、不有、不恃、不居、不欲、不知。
主旨是一个静字。
“致虚极,守静笃”。
是老子的名言,也是后来道家修行的原则和方法。
“虚”,是道家修行所要达到的那个虚空的境界。
到了那个境界,就成“虚怀若谷”。
“静”就是具体的修行方法。
采用“守静”,心无杂念,“静坐”修行的功夫。
静静地、专一地守住。
用禅宗黄龙南禅师的形容:“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
象捕鼠的猫那样全神贯注,静候时机。
参禅打坐的人,要有这种“守静笃”的功夫。
老子认为,百物都要“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万物不能失根,失根便不能生存。
归根的方法,就是求静。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能够静到极点,就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
佛教修行,也讲因静入定,由定发慧。
主张清静无为,清淡寡欲。
中国人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把性格文静作为一种美德。
李大钊总结说,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方人的日常行为,是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
动与静的民族性格,在处世上的表现,中国人是保守主义,不去竞争,更不去冒险;西方人则是开拓主义,竞争冒险,无所不为。
在宗教上,东方宗教为解脱之宗教,西方宗教为生活之宗教。
东方宗教教导人们要以清静的修行求得解脱,其教义以清静寂灭为人生之究竟,寺院中之偶像,龛前之垂柳,池中之清水,沉沉无声,皆为寂灭之象征。
西方宗教教导人们要现世的个人奋斗,以求上帝的恩宠。
在政治上的表现,追求长治久安,结果为专制统治,有世袭之天子,有忠顺之百姓,政治气象毫无生机,几于死体,依一人之意念,遏众之愿望,造成政象静止,维持现壮,形成一种死秩序,稍呈活动之观,则诋之以捣乱。
西人求治,在使政象活泼,打破现状,演成一种活秩序,稍有沉滞之机,则摧之以革命。
从哲学上讲,李大钊总结为,东人之哲学,为求谅哲学,西人之哲学,为求温之哲学。
求谅者必静,求温者必动。
二、内向与外向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洋,西有黄土高原,北方寒冷,南方酷热。
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是一个理想的聚居地。
影响到民族性格,形成极强的内倾性、向心力、凝聚力。
周易文化的基点,是圆道观念。
中心为太极,一切的变易都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内聚力。
因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人文精神过早地觉醒,而且基本内涵又在道德理性方面,形成了内在超越。
中国人生价值的判断来自人的心性,来自人的善端。
不象西方人那样,把价值之源追溯于上帝,形成外在超越。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一个自足的存在。
在天地之间,人是自足的,不需要外来的帮助。
儒家以道德为自足,道家以自然为自足。
儒家认为,深藏于自己内心的价值之源,是无尽的宝藏,只要深挖,只要发扬,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
万物皆备于我,万善皆备于我,又何必向外界寻求什么呢?中国人遇到问题,首先考虑从自身找原因。
汉语中这类词语很多,如“反身自诚”,“反求诸己”,“三省吾身”,“自我观照”,“明心见性”,“尽其在我”,“依自不依他”,“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慎汝内,闭汝外”,“治其内,而不治其外”,“不内变,不外从”,“为腹不为目”,“心诚则灵”。
王阳明更有《咏良知》的诗四首,其中一首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人生的定盘针,就在你心中,何必外寻呢?现在我们仍然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犯了错误,无论他本人、还是别人,都强调的是要从自身查找原因。
说自己意志不坚强,思想改造不彻底,灵魂不净化。
保证要在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
内倾性的民族性格,要求每个人都做一个谦谦君子。
彬彬有礼、举止庄重、内向含虚。
如果一个人说话没大没小,敢说敢讲,别人会说你张狂,领导也不会用你。
中国人的谦虚是出了名的。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成为每人牢记的格言。
领导要提拔你,或委以某项重任,你应当说,我不行,我还年轻,我经验不足,我能力有限等等,总要谦辞一番,才好接受。
做出了成绩,受到表扬时,总要说我做的还不够,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点成绩的取得,都是领导的关怀,同志们帮助的结果。
见了上司,见了长辈,见了老师,要垂手而立,低头向下,声音不能大,噪门不能高。
受到表扬不要洋洋得意,受到批评要诚恳接受,不要顶嘴,不要辩驳。
中国人一般不爱发表意见,特别是不愿公开表态。
非要说话,也是兜圈子,不着正题,更不会触及问题的要害。
非要表态,也是随大溜,莫楞两可。
听别人说话,不是从直接的语言里,而是从表情,从话音,从手势中才能判断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他的真实想法,不是听出来的,而是猜出来的。
中国吃了亏,受了委屈,一般不愿大叫大喊,总是泪往心里流,苦水自己咽。
能忍就忍,能让就让,该出手时不出手。
中国人善于掩饰自己,锋芒藏而不露。
让人看起来他老实、忠诚、可靠。
对领导唯命是从,领导说公鸡会下蛋,他说亲眼见。
领导以为找到一个忠心耿耿的部下,遂委以重任。
结果,这人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有话不说,有怨不吐,形成心理变态,变得阴险、狡诈。
西方文化把人的价值之源寄托于上帝,其价值的标准是外在的,形成外在超越。
与中国文化把人看成自足的存在相反,西方文化把人看成是不自足的。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很少有象中国儒家那样强调人性的本善。
特别是基督教的兴起,“原罪说”盛行,人们要虔诚地事奉外在的上帝,世人不再是一个自足的存在,而是一个罪人。
人与上帝的分离,形成了现实世界与超越世界的严格划分。
在哲学上,则表现为本体与现象的分离,在宗教上表现为天国与人间的分离,在道德上表现为自律与他律的分离,在社会上表现为政治与宗教的分离以及乌托邦与现实的分离。
由于人的不自足,人只有不断地向外探求,不断地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人才能由一个不自足的存在转化为一个自足的存在。
西方民族形成外倾性的性格,是建立在人性本身不完善不自足的基础之上。
要达到完善和自足,唯一之途,就是向外找寻。
其方法和手段,就是用知识、用逻辑、用科学、用律去认识、证实、把握外部世界。
在为人处世上,外向性格突出表现为个性的张扬,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处处显示自己,直率、坦诚、正直。
西方人说话,没有中国人那么多的客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直接了当,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没有含糊,没得闪烁其词,不要你去揣摸,猜测。
西方人应聘某项工作,某个职务,没有中国人那么多的谦虚之词,直接表示,我行,我能力强,我办法多,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好。
西方人不掩饰自己,有话就说,有气就放。
受了冤枉,该出手时就出手,定要讨个公道。
在衣饰上,中国人的内向性,表现为穿衣又长又肥。
袖子多了半截,裤腰绾了半圈,裤腿比腰还胖,裤脚拖地三尺。
目的在于把自己包起来,不使皮肤外露。
女人多余的袖管用于见了男人摭面。
西方人的服装在于短,小、窄、薄。
目的在于突出线条,突出三围。
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冲击,按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人是不会穿超短裙的,更不可能有三点式的服饰。
留美学者成中英,把中西民族性格的内向外向,归结为哲学上的内在人文主义与外在人文主义。
西方外在的人文主义把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神,主体与客体,灵与肉截然分开。
人要对超自然、神、客体、肉体这些外在的东西拚命地钻研,形成向外探求的习性。
中国的内在人文主义,自然被认定内在于人的存在,而人被认定内在于自然的存在。
人与终极的实在和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分隔的。
因而中国哲学中缺少绝对的分离和超越经验的观念,这也是中国没有发展纯逻辑和科学的重要原因。
内在的人文主义偏重于道德和艺术,外在的人文主义偏重于科学和宗教。
因为科学与宗教都是对外的。
宗教讲天国,讲上帝;科学讲自然,讲万物,都在人的外面。
而道德和艺术都属于人生方面,是内在于人生本体的。
道德是由人生内部发生,艺术则是人对自然的体悟。
西方民族,人的一生对外求索;中华民族,人的一生对内练功。
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责、自省、自悟、自知、自励、自欺,都是向内用力。
西方人对上帝的事奉,对科学的求证,自我的护张,冒险的竞争,都是向外用力。
向内用力者,重理性而不重理智,重悟性而不重求证,重心计而不重体力,重得道而不重得利。
在行为倾向上,爱静不爱动,求慢不求快,能忍让就不相争,能安定就不乱动,能封闭就不开放,能守旧就不革新,能在家就不外出,能和解就不打官司,能过得去就不冒险,能差不多就不要较真,能不出手就不出手。
对性格外向的人,我们有许格言劝戒他们,要他们收敛锋芒,不要出风头。
如:“枪打露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言多必失”,“烦恼皆因强出头”。
内向的性格,对国民的影响,可谓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