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37.11 KB
- 文档页数:1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下肢,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据统计,糖尿病足可以导致患者截肢的比率高达85%,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由于糖尿病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起来也颇为棘手。
研究糖尿病足的临床进展,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1. 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管功能都会受到损害,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丧失了对足部疼痛和压力的感知能力,而血管病变则会导致足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发生溃疡和感染。
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也会加剧糖尿病足的发展。
针对这些病因和发病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
2. 临床诊断和评估方法的改进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评估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但这种方法往往难以发现疾病的早期病变。
近年来,一些新的诊断技术逐渐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比如足部皮肤温度测量、热成像技术、足部血液流动速度监测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率和评估准确性。
临床上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更客观地评估糖尿病足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3. 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多种手段。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血糖、改善微循环等方式来缓解症状,然而其治疗效果有限,并且容易出现耐药性等问题。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清创手术、血管重建手术等,这些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存在手术风险大、恢复周期长的缺点。
物理疗法主要包括足部保护、足部按摩、理疗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要想彻底治愈糖尿病足,仍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支持。
4. 个性化治疗的研究由于糖尿病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足中医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总结了中医药在糖尿病足临床及实验研究上的研究现状,旨在总结中医药在糖尿病足综合治疗中的经验,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关键词】糖尿病足;中医药;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55-01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出现溃疡、骨及关节病变及其所引起的坏疽,通常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病变基础上,由于外伤并发感染所致。
中医药在糖尿病足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分析如下1 糖尿病足的中医病机分析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病”继发的“血痹”、“脱疽”、“筋疽”、“足疽”、“阴疽”等范畴。
糖尿病足在中医古籍中已对消渴并发的足部病变有了一定的认识[1],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发满气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详细记载了糖尿病脱疽的临床症状,指出“脱疽生于足指之间,……甚则攻于脚面,痛如汤泼火燃”。
尹德海[2]认为消渴病之脱疽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初发之时气阴亏虚夹有血瘀,脉络失和,中期瘀久化热生毒,或染毒,湿热瘀毒内蕴,热毒炽盛,以邪实为主;晚期正气亏虚,余邪稽留,以虚为主。
总之,糖尿病足中医基本病机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血脉瘀滞,不通不荣,肢端肌肤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复感外邪,而成脉痹、脱疽。
故消渴病足是本虚标实之证,以正气不足,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为本,以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炽盛为标,以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病机关键。
病位在血、脉、筋2 糖尿病足中医临床研究目前临床上采取的中医药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中药内服;二是中药外用2.1 内服中药研究2.11 单味中药研究胡华娟等[3]总结糖尿病足处方用药中,所用中药达144种,应用最多的就是黄芪、当归,治法以益气补血扶正为主。
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临床结局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据估计全球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为6.3%。
糖尿病患者一生有19%-34%的概率发展为足部溃疡。
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容易复发,预后较差。
有增加住院时间和下肢截肢的风险,并且极易并发感染。
糖尿病足感染可以使患者5 年内的死亡率能增加到57%。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DFI最常见的病原体,但DFI 通常是多种细菌感染导致的其他可能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肠球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的微生物。
在针对DFU的研究中出现了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并且MDRO在DFI中极为常见。
MDRO是目前威胁公共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其流行率的增长,经验性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变得愈加困难。
在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应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这值得所有临床医生们思考。
虽然近年来人们对糖尿病足感染这一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很少有研究总结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对DFU临床结局的独立影响。
本综述系统性地总结了MDRO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感染率、细菌感染特征以及对DFU患者溃疡持续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截肢率、死亡率等各个临床结局指标的影响。
一、危险因素1.溃疡分类:糖尿病足溃疡按照病因性质分类为:神经性溃疡、混合性溃疡(神经-缺血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其中缺血性溃疡是MDRO的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持续处于高血糖和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状态。
脂代谢紊乱,血液粘度高,高凝状态等诸多因素都可导致下肢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使患者容易发生血管病变。
缺血性溃疡是以微血管和中小血管闭塞为特征的血管疾病,这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伤口延迟愈合。
而这正可能是缺血性溃疡导致DFU 患者感染MDRO的原因之一。
2.溃疡分级及大小:重度溃疡定义为穿透骨骼或关节的深部溃疡或存在过多的局部坏死组织(Wagner分级3级以上),重度溃疡与MDRO感染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表明抗生素渗透不良很有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溃疡面积>4cm2与MDRO感染密切相关。
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进展【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对近年来糖尿病足临床治疗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笔者认为虽然近年来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更应搞好糖尿病足的预防工作,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足;临床治疗;进展1概述在当今社会,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多发病、常见病,而随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轻则足部溃疡,严重者甚至导致截肢。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足各种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治疗技术也不断提高。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来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整理,以其方便广大医务人员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发展了解学习。
2 糖尿病足定义及分级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肢病变的总称。
1999年who将其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和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和(或) 深部组织破坏[2]。
目前糖尿病足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wagner分类方法,分级如下:0级:皮肤完好,有拇囊炎、锤状趾、胼胝;1级:浅表溃疡,基底有坏死组织;2级:深部溃疡,累及肌腱、骨骼韧带和关节;3级:深溃疡,有脓肿、骨髓炎;4 级:前足或足趾坏死等部分足坏疽;5级:全足坏疽或坏死性筋膜炎。
3 糖尿病足的治疗3.1中医治疗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病”继发的“血痹”、“脱疽”、“筋疽”范畴。
以消渴病失治误治,热伤气阴,气阴两虚,甚或阴阳俱虚,久病入络,络脉血瘀,或痰瘀互结为发病基础。
或有热毒外犯,或有热毒、湿热邪毒内生,壅遏气血,肉腐为脓,则可表现为溃疡、痈疽,甚至进一步发生筋烂骨脱。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可分为内服治疗、外用疗法及内外同治法。
郑仲华[3]采用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治疗糖尿病足,结果治愈率33.33%,总有效率95.83%。
王勇[4]采用补气活血汤治疗糖尿病足,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7%。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公认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全球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治疗难度大、疗效差,给病患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日益深入,探索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但目前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疾病的病因依然不明确、诊断方法有待改善、治疗策略需要进一步优化等。
开展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深入探讨其病因、完善诊断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总结糖尿病足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并发症和预防措施,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管理策略。
通过对当前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为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预防提供指导,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未来在糖尿病足临床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疾病的防治工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社会经济负担。
2. 正文2.1 糖尿病足的病因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生主要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有关。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易造成周围神经受损,导致感觉减退或消失,从而使患者对足部疼痛、温度和压力等刺激缺乏感知能力,容易忽略细微的创伤。
高血糖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微血管病变和动脉硬化,使足部血液循环受损,难以及时修复受伤处。
糖尿病足的病因还包括足部感染、足部畸形、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缺乏足部护理等因素。
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通过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和积极管理,可以预防80%足溃疡及高达85%截肢的发生,以往研究表明,提高糖尿病患者足部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最大程度地预防糖尿病足的有效措施。
鉴于此,本文综述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足部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现状,为制定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糖尿病高危足发展成糖尿病足病。
1.糖尿病足的定义、流行病学及危害糖尿病足病(DF)是指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足部出现感染、溃疡或组织的破坏,通常伴有下肢神经病变和(或)周围动脉病变。
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2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会罹患糖尿病足。
新近调查发现,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足溃疡的发生率为8.1%,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截肢和死亡。
糖尿病足患病率、复发率、截肢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医疗费用昂贵,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和经济负担。
2.糖尿病高危足的定义、筛查意义和分级2.1糖尿病高危足的定义糖尿病高危足(DFR)是糖尿病足的前期状态,指糖尿病患者足部并发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和/或周围血管病变,或同时伴有足畸形,存在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但尚未破溃形成糖尿病足或既往糖尿病足已愈合的患者。
2.2糖尿病高危足的筛查意义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足部筛查,可以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通过定期系统全面的足部筛查,发现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治疗早期病变,多学科综合管理与监测糖尿病足高危人群,以及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可预防50%的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指出,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需进行1次足部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足溃疡危险因素,风险等级越高,建议筛查频率更频繁。
2.3糖尿病高危足的筛查内容2017年郭晓蕙等[2]依据中国实际情况,通过德尔菲咨询构建了《DFR筛查、分级、干预规范流程》,本流程增加了粗筛环节(见表1),通过简单的病史询问发现至少符合以下9条粗筛标准中任何1项危险因素的患者,方可进入细筛流程(见表2)。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1. 引言1.1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造成了较大的健康负担。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这些进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糖尿病足的认识,还促进了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升。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逐渐揭示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指导。
针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风险管理策略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开发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以改善病情的预后和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者们在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为日益严峻的糖尿病足防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2. 正文2.1 糖尿病足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双下肢神经病变、动脉硬化和感染而导致的足部病变。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肢体威胁,常导致截肢或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有关。
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导致感觉神经病变,患者对足部受伤的感知减弱,容易出现糜烂、溃疡等情况。
高血糖还会使血管硬化,血流减少,影响足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容易导致溃疡难以愈合。
糖尿病足的危害不容忽视,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坏疽、截肢甚至死亡。
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至关重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定期体检和足部护理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如果出现足部溃疡、疼痛、红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方式,有助于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糖尿病足的危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危害不容忽视。
糖尿病足易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感染,尤其是对足部溃疡的感染,这可能迅速恶化并引发组织坏死。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高血糖造成神经和血管受损,容易导致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
糖尿病足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给医疗工作者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临床研究在糖尿病足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讨论。
一、糖尿病足的预防研究进展糖尿病足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其中包括控制血糖、保持足部卫生、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
针对糖尿病足的预防,临床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血糖控制对糖尿病足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7%以下,长期血糖控制的好坏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预后密切相关。
1.2 足部护理对糖尿病足的影响足部护理是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手段,通过正确的足部清洁、保持足部皮肤湿润、合理的指甲修剪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1.3 体育锻炼对糖尿病足的影响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状况,提高抵抗力,减少患糖尿病足的风险。
目前,临床研究也在探讨体育锻炼对糖尿病足的预防作用及具体运动处方的制定。
二、糖尿病足的诊断研究进展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前提,因此糖尿病足的诊断研究也备受关注。
目前,临床研究在糖尿病足的诊断上取得了一些进展:2.1 足底压力测定技术足底压力测定技术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进行定量测定,及早发现足部受压情况,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表明,足底压力测定技术能够在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神经病变的生物标志物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诊断神经病变是否存在对于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发现,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在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的诊断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这对于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的研究进展李华丽摘要研究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的进展。
通过阅读近几年关于糖尿病足的论文从而总结临床护理研究的成果。
经总结表明:糖尿病足的预防性健康教育在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糖尿病足各个阶段的护理亦至关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足,预防,护理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多,甚至已达到糖尿病患者的49.5%[1]。
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踝关节及踝关节以下)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2]。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病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临床护理研究的发展,从糖尿病足的发生入手,在其预防、治疗和护理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1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及诱因1.1 危险因素根据病变因素的来源及其可控性,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2]。
其中外部因素包括:肥胖、血糖控制不良、脚外伤、不适当的脚部护理、酗酒、吸烟、没有掌握糖尿病有关知识及不依从性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糖尿病病程长,男性,合并肾、眼睛病变,老年,足部变形等。
1.2 诱因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复小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并致截肢的最主要的诱因,血糖控制不良者下肢可高出2倍[3]。
且86%的下肢截肢是由于足部血管或神经病变部位表皮小损伤诱发[3]。
常见于鞋袜不适合或长时间行走致足底压力过大,早期表现为局部茧子的形成,这更加重了局部的压力。
足茧的出现往往是发生足溃疡的先兆。
因此,理解溃疡如何演变而成很重要,这样预防溃疡和截肢的方案才能起作用。
2糖尿病足的预防2.1预防性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强化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足部护理教育与指导,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足部护理习惯,做健康的足部护理行为,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环节[4]。
因此,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足部护理以及如何预防糖尿病足的教育,使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预防、发生、发展,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糖尿病足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糖尿病足的护理现状及进展摘要: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糖尿病足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但当前我国糖尿病足患者普遍存在对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欠缺、不重视护理等问题,导致总体护理效果不理想。
与此同时,又因为糖尿病足病程漫长,恢复慢,仅靠单一的护理方法很难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所以需要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手段。
当前我国学者们针对糖尿病足护理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入手,取得了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出了糖尿病足护理的一些方案措施,希望能够对患者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糖尿病足;现状;护理手段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是在糖尿病外围血管和神经病变过程中,因为深层组织被破坏、足外伤、溃疡或者感染等而出现的下肢病变现象。
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糖尿病足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在总体糖尿病患者中,该并发症的发病率高达4%-10%。
尤其是当前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等的不断改变,糖尿病足患者的发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1]报告显示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
柯运研究中报道仅2/3的糖尿病足患者经医治后创面能够完全愈合,据估计,20%~30%的患者最终进行了截肢。
[2]而且糖尿病足患者知识缺乏、血糖控制不佳,难以按照医嘱继续用药,未重视饮食等是导致其无法快速康复的重要原因[3]。
目前我国接受正规临床护理和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比例数仍较低,而就诊延迟时间超过一周的患者就有百分之七十,甚至还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出现足部症状后进行了自我处理,增高了感染风险,加快病情恶化,甚至带来了截肢的危险,延误了疾病最佳临床治疗时间。
糖尿病足步态变化的研究进展贾川;瞿玉兴【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一系列足部病变的统称.随着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加重,其足底压力及步态等生物力学特征发生病理性改变,引发患者疼痛、功能受限、感觉减退、平衡能力下降等症状,并最终导致足溃疡的发生.伴随病程不同时期的发展,糖尿病患者的步态发生足底压力分布异常、步幅缩小、步速减慢及足支撑时间延长、胼胝体、溃疡等一系列变化.糖尿病足的步态分析可揭示糖尿病足相关病理变化,及时发现肉眼或者人体本身不易发觉的异常,并指导临床医师采取对症治疗,干预糖尿病足进展.今后,糖尿病足步态分析应朝着高精度、全肢体、全病程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为临床矫形设备的开发服务.【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20【总页数】6页(P4086-4091)【关键词】糖尿病足;步态变化;周围神经病变;足底压力【作者】贾川;瞿玉兴【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江苏常州2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糖尿病足具有病程长、难治愈、致残率高等特点[1],其年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4%~10%,且15%~25%的糖尿病足患者病程中可能出现溃疡,其中40%~80%的溃疡伴发感染[2]。
一旦溃疡并发感染就面临截肢的风险,这对患者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周围神经病变、体质指数、胼胝、足型、足轴角度、性别、年龄等是影响足底压强的重要因素。
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90%的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
伴随病程的发展,糖尿病患者的步态特点发生了多样变化。
诸多学者通过多种类型的步态分析仪,发现了不同病理阶段糖尿病足的共有特点,阐述了步态分析对于早期足底压力变化的预测、对病程中足底压力变化及步态改变的监测及对晚期高危溃疡风险的提示作用[3-5]。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
全球约15%糖尿病患者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过足溃疡或坏疽,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
糖尿病足部病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是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现将近几年糖尿病足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长期坚持合理控制饮食,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2]。
教育病人长期坚持主动配合饮食治疗,适度摄入热量。
计算总热量时,以维持或略低于标准体重为原则,肥胖者严格限制总热量,消瘦者可适度放宽[3]。
饮食结构要合理,少食多餐,严格限制单、双糖胆固醇的摄入。
食品品种多样化,多吃绿色、深色蔬菜, 注意粗细搭配,控制食盐摄入量。
病人能否进食水果,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进食水果时应在空腹和两餐之间,少量开始,最多不超过100g,从主食中减去相应的主食量。
糖尿病足病人的饮食护理应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渗透到病人的治疗计划中,合理制定食谱,严格控制饮食,长期控制血糖, 改善微循环,对病人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防治糖尿病足具有重要意义[4]。
运动护理糖尿病患者为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应该适当进行运动和按摩,改善并提高神经功能。
每天睡前或早起时,平卧床上,抬高双腿呈45-60°交替反复做2-3 次,每次10-20 min 为宜,每天甩腿、座椅运动、提脚跟、提脚尖等,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5]。
3.药物护理药物是糖尿病足治疗的重要手段,合理应用药物使足部动脉血液供应改善、感染有效控制和血糖达标, 是治疗的关键所在[6]。
临床护理工作中,关键要教会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根据患者用餐时间个性化选择注射时间,尽早发现低血糖反应,指导患者注射胰岛素时严格消毒,准确抽吸胰岛素,针眼之间距离>1cm[7]。
4.健康教育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的管理和控制, 基本的糖尿病足知识是糖尿病足患者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糖尿病足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受重视[8]。
糖尿病高危足足部护理行为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高危足(Diabetic foot)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由于下肢神经、血管发生病变,导致双足感染。
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肢端溃疡坏疽[1]。
糖尿病足治疗费用高昂,且复发率、致残率偏高。
有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达到近90%,且没有下降的趋势,为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2]。
一项国外的研究显示,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实施适当的足部护理可显著降低发病的概率,提高其生活质量[3]。
因此,对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实施足部护理十分必要可行。
本文主要目前糖尿病高危足足部护理行为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关键词:糖尿高危病足;足部护理;研究进展前言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属于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且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当中。
伴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了影响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一项慢性疾病。
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血管发生病变,导致双足感染。
现有研究证明,改善患者认知不足、缺乏个体化健康教育的现状,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足部护理习惯,能够有效的避免糖尿病高危足的发生[4]。
1高危足足部护理行为现状对于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而言,其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十分重视血糖的控制,却忽略了日常的足部护理,缺乏足部护理或者未采取适当护理方式,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我国现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溃疡近3/4是物理因素导致的,包括烫伤、不正确的修剪趾甲、不舒适的鞋袜等原因[5]。
以上诱发机制通过简单的足部护理就可以使足部疾病得到有效改善。
在李静等人关于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足部护理行为现状的研究中,以300名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行为水平低下,未采取恰当的足部护理方式。
同时,李明子关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护理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关于足部护理的相关知识匮乏,行为习惯不利于足部健康。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截肢率、高病死率的特点。
1999年WHO对DF的定义是: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临床表现为:肢端疼痛、感染溃疡或坏疽。
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综述如下: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脱疽的范畴。
王璐认为本病的发生多见于消渴日久,耗伤气血,氣阴两虚,肌肤失养,复感六淫之邪、外伤所损,湿侵毒蕴,郁久化热,湿毒下注于足发为本病。
王秀芝认为DF多为消渴日久,久病多瘀,…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认为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DF病机关键。
刘彦认为DF的发病机制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阴、阳虚,标实多为瘀血内阻、寒凝经脉、湿热内生、热毒炽盛。
总之,诸多医家多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气血虚损,标实多为瘀血、湿热、痰饮、热毒为患。
2 中医辨证论治2.1 中医分期论治:岳新[1]将DF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
急性期又分为毒瘀互结、肉腐筋伤型和湿热下注、瘀血阻络型。
分别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四妙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缓解期分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气血亏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型,分别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托里消毒散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阳和汤或真武汤加减。
岳仁宋等将DF分为三期:早期血痹期,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治疗大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中期脉痹期,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疗法则,以四逆汤为基础方;晚期阴疽期,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以阳和汤作为基础方。
方豫东等[2]采用清法治疗本病,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分别选用陈兰花冲剂、除消通脉冲剂,同时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和局部清创。
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神经、血管和足部骨骼、软组织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足部疾病。
目前,糖尿病足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引起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十分重要。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包括神经和血管损伤、感染和创伤等多个环节,其中血管损伤是糖尿病足重要的病理过程之一。
目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包括:保持足部清洁、控制血糖、使用糖尿病足特定的鞋垫、镶嵌鞋垫或使用足矫正器、进行手术等。
然而,以上治疗方法仍然存在某些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糖尿病足治疗中的药物治疗目前仍处于研究状态,但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研究结果。
例如,因糖尿病而导致的创伤和感染可以通过局部喷洒硝酸甘油药水来治疗。
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将20名患有糖尿病性足溃疡的患者随机分组,其中10名患者接受硝酸甘油药水治疗,另外10名患者接受常规见疗。
结果显示,接受硝酸甘油药水治疗的患者溃疡面积显著缩小,愈合时间也更短,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另外,干细胞治疗也是近年来糖尿病足治疗中备受关注的领域。
研究表明,干细胞注射可以促进足部组织再生,降低炎性反应和增加新血管的生成。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19例糖尿病足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明显,其中15名患者创面完全愈合,3名患者愈合缓慢,1名患者创面未愈合。
此外,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在糖尿病足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例如,一种名为七叶皂荚子水提物的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足合并症的临床症状。
在一项对8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30例患者在接受七叶皂荚子水提物治疗后,足部疼痛和肿胀缓解,足部感觉也得到改善,尤其是对于神经病变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总之,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
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之路依然具有潜力。
未来的研究将会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