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5
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全球问题,它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性质发生改变,导致气候体系的一系列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19世纪以来,人类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上升,使全球气候变暖加快。
此外,开垦土地、排放工业废弃物和污水等活动也加剧了气候变化。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扩大及地区和季节性旱灾、洪灾等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越来越高。
同时,气象系统的变化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给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都带来了威胁。
气候变化还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了多种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水源不足和土地沙漠化等气候因素的加剧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
恶劣的气候条件还导致社会危机和人群流动。
寒冷和暴雨导致采摘和创造工作环境不良,影响了生产力和人类生活质量。
三、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改变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模式。
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全球合作,开展联合行动,制定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划和应对策略。
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准备和相关基础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气候变化可能不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重大伤害。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
我们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工作,深化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使公众熟悉并同意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气候变化研究及其影响评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全球性挑战之一。
气候变化并不只是一场环境问题,它还牵涉到人类社会、经济、能源、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使得国家和各界人士都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
今天,我们将探讨气候变化研究及其影响评估,并分析气候变化已经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研究为了更好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们需要对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气象学、地球科学、能源、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也需要一种跨领域的综合性方法。
目前,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用的工作,比如建立了完整的气象监测网络、制定了气候模型、开展了大规模的气候变化观测和调查等。
这些工作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了基础。
气候模型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气候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它是由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等跨领域学者开发出来的。
气候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输入的大气、海洋、陆地等数据,通过多个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计算出大气的温度、风速、湿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除了气候模型外,气象观测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全球气象观测系统是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许多地球观测卫星,它们可以以很高的精确度获取有关地球表面气候的数据,从而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更加详细和精确的数据。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已经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灾害的加剧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从而带来了洪水、干旱、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加剧。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摘要] 类化石是我国晚新生代地层中最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在四川,象类化石也甚丰富,特别是更新世以来的真象科的象化石,在四川绝大部分市、县都有发现和出土。
在前人做过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收集汇总了四川象类化石发掘、研究方面的文章,并对部分实物标本进行了观察和鉴定,拟对四川象类化石的发现、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
[关键词]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象类的演化和气候环境关系一、四川盆地的沧桑之变1.1 四川盆地在地球演化史上属于扬子陆台的一部份,古称四川陆台,在地球构造运动上它属比较稳定的地区。
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志留纪,经过大规模的海平面上升侵入陆地,四川陆台不断下陷成海洋盆地;志留纪时期发生了加里东运动,使西部龙门上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9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又发生了第二次范围更大的海侵,盆地再次为海洋占领。
二叠纪时,海洋陆地交替,后来形成了著名的松藻天府煤矿。
1.2 三叠纪晚期(距今约2亿年前)“印支运动”使得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海水退去,被海水淹没地区逐渐上升为陆。
由海盆地转为“陆盆地”。
这是四川盆地的雏形。
湖水曾经占据今日四川盆地,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侵的历史。
在“巴蜀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蕨类、苏铁、银杏的裸子植物发展茂盛。
在四川形成了一个大的成煤时期。
1.3 白垩纪末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了不少大断层。
如西部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华蓥山大断层,依地形把盆地分为了三部分。
古“巴蜀湖”缩小面积仅有2万平方公里。
封闭的盆地地形急剧缩小水面,使气候变得炎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相交替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色砂岩、页岩。
1.4 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200-300万年的第四纪时,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盆地边缘继续上升隆起,呈现现在的四川盆地的面貌。
四川省气温与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吉玮1,2,董兴娜2,李丽2∗㊀(1.江苏智绘空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42;2.江苏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摘要㊀选用1961 2020年四川省52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基于多种GIS空间插值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开展气温㊁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㊂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利用普通克里金法(OK法)对气温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精度更高,利用反距离权重法(IDW法)对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精度更高㊂近60年来四川省的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攀西山地地区上升较快;降水随时间呈波动变化,其中四川盆地地区变化幅度较大㊂关键词㊀气温;降水;GIS;变化特征;空间插值;四川省中图分类号㊀S162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6-0205-07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6.048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ofSpatio⁃tempor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SichuanProvinceJIWei1,2,DONGXing⁃na2,LILi2㊀(1.JiangsuSmartAerospaceTechnologyInstituteCo.,Ltd.,Nanjing,Jiangsu210042;2.SchoolofMarineTechnologyandGeomatics,JiangsuOceanUniversity,Lianyungang,Jiangsu222005)Abstract㊀Thedatafrom52meteorologicalstations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wereselectedtoanalyzethespatio⁃tempor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basedonvariousGISspatialinterpolationmethodsandspatialanalysismethods.Theresultsshowedthatinthestudyarea,theOrdinaryKriging(OK)methodhadhigheraccuracyforthespatialinterpolationoftemperaturedata,thein⁃versedistanceweight(IDW)methodhadhigheraccuracyforthespatialinterpolationofprecipitationdata.Inthepast60years,thetempera⁃tureinSichuanProvincehadbeenrising,especiallyinPanximountainregion.AndtheprecipitationinSichuanProvincefluctuatedwithtime,andthevariationrangeofprecipitationwasrelativelylargerinSichuanBasinregion.Keywords㊀Temperature;Precipitation;GIS;Changecharacteristics;Spatialinterpolation;SichuanProvince基金项目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SZ2022116⁃41632005)㊂作者简介㊀吉玮(1986 ),男,江苏海安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GIS和RS应用研究㊂∗通信作者,讲师,博士,从事遥感生态应用方面的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09-02㊀㊀气候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中的重要部分,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全球或区域尺度的研究[1-5]㊂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也日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份公布了第六次监测评估报告,相较于工业化之前的温度记录,目前全球平均升温估计达到1.1ħ,未来20年全球增温将达到1.5ħ以上,这将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4]㊂因此,对气候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政界㊁学界及公众不断关注的热点㊂而由于气象数据具有局部性和离散性等特点,各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在寻找填补离散样本间缺失数据的方法㊂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空间插值方法成了首要选择㊂Phillips等[6]选择了反距离权重法和克里金插值法进行温度模拟,通过比较反距离权重法和克里金插值法的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选择了最优插值方法;AliGhorbani等[7]借助均方根和SRMS标准,使用克里金地统计估计器和GIS接口对2009 2019年阿尔达比勒省气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发现气温的空间变化大于降水的空间变化㊂刘峰民等[8]通过多种方法融合,对甘肃省平均降水量研究发现多元回归法是该地区插值研究效果较好的方法;杨艳昭等[9]在 一带一路 地区内基于GIS,通过对一系列气象站点的气温数据处理发现回归协同克里格插值方法精度最高;何 等[10]将反距离权重法与克里格法应用于新疆日平均降水资料的空间插值分析中,发现这2种插值方法对于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分析各有利弊,克里格插值法较反距离权重法在总体分析中更优,而反距离权重法在局部地区分析中插值效果更为理想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现多级阶梯的特点,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和中部平原过渡区,地跨青藏高原㊁横断山脉㊁云贵高原㊁秦巴山地㊁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境内高原㊁山地㊁平原㊁河谷㊁丘陵㊁河流㊁湖泊交错,相对高差超过7000m,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区域之一[1]㊂不仅如此,在东亚季风的综合影响下,四川省的气候变化也比较复杂㊂笔者以四川省为研究区,通过对气象站点数据进行GIS空间插值,分析了1961 2021年四川省气温与降水的时空特征,认识并掌握了四川省气候变化的规律及特征,为人们科学规划㊁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供理论依据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数据来源㊀该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包括:①数字高程数据(DEM),采用ASTERGDEM提供的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并利用ArcGIS软件将数据重分类成250mˑ250m分辨率㊂②气象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包括1961 2020年四川省52个国际地面气象交换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㊂气象站点的空间位置如图1所示㊂1.2㊀研究方法㊀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资料显示,对流层干空气温度平均每升高100m,温度大约降低0.98ħ㊂如果空气中有水汽,由于水汽凝结时放热,则平均每升100m,温度就降低约0.60ħ[11]㊂因此根据四川省DEM高程模型数据(图2),结合四川省行政区划,将52个站点划分为四川盆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3,51(16):205-211㊀㊀㊀地地区(雅安市㊁乐山市㊁成都市㊁绵阳市㊁自贡市㊁泸州市㊁德阳市㊁广元市㊁遂宁市㊁内江市㊁南充市㊁资阳市㊁宜宾市㊁达州市㊁广安市㊁巴中市㊁眉山市)㊁攀西山地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㊁攀枝花市)和川西高原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㊁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分别讨论,如图2所示㊂图1㊀四川省气象站点分布Fig.1㊀DistributionofmeteorologicalstationsinSichuanProvince图2㊀四川省地貌分区Fig.2㊀LandformareadivisionsofSichuanProvince1.2.1㊀空间插值方法㊂空间数据插值方法很多,考虑多样性和代表性,该研究选择以下3种:2种归为确定性方法(IDW和Spline),1种归为地质统计法(OK)[12]㊂(1)反距离权重法(IDW)㊂假定2个接近的采样点具有相似的属性,而其他采样点具有较少的相似属性㊂计算方法如下:Z0= ni=1(λiZi)(1)其中,λi是反距离权重,Z0是预测值,Zi是测量值㊂(2)样条函数插值法(Spline)㊂Spline是基于插值区间被划分为小的子区间,每个子区间都用三阶多项式进行内插的原则㊂计算方法如下:Z0=a1+a2x+a3y+ Nj=1[λjR(γi)](2)其中,a1㊁a2㊁a3为方程的系数,N为采样点的数量,λj为权重,R(γj)为用于修改插值结果的样条函数㊂(3)普通克里金法(OK)㊂利用估计位置邻域中的数据估计一个区域中某一点的数值,而这个区域的变异图是已知的㊂计算公式如下:Z0=z(x0)+ ni=1[wi(x0)z(xi)-z(x0)](3)60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其中,Z0是预测值,z(xi)是测量值,wi(x0)是反映样本与估计位置(x0)的结构 接近 程度的权重,z(x0)是采样点的数学期望值㊂1.2.2㊀交叉验证法㊂该研究采用交叉验证方法进行数据验证㊂将四川省52个气象站点分成项目子集和检查区子集(project和check)㊂check为插值数据,project为对插值结果的验证数据㊂对各插值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越小,表明插值结果与真实值越接近,精度越高㊂MAE㊁RMSE的计算公式如下:MAE=1n ni=1|Toi-Tei|(4)RMSE=1n ni=1(Toi-Tei)2(5)式中,n为数据检查区子集的站点数;Toi为第i个站点的气象站观测值,Tei为第i个站点插值模拟预测值㊂通过计算相关系数(r)来比较插值模型的优劣性,r的绝对值为0 1㊂一般认为,当|r|越靠近1时,代表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越大,也就是模型模拟得越准确;相反,当|r|靠近0时,则代表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越小,即模型模拟的精度越低㊂r的计算公式如下:r= (x- x)(y- y)(x- x)2 (y- y)2(6)式中,x为实际值,y为预测值, x为实际值的平均值, y为预测值的平均值㊂2㊀四川省气温时空特征演变分析2.1㊀插值方法选取㊀将1961 2020年四川省52个气象站点分成2个数据子集,分别包含41个插值点和11个验证点㊂首先利用41个站点的逐年气温,计算得到年平均气温,再考虑垂直递减率的影响,将不同海拔的气温修正成海平面的气温,利用ArcGIS软件的插值分析工具,分别选择IDW㊁OK和Spline3种方法对四川省1961 2020年的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插值㊂表1为11个检验站点3种插值方法的MAE㊁RMSE和r的计算结果㊂对于该研究区而言,OK法的插值结果最好,其次是IDW法,Spline法的效果最差,因此选择OK法开展研究区内气温的插值分析㊂表1㊀气温空间插值精度验证Table1㊀Theaccuracyverificationoftemperaturespatialinterpolation方法MethodMAEʊħRMSEʊħrIDW4.546.520.849OK4.686.990.857Spline4.908.580.8142.2㊀插值结果分析㊀由于插值结果所使用的气温数据是进行修正后的数据,因此需要将气温插值结果与DEM数据进行栅格计算,生成具有地形特征的气温数据,气温修正结果如图3 4所示㊂图3㊀四川省不同年域年均气温修正结果Fig.3㊀CorrectionresultsofannualaveragetemperatureindifferentperiodsinSichuanProvince㊀㊀从图4可以看出,四川省的气温空间分布大致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㊂东(南)地区为盆地,北部有秦岭的阻拦,冷空气无法到达,因此气温在15ħ以上;西北地区多高原山地,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㊂中部山地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气温最高值超过30ħ,眉山地区和沙鲁里山地区的气温由于地形原因呈现出偏低的特点㊂70251卷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吉玮等㊀四川省气温与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图4㊀1961 2020年四川省年均气温修正结果Fig.4㊀Correctionresultsofannualaveragetemperature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㊀㊀利用ArcGIS软件中的Zonal工具计算得出四川省各年代气温变化㊂如图5所示,1961 1970㊁1971 1980㊁1981 1990㊁1991 2000㊁2001 2010㊁2011 2020年的年均气温分别为13.94㊁14.12㊁14.10㊁13.55㊁14.86和14.46ħ㊂由此得出,20世纪60 80年代年均气温呈增长趋势但变化不明显,20世纪70年代的年均气温略高于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的气温则是60年年均气温最低值;2001 2010年气温明显上升,并且上升的速度更快;2011 2020年年均气温降低,但仍是近60年来年均气温第二高峰㊂从整体来说,近60年四川省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㊂2.3㊀3类地貌区气温分布特征分析㊀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3类地貌区气温在空间上差异较大㊂四川盆地地区中部图5㊀1961 2020年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变化Fig.5㊀Changeofannualaveragetemperature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图6㊀1961 2020年四川省3类地貌区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Fig.6㊀Spatialdistributionofannualaveragetemperatureinthreetypesoflandformareas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80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图7㊀1961 2020年四川省3类地貌区年平均气温变化Fig.7㊀Changeofannualaveragetemperatureinthreetypesoflandformareas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变化比较稳定,边缘山地地区气温变化明显;攀西山地地区气温呈条带状分布;川西高原地区气温变化明显,且温差较大㊂3类地貌区的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与四川省整体基本一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川北高原地区的气温整体低于攀西山地和四川盆地地区㊂3㊀四川省降水时空特征演变分析3.1㊀插值方法选取㊀与气温插值方法选取一样,将1961 2020年四川省52个气象站点分成2个数据子集,分别包含41个插值点和11个验证点㊂首先利用41个站点的逐年降水数据,计算得到年平均降水,利用ArcGIS软件的插值分析工具,分别选择IDW㊁OK和Spline3种方法对四川省近60年的降水量数据进行插值㊂表2为11个检验站点3种插值方法的MAE㊁RMSE和r的计算结果㊂对于该研究区而言,IDW法的插值结果最好,其次是OK法,Spline法的效果最差,因此选择IDW法开展研究区内降水的插值分析㊂表2㊀降水量空间插值精度验证Table2㊀Theaccuracyverificationofprecipitationspatialinterpola⁃tion方法MethodMAEmmRMSEmmrIDW96.99123.700.912OK92.64116.060.904Spline122.05180.180.8423.2㊀插值结果分析㊀从图8可以看出,四川省降水量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特点,并且降水量空间差异很大,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高达1400mm以上,而年降水量最少的区域却不足600mm㊂四川盆地中北部降水量减少主要是因为该区域盆地地形下降,气流在进入时随之沉降所形成的下降气流,表现为局部高压,降水减少㊂川西高原地区的少雨气候是由于青藏高原边缘高大山体阻挡暖湿气流进入㊂而华西雨屏带作为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平均相对高差超过2000m,有的甚至达到5000m,受这一影响,暖湿气流到此后,在迎风坡发生了大量降水过程㊂图8㊀1961 2020年四川省年降水量空间插值Fig.8㊀Spatialinterpolationofannualprecipitation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㊀㊀结合图9可以看出,60年间四川省的年降水量随时间没有明显规律,均是呈现从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的特点,并且华西雨屏带一直是四川省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且降水还有所增长㊂从图10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㊁80年代和2011 2020年的降水量较多,而20世纪70年代㊁90年代和2001 2010年的降水量较少,四川省年降水量在840 940mm,整体上的变化起伏不大㊂3.3㊀3类地貌区降水分布特征分析㊀从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四川省3类地貌区的降水在空间方面差异较大,其降水分布规律各不相同㊂四川盆地地区是四川省主要降水集中区,并呈现从两翼向中间减少的特点;攀西山地地区降水受横断山脉等地形的影响,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特点;川西高原地区降水整体较少,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90251卷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吉玮等㊀四川省气温与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特点,普遍降水低于1000mm㊂3类地貌区的降水在时间上没有明显规律㊂3类地貌区的降水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整体变化不大,始终是四川盆地>攀西山地>川西高原㊂图9㊀四川省不同年域年降水量空间插值Fig.9㊀SpatialinterpolationofannualprecipitationindifferentperiodsinSichuanProvince图10㊀1961—2020年四川省年降水量变化Fig.10㊀Changeofannualprecipitation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4㊀结论该研究选用1961 2020年四川省52个气象站点的年值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开展了研究区气温㊁降水站点数据空间插值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㊂结论如下:(1)基于GIS空间插值方法中的IDW法㊁OK法㊁Spline法对研究区内气温㊁降水站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法和相关系数对插值结果综合比较可知,IDW法较适用于降水数据的插值,OK法较适用于气温数据的插值㊂(2)1961 2020年四川省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总体呈升高趋势;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随时间波动较大㊂局部地区气候特点有所不同,四川省中部山地部分地区的气温较高,眉山地区和沙鲁里山地区的气温较低㊂20世纪90年代温度有所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度显著增加;华西雨屏带降水较多,20世纪60年代㊁80年代和2011 2020年的降水偏多,而20世纪70年代㊁90年代和20012010年的降水偏少㊂(3)3类地貌区的气温和降水在空间上特点各不相同,在时间上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降水变化规律不明显㊂气温方面,四川盆地地区中部地区变化较小,边缘山地地区气温变化明显;攀西山地地区气温呈条带状分布;川西高原地区气温变化明显;整体随时间变化呈现上升趋势㊂降水方面,四川盆地地区降水最丰富,呈现从两翼向中间减少的特点;攀西山地地区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特点;川西高原地区降水整体较少,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特点;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始终是四川盆地>攀西山地>川西高原㊂01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图11㊀1961 2020年四川省3类地貌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Fig.11㊀Spatialdistributionofannualprecipitationinthreetypesoflandformareas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图12㊀1961 2020年四川省3类地貌区年降水量变化Fig.12㊀Changeofannualprecipitationinthreetypesofland⁃formareasinSichuanProvincefrom1961to2020参考文献[1]陈青青,汤志亚,杨玲,等.四川气温和降水量特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7,32(2):200-207.[2]徐新创,张学珍,戴尔阜,等.1961 2010年中国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对降水量影响分析[J].地理研究,2014,33(7):1335-1347.[3]莫兴国,胡实,卢洪健,等.GCM预测情景下中国21世纪干旱演变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7):1244-1256.[4]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7):874-883.[5]刘凯,聂格格,张森.中国1951 2018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20,35(11):1113-1126.[6]PHILLIPSDL,DOLPHJ,MARKSD.Acomparisonofgeostatisticalproce⁃duresforspatialanalysisofprecipitationinmountainousterrain[J].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1992,58(1/2):119-141.[7]ALIGHORBANIM,ALILOUSM,JAVIDANS,etal.Assessmentofspatio⁃temporalvariabilityofrainfallandmeanairtemperatureoverArdabilprov⁃ince,Iran[J].SNappliedsciences,2021,3(8):1-10.[8]刘峰民,白冰,赵小娟.基于DEM的甘肃降水空间分布[J].甘肃科技,2020,36(15):50-53.[9]杨艳昭,郎婷婷,张超,等.基于GIS的 一带一路 地区气温插值方法比较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4):867-876.[10]何 ,傅德平,赵志敏,等.基于GIS的新疆降水空间插值方法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6):35-37.[11]郭迅,郭强岭,张艳辉,等.基于任务剖面的机载外挂温度试验条件探讨[J].装备环境工程,2017,14(5):44-47.[12]ZHANGHR,LULJ,LIUYH,etal.Spatialsamplingstrategiesfortheeffectofinterpolationaccuracy[J].ISPRS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in⁃formation,2015,4(4):2742-2768.11251卷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吉玮等㊀四川省气温与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的科学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随着人类对气候变化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定义出发,概述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本文还将梳理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评估各种影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并探讨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
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促进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系统的统计学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的变化。
这一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大气成分、地球能量平衡、海洋循环、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紧密相连。
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主要建立在地球系统科学之上,它涉及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拟实验,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显著增加,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能量平衡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球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和发射长波辐射来维持能量平衡。
然而,当温室气体增加时,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而发射到太空的长波辐射减少,这导致地球能量平衡被打破,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地球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火山喷发、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变化等自然过程会导致气候系统的变化。
㊀2019年1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2期收稿日期:2018G11G13基金项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编号:2014108);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7Z X 071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2B A C 19B )作者简介:向㊀柳(1990 ),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四川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向柳1,张玉虎2(1.四川省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心(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四川成都610021;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摘要:指出了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是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前提.基于大量研究梳理了近50~60年四川气候变化趋势,归纳了气候变化对四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诱发灾害㊁水资源㊁生态系统㊁基础设施㊁粮食生产㊁人体健康㊁旅游资源等重点领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60年,四川气温不断升高,降水持续减少,气候趋于暖干化,但区域差异明显,四川盆地趋向暖干,川西趋于暖湿;干旱范围㊁强度和频次增加,极端降水日数略微减少㊁频数增加㊁强度微弱增加,川西地质灾害风险增大;水稻增产潜力下降,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减少,冬小麦潜在产量下降,玉米㊁小麦㊁油菜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水分亏缺;水资源分布改变,山区尤其溶岩地区缺水加剧,冻土融化加剧;近20~30年,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略有上升,川西高原植物生长期提前,大熊猫栖息地向更高海拔扩展;城市潜在不宜建设用地有所增加,城市高温热浪㊁内涝风险加大;高坝群等基础设施服役环境恶化;气候变化为传染病传播提供有利环境,增加疾病传播风险;以水㊁气为主的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为此,提出了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对策,以期为理解和适应气候提供科学参考.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四川中图分类号:P 46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G9944(2019)2G0001G051㊀引言气候是人类和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本自然条件.随着 气候容量 (C l i m a t i cC a p a c i t y)概念的提出[1],气候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抽象的多维度依存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关注[2].近百年,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风险加大[3,4].联合国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 P C C )第五次报告指出,自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可能在过去几十年到千年时间尺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近30年是自1850年以来连续最暖的3个10年[5];2016年,全球平均气温达到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北极地区升温速度甚至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二倍,气候变化指标上升至新的水平[6].中国气候变化明显,1909~2011年平均增温0.9~1.5ħ,增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近50~60年,气温升高0.21~0.25ħ/10年;近15年气温上升趋缓,但仍处于近百年来气温的最高阶段[7].大量观测和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对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广泛影响[4],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区域是公众感知气候变化最直接的空间尺度,区域气候变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但相校于全球㊁洲际㊁国家尺度,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研究分散㊁破碎㊁不均衡,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系统性梳理文献较少,不利于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地势起伏大,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口众多㊁国土开发强度较大,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亟需开展系统㊁全面的气候变化研究,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㊀四川省气候变化形势1961~2012年,四川气温总体呈波动升高(0.17ħ/10年),升温幅度低于全国但高于西南地区平均水平,降水量以9.03m m /10年的速率减少,气候趋于暖干化.但区域差异明显,川西高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但增势较弱,趋于暖湿;四川盆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暖干化趋势明显[8].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将四川盆地划为干暖气候带,将川西高原㊁川西南山地归为湿暖趋势带[9].川西南㊁川西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升温较快,四川盆地升温缓慢,川东北甚至存在降温中心[10,11];四川温升跃变滞后于全国,1995年起显著升温;最低气温升幅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12],秋㊁冬季升温高于春㊁夏季,夜间升温大于白天[13].近50~60年,四川盆地由西向东由变干趋势逐渐转为变湿趋势,盆地西部1960年后呈现变干趋势,降水减少最为强烈(-30m m /10年以上),盆地东部及北部边缘山地则较显著变湿[10,14,15];除冬季外其余各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秋季减少最明显;7~10月降水减少是四川盆地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2,13].3㊀四川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影响有利有弊,影响1㊀向㊀柳,等:四川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自然与生态的利弊在不同时期㊁地区㊁领域和部门有不同的表现,且与人类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有关.气候变化已对四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㊁居民生活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广泛影响(图1).图1㊀四川省气候变化影响关系网3.1㊀改变降水时空格局,导致旱涝及山地灾害频率㊁强度分异㊀㊀气候变化与高温㊁干旱㊁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不利气象条件诱发的山洪㊁泥石流㊁崩塌㊁滑坡㊁森林火灾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近50年,由于温度升高㊁降水减少,四川土壤湿度和植被盖度降低,干旱范围扩大,干旱强度增大,干旱频次增加[16],以1960年~1970年干旱最为频繁[15].川西高原㊁川西南山地冬季干旱增强㊁春旱减弱,川西南极端干旱增加[17];四川北部冬季干旱减弱,盆地中北部夏季干旱强度增强,四川盆地和川北秋季干旱㊁川东盆地春季干旱增强[18,19];环盆地山区夏季风期极端干旱频率增加[10].1961~2009年,四川区域性暴雨次数㊁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日数略微减少,但极端降水频数有所增加,极端降水强度㊁极端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呈极不显著微弱增加[20];极端降水事件从西向东呈 增 减 增 分布特征,川西南山地极端降水显著增多增强,盆地东北部㊁川西高原南部不显著增多增强,盆地西北部㊁南部和川西高原北部减少减弱趋势,盆地中部则频数增多㊁强度减弱[21,22].作为山地灾害易发区域,川西南等地极端降水显著增多增强,为崩塌㊁滑坡㊁泥石流频发多发提供有利气象条件,增大了山地灾害风险.3.2㊀增大水文水资源波动,加大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治理难度㊀㊀四川水资源丰富,素有 千河之省 之称,拥有大小河流1419条,湖泊㊁冰川众多,水利设施集中.气候变化改变了降水时空分布格局,影响了水资源的稳定供给,季节性㊁区域性干旱对山区特别是溶岩地区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构成威胁;山区降水特别是极端降水增多利于水土流失;气温升高加剧川西高原冰川退缩和冻土融化[23].地表水体水量变化直接影响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降水减少不利于城市地表水更新和黑臭水体治理[24],威胁沿岷江㊁嘉陵江㊁沱江沿岸城市水资源安全供给和水环境改善.3.3㊀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促进植被带迁移,影响生物多样性㊀㊀四川森林㊁湿地㊁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当温度升高4ħ㊁降水量增加10%时,四川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增加18.29%[25].1981~2000年,四川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略有上升[26].1982~2006年横断山附近N D V I 显著增加[27];1999~2012年四川植被N D V I 波动增加,春季增加尤为明显,地表植被覆盖改善,但横断山地北部㊁四川盆地东部植被退化严重[28].温度升高造成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29],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显著下降[30].气温升高还促进川西高原植物生长期提前,植物生长旺盛,但抗旱能力减弱[31];此外,1999~2012年四川盆地植被生长季也提前[32].温度升高㊁雪线上升促进植物与之休戚相关的生命形式向高纬度地区㊁高海拔山地迁移,如竹子生长范围向更高海拔扩展,珍惜物种大熊猫栖息地在垂直方向上向更高海拔拓展,为大熊猫拓宽活动范围提供有利条件[33].气候变暖加剧外来物种侵入风险,紫茎泽兰向更北更高地区泛滥[34].风速㊁日照时数㊁降水量对火灾重灾区林火具有显著影响,1979~2008年四川森林火灾呈下降趋势[35].气候变化还对气候敏感性极高的草原治理㊁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带来影响[36],气候转暖偏干㊁蒸发增强是造成川西北黄河流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外动力影响因素[37].3.4㊀干扰城市运行效率,不利于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运营㊀㊀城市人口㊁财富聚集,即使微小的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大量的人群,并且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系统造成严重后果[38].高温热浪㊁极端降水㊁洪水滑坡等影响城市安全运行[39],给城市能源和水资源供应㊁排水及交通和电信等基础设施系统,以及卫生保健和急救㊁生态环境带来广泛影响[40],导致潜在不适宜开发建设用地增加[41],对老人㊁儿童㊁低收入者及居住质量差及暴露地区人群的产生影响[40].四川盆地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体2㊀2019年1月绿㊀色㊀科㊀技第2期感温度高,高温热浪频繁,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风险加大[42],城市 热岛效应 加剧.作为西部地区雾霾较严重地区,四川年降水日数减少㊁年平均风速减小和稳定类天气数增加为雾霾加剧提供有利气候本底条件[43],而2001~2009年四川盆地风速增大有益于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44].此外,气候变化及其导致或诱发的灾害会影响公路㊁铁路㊁航道㊁大型水库和跨流域调水设施㊁能源管线等工程设施及其重要辅助设施设备和所依托环境,影响工程的安全性㊁稳定性㊁可靠性和耐久性,并对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45].川西降水增多,易诱发崩塌㊁滑坡等灾害,增大川藏公路㊁高原电网等高原生命线设施中断的可能性;气候波动带来的高温干旱㊁径流减少㊁大洪峰恶化梯级高坝群服役环境[46],增大基础设施发生事故的风险[47].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和强度增加还直接威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安全水平,并对建筑物的安全性㊁适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新的挑战[36].3.5㊀改变农业气候资源,增加生产的不稳定性,威胁粮食安全㊀㊀四川是西部主要粮食主产区,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潜在或显著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积温增加,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低温冷害减轻,晚熟农作物品种面积增加.但气候变化也会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如温度升高会缩短作物生育期,减少干物质积累时间以致减产,夜间温度增加会增强呼吸作用,不利于同化物累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导致病虫害频发,甚至影响农产品贸易和粮食安全[23,48,49].四川盆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减少导致气候生产潜力降低,而升温则具有增加作用;盆地南部气候生产潜力减少幅度最大,盆地西北部减幅较小[50].农业气候变化影响水稻㊁玉米㊁冬小麦㊁油菜等主要作物的产量[51].暖湿气候促进粮食增产,而冷干气候则会导致减产;降水量减幅超过10%会减少气候生产力,增加农业发展不稳定性[52].近50年,四川温度升高促进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增加,但日照时数减少导致水稻光合生产潜力从1980年起持续偏低,降水量减少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从1990年开始明显下降;虽然四川存在水稻增产潜力,但增产潜力呈下降趋势[53].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减少,播种到拔节水分亏缺严重,盆地北部玉米水分亏缺程度严重,而盆地西部较轻[54].冬小麦生长季辐射降低㊁温度升高㊁降水减少导致冬小麦潜在㊁雨养产量显著下降,气温日较差降低也会影响冬小麦产量[55].气候变化还造成四川盆地㊁川西南玉米㊁小麦㊁油菜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水分亏缺,但关键期亏缺量在减小;日照和风速的减小引起作物需水量减少,使水分亏缺程度有所降低[56].3.6㊀损害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传播,增大敏感人群暴露风险㊀㊀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热浪㊁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中暑㊁呼吸道疾病㊁溺水等意外伤害增加,直接危害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可能产生更为广泛的适合媒介生物及病原体孳生的环境,造成本地和外来传染病发病率增加,传染病分布范围扩大,人群对疾病易感性增强,引起疾病分布范围扩大和流行强度增强,加重疾病控制和医疗资源负担[36,57].3.7㊀破坏自然旅游资源环境,改变旅游业格局及其发展可持续㊀㊀旅游系统特别是旅游资源对气候变化较敏感[58].气候变化引发环境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调整,毁坏当地自然特色和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气温升高㊁降水减少威胁四川以水㊁以气为景的旅游地发展.温度升高㊁降水量下降将制约九寨沟旅游的发展;暖冬导致海螺沟冰川面积减少㊁积雪量减少㊁雪线上升,造成既有景观的退化和消失;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对峨眉山的云㊁雾㊁光㊁风㊁雨景造成直接和间接影响,对蜀南竹海的葱翠也有影响[59].同时,极端天气及其诱发次生灾害致使旅游交通停滞甚至瘫痪,气温和湿度短期骤变也会影响旅游人数和逗留时间,影响旅游业收益,甚至引起旅游发展格局的变化[36].4㊀四川适应气候变化建议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相对于减缓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适应更为现实和紧迫[23].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关键风险的主动行为[39],是一种减轻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政策选项[60].为了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四川亟需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9].(1)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㊁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加大对区域气候变化㊁影响㊁脆弱性研究,重视气候变化对大熊猫等旗舰物种栖息地㊁重要产业部门㊁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评估,重点研发农林牧业㊁自然生态系统㊁水资源㊁城市和大型水库㊁高原公路和电网等关键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支撑技术体系,加强成本效益评估,推广示范适应技术,为适应气候变化决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2)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将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㊁城镇体系规划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资源开发规划各环节,完善配套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优化区域空间开发布局,明确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域,严格控制生态环境脆弱㊁地质结构复杂区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保护和修复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有机结合气候变化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与扶贫开发㊁防灾减灾㊁环境治理㊁生态保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适应气候变化,多方筹集适应气候资金.(3)制定重点区域㊁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方案.加强水资源㊁生物多样性㊁农业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与减少脆弱性的能力建设,增强低收入人群和脆弱群体的适应能力,对脆弱㊁珍稀的动植物,设立专门适应计划[61],将提高大小凉山等贫困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3㊀向㊀柳,等:四川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自然与生态列为优先议程.建立健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诱发灾害的监测㊁预测㊁预警和预防体系,增强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采取广泛措施降低气候变化风险.(4)提高公众意识,推进多方参与.鼓励政府机构㊁私营部门㊁民间团体㊁公众共同参与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对个体尤其是农牧民和老人㊁儿童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参考文献:[1]潘家华,郑㊀艳,王建武,等.气候容量:适应气候变化的测度指标[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4(2):1~8.[2]张㊀强.气候容量,气候安全管理的杠杆[N].中国气象报,2015-1-29(3).[3]I P C C.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2013:t h e p h y s i c a l s c i e n c eb a s i s[R].N e w Y o r k: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3.[4]I P C C.C l i m a t ec h a n g e2014:i m p a c ta d a p t a t i o na n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4.[5]I P C C.C l i m a t ec h a n g e2013:T h eP h y s i c a lS c i e n c e sB a s i s[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3.[6]W o r l d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h eG l o b a lC l i m a t e i n2011–2015[R].G e n e v a,S w i t z e r l a n d:W o r l d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O r g a n iGz a t i o n(WM O),2016.[7]«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8]杜华明,延军平.四川省气候变化特征与旱涝区域响应[J].资源科学,2013(12):2491~2500.[9]史培军,孙㊀劭,汪㊀明,等.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10):2294~2306.[10]贺晋云.中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11]尹文有,田文寿,琚建华.西南地区不同地形台阶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9~435.[12]陈㊀超,庞艳梅,张玉芳.近50年来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15~120.[13]陈㊀超,庞艳梅,潘学标.近半个世纪以来四川盆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0(S1):27~31.[14]刘劲龙,徐㊀刚,杨㊀娟,等.近55年来四川盆地气候的干湿变化趋势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38~143.[15]李漱芳.四川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的影响[J].四川气象,1999(2):26~33.[16]韩兰英,张㊀强,姚玉璧,等.近60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规律与成因[J].地理学报,2014,69(5):632~639.[17]尹㊀晗,李耀辉.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J].干旱气象,2013(1):182~193.[18]姚玉璧,张㊀强,王劲松,等.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4(9):1409~1417.[19]陈少勇,贺红梅,吴芳蓉,等.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春旱的气候变化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9):138~143.[20]张顺谦,马振峰.1961~2009年四川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14202~14207.[21]张顺谦,马振峰.1961 2009年四川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与周期性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11):1918~1929.[22]丁文荣.西南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7):1071~1079.[23]刘燕华,钱凤魁,王文涛,等.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3(5):1~6.[24]夏星辉,吴㊀琼,牟新利.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环境质量影响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2(1):124~133.[25]胥㊀晓.四川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 P P)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4(6):19~24.[26]谷晓平,黄㊀玫,季劲钧,等.近2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1~259.[27]张笑鹤.西南地区N D V I和N P P时空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学,2011.[28]王㊀东.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特征的响应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29]张远东,庞㊀瑞,顾峰雪,等.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6,36(6):1515~1525.[30]庞㊀瑞,顾峰雪,张远东,等.西南高山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动态[J].生态学报,2012(24):7844~7856.[31]靳㊀翔,徐㊀庆,刘世荣,等.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4(7):1831~1840.[32]张国斌,张㊀勃,王㊀东,等.近14年西南地区植被季节变化及与气候关系[J].遥感信息,2016(1):89~95.[33]王锐婷,范㊀雄,刘㊀庆,等.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4):57~60.[34]杨佐忠,张顺谦,崔晓亮,等.气候变暖下四川气候响应及对紫茎泽兰入侵之影响[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2):51~56.[35]李㊀德,牛树奎,龙先华,等.四川省森林火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67~74.[36]吴绍洪,黄季焜,刘燕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4(1):7~13.[37]盛海洋,杨学俊,白宪洲,等.四川黄河流域土地沙化原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3):7~10.[38]姜允芳,E c k a r tL a n g e,石铁矛,等.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战略 英国等国的经验[J].现代城市研究,2012(1):13~20.[39]姜㊀彤,李修仓,巢清尘,等.«气候变化2014:影响㊁适应和脆弱性»的主要结论和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3):157~166.[40]刘绿柳,许红梅,马世铭.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影响㊁适应和脆弱性研究的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4):254~259.[41]欧阳丽,戴慎志,包存宽,等.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自适应研究[J].灾害学,2010(S1):58~62.[42]宋晨阳,王㊀锋,张㊀韧,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城市高温热浪的风险分析与评估[J].灾害学,2016(1):201~206.[43]王腾飞,苏布达,姜㊀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与对策[J].环境影响评价,2014(1):15~17.[44]张志斌,杨㊀莹,张小平,等.我国西南地区风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4,34(2):471~481.[45]丁一汇,杜祥琬.气候变化对我们重大工程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6]吴庆洲.论21世纪的城市防洪减灾[J].城市规划汇刊,2002(1):68~70.[47]欧阳丽,戴慎志,包存宽,等.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自适应研究[J].灾害学,2010(S1):58~62.[48]周曙东,周文魁,林光华,等.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5.[49]陈兆波,董㊀文,霍治国,等.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科学,2013(15):3097~3104.[50]王素艳,郭海燕,邓㊀彪,等.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49~53.[51]陈㊀超,庞艳梅,潘学标,等.未来四川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J].资源科学,2013(9):1917~1924.4㊀2019年1月绿㊀色㊀科㊀技第2期[52]曹永旺,延军平.气候变化下四川盆地气候生产力时空响应[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284~290.[53]张玉芳,庞艳梅,刘琰琰,等.近50年四川省水稻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7):813~820.[54]庞艳梅,陈㊀超,潘学标.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有效降水和需水量的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z1):133~141.[55]戴㊀彤,王㊀靖,赫㊀迪,等.1961 201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冬小麦潜在和雨养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3):293~305.[56]张顺谦,邓㊀彪,杨云洁.四川旱地作物水分盈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2(10):105~111.[57]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等.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21):6762~6773.[58]刘春燕,毛端谦,罗㊀青.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10(2):91~96.[59]于亚薇,刘晓娜,晁㊀华,等.全球变暖对四川气候旅游资源的影响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6):7216~7218.[60]S m i t B,W a n d e l J.A d a p t a t i o n,a d a p t i v e c a p a c i t y a n d v u l n e r a b i l iGt y[J].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h a n g e,2006,16(282~292).[61]顾朝林,张晓明.基于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10(10):2~11.I m p a c t s o f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i n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X i a n g L i u1,Z h a n g Y u h u2(1.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i a lC e n t e r f o rE n e r g y S a v i n g,L o wC a r b o n&C l i m a t eC h a n g e(S i c h u a nE c o n o m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C e n t e r),C h e n g d u,S i c h u a n,610021,C h i n a;2.C o l l e g e o f R e s o u r c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T o u r i s m,C a p i t a l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B e i j i n g,10004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A s s e s s i n g t h e i m p a c t o f l o c a l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o nn a t u r a l a n dh u m a n s y s t e m s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i s t h e r e a l i s t i c r eGq u i r e m e n t s o f d e a lw i t hc h a n g e s o f t h e c l i m a t e.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 s d i a g n o s e 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i nS i c h u a n,a n d s u mGm a r i e s p o s s i b l e i m p a c t s o f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o n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d u s t r y,c i t y a n d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i n t r o d u c e s o m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f o r i m p a c t so f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T h e r e s u l t sa r es h o w e db e l o w.W i t ht e m p e r aGt u r e s r i s i n g a n d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r e d u c e d,S i c h u a n s c l i m a t e t e n d e d t ob e c o m ew a r ma n dd r y d u r i n g t h e p a s t50y e a r s; w e s t e r nS i c h u a n t e n d e d t ow a r m-w e t n e s s,w h i l eS i c h u a nb a s i nb e c a m ew a r ma n dd r y.E x t e n t,i n t e n s i t y a n d f r eGq u e n c y o f d r o u g h t i n c r e a s e d;t h en u m b e ro f e x t r e m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d a y sd e c r e a s e ds l i g h t l y w i t hf r e q u e n c y i n c r e a s e d a n ds t r e n g t h i n c r e a s e d s l i g h t l y,w h i c h e x p a n d e d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h a z a r d o u s p l a c e s.I t r e s u l t s i n t h e d e c r e a s e o f y i e l d p oGt e n t i a l i n r i c e,e f f e c t i v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i n t h ew h o l e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o f c o r n a n d p o t e n t i a l y i e l d o fw i n t e rw h e a t;w a t e r i s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i n l e dm a i z e,w h e a t a n d r a p e i n t h ew h o l e g r o w t h s t a g e a n dk e yg r o w t h s t a g e.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d i s t r i b uGt i o nc h a n g e d,w h i c h a g g r a v a t e s t h ew a t e r s h o r t a g e i nm o u n t a i n o u s a r e a e s p e c i a l l y i nK a r s t,a n d l e a d s t om o r e s e r i o u s s o i l a n dw a t e r l o s sa n d g l a c i e r sa n d p e r m a f r o s t t h a w i n g.T h en e t p r i m a r y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 c r e a s e ds l i g h t l y i nr e c e n t t w e n t y o r t h i r t yy e a r s,w h i c h l e a d s t o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 a h e a d o f t i m e,a n d c a u s e d t h e h a b i t a t o f p a n d a t o e x t e n d t o t h e h i g h e r e l e v a t i o na r e a.E x p a n d p o t e n t i a l l a n dw h i c h i sn o t s u i t a b l e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a n dt h e r i s ko fh e a t-w a v e a n dw a t e r-l o g g i n g i n t h e u r b a n a r e a i n c r e a s e d.C r e a t ew i c k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w h i c h i s u n f a v o r a b l e t o t h e s e r v i c e o f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s s u c ha s c a s c a d e r e s e r v o i r p r o v i d e s a f a v o r a b l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r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o f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 a n d i n c r e a s e s t h e r i s ko f d i s e a s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a t e ra n d g a s-b a s e dt o u r i s ms i t e s f a c e s c h a l l e n g e s.K e y w o r d s:c l i m a t e;c h a n g e;i m p a c t;S i c h u a 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