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三培优讲座8 文史常识3
- 格式:ppt
- 大小:406.00 KB
- 文档页数:35
2010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2010届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一、古代部分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
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 :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圭寸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圭寸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 :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B :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
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
制钱谷,设转运使。
B :作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总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A: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文史高考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考试,占据着学生们成绩的一大比重。
了解文史知识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文史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们复习备考之用。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国家名号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分为进士科、举人科和乡试科等。
3.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君主,他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如推行法家思想,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二、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知识点1.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三、中国文学史知识点1.古代文学经典:《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2.现代文学名著:《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茶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四、世界历史知识点1.古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与罗马文明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希腊的民主制度和罗马的法治思想。
2.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标志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结束。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为美国独立建国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历史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领域。
其中,历史文化常识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1、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要向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述职、出兵等。
这一制度在初期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宗法制在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对后世的家族观念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这一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行省制行省制始于元朝,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省是中央派出的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古代经济1、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古代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生产不计成本,但产品主要供官府使用;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则是农业的补充。
3、商业古代商业在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不同。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大商人;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宋元时期,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纸币;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文史科目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许多考生备考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
文史考试是通过对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知识点的考查,来评价考生对于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下面将围绕文史科目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高考。
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文史科目考核的重点之一。
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
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知识点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2.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是文史科目考核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古代史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波斯文明、古阿拉伯文明等。
对于世界古代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知识点也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3.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是文史科目考核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近现代史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
对于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知识点也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地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文史科目考核的重点之一。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土壤植被、水资源等。
对于自然地理的重要概念、重要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点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文史科目考核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文化、民俗等。
对于人文地理的重要现象、重要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点也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政治知识点:1. 政治理论政治理论是文史科目考核的重点之一。
政治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西方政治学、中国政治学等。
对于政治理论的重要概念、重要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点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2.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文史科目考核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国家机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体制等。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起源,包括夏、商、周等历史时期。
在高考中,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最早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起源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考生需要熟悉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
同时,还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各国纷争、百家争锋、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考生需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代表性的思想家和文化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特点。
3. 秦汉之际秦汉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包括秦朝统一和汉朝建立两个阶段。
考生需要熟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实行的一些变革措施,以及汉高祖刘邦的起义、建立汉朝、实行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考生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代表性的人物和文化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
5.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成就。
考生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代表性的人物和文化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
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在高考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动荡事件。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和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2.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政治变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新的篇章。
2010年高考历史考点狂背(最新)2010年高考历史考点狂背(最新)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高考讲座】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题(二)考试研究2010-04-19 09:59:57 阅读48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7、音乐文娱【2008年广东卷,20】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A、汉B、唐C、宋D、清【2008年海南卷,4】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例10.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
“红色”一般用来表示A. 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C. 凶狠残暴 D.铁面无私红色——表现忠贞、英勇,如:关羽。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如:曹操。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京剧的角色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
“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
“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
“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
“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
“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
"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8、文史典籍例、如果要查阅《伤寒杂病论》的论述应该查阅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包括经、史、子、集四部。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