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三国鼎立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三国鼎立》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理解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3. 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4. 分析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及其影响。
二、导学内容:
1. 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原因;
2.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3. 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
4. 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
5. 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
三、导学过程:
1. 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原因
教师通过讲解秦朝死亡后的混乱局面、曹操、刘备、孙权等各方势力的崛起,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原因。
2.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教师介绍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各自的政治制度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3. 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
教师讲解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军事策略及各国军队的实力比照,帮助学生理解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
4. 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
教师介绍三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如《三国演义》的创作、曹操的诗歌、诸葛亮的典故等,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
5. 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
教师通过讲解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如豪强地主的割据、民生困苦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及其影响。
四、导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格局、文化发展和社会矛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1.官渡之战温馨提示: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影响2.赤壁之战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蜀吴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四、知识整合1.一种局面:三国鼎立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三分天下:魏蜀吴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5.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五、巩固练习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战役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诸葛亮C.孙权D.曹操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献帝D.统一北方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六、中考链接1.(2010•贵港)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2.(2010•咸宁)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3.(2010•深圳)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4-18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
2、能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3、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如何评价三国鼎立局面。
【学法指导】收集资料,了解背景,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有这么一句话,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话可不是大人吓唬孩子玩的,它实际上是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的,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少年人容易冲动,看了水浒都去打家劫舍就不好了,而老年人应该“知天命”,再玩弄奸诈权术已经不适合了。
三国故事里,类似这样的谚语歇后语数之不清,您知道多少呢?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张飞吃秤砣——铁了心;刘备编草鞋——内行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诸葛亮江东斗群儒——独占鳌头;刘备投袁绍——委曲求全;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刘备曹操论英雄——各怀鬼胎;周瑜暗算诸葛亮——计计落空;周瑜设计除蔡瑁张允——借刀杀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战马超——棋逢对手;张飞卖刺猬——人又刚强、货又扎手;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蒋干盗书献曹操——包藏祸心;孟获归顺诸葛亮——心服口服;刘禅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刘禅上朝误了斗鸡——顾此失彼;庞统当县官——大材小用;关羽门前耍大刀——不自量力;曹操唱京剧——满脸奸诈;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吃里爬外;曹操天下归司马——白忙一场【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2.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了许多,蜀国的业兴旺,吴国的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二、探究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战役和政治制度。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1、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2、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四、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矛盾激化。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二)曹操统一北方1、曹操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他实行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2、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1、战前形势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和孙权。
2、孙刘联军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率孙刘联军。
3、战争经过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相遇。
曹军不习水战,且瘟疫流行。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
4、战争影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退回北方,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并向益州发展。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三国建立公元 220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的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3)孙吴:开发江南,造船业发达,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1.背景(1)东汉末年,混乱,军阀混战。
(2)曹操占据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一带,势力很大。
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拥有十万大军的和只有三四万人的(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
3.影响:战后,曹操灭掉了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1)曹操想要统一。
(2) 依附于割据势力,请辅佐他。
(3) 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拥有二十多万大军的和拥有五万人的。
(4)结果:指挥孙刘联军用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3.影响(1) 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2)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和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的形成(1)魏①时间:年。
②人物:。
③都城:。
(2)蜀①时间:年。
②人物:。
③都城:。
(3)吴①时间:年称王;年称帝。
②人物:。
③都城:。
2.三国时期的经济(1)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国的兴旺,行销三国。
(3)吴国的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和的联系。
课堂检测:.1、东汉末年,在黄河流域展开激烈争夺的两股割据势力是()A.曹操和刘备B.袁绍和曹操C.孙权和刘备D.孙权和曹操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于()A.公元220年B.公元221年C.公元222年D.公元229年5、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2. 理解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3.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3. 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和重要人物像,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 进修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
-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频繁,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衰落。
- 三国时期的开始是建安五年(200年),结束于西晋统一中国(280年)。
3. 进修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 三国鼎立是指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在中国东部的鼎立局面。
- 三国鼎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了统一的局面被突破。
- 三国鼎立的过程是曹操建立了曹魏,刘备建立了蜀汉,孙权建立了东吴,三国互相争夺,形成了鼎立局面。
4.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鼎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阻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三国鼎立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
- 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的模式。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理解了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分析了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精选2篇)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篇1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由。
2、提高对重大历史大事的复述力量。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由的分析,提高同学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力量。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同学对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的辨别力量。
3、熟悉到每一历史大事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殊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熟悉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当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进展的趋势,二是呈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闻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反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熟悉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同学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提问一下同学有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人物?大家知道三国鼎立的由来吗?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战役?2.基础自主探究:①、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消失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和______。
时间: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是__,交战结果是_____。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②、赤壁之战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消失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统治比较稳固。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2、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点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人物的事迹和特点。
3、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文化发展。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四、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加上天灾频繁,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纷纷拥兵自重,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
(二)曹操势力的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等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
他在政治上推行屯田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在用人上唯才是举,招揽了大批人才。
曹操的势力日益壮大。
(三)赤壁之战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南方,率领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下。
刘备趁机占领荆州,进而夺取益州和汉中,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
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占据扬州、交州等地,建立了东吴政权。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五)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蜀汉: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实行依法治蜀。
东吴:依靠江东士族,实行世袭领兵制。
2、经济曹魏:推行屯田,兴修水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蜀汉:发展农业,重视盐业和织锦业。
东吴:开发江南,推广牛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3、文化文学: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等的诗歌创作,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
科技: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马钧发明了翻车,提高了灌溉效率。
第18课三国鼎立【课程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孙权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赤壁古战场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不少同学通过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对三国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可在全班或学习小组内组织一次三国成语或三国故事赛讲会。
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但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请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曹操的画像曹操的京剧脸谱3.用区位图示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形势。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4.通过下列表格,你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2.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A.吴国船队B.魏国船队C.蜀国船队D.东汉船队二、填空题220年,_______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_______,东汉结束;_______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_______,史称蜀;222年,孙权称_______,国号吴,后定都_______。
三、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曹操诸葛亮刘备周瑜孙权许攸四、简答题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五、阅读识图题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国鼎立》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对抗;3. 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导学内容:一、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事件频发;2. 曹操割据一方,刘备、孙权各自建立基业;3. 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
二、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1. 曹操:汉末名将,统一北方,建立魏国;2. 刘备:汉室宗亲,蜀汉的创建者;3. 孙权:吴国的奠基人,东吴的开国皇帝。
三、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 曹操称帝建立魏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 刘备建立蜀汉,推行仁政,得到民众拥戴;3. 孙权建立吴国,发展海上贸易,壮大军事力量。
四、三国时期的军事对抗1.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改变了三国格局;2. 吴蜀之争:孙刘两国屡次发生冲突,争夺地盘和资源;3. 汉中之战:刘备攻取汉中,进一步稳固了蜀汉的地位。
五、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1. 内因:东汉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2. 外因:北方民族不息入侵,加剧了三国争霸的局势;3. 影响:三国鼎立时期,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但也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割裂。
导学任务: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 分析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对抗,思考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3. 总结三国时期的教训,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重演。
拓展练习:1. 请结合三国演义的情节,分析其中的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成分;2. 选择一个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撰写一篇传记,介绍他的生平宁事迹;3. 就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战争等方面与摩登社会进行比照,思考其启迪和借鉴意义。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政治格局、军事对抗以及鼎立局面的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砚们能够通过进修,深刻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尽力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18课三国鼎立温馨寄语: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学法指导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
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一、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
三、三国鼎立:(列举三国建立时间、人物、都城)魏:220曹丕洛阳;蜀:221刘备成都(存在时间最短)吴:222孙权建业(存在时间最长)四、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知识链接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合作探究(1)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利因素有哪些?(2)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巩固训练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淝谁之战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7、材料:“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220年D.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曹操C.诸葛亮D.孙权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C 西藏D.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7.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A.西汉末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8.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肥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9.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10.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三顾茅庐”主要讲述的是以下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A孙权与刘备B诸葛亮与刘备C曹操与诸葛亮D刘备与曹操12.下列典故与赤壁之战无关的是()A周瑜打黄盖,一个原打,一个愿挨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C曹操赤脚迎许攸D 连环计13.下列人物中,没有称帝的是()A刘备B曹操C孙权D曹丕14.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1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16.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消灭袁绍B、废汉称帝C、建立魏国D、统一天下17.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占据某某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
盘踞在某某一带的袁绍,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时间:200年。
3.经过:袁绍率十万大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采纳谋士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袁绍。
4.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X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208年。
3.经过: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经过诸葛亮和周瑜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X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4.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X备乘机占领某某、某某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某某。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某某地区的联系。
【问题1】有人说,孙X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天意,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东风。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探究:把孙X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1)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X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这有很大的偶然性。
(2)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失败的祸根。
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问题2】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的,其原因如下:(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个势力的特点3. 掌握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4. 分析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5. 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二、导学内容1. 《三国鼎立》背景介绍2.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3.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4. 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5. 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三、导学重点1. 了解《三国鼎立》的故事情节2.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个势力之间的干系3. 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影响4. 掌握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5. 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四、导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 进修: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历史人物、战争策略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内容。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个势力之间的干系,讨论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思考三国时期的启迪和教训。
5. 拓展: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五、导学评判1.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三国鼎立》的故事情节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个势力之间的干系3.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4. 学生是否能够分析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5. 学生是否能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六、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三国鼎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历史人物、战争策略和历史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提高了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中能够继续深入了解历史,不息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有理想、有经受的新时代青年。
《三国鼎立》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三国鼎立》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理解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3.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4.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
【导学内容】一、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1.东汉末年社会政治动荡;2.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3.刘备、曹操、孙权等主要人物的崛起。
二、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1.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2.刘备、曹操、孙权分别建立蜀汉、魏国、吴国;3.赤壁之战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特点1.蜀汉魏国吴国的政治体制和特点;2.三国时期的兵法、用人之道;3.文化繁荣,文人雅士辈出。
四、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决定性战役;2.刘备、曹操、孙权等各国主要领导人物的生平和成就。
【导学要求】1.认真阅读《三国鼎立》相关章节,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2.积极思考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3.完成课堂作业,对三国时期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进行整理。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及主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演义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导言:《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时期,三国鼎立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影响深远,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三国鼎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三国鼎立》,探究其中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 掌握《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第18课时三国鼎立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
【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2、填表
二、合作探究:
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
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四、系统总结:(教师寄语: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总结本节课知识
五、巩固训练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谁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
B、吴蜀魏
C、魏蜀吴
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六、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