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
- 格式:docx
- 大小:16.27 KB
- 文档页数:2
倾城之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
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代的苏青赞美《倾城之恋》:“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
《倾城之恋》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
这是一个怯懦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
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地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读者的怜爱之心。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
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却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但也有人认为,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
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
范柳原意在求欢,而白流苏意在求生。
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旧的家庭,又进入了另一个家庭,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的正式成婚的速度,但这种婚姻靠得住吗?主题解析《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张爱玲《倾城之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43年9月,收入《传奇》。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读后感作文800字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上海。
是一本很有文学价值的书籍。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读后感作文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读后感作文800字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
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
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
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
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系摆脱白公馆的时间。
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
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择。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
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
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
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子,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
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
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
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
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
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5篇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
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1那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
绿色和红色交错的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
--题记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欢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
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
慢慢的,时间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人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可以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
她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个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
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经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
记得我在看《半生缘》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载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说总是一份感情从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淀的过程,让人觉得有些微微的苦涩,而其实那些人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只是更换了名字,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荒凉是因为繁华之后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内心总是一片为开垦的荒芜,而张爱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当。
我们总听见人们称赞她有才华而不是伟大,大概也正因为她只是把故事讲给爱听的人。
因为张爱玲也说过,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所以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穿着不同的旗袍出场,也暗示她们隐隐相同的人生和命运,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富家千金白流苏跟纨绔子弟的丈夫离婚了,带了不少钱财回娘家。
娘家兄弟把她的钱挥霍光了就看她不顺眼了,却要求白流苏回男人家守寡继承遗产,白流苏自然不愿意。
正巧有人给白流苏的妹妹介绍富商范柳原,却给范流苏介绍一个离婚带着孩子的男人,白流苏心里不是没有怨气的。
在举家为妹妹相亲的时候,白流苏得到了范柳原的好感,而介绍人则想利用白流苏巴结范柳原。
白流苏决定用自己的前途一赌,于是去了香港,与范柳原开始交往。
交往中范柳原只是抱了玩玩的态度,很有一些三心二意,他只想把白流苏当情人,白流苏却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原则。
后来白流苏离开香港回了上海,范柳原发现爱上了白流苏,再次邀了白流苏来香港,却仍然不肯给她任何承诺。
白流苏也已爱上范柳原,便抛开一切与之如胶似漆地相爱。
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范柳原要回伦敦处理事务也因战乱而未能成行,在满是硝烟的城市里,范柳原和白流苏产生了了患难于共的真情。
他们很快登报结婚了。
一座城市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所以叫倾城之恋。
许久之前,就看过《倾城之恋》了.也许,是把张爱玲的作品悉数看尽了的.只是,看了就忘的毛病,让我对它们并不存多大的印象了,只差把书名都给忘了.这次,却又陷落进去了.这次,起源却不是《倾城之恋》这部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因了一部由它改编的电视剧.多少有些曲折的意味,兜兜转转却仍又绕回原处.寂静的夜,看着他们演绎幻想.白流苏身着浅粉色的长袍睡衣,抚着颈颊幽幽守候.一场又一场的空,满满地溢出来.缓慢极致的节奏,悠扬舒缓的配乐,没有胡琴咿咿呀呀的隔世苍凉,却多了情愫的暗自流动.她静静往那一坐,戏全在那些个仓惶湿热的呼吸、极力抑制的渴望、自持之下的缓慢步调、欲诉却似哑了般的咽语半喉、猝然回醒的猩红脸颊与难以掩饰的失望之中.隔壁,范柳原一身白袍睡衣,枯坐电话旁侧.月色泛华,夜却如此漫长.一道墙壁,平白制造出几多的忧愁,折磨了一双精打细算情感的男女.最后一夜,白流苏终就崩塌了无望守候,破灭了空寂幻想.电话线拔出,她径自切断几夜的守望,空泠泠地落荒而逃.范柳原却终于拿起身侧的电话,对着没有应答的话筒,低低徐徐地告诉她,我想到你的房间,看看月亮.无法到达的声音充斥在流苏耳畔,她听到了,也听不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太适合的说法,却有那么一丝意味在其中,似乎有别于原著描摹的那几分市侩,多了一番真实的渴望与按捺.老派人的矜持稳重与过来人的直截了当,两者矛盾交杂,对情感的盘计却迫得他们原地踏步,谁也没能戳破那层薄薄的窗纸.又翻回原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温了两遍.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音在那里心平气和地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柳原道:“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他不再说话了,可是电话始终没挂上.许久许久,流苏疑心他可是盹着了,然而那边终于扑秃一声,轻轻挂断了.流苏用颤抖的手从褥单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来,但是他没有.这都是一个梦——越想越像梦.直待白流苏第二次赴港,范柳原才终于走进她的房间,从那里看到月亮.柳原道:“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清楚些.“……那晚上的电话的确是他打来的——不是梦!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拨转身走到梳妆台前.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流苏慢腾腾摘下了发网,把头发一搅,搅乱了,夹钗叮铃当啷掉下地来.她又戴上网子,把那发网的梢头狠狠地衔在嘴里,拧着眉毛,蹲下去把夹钗一只一只拣了起来,柳原已经光着脚走到她后面,一只手搁在她头上,把她的脸倒扳了过来,吻她的嘴.发网滑下地去了.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住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倾城之恋》未完,我的心中,陈数却已是白流苏,黄觉也等同范柳原.电视剧的缓慢与铺张,只是奋力将张爱玲的寥寥几笔充盈成完整的故事,却着实冲淡了主线.无复原本的精彩练达,却能够满足大众对情节的要求.我亦草草看了由旁杂延伸的冗长交代,只着重欣赏了他们的香港相遇.倒还谈不上相守的.着迷于他们似有若无的期许,轻描淡写的拨弄,明里暗里的相持.他们相互试探,话说一半;他们彼此撩挑,迟疑不定.也许,他们真的都没有那么真心.到底,我看不穿.记住了那几夜.原著中,只一句话吧“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剧中对这几夜空等、煎熬、幻想的呈现,却是花了大力气的,精致到位,亦别有风情.再慢慢看吧,空了心思,看白流苏旗袍摇曳,低眉浅笑;看范柳原嘴角上扬,招摇风月.沉醉在,他们相会的每一刻.也许是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仅仅是程度有限了,好像更把这一出戏往最为简单真实的情感上去看了,没了张爱玲冷淩淩的犀利.不可否认,她是文字的天才.只是,少了一些诗意.她不留情面地揭露男男女女的装腔作势、自私自利,我却宁愿相信尘世有真爱.1.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2.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评价3.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读后感4.张爱玲倾城之恋文学评论5.《边城》与《倾城之恋》:两版爱情,一样悲凉6.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7.梁实秋的倾城之恋8.对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评价9.《倾城之恋》张爱玲10.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句。
一)内容梗概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写于1943年。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乎是博输了,但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户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流苏是自私的,可爱的,且是聪明的女人。
在宝络的相亲聚会上,流苏主动与范柳原跳舞,抢夺妹妹的相亲对象。
本该是守着安分却挑了逗,本该是含着蓄却放了媚,真真是气煞了白家一干等人,犹是那嫂嫂妹子,想必是那时候的流苏倒也没许多快乐,更多的是赌博命运的畅快与担忧。
看吧,瞧着你们看低了人。
人世,我是看透了。
之后的每一步,流苏都是小心翼翼的筹划着。
在浅水湾饭店,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几番较量,可谓精彩。
作为读者,仿佛看到了两个自私男女的暗自较劲与互相博弈,一个离婚女人为求一个名分,一个安定而做的一系列精打细算。
流苏的神经是时刻紧绷着的,她没有筹码,没有帮助,所以的一切都是自己在作战,孤身在香港。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爱情”战斗,这里没有罗曼蒂克,唯有一位等着流苏情陷沦落的情场高手范柳原。
在其最终,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虽是圆满的收场,却是躲不过世俗的惆怅悲哀。
柳原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流苏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二)写作手法
参差对照是一种尽量真实尽量遵从生活本来面貌的手法,它逸出了古旧的二元对立,逸出了训诫与说教的套式,努力回到现实本身。
这样的写法或许不会让人感到个性的鲜明与突出,不能使人物之间产生明显的落差及阅读冲击力,但是却使他们在文中遥相张力,互为补给,走向各自的完满。
在美学上,张爱玲说自己喜欢苍凉超过悲壮,“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她更重视作品给人的启示意义。
与之相应的写作手法则是“参差的对照的手法”,用“葱绿配桃红”参差的对照,以显示人生“苍凉”的况味;比起“大红大绿”“强烈的对照”,她认为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是较近事实”的。
张爱玲的所谓“凡人”,是“不彻底”的,也就是性格、感情不是绝对的、强烈的,而是庸常的。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就是这样的人。
流苏与柳原始终处于对照的漩涡之中,他们的世界是全然不一样的。
他们的思想与处事方式都是一个个鲜明的对照,不同世界里的人的不同行为。
流苏是封建老家庭的女儿,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其家庭出身决定了她的性格。
在与柳原的接触中,流苏是小心翼翼的,她将婚姻视为一生的归宿与幸福之所系。
在与柳原的这场爱情博弈中,她的底线是守好自己的身体,
这也是她在这场爱情游戏中最后的资本,无可置疑,这种待价而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子的心理,以婚姻的契约换取一个安稳的前途。
那么柳原呢?这是一个接受着西方教育的情场高手。
他既有逢场作戏的资本,也有执著顽强的个性,在爱情的游戏里,柳原是游刃有余的。
他渴望爱情,渴望别人懂得自己,渴望性之外的男女之情。
柳原对流苏念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的就是爱情,他希望流苏懂他,爱他。
而流苏是不要爱情的,她的所有谋求只是婚姻的保障,柳原从不想把婚姻当做一种爱情的保障,相反,他认为爱情能否得以实现,与婚姻无关。
然而柳原在这次爱情之战中并非是彻底的真诚,在与流苏的感情游戏中,他一直掌握着主动权,张弛有序。
在最后与流苏定下婚约并不是因为流苏给了他一直想要的“死生契阔——执子之手”爱情,而是在强大的命运下感到了人类自身的渺小与无奈。
他需要一个互相搀扶的人,退而求其次,流苏尽管并非完全中他的意,不过有胜于无。
流苏与柳原虽然来自不同的世界,但其个性中有着太多的重合于交叉。
传统女子流苏喜欢柳原的西方情调,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柳原又喜欢流苏身上的东方女子的传统韵味。
两个人都害怕投入,都在小心试探,不相信爱情,谁也不会为谁无条件牺牲,不会对爱情执着地追求。
流苏与柳原都不是幼稚纯情的少男少女,一个是心机很深却也并不可厌的小女子,一个是油滑的却也有些真诚的公子哥,都是庸常的人,活在世俗里的人物。
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懂得对方的需求,在人世间攀援与挣扎使他们需要自我保护与伪装,又使他们渴望关爱与援助。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宽容。
同样,在兄嫂、妹、侄之间,流苏虽是个软弱的承受着,可又是个乍起羽毛随时准备战斗的公鸡。
她在宝络相亲时拿出手段喧宾夺主,将柳原纳入自己的石榴裙下。
她悲哀自己的处境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这种行为心安理得。
在流苏与家人的一系列角斗与算计中,其间无所谓谁对谁错,家人的尖酸对待迫使着流苏不顾及妹妹的不公平。
“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和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
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
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关了”。
这时候的流苏是要放手一搏了,将给妹妹介绍的柳原成功吸引之后,引来家人的更加刻薄对待,可这已经不重要了。
张爱玲说《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
张爱玲的语言是华丽的,脱胎与古典小说、诗文的文字,加上作者自己并不回避的“俗”,使小说热闹而有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