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4
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Actinobacteria)是细菌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它们属于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具有分枝杆状的菌丝和分枝状的孢子体,因此得名“放线菌”。
放线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土壤、水体、植物及动物体内等环境中。
它们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放线菌是许多药物的重要来源,被誉为“微生物的黄金矿井”。
已有超过70%的广谱抗生素、40%的抗肿瘤药物以及多种抗寄生虫、抗痨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放线菌的菌丝通常为分枝杆状,菌丝之间对角交织,形成复杂的菌丝网络。
这种特殊的菌丝结构使放线菌对外界环境和共生体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与此同时,放线菌的菌丝表面覆盖有黏液层,形成了一种粘附能力强的结构,能够黏附于植物根部和其他微生物表面,与它们形成复合体,发挥共生作用。
放线菌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孢子体阶段和菌丝体阶段。
放线菌的孢子体通常是通过产生分枝状的孢子来繁殖的,这些孢子具有很强的耐受力,可以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体会发芽生长为菌丝体,菌丝体通过不断延伸分枝,形成一个庞大的菌丝网络。
菌丝体生长阶段是放线菌进行代谢活动和产生各种代谢产物的主要阶段。
在菌丝体的一些末端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培养体,如分枝芽膨大,形成一种“分枝型”的生长类型,这种类型被认为是放线菌产生细胞内二次代谢产物的重要时期。
放线菌具有极强的代谢途径多样性,拥有一个庞大的基因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代谢途径相关基因。
放线菌的这种多样性使其能够合成许多特殊的二次代谢产物,如抗菌素、生物活性化合物和酶等。
放线菌常常通过激活特定的基因表达来产生这些代谢产物。
此外,放线菌的基因组还具有一些调控模块的特征,这些模块能够调控菌丝的生长与分化、激活代谢途径等,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放线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不止于药物产生。
放线菌参与了许多生物地质和生态学过程,如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等。
放线菌还参与了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其他微生物形成共生体,在共生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物防御作用。
什么是放线菌
什么是放线菌1、放线菌(Actinobacillus)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2、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3、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繁殖方式
1、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借菌体分裂片段繁殖。
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一部分气生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成熟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称为分生孢子。
2、孢子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式。
凝聚分裂形成凝聚孢子。
其过程是孢子丝孢壁内的原生质围绕核物质,从顶端向基部逐渐凝聚成一串体积相等或大小相似的小段,然后小段收缩,并在每段外面产生新的孢子壁而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孢子。
孢子成熟后,孢子丝壁破裂释放出孢子。
多数放线菌按此方式形成孢子,如链霉菌孢子的形成多属此类型。
对些种方式现已提出了异议。
后来证实仅有横隔分裂。
3、横隔分裂形成横隔孢子。
其过程是单细胞孢子丝长到一定阶段,首先在其中产生横隔膜,然后,在横隔膜处断裂形成孢子,称横隔孢子,也称节孢子或粉孢子。
一般呈圆柱形或杆状,体积基本相等,大小相似,约0.7~0.8x1~2.5微米。
诺卡氏菌属按此方式形成孢子。
4、有些放线菌首先在菌丝上形成孢子囊(sporangium),在孢子囊内。
放线菌名词解释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细菌,其特征为形成分枝状的菌丝。
放线菌包括细菌界中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高等细菌门(Cyanobacteria)中的一些细菌。
放线菌的数量众多,约有550属、7000多种。
它们在土壤、水体、海洋、林地、植物等各种环境中都有分布。
放线菌对环境非常重要,它们分解土壤有机物质、参与植物生长和养分循环,还能产生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放线菌的特点是形成分枝状的丝状菌落。
它们的形态多样,有的菌丝有颜色,有的无色;有的菌丝细长,有的短粗;有的菌丝支离破碎,有的菌丝密集;有的产生分生孢子,有的不产生分生孢子。
放线菌对环境和人类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放线菌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们分解有机物质,形成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肥力增加。
放线菌还与植物共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增强植物的抵抗力,促进植物生长。
其次,放线菌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酶、调节生长因子等。
抗生素是放线菌最重要的代表性产物之一,它们的发现和利用对医学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放线菌还能产生酶,用于生物工程和工业生产。
另外,放线菌还能分解有机污染物,对环境的修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放线菌也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例如,一些菌株能够引起人畜的疾病,造成危害。
此外,放线菌中有一部分菌株可能存在的毒性需要引起注意。
综上所述,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细菌,其特点是形成分枝状的菌丝。
它们在生态学、医学和工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放线菌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在未来对放线菌的研究和应用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什么是放线菌引言放线菌(Actinobacter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微生物资源。
它们具有丰富的代谢能力和生物活性产物,对于农业、药物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放线菌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分类特征、生物特性、应用领域等方面对放线菌进行详细介绍。
一、分类特征1. 形态特征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其细胞多为直杆状,长为0.2-2.0μm,直径为0.5-1.0μm。
有的放线菌细胞会形成分枝或丝状结构,使得其菌落呈现放射状生长。
2. 细胞壁特征放线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肽聚糖组成,其中N-乙酰葡萄醣胺和N-乙酰半乳葡萄糖胺是其特征性成分。
这些特殊的细胞壁结构使得放线菌对抗生物膜、抗药物和耐酸碱有一定的能力。
3. 分类系统放线菌属于细菌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目前已知的放线菌约有50个属。
根据形态特征、生理和生态习性等分类指标,放线菌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科、属和种。
二、生物特性1. 生长环境放线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自然环境中。
它们对土壤质地、pH值、湿度和养分含量等因素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分布十分广泛。
2. 代谢能力放线菌具有丰富的代谢能力,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碳源、氮源和能源。
许多放线菌具有优良的降解能力,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农药,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物活性产物放线菌是许多重要天然产物的产生者,其中包括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物质、抗氧化物质等。
这些生物活性产物对细菌、真菌和肿瘤细胞等具有显著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对人类的健康和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领域1. 农业应用放线菌具有优良的土壤分解和降解能力,可以降解农药残留、处理农业废弃物等。
此外,放线菌还能够产生一些具有生物肥料作用的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药物开发放线菌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之一,许多著名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土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放线菌的名词解释放线菌,又称链霉菌,是一类常见于土壤、水体和植物体内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的一种。
它们的形态多样,有时呈现为直链状、分枝状甚至丝状。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分解有机物质、提供土壤肥力,还能产生各种有益的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和工业领域。
本文将对放线菌的特征、生态学功能以及应用价值进行解释。
放线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胞壁酸和脂肪酸等组成。
它们通常生长比较缓慢,形态多样,有些可以形成分枝或丝状结构。
放线菌在生活环境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土壤和水体中比较常见。
它们一般以分解有机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因此对土壤肥力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放线菌的特征不仅仅限于形态上的多样性,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代谢能力。
许多种放线菌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抗生素、银杏素等。
其中,抗生素是放线菌最著名的产物之一。
不同的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种类各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世界上许多常用的抗生素,比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生产的。
除了抗生素,放线菌还能够合成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有些放线菌能够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物质(biosurfactants),这些物质具有乳化、起泡和表面张力调节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环境修复等领域。
此外,放线菌还能产生酶、胞外多糖和次生代谢产物等重要物质。
放线菌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功能。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了养分的循环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此外,放线菌还可以降解一些有毒化合物,具有环境修复的作用。
因此,保护和促进放线菌的生长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除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放线菌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抗生素作为放线菌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已经在临床医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抗药性细菌的产生,产生了对抗生素的需要。
因此,对放线菌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抗生素。
另外,放线菌还具有潜在的农业应用价值。
放线菌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
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
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
有的种类可在高温下分解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质。
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
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
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二、简介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原核生物中一类能形成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殊类群,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2~1.2微米。
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或一级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以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三、分类地位编辑播报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
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
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AP;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Actinomyces)放线菌是1877年合兹首先在牛体内发现的。
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形态与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
“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又接近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内的原核微生物,只不过其细胞形态为分枝状菌丝。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也可将之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一、放线菌的分布放线菌广泛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和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1克土壤中可存在数万~数百万个孢子。
一般,肥沃土>贫瘠土农田>森林中性偏碱土壤>酸性土壤含水低土>含水高土二、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1.多数属于有益菌(1)腐生型放线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2)生产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据估计,全世界近万种抗生素约70%是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3)筛选到许多新的生化药物Eg.抗癌剂、酶抑制剂、抗寄生虫剂、免疫抑制剂和农用杀虫(杀菌)剂等。
(4)是许多酶、维生素等的产生菌(5)Frankia(弗兰克氏菌属)对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具有重大作用。
(6)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7)具有极强的分解纤维素、石蜡、角蛋白、琼脂和橡胶等的能力,故它们在环境保护、提高土壤肥力和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大作用。
2.危害(1)寄生型的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和植物的许多疾病,eg.肺部感染、皮肤病、脑膜炎(1)具有特殊的土腥味(土霉素的味道),主要由放线菌产生的土腥味素所引起的。
可使水、食品变味,也能破环棉毛织品、纸张等。
三、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霉菌相似,故在早期曾被列入真菌类。
后来随着对微生物分类学的不断认识,特别是分类手段的改进,发现放线菌有很多生物特性与细菌相似,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革兰染色结果为阳性,与普通细菌不同的是细胞形态呈分枝状菌丝体。
土壤中放线菌的提取与分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工13实验班杨健3130206323【摘要】: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放线菌[1] 是一群革兰氏阳性、含量( >55% ) 的细菌。
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
它是一个原核生物类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断裂生殖。
与一般细菌一样,多为腐生,少数寄生。
从土壤中提取放线菌主要用高氏一号培养基进行培养。
【关键词】:原核微生物,高氏一号,革兰氏阳性,孢子等。
【Abstrat】:Actinomycetes is a kind of main assumes the hypha growth and to spore reproductive land was more powerful prokaryotes. Named after the deep in radiating growth on solid medium. Most have developed branch hyphae. Hyphae slender, width to rod-shaped bacteria, about 0.5 ~ 1 micron. Can be divided into: vegetative hyphae, also known as the substrate mycelium, main function is to absorb nutrients, some can produce different colors, is important basis of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erial hyphae, fold, was born in the vegetative hyphae, also known as secondary hyphae. Actinomycetes [1] is a group of gram positive bacteria, content (> 55%). Actinomycetes by colony is put a line of its name. It is a prokaryotic organism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 mainly by spore reproduction, followed by rupture of reproduction. As the common bacteria, and more for saprophytic, a few stray. Extracted from the soil actinomycetes mainly use high's number one medium for culture.【Key words】: procaryote microbiology, coates, number one gram positive, spores, etc.引言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
放线菌只是形态上的分类,属于细菌界放线菌门。
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本次实验所取的放线菌都来自于土壤,用高氏一号培养基进行对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和培养。
一、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重铬酸钾50-75ug/ml(150ug/ml为宜)。
1、称量和溶化按配方先称取可溶性淀粉,放入小烧杯中,并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再加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热,使可溶性淀粉完全溶化。
然后再称取其他各成分,并依次溶化,对微量成分FeSO4 .7 H2 O可先配成高浓度的贮备液,按比例换算后再加入。
待所有试剂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
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的试剂中,在加热融化,最后补充所损失的水分。
2、调pH 用试纸测培养基的原始PH,如果偏酸,用滴管向培养基中加入1mol/LNaOH,边滴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测其pH,直至pH达7.6。
反之,用1mol/LHCI进行调节。
3、分装和加塞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内,在试管口或锥形瓶口上塞上棉塞。
4、包扎加塞后,将全部试管用麻绳捆好,再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其外再用一根麻绳扎好。
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
5、灭菌将上述培养基以1210C,20min,0.103MPa高压蒸汽灭菌。
6、搁置斜面将灭菌的试管培养基冷却至500C左右,将试管口端搁在玻璃棒上。
斜面的斜度要适当,使斜面的长度约为管长 1/3。
7、无菌检查将灭菌培养基放入370C的培养箱中培养24~28h,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112℃灭菌20分钟。
二、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1)待测样液的制备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静置30s。
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3支,编号10-3、10-4、10-5。
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2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3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使与9ml水混匀,即为10-3浓度的土壤稀释液。
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
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
(2)稀释倒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取2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5、10-4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5、10-4的培养皿内。
将温度为45~50℃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每天观察培养基表面有无微生物菌落。
(4)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取一培养皿置于实验台上,左手将培养皿打开稍许,向培养皿内注入熔化的营养固体培养基10~12毫升,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其中的培养基分布均匀,平放桌上,使其凝成平板。
然后在皿底用蜡笔划分A、B、C、D几个区。
每组两个平板培养基。
将培养皿底部用姆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打开。
在此同时,用环状接种针在火焰旁取少许10-2浓度的土壤稀释液,迅速送入培养皿内,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1次平行划线6~7条,转动培养皿约70°角,用烧过冷却的接种针,通过第1次划线部分作第2次平行划线,然后再用同样方法,作第3次平行划线。
划线时,接种针应与平板表面成30°角左右。
不要使接种针碰到培养皿边缘,也不要将培养基划破。
(5)培养接种完毕,将平皿放入28℃恒温箱培养7天,观察平皿上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菌落。
(6)挑菌落待三种方法的平板长出菌落后,鉴定微生物类群,并根据镜检结果,判断是否已分离到了纯菌种。
如果菌种很纯,则可转移到斜面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
转种至斜面,菌种用牛皮纸包好,置4℃冰箱中保存。
三、观察放线菌的菌落肉眼可见菌落,绘制菌落形态图,与标准放线菌菌落特征“干燥或较干燥,小而紧密,不透明,和培养基牢固结合,颜色多样,菌落正反面颜色一般不同”作比较。
四、放线菌的简单染色(1)涂片取干净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在正面边角做记号,并滴一滴无菌蒸馏水于载玻片的中央,灼烧接种环,待冷却后从斜面挑取少量菌种与玻片上的水滴混匀后,在载玻片上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干燥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自然晾干,为了加速干燥,也可以在微小火焰上方烘干。
烘干后再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
不宜在高温下长时间烤干,否则急速失水会使菌体变形。
(3)染色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min,染色液量以盖满菌膜为宜。
(4)水洗倾去染液。
斜置载玻片,用水冲去多余染液,直至流出的水呈无色为止。
(5)干燥用微热烘干或自然晾干。
(6)镜检按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观察菌体形态,及时记录,并进行形态图的绘制。
五、观察放线菌个体形态严格按照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依低倍、高倍及油镜的次序逐个观察放线菌.六、实验结果分析在分离土壤放线菌时,应为放线菌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并且抑制其他菌落生长,即向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和其他抑菌剂。
一般使用放线菌酮(50 mg/L)、海松素(50 mg/L)等抑制真菌。
但抑制细菌较困难,因为放线菌对一些抗菌素的反应与细菌相近,抑制剂重铬酸钾、青霉素对土壤真菌、细菌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不影响放线菌的正常生长,因此重铬酸钾、青霉素可作为选择性分离放线菌的抑制剂[11~12],试验表明,重铬酸钾的适宜浓度为50 mg/L,而青霉素的适宜浓度为1 mg/L。
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后显蓝紫色。
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
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放线菌呈放线状,有大量菌丝。
参考文献[1]微生物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3] 《放线菌分离培养基筛选及杂菌抑制方法研究》司美茹、薛泉宏[4] 《微生物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周德庆[5]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周德庆[6] 徐成勇,袁野,黎丹辉.选择性分离放线菌[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1999(02)[7] 范丽霞,郑继平,杨先会.土样自然风干时间对放线菌分离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8] 杨宇容.徐丽华.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1995(2)[9] 安荣.慕小倩等.土壤放线菌分离中抑制剂的应用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2(1)[10] 郑雅楠.杨宇等.土壤放线菌分离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6)[11] 宗兆锋.郭小芳.诱捕分离土壤中的生防放线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12] 司美茹.薛泉宏.放线菌分离培养基筛选及杂菌抑制方法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