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00.20 KB
- 文档页数:2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防治工作总结宝应县植保植检站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接毒的病毒病,近年来,其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由于染病植株经过一定的潜育期才显症,隐蔽性强,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病害,植株一旦发病显症,很难防治。
今年我县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有史以来最重的一年,为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年份。
面对突发的病情、灾情,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县上下狠抓了各项防治工作,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病害的危害。
一、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1、显症早,高峰明显往年在秧田期一般不显症,在移栽大田后7-10天(6月下旬)开始显症,而今年6月初水稻条纹叶枯病已在秧田开始显症,显症时间较往年提前了15天左右,而且面积较大,6月25日-6月底田间出现了一个显症高峰。
2、发病面积大,程度重6月17日调查,病株率一般在1%以下,重发田块病株率达20%;6月30日调查,病株率为0-22.59%,平均3.54%。
据统计(7月10-12日调查),全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为71.2万亩(比2003年多31.2万亩),其中病株率<5%的30.6万亩、5-10%的9.4万亩、10-30%的22.5万亩、30-50%的5.8万亩、>50%的2.9万亩,加权平均病株率为12.8%,是去年的3.5倍(2003年加权平均病株率为3.62%),发生面积之大、程度之重是有史以来最重的一年。
3、不平衡性大。
一是地区间差别大,具体为东荡西湖重于沿运腰部、北片重于南片。
7月10-11日调查,同为武育粳3号,范水、鲁垛、小官庄等地(南片)病株率为0.39-16.42%,平均6.12%,而曹旬、射阳、山阳、安丰等地(北片)病株率为4.92-95.14%,平均29.65%。
二是不同栽培方式差异大。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早播田重于迟播田、移栽田重于抛秧田,水秧重于旱育秧、机插田。
不同栽培方式发病情况(注:华粳1号,麦套稻落谷期为5月17日,人工移栽田落谷期为5月12日、移栽期为6月18日。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草履虫(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长期侵染会导致植株生长萎缩、叶片黄化枯死甚至死亡。
其发生主要由下面三个方面:
1. 土壤条件:草履虫生长发育需要温暖潮湿的土壤,土壤湿度过高时,容易助长草履虫的繁殖,从而促进病原的发生。
2. 水稻品种:部分水稻品种对草履虫较为敏感,不耐病或易感,因此在种植适宜品种的同时,还需注意适量施肥、浇水、养护等。
3. 生长环境:病害易在生长环境不良(如灌溉受限、干旱、缺肥等)的条件下爆发,因此,在管理种植环境方面要密切关注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
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以下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品种: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较为敏感的品种,应选择具有抗病性强的种类。
2. 良好的栽培管理: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和适当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和营养水平,以提高水稻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土壤处理:通过土壤消毒等措施,减少草履虫在土壤内的生长繁殖,降低病害的发生。
4. 农药防治:在叶片发现有草履虫侵染时,可以采用农药进行防治,但需注意用药量、使用方法和防护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总之,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病害发生的几率,使水稻能够顺利生长并达到丰收的目的。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从传毒媒介灰飞虱及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入手,分析了灰飞虱的发生特点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灾变原因,提出了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的一些实用技术,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相结合,控虫防病”的防治策略,综合应用各项控虫、防病措施。
关键词条纹叶枯病;灰飞虱;发生;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主要病毒病害之一,是目前水稻病毒病害中发生最重、分布最广的一种。
同时,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气候条件的改变,田间生态环境有利于灰飞虱生存、繁殖,加上水稻品种感病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
1灰飞虱发生特点灰飞虱在灌南县以3~4龄若虫越冬。
冬季温暖天气麦田可查见,越冬代3月底至4月中旬羽化成虫。
5月上旬出现1代若虫,5月中下旬达虫量高峰,5月下旬出现1代成虫,1代成虫羽化峰通常在5月底。
常年5月下旬秧苗揭膜后即有灰飞虱迁入传毒,5月底至6月初麦子黄熟时,向秧苗迁飞达高峰。
秧苗染毒后7~20d表现病症。
6月中旬秧田灰飞虱向已移栽的大田扩散,6月20~28日移栽大田2代若虫卵孵高峰,以后每月1个代次,全年发生5代。
10月下旬5代以3~4龄若虫越冬。
各代次间世代重叠现象严重(见表1)。
2条纹叶枯病流行的原因2.1灰飞虱带毒群体的形成是条纹叶枯病再流行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表明:该病流行具有间歇性、暴发性和迁移性,这一观点已在植保界形成共识。
灰飞虱在经较长时期的毒源积累,势必形成较强的带毒群体,就会引发为期4~5年的病害流行期。
2.2暖冬气候现象,有利灰飞虱的多发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冬春1~3月的气温和灰飞虱的越冬密度相关。
冬春低温,灰飞虱越冬密度下降,发病轻,反之将是大发生的预兆。
2004年1月平均气温为3.8℃(历年2.9℃);2月平均气温8.2℃(历年平均4.1℃);3月平均气温9.6℃(历年平均8.0℃),2008年1~3月平均气温比历年高0.9~4.1℃,导致越冬代灰飞虱基数特高。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水稻条纹叶枯病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
一、病害概述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条纹叶枯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和土壤传播,也可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
病菌侵入水稻体内后,会侵染叶片和茎部,导致叶片出现条纹状枯黄,严重时可导致水稻凋萎死亡。
二、正确认识病害发生原因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病害的发生原因。
病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种植品种的抗病性、病原菌的侵染程度、栽培管理等。
因此,我们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稻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水稻的抵抗力。
三、选用优质种苗选用优质种苗对于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播种,同时要保证种子的干燥和储存环境的卫生。
在选种过程中,要选择具有抗菌性的品种,以提高水稻对条纹叶枯病的抵抗力。
四、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管理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养分含量,增强其免疫力。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营养的平衡,避免病菌生长所需的营养过高,同时要确保肥料的充分分解,以避免产生过多废弃物。
五、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
在水田管理过程中,要注重间奏灌水,控制水田的湿度,避免过度积水。
经常疏通田间水流,以减少病菌在水中的传播。
同时,定期清理杂草,加强通风透光,以提高水田的环境条件。
六、合理使用化学控制方法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度使用化学控制方法。
通过喷洒合适的农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但是,在使用化学控制方法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七、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选择免疫基因工程水稻,可以提高其对条纹叶枯病的抵抗力。
同时,利用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也有望开发出更具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优化水稻条纹叶枯病,我市自1998年零星发生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
2004年呈大流行态势。
为此,我们在深入调查了解发生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优化防治技术,在病害大发生之年,取得了全市大面积水稻安全过关的好实绩。
一、发生特点(一)传毒昆虫量大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
该病害的发生与灰飞虱的发生量以及带毒率有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麦田3月下旬越冬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亩虫量为21920头,5月中旬一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虫量为81.12万头,均为有资料记载以来最高,是前几年的10~20倍。
6月7~8日为水稻秧池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亩虫量为7.04~7.6万头,多的高达50万头上下;6月中旬早栽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量为6.71万头,6月下旬二代灰飞虱发生量更大,一般水稻大田亩虫量在20~30万头,重发地区高达205.6万头,为大发生2003年同期的8~10倍。
(二)传毒昆虫带毒率高随着发病程度的逐年加重,我市灰飞虱带毒率增长速度快,年递增率在10%左右。
据测定,重病区域带毒率高达47%,轻病区也达32.3%,均大大超过了病害大流行指标。
加之,我市种植的武育粳3号等高感病品种面积大(1.9万公顷,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73.15%),加重了该病的大发生。
(三)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长,病害显症双峰明显系统监测,一代灰飞虱成虫5月24日虫量激增,5月31日达盛发期,到6月20日一直处于高虫口密度期,盛发时间长达28天,因此成虫传毒时间长,受移栽期的影响,形成了两个显症高峰:水稻在秧池内被传毒后到大田显症的,形成第一发病显症高峰,时间在栽后活棵期(6月下旬至7月初);水稻移栽后灰飞虱直接迁入传毒所致的形成第二发病显症高峰,时间在分蘖盛期至盛末期(7月中下旬)。
二、防治技术的优化针对该病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我们采取“主动出击,积极预防,治虫抗病,综合治理”的策略,全面应用各类农业配套措施,突出抓好传毒昆虫灰飞虱的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减轻了危害损失。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
通过调查,对条纹叶枯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具体防治措施:一、症状及危害。
水稻条纹叶枯病俗称水稻上的癌症、非典。
水稻秧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稻株发病后心叶卷曲发软,老叶条纹状,远看似条心虫危害状,稻株矮化,形似坐棵,病株分蘖减少,发病植株不能抽穗或抽畸形穗,对产量损失较大。
据水稻原种场、小麦原种场等地多点调查统计,一般田块病穴率10%-20%,较重病田30%,对产量损失达4%-16%。
二、发生原因分析1、灰飞虱虫量增多。
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
据资料记载,由于吡虫啉的多年使用,灰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已经产生耐药性,防效下降,灰飞虱虫量开始上升。
2、水稻品种感病。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粳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主要有皖稻68、武育埂5号、D优68等品种。
据大田调查,这些品种间感病性有一定差异,但均为感病品种,籼稻品种发病轻,表现抗病。
3、忽视灰飞虱防治。
稻农们忽视了对灰飞虱的防治,发病后也没有及时用药控制。
4、田边杂草未防除。
杂草上的灰飞虱虫量较高,若不与大田杂草同时防治,则可扩散危害水稻,造成病害。
7月中下旬实地调查,田埂、沟渠边的杂草普遍未防除,靠近这些地方稻田发病明显较重。
三、防治对策1、综防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
2、防治技术:⑴抓好灰飞虱防治。
结合小麦穗期蚜虫防治,开展灰飞虱防治,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减少初始传毒媒介。
⑵开展药剂浸种。
用吡虫啉药剂浸种(吡虫啉有效成分1克/12.5千克稻种),防效可达50%以上。
⑶突出重点抓好秧苗期灰飞虱防治。
小麦、油菜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每667平方米选用税劲特30-40毫升,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移栽前3-5天再补治1次。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摘要介绍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和发生特点,系统地提出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原因;发生特点;防治策略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1-2]。
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水稻条纹叶枯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1发生原因适宜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别是循环不断的寄主植物链,是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而诱发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年来随着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越来越多,多数农田被大户承包。
小麦连片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多,油菜种植面积相对越来越少,田岸、荒地杂草丛生,寄主植物增多,为灰飞虱越冬、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灰飞虱大发生。
二是无针对性防治灰飞虱,导致其虫源基数高。
多数大户对夏熟作物小麦的防治病虫侧重点在防病上,治虫药基本不用或少用。
2005年前农业植保部门一直未把灰飞虱作为主要查报和防治对象,常年来主要以褐飞虱为主要防治对象。
加上扑虱灵、吡虫啉的多年使用,灰飞虱对这些农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防效下降,从而使得灰飞虱的数量及毒源基数得以多年累积。
三是春季气温偏高导致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
近年来的暖冬天气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虫源基数大。
且雨水偏少,异常的天气条件带来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致使灰飞虱发育加快,迁入秧田时间早,传毒时间长,这是条纹叶枯病暴发的主要原因3]。
四是水稻品种杂,感病品种多。
秧田播期盲目提早为灰飞虱发生起到了桥梁作用。
五是农民防治灰飞虱的时机掌握不准,错过了有效防治时期。
要防治好水稻条纹叶枯病,最关键的措施是秧田期用好药。
大部分农户往往对此缺乏认识,对秧田期的灰飞虱防治不力,因而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摘要】水稻条纹叶枯病属于病毒性病害,病毒自水稻秧苗期即可侵入植株体内,发展并表现病症。
是一种由昆虫灰飞虱进行传毒而引起的病毒病,具有规律性爆发的特点,该病一旦发病显症,基本没有补救措施,直接威胁水稻安全生产,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减少该病对粮食生产的危害。
本文先介绍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规律、发病症状,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农药使用不当、病害规律认识不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种植;条纹叶枯病;发病规律:发病症状;综合防治措施1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水稻条纹叶枯病属于病毒性病害,病毒自水稻秧苗期即可侵入植株体内,发展并表现病症。
目前,灰飞虱主要以3~4龄若虫在当地的麦田里越冬,主要受害作物是水稻和玉米等。
发病的规律及影响因素①带有病毒的灰飞虱进入水稻秧田,灰飞虱刺吸水稻秧苗而将病毒传入水稻植株;病毒在水稻植株体内的潜伏期大约为10~30天,很少超过30天。
②同一种水稻的感病性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水稻的叶龄愈大,病毒的潜伏期愈长,最长可达5个星期。
③水稻秧苗期病毒潜伏期,低叶龄期(2~4叶)感病的潜伏期约为10天左右,水稻秧苗高叶龄期(5~7叶)感病的潜伏期约为13天左右,水稻秧苗期感病的潜伏期一般不超过15天。
④水稻分蘖期病毒潜伏期,病毒在水稻植株体内的潜伏期大约为15天左右,可长至20天以上。
⑤水稻拔节后病毒潜伏期,由于气温相对较高,水稻植株的老健程度加强,病毒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不再表现症状,即不再发病。
⑥在水稻拔节的初期阶段,遇有持续性低温高湿,合并水稻迟发旺长时,也能够发病。
⑦影响病毒潜伏期长短的其它因素:与水稻的嫩绿程度呈反相关,水稻愈嫩绿潜伏期愈短;与气温的高低呈反相关,气温愈高潜伏期愈长;与空气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愈高潜伏期愈短。
2病害的主要症状与表现1.1水稻早期发病,首先从心叶上表现症状,心叶的叶脉上可以看到断断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短条斑,气温、湿度正常时多为黄绿色斑,气温正常、湿度偏低时多为淡黄色斑,遇低温连阴天时,多为黄白色斑。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摘要:主要介绍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原因;防治方法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病害,2006年首次在我市大面积暴发,发病面积达10万亩,一田块病穴率5%~10%,较重病田达30%,对产量损失达4%~16%,重者达50%,甚至绝收。
1发病症状该病发病之初是在病株心叶沿叶脉出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仍呈现褪绿短条斑。
病株矮化不明显,但分蘖减少,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比较正常;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形成假枯心。
2发生特点2.1发病时间长,流行速度快。
2.2品种和育秧方式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重。
此外,水稻品种之间病情也有一定差异,病害程度表现为粳稻>糯稻>杂交稻。
2.3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
2.4及时用药的病轻,推迟用药则病重。
据调查,在秧苗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较轻,病株率在2.50%以下;而多数地区,由于秧苗移栽前一般只针对螟虫选用杀虫双(单)进行防治,而忽视对灰飞虱专门用药,或是待病害发生后才匆忙被动用药,错过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严重,病株率5%以上。
3原因分析3.1无针对性防治灰飞虱,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一直未把灰飞虱作为主要查报和防治对象,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数量及毒源基数得以多年累积。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3.3春季气温偏高导致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
近年来的暖冬天气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虫源基数大。
且雨水偏少,异常的天气条件带来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致使灰飞虱发育加快,迁入秧田时间早,传毒时间长,这是条纹叶枯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4防治方法4.1选用抗(耐)病品种,清除杂草。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两种病害,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病害的灾变规律以及绿色防控技术。
一、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
主要特征是水稻叶片出现融合的长条形病斑,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导致水稻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以下的灾变规律:1.传播途径广泛: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通过虫媒传播,如蚜虫、叶蝉等。
这些昆虫吸食感染病毒的水稻叶片,再转移到健康的水稻上,从而迅速传播病原体。
2.季节性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多发生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
在夏季和秋季,气温适宜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因此病害会较为严重。
3.抗病品种选育效果不佳:目前没有完全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
虽然通过选育耐病性较强的品种可以缓解病害的影响,但完全抵御病害的品种尚未出现。
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毒源斩断:通过清除病毒源,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可以采取定期害虫监测和病毒检测,及时清除受感染的水稻植株或昆虫害源。
2.适宜的栽培措施: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增强水稻的抵御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比如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水分和光照、加强病虫害防治等。
3.引种抗病品种:通过选育具有一定抗性的水稻品种来减轻病害的损失。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方式,探索提高水稻抗病性的途径。
二、黑条矮缩病黑条矮缩病是由米拉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
病毒通过蚜虫等介介传播,感染水稻植株后,会引起叶片皱缩、叶鞘变黑、植株矮化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黑条矮缩病的灾变规律如下:1.疫情季节性:黑条矮缩病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发生。
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病毒的传播和繁殖,病害发生的机会更多,病情也较为严重。
2.病毒耐性演化:由于病毒有较高的遗传变异能力,不同的病毒株之间可能存在耐药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