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和预测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不仅对经济、社会、人口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还威胁到生命、地球与环境的健康发展。
为了制定有效的政策以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了解气候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这篇文章旨在介绍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和预测,帮助更多人了解气候变化以及当今科学家用来预测气候变化的方法。
一、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各地气象和气候研究的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数据。
气候变化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如海洋学、大气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目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 气候变化的基本机制研究气候变化的基本机制是指影响气候的基础物理和化学过程,例如碳循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热力学过程等。
通过对这些关键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性质,并为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持。
2. 气候变化的全球定量分析全球定量分析是通过模型模拟和数据统计分析来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研究。
全球气候模型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模拟全球大气、海洋、陆地的气候变化过程,并进行数值预测。
通过全球气候模型还可以研究不同的气候预测情景,以及对不同气候预测情景下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选项。
3. 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耦合研究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陆地绿化和生态系统变化等。
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耦合研究旨在了解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如何通过自然环境反馈影响气候变化,并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政策方案。
二、气候变化的预测气候变化的预测是指基于科学研究的气候变化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
气候变化的预测是一项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因此,对于不同的预测结果,需要进行严谨的评估和比较,并采取适当的政策和行动措施。
目前,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全球气候模型预测全球气候模型预测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气候变化预测方法之一。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前言
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过去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气候模型和实地观测等手段,发现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诸多规律和变化趋势。
他们发现,全球气温不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冰川融化加剧,海平面上升等现象成为了常态。
这些结果不仅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气候变化的风险,更促使我们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最新研究进展
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日益严重。
一些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变化和生态位变化等现象。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的挑战,例如粮食安全、水资源供应、自然灾害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和应对策略。
他们提出了重新构建碳循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等多种建议,希望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降低对人类社会的风险。
结语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科学研究的持续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地球的未来和人类的福祉而奋斗。
希望这篇关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的文档能够带给你更多思考和启发。
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研究进展一、概述气候变化作为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经济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而深入的关注。
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给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关键经济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
气候变化也催生了新的经济需求和产业机会,如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
政策制定者也开始将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的考虑范畴,努力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
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研究带来了很大难度。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社会制度等因素差异较大,这使得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和共性,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1. 气候变化的定义及现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
这个定义强调了人为因素在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突显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森林砍伐等人类行为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大幅上升,从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日益严重,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进展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等原因,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不断上升,并带来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极为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现今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的机理以及气候变化的控制与预测三个方面来阐述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进展,并谈谈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和应对。
一、现今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显著地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湿度和降水量的变化:气候变化使得全球不同地域的湿度和降水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有些地区降水量减少,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干旱地区。
而有些地区则反而出现了强降水和水灾,例如新奥尔良等城市的洪涝灾害。
2、环境等级的变化: 气候变化也影响了地球的环境等级。
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和极端气候等因素引起的海岸线侵蚀和海洋盐碱化会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居住产生负面影响。
3、生物多样性变化: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分布造成较大的影响,被迫改变它们的栖息地,或者适应更极端的环境条件。
长期暴露于高温、干旱或湿度变化风险较大的区域的物种数量会急剧下降,而一些可以适应变化的物种将会获得生态系统的优势。
二、气候变化的机理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大气境界的变化所导致的。
“温室效应”就是这种大气境界的变化之一。
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这些气体能吸收地球对太阳辐射反射的一部分,并防止它们逃逸到宇宙中去。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使得大气层中的温度升高。
气候变化还可以被归因为太阳活动、火山喷发以及人类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
太阳环球等本质因素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阳活动的周期几乎与地球气候变化周期相匹配。
火山爆发会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灰尘,引发臭氧消耗等温室效应变化。
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上。
《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空气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影响机制,对于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关系的理论背景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空气质量则主要关注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气象条件,如温度、降水、风速等,进而影响空气质量。
例如,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污染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延长,加剧空气污染。
三、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1. 温室气体排放与空气质量恶化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同时也导致了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的浓度升高,进一步恶化了空气质量。
2. 极端气候事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地表植被破坏,进而使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升高;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还可能加剧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进一步恶化空气质量。
3. 气候变化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空间异质性。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和空气质量状况存在差异,因此气候变化对各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某些地区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进而形成持续的雾霾天气;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四、研究方法与成果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方法主要包括观测分析、模型模拟和实验室研究等。
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摘要】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目的入手,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增加、臭氧浓度的变化等方面。
同时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策略。
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对气候变化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总结,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臭氧浓度、人类健康、应对策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大气环境的质量,还通过改变气象条件和气候模式导致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变化,从而影响到空气质量。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会增加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例如干旱、暴雨和高温等,都会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形成和输送。
气候变化还会改变风向和风速,进而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分布。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既有助于全面了解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机制,也有助于制定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揭示其中的关键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系统地梳理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分析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具体影响路径,并探讨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增加、臭氧浓度变化等问题,以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旨在总结当前针对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应对策略,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环境空气质量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当前的研究进展。
二、气候变化背景概述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的统计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改变。
近年来,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益严重。
三、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1. 温室气体排放与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的影响。
这些气体的增加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同时也影响了环境空气质量,导致臭氧层破坏、酸雨等问题的出现。
2. 极端气候事件与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热浪等)会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例如,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使一些有害物质无法得到有效处理而释放到空气中,进而降低空气质量。
3. 生态变化与空气质量:气候变化也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例如,森林的砍伐或退化会减少植被对大气的净化作用,降低大气自净能力,加剧空气污染。
四、当前研究进展1. 观测与实验研究:近年来,大量的观测与实验研究证实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科研人员通过观测全球各地的气候与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使用实验方法模拟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 模型预测:利用大气化学模型和气候模型,研究人员能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这些模型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先进的算法,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政策与措施:针对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也在不断被评估和调整。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一、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对地表系统、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经济区,其气候变化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将综述当前对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
二、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点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地理位置特殊,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逐渐显现,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降水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年降水量减少,降水日数减少,而降水强度增加。
其次,温度上升明显,夏季高温日数增加,冬季降温日数减少。
此外,黄河流域普遍出现了干旱化倾向,土壤湿度减少,蒸发增加,影响了农业生产。
三、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首先,由于降水模式变化,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应受到了威胁。
年平均径流量减少,水库蓄水量下降,灌溉用水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其次,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持续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导致湿地退化、河道水位下降,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最后,农业生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高温、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经济发展。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黄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增加水库蓄水量,提高用水效率,确保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供应。
其次,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增加人工降水以改善河道水位,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
最后,优化农业结构,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五、结论通过综述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发现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黄河流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8 kaBP事件王绍武【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0(006)001【总页数】2页(P77-78)【作者】王绍武【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这是晚全新世比较强的1次冷事件。
各种海洋资料反映的时间比较集中,气候影响的时间也大多集中在2.8~2.6 kaBP。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正相当于中国西周晚期,那时已有了第一批时间较为确定的史料。
这些史料均表明当时气候干旱,而且得到了古环境资料的证实。
这次事件的另一个特点是与中、晚全新世太阳辐照度的最低值相对应。
因此,也是气候模拟的研究对象。
下面先分区来看2.8 kaBP事件的气候反映。
北大西洋北大西洋流冰事件是人们最早关注到的与气候突变有密切关系的大洋变化。
Bond等[1]根据深海沉积中浮冰碎屑(IRD)研究了流冰事件,其中就包括2.8 kaBP事件。
Moros等[2]全面地研究了北大西洋洋流的变化,指出在2.8 kaBP有大西洋经向翻转流(MOC)减弱的迹象。
后来Bianchi等[3]根据冰岛盆地沉积粒径的平均大小,来判断深海冰岛-格陵兰溢流水的强度,平均粒径大表示流速强(快)。
2.8 kaBP对应粒径的1个峰值,这是最早的关于2.8 kaBP北大西洋MOC变化的证据。
Oppo等[4]根据深水有孔虫的δ13C研究了全新世北大西洋深水的贡献。
由于北大西洋深水δ13C高,而南大洋水(SOW)δ13C低,因此可以根据δ13C变化判断北大西洋深水减弱的时期。
较明显的减弱时期有9.3 kaBP, 8.0 kaBP, 5.0 kaBP及2.8 kaBP。
这又是一个完全独立的2.8 kaBP MOC减弱的证据。
欧洲 2.8 kaBP欧洲的气候特点与其他冷事件类似,即北欧冷干,而西欧冷湿。
根据挪威冰川湖沉积,3.0~2.0 kaBP气候特征为冷干,主要是夏季冷、冬季干。
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影响的扩大,气候变化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以更深入地了解气候变化,为全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自然因素包括火山喷发、太阳辐射等,而人为因素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类在工业革命以来的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诸多问题。
二、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家们开始加强气候变化研究。
现代气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科学家们正开始研究地球的气候系统。
自那时起,气象学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加速。
20世纪初,气象卫星和人工气象雷达技术的出现,为气象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
到了1960年代,全球气象合作计划(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气象学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和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预测。
科学家们正在运用全球气候模式,对未来数十年至数百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不断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向前发展。
三、气候变化研究的展望尽管气候变化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其次,对于未来气候系统的模拟预测,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更多的模拟和实验数据,以得出更准确的预测。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正在进行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方案的研究。
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加强林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为社会和经济体系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结论总之,气候变化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大气、土地和海洋系统的影响已经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
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一、气候变化的证明首先,为了证明气候变化的存在,科学家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气温、降水、海洋、陆地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先进的计算机模型和技术。
然而,最终结果是确定的:全球气温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升高了约1℃,而且趋势在加速。
这个变化不仅是自然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科学家们还进行了若干实验和模拟,比如研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研究太阳辐射、海洋流动、云层等因素的作用等等。
这些研究不仅显著增强了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而且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其次,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日益显现。
全球已经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极端天气事件,比如暴雨、干旱、飓风、洪涝等,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同时,气候变化还加剧了许多环境问题,比如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物种灭绝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学家们还研究了各种可能的情景和应对措施。
他们发现,即使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得到及时控制和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仍将持续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各种综合性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等,以减轻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冲击。
三、气候变化的应对最后,面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全球性的协作和行动。
这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贡献。
例如,联合国《巴黎协定》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框架和目标,各国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水平制定具体的减排计划和措施。
第8卷第5期2012年9月第三极环境专栏313 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与高程及纬度的关系王朋岭,唐国利,曹丽娟,刘秋锋,任玉玉320 2001—2010年青藏高原干湿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王敏,周才平,吴良,徐兴良,欧阳华327 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湖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曲斌,康世昌,陈锋,张拥军,张国帅334 西藏普莫雍错介形类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彭萍,朱立平,鞠建廷,Peter Frenzel,Claudia Wrozyna中国冰川资源专栏342 21世纪天山南坡台兰河流域径流变化情景预估孙美平,姚晓军,李忠勤,李晶350 天山托木尔峰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流域径流模拟李晶,刘时银,韩海东,张勇,王建,魏俊锋357 托木尔型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模型分析韩海东,邵进荣,林凤,王建364 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刘俊峰,陈仁升,宋耀选温室气体排放372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朱松丽,王文涛简讯378 BCC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辛晓歌,吴统文,张洁科学知识:全球变暖专题383 气候变化承诺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385 暖大洋冷大陆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387 全球变暖预估的不确定性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信息与动态319 从现代和过去看未来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景Vol. 8 No. 5 September 2012Special Section on the Third Pole319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ltitude & Latitud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1981-2010 Wang Pengling, Tang Guoli, Cao Lijuan, Liu Qiufeng, Ren Yuyu 326 Aridity Pattern of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2001-2010Wang Min, Zhou Caiping, Wu Liang, Xu Xingliang, Ouyang Hua 333 Lake Ice and Its Effect Factors in the Nam Co Basin, Tibetan PlateauQu Bin, Kang Shichang, Chen Feng, Zhang Yongjun, Zhang Guoshuai 341 Lake Level Fluctu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flected by Ostracods of Pumayum Co on Tibetan Plateau Since Middle-Late HolocenePeng Ping, Zhu Liping, Ju Jianting, Peter Frenzel, Claudia WrozynaSpecial Section on China Glacial Resources349 Estimation of Tailan River Discharge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the 21st CenturySun Meiping, Yao Xiaojun, Li Zhongqin, Li Jing 356 Evaluation of Runoff from Koxkar Glacier Basin,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Li Jing, Liu Shiyin, Han Haidong, Zhang Yong, Wang Jian, Wei Junfeng 363 Modeling the Sensitivity of Meltwater Runoff of Tuomuer-Type Glacier to Climate ChangesHan Haidong, Shao Jinrong, Lin Feng, Wang Jian 371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in ChinaLiu Junfeng, Chen Rensheng, Song Yaoxu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377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y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 Zhu Songli, Wang WentaoNotes378 Introduction of CMIP5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by BCC Climate System ModelXin Xiaoge, Wu Tongwen, Zhang JieKnowledge: Special Topic on Global Warming383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sWang Shaowu, Luo Yong, Zhao Zongci, Wen Xinyu, Huang Jianbin 385 Warm Oceans and Cold ContinentsWang Shaowu, Luo Yong, Zhao Zongci, Wen Xinyu, Huang Jianbin 387 Uncertainties in Global Warming ProjectionWang Shaowu, Luo Yong, Zhao Zongci, Wen Xinyu, Huang Jianbin第三极包括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分布最广的地区。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经济学方法研究进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经济学方法研究进展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其对农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减少农作物产量、扰乱农作物生长周期、增加灾害风险等方面,还会对农业生产系统、市场结构和农民的收入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经济影响,许多经济学家采用了各种经济学研究方法,以量化和评估这些影响。
本文将介绍目前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经济学方法研究进展。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学家们常用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方法之一。
这些模型通常构建在农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析和量化气候变化对农产品产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通过搜集历史农业产量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可以估计出各种气候因素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程度。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潜在经济影响。
二、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农民面临更大的风险。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经济影响,经济学家采用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来研究农民的决策行为。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农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可以量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风险的影响,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基于概率的决策支持。
三、市场分析气候变化不仅会改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对农产品市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市场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价格波动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提供参考,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
四、生态经济学模型生态经济学模型是一种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整合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经济价值。
这些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物种、土壤、水和气候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揭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这些模型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还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全球气候变化探究现状与方向1. 引言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迅猛进步,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本文旨在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探究的现状,并展望将来的探究方向。
2. 全球气候变化探究的现状2.1 现有观测数据全球气候变化探究依靠于大量的观测数据,其中包括气象观测站、卫星观测和古气候记录等。
这些观测数据对于分析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例如,由观测数据可以得知,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2.2 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干系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科学家通过模拟和试验探究,确定了几种主要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比例。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排放量显著增加。
此外,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也对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探究者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温室气体的潜在影响,并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了科学支持。
2.3 气候模型与猜测为了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和趋势,科学家使用气候模型进行模拟和猜测。
气候模型是基于地球物理和化学原理以及大气、海洋和陆地过程的数值模拟。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过去、此刻和将来的气候变化状况,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然而,气候模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目前探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全球气候变化探究的挑战3.1 数据收集和准确性全球气候变化探究需要依靠准确的观测数据,然而,在某些地区数据的收集和质量存在问题。
特殊是在进步中国家和偏遥地区,气象观测站设施不完善,数据收集不准时,对探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2 模型不确定性气候模型的不确定性是阻碍全球气候变化探究的另一个挑战。
尽管现代气候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一些气候过程,但依旧存在无法精确模拟的复杂过程和变量。
模型的不确定性使得对将来气候情景的猜测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偏差。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2卷第4期 2006年7月目次研究论文147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何建坤刘滨陈迎等154 近30 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施雅风刘时银上官冬辉等综述161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丁一汇孙颖研究短论168 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季节差异杨莲梅张广兴崔彩霞173 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刘艳舒红李杨等177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唐红玉肖风劲张强等181 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赵珊珊张强陈峪等184 1951-2005年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变化陈丽娟张培群188 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郑艳潘家华吴向阳193 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变化对比郝立生对策建议197 英国促进企业减排的激励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借鉴陈迎动态快讯202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艰难迈出第一步苏伟孙国顺赵军204 IPCC第25次全会在毛里求斯召开戴晓苏205 2005年Nature杂志刊载的气候文献贾朋群胡英207 第一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学术会议在横滨召开效存德208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II):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III):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strategies o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何建坤1,刘滨1,陈迎2,徐华清3,郭元3,胡秀莲3,张希良1,李玉娥4,张阿玲1,陈文颖1,韦志洪1,段茂盛1,张晓华1,吕应运1(1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32;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减缓碳排放;对策;评估中图分类号:P467/D820 文献标识码:A近30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Two Peculiar Phenomena of Climatic and Glacial Variations in the Tibetan Plateau施雅风1,2,刘时银1,3,上官冬辉1,李栋梁1,叶柏生1,沈永平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摘要:近30 a全球强烈变暖,水循环加快,冰川也加剧退缩。
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下垫面,既对全球变暖有正常的反应,也出现了异常特殊现象。
这种特殊现象已发现两处:1) 青藏高原北部偏西冰芯记录降温0.6℃,相应的冰川退缩微弱,融水径流降低;2) 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岗日嘎布山区为代表,出现较多的冰川前进,可能指示降水量有较大的增加。
上述事实指示气候变化与冰川响应的复杂性。
关键词: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北部;降温;冰川退缩;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前进中图分类号:P343.6 文献标识码:A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Recent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Science丁一汇,孙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摘要:简要回顾了国际上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最近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近百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大气成分和辐射强迫的变化,热带和中高纬度气候变化,台风和气候变化,全球变暗和反照率,气候模式与气候变化的预估,气候突变和极端事件等方面。
通过回顾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科学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提出一些新的科学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将面临新的科学挑战。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模式;温度;降水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季节差异Seasonal Difference of Climate Change in T arim Basin, Xinjiang杨莲梅,张广兴,崔彩霞(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摘要: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21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年和四季的基本气候特征、冷暖干湿阶段、年代际变化、异常冷暖、气候突变和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40 a来该区域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年平均及冬季平均气温、年及夏季降水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冬季气温于1978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气候突变;年与四季存在不同的冷暖、干湿气候阶段和异常年份。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季节差异;气候异常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Change of V egetation Cover and Climate Factors in Bayinbuluk Grassland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刘艳1,舒红2,李杨1,蔡晓斌2(1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22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利用1982-2000年逐月NOAA/A VHRR NDVI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浅层地温等气候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近20 a来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同时,生长季(4-9月)NDVI与降水、气温和浅层地温的相关分析表明, 气温和浅层地温是影响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生长的两个重要因子。
关键词:NDVI;植被覆盖;巴音布鲁克草原;降水;气温;浅层地温中图分类号:P467/Q948 文献标识码:A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Vegetation Change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唐红玉1,2,肖风劲1,张强1,史津梅2(1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2 青海省气象台,青海西宁810001)摘要:利用卫星反演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1982-2000年三江源区植被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在三江源的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状况趋于变差或基本不变;20世纪90年代,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植被状况趋于恶化;与降水量相比,植被长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关键词:三江源;植被;气候变化中图分类号:P467/Q948 文献标识码:A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Change in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Weihe and Hanshui River Basins赵珊珊1,2,张强1,2,陈峪1,2,王凌1,2(1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摘要:利用渭河、汉水流域28个台站1956-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51-2005年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9月和10月平均降水日数相当,9月降水以小到中雨为主,10月以小雨为主。
秋季降水日数有减少趋势,10月的减少趋势更为显著;秋季暴雨强度近几十年有增加趋势,9月降水强度变化显著,10月降水强度变化幅度较小;10月降水强度有增加趋势,但中雨强度有减小趋势。
关键词:华西秋雨;年代际变化;降水日数;降水强度中图分类号:P426.61+4 文献标识码:A1951-2005年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变化Decadal Variation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Spring Sowing Period in South China During 1951-2005陈丽娟,张培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试验室,北京100081)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华南春播气象条件评定资料,对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华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华南南部春播型以10 a时间尺度为显著特征,华南北部主要表现为20 a时间尺度特征。
造成春播型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日照、降水,尤其是温度的贡献最大。
华南南部春播期各气象要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北部不同,55 a来,华南南部春播期降水、日照与温度具有一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而华南北部的降水、日照与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近15 a来春播期气象条件的总体特征以好型为主,说明气候偏暖对华南春播是有利的。
关键词:华南春播气象条件;气候变化;局域特征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Key Socio-economic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Urban Warming in Beijing郑艳,潘家华,吴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32)摘要: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增温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其中,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消耗等都是影响城市增温的主要因素。
此外,分析还证明了采暖度日指数和制冷度日指数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研究领域。
关键词:城市增温;热岛效应;格兰杰因果性检验;协整分析中图分类号:P463.3 文献标识码:A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变化对比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nge in Cities of Harbin, Shijiazhuang, Wuhan and Guangzhou郝立生(河北省衡水市气象局, 河北衡水053000)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全国160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距平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广州等4城市的1951-2004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夏季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