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8
佛经中关于人类的起源(1)在佛教「增一阿含经」及许多经典里,都有明确的记载,说地球上最初的人,是从「光音天」来的。
光音天在哪里?天,从下至上,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
色界四禅天: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
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
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
四禅有九天(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
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天。
)共计有二十八层天。
光音天是色界二禅的第三天。
为什麽叫光音天?光音天的天人,开口说话,不是声音,只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表示想说的话。
对方见光就能了解是表达什麽意思。
因为是以光代音,所以叫光音,是二禅三天,最上最殊胜美妙的一层天,又叫「极光净天」。
人又为什麽会从光音天下来?(一)地球的形成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为一中劫,自「成」至「空」四个中劫合为一大劫。
当世界到了坏劫的末期,有大火灾烧毁了地狱、地球和其他的星球世界及欲界诸天;烧到色界的初禅天之前,下界的天人、菩萨、圣贤与因行大善的众生,性灵自然得救,早已谊到光音天上,享受快乐的天福。
世界经过「空」劫二十小劫之後,又轮到「成」劫之初,由光音天起金色大祥云,而降甘露豪雨;大水消退後,又现初禅以下的许多层天。
洪水留在太空的物质,经大旋转,逐渐凝固,再出现太空中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圆形或椭圆形的星球,当然包括我们这个地球,及绕地球旋转的月亮,乃至最远最下地狱以上的一切世界;因大热能的旋转集中,成了许多太阳,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行星和卫星。
有了太阳,因每个星球循太阳系各有它的轨道,行星绕著恒星旋转,卫星又绕著行星旋转,公转、自转,而分昼夜,因此日月周年四季,就延续下来。
但是,天上与他方星球世界的时间,与我们地球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
佛教中记载的关于人类起源佛教中记载的关于人类起源原创2016-03-22紫光觉醒字幕组自我鉴别、理性评论、切勿迷信嵇思达:佛教关于人类起源嵇思达:原NIKE中国区签约资深教练、MET-RX形象大使、MFT泰拳导师30岁在云南丽江文峰寺皈依并开始系统的密宗教理闻思与教法实修视频是讲解佛教中对宇宙以及生命记载的一些描述,现代人类越来越多走向灵性的道路,希望大家能100%敞开自己的大脑,每个人在走向灵性的道路上都会有各自的道路。
地球上的生命是非常独特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使命,相信你自己是最伟大的。
(请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视频)为方便网络不好的朋友,下面是文字版:很高兴我的一些英语国家朋友对佛法感兴趣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信息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有描述宇宙的起源其他维度的世界和生命佛陀说银河系拥有数千亿个太阳系我们的宇宙拥有数千亿个银河系而且有很多宇宙存在以往的和未来的生命讲诞生在不同的星球为了整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科学家提出了“弦理论”公式他们发现宇宙中存在至少十个维度的空间这包括我们所处的三维物质空间时间是四维还有另外至少六个肉眼看不到的其他维度空间科学一直在更新着对宇宙的理解2016年2月11日,中国除夕后的三天本世纪最大的发现科学家发现了“引力波”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广义相对论中提到过此假设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更多看不到的维度而这些宇宙拥有它们各自的历史与未来他们存在与同一时空但只能通过有限的方法与它们互动当我们的松果体完全激活时当我们在甚深的禅定时佛陀说我们的地球不过是银河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蓝点依据“起世经”和其他很多佛教经典这一劫(时间单位)的人类来自于一层更高的空间,“光音天”佛教宇宙观中这属于“天道”他们的身体会发光,可以在空中飞行的生物他们的寿命很长,也不需要吃东西一段时间后,他们尝了地球的食物他们的身体变得像人类他们失去了发光和飞行的能力他们的样貌也开始出现分别并分化出了男女他们的寿命缩短,贪婪愤怒和暴力也随之而来西非有一个古老的部落叫“多贡”它们以先进的宇宙观而文明1930年,一位法国人类学家记录了他们的故事多贡人说,他们的祖先在五千年前遇到了来自“天狼星系”的高等生命多贡人有天狼星系的星系图还指出了一些当时无论是肉眼还是望远镜都无法看到的伴星另外,多贡每五十年庆祝天狼星完成一次的轨道运行直到现在,几乎一个世纪过去了随着现代宇航学的发展多贡人精准的宇宙学知识被证明完全的正确另外随着生物化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天狼星运行轨迹图竟然和人类的DNA图谱完全一样在金刚乘(密宗)的练习中我们经常观象各种各样的空行母她们有鸟的头,狼的头猪的头,老虎的头等等我们还对包括龙族在内的很多护法做供养仪式而你会发现非常相似的形象在古印加文明中在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古玛雅古希腊,古美索不达米亚,所有这些文明中其中有些文明已经超过上万年的历史如何解释这些?与历史书上不同科学家们已经举出了成千上万的确凿证据证明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前地球上曾出现过高度文明如果你查看佛经你会发现对地球历史与未来的详尽描述2016年1月29日,中国除夕前七天CIA向全世界公布了部分UFO档案及照片这些是美国空军与CIA前半个世纪前记录的这是很大的一步,但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数信息并没有向大众公布在我们成长的世界中一半以上的财富掌握在1%人的手中而这1%在操控剩下的99%我们被错误的概念,虚假的意识形态物质奖励所洗脑那给了我们安全与自由的幻想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迈出我们舒服的区域并不容易我们害怕未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忘记了我们的目标为什么我们来到这个星球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把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的这个杯子倒空我们就会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而这种被遗忘的古老智慧恰恰是我在佛法中找到的我们应该理解,在佛教传统中皈依的目标实际是对自由的承诺“佛”作为榜样,“法”是道路“僧”是旅伴佛陀教法给我们的智慧可以追溯到两千六百年前的佛陀本人教法可能是相对真理(不了义)也可能是究竟真理(了以)可能是温柔的,也可能是粗暴的只要那条精心设计好的道路可以起到作用这里我要提一些金刚乘佛法不同于小乘和大乘的地方金刚乘对于人体有更高阶的教授从我的背景来说我们可以把一个胖子变成一个健身模特或者把一个普通的男孩训练成优秀的拳手医生们如今也可以操作很多前沿的外壳手术但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基因目前仅仅激活了不到20%而我们打开宇宙的钥匙就隐藏在我们的DNA里金刚乘佛教教导我们开悟一直就与我们并存而我们的身体就是完美的坛城所以在密续里有很多本尊的练习本尊在藏语中叫“义当”是成就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精神上师会根据行者的不同业力与个性指定不同的本尊连同灌顶口传和教授行者则针对性的练习那个咒语和观想可能是金刚亥母,普巴金刚胜乐金刚,观音菩萨或者玛哈嘎拉所有这些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净化身心这非常重要因为人类的一生都在追求满足感和内在的平衡,所有我们追求的金钱追求物质,追求性,追求各种社会中的关系但大多数情况那些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不满足我们这个世界在近五十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一万三千年的总和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如此之快,如此混乱所有我们的能力频率并没有在它应有的节奏上内在平和的关键是平衡我们体内四大元素地,水,火,风生命是由人体内的脉轮系统连接而成掌握住它我们会拥有完美的平衡和身心无尽的能量所以,配合本尊练习的同时藏传佛教有一整套独特的气,脉,明点训练包括很多强烈的呼吸和身体训练那是非常殊胜的,极少对外公开因为如果做错会导致严重的问题所以在佛法的道路上尤其是金刚乘的路上开悟的精神上师是非常重要的在保持我们判断力的同时我们要100%的敞开,并接受指引因为他(她)会引领我们达到最终的自由甚至超越业力就如科学所解释的如果我们可以以光速旅行那么并没有任何事发生,没有任何升起没有任何逝去这是一种超越精神与物质的状态如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大成就者留下很多圣迹我刚结束一个在尼泊尔的闭关我住的附近就有莲花生大士在岩石上留下的手印而不同的成就者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都留有类似的手印有一个岩石上甚至有十六世大宝法王小狗留下的脚印我们的寺院也有一些我和小喇嘛们留下的手印是在我们固定篮球架水泥晾干以前按的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对宗教感兴趣不要一下跳进去,不要迷信或者过兴奋,好吗?要理性佛教大师与科学家的对话主要集中在三点宇宙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神经学如果你是那种不太容易轻易相信什么东西的人你需要逻辑来支持,那些信息也许会有帮助我们需要理解佛法不是把你变成什么人或者去什么地方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动机已经是佛教徒的朋友要小心“灵性唯物主义”我们想变成什么东西想达到一种可以用来引以为豪的状态我们每天说很多好听的东西比如爱,慈悲,平等但实际上我们的行为缺不是那样我们自私,我们有偏见我们对他人没有真正的尊重我们对其他的宗教或者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没有包容你知道吗历史上的很多战争与冲突都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包括在佛教历史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完全不同的灵性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允许他人经历各自的道路去保持可以让他们各自成长的信仰系统因为最终我们都是彼此连接的要有耐心,改变是非常慢的不要期望完美我自己练习了很久,也花很长时间闭关但我依然有贪婪,愤怒,精神唯物主义我们对歭的是这一世和很多世所养成的负面情绪像我的根本上师银巴喇嘛说的如果你盯着一颗种子看一整天你是看不到什么变化的但如果你放松一些,过一段时间你再看你会发现一堆绽放的花朵我的朋友们五十年内我们大部分人将不复存在享受我们当下拥有一切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地球的生命在宇宙中是独特的非常稀有的众生选择转世在地球我们有各自不同的使命在某个地方,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等待从我们生命的暴风雨中涉取力量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有力量2016年3月20日我在重庆华岩寺拍到佛陀留下的一个大脚印由于没有任何记载,无法判断是什么时候留下的此脚印(我穿42的鞋)这次全国行我还去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拍摄了大量照片这是出土最大的一个面具,高72CM,宽132CM镀金的青铜面具太阳轮。
人类起源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
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
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天地始终。
劫尽坏时。
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
自然化生。
以念为食。
光明自照。
神足飞空。
其后此地尽变为水。
无不周遍。
当于尔时。
无复日月星辰。
亦无昼夜年月岁数。
唯有大冥。
其后此水变成大地。
光音诸天福尽命终。
来生此间。
虽来生此。
犹以念食。
神足飞空。
身光自照。
于此住久。
各自称言。
众生。
众生。
其后此地甘泉涌出。
狀如酥蜜。
彼初来天性轻易者。
见此泉已。
默自念言。
此为何物。
可试尝之。
即內指泉中。
而试尝之。
如是再三。
转觉其美。
便以手抄自恣食之。
如是乐著。
遂无厌足。
其余众生复效食之。
如是再三。
复觉其美。
食之不已。
其身转粗。
肌肉坚[革*卬]。
失天妙色。
无复神足。
履地而行。
身光转灭。
天地大冥。
在上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最后,人们命终都生到光音天。
那里的生命都是自然化生的。
以念为饮食,不必食用真正的食物。
身体都有光明,能够飞行自在。
想去那里就到那里。
从那之后,这个婆娑世界的土地都变成了水,没有日月星辰之光。
也没有年月岁日,只有一片黑暗。
光音天的人命终之后又转生到人间,虽然来到人间,但是仍然以念为食,能够神足飞行,身体有光明照耀。
在这个世界上的寿命很长。
都自称众生。
后来大地涌出了一种甘泉,就如同酥蜜一样。
那些性情轻浮的人就觉得可以尝尝看,吃后觉得味道很好,于是以手抄接,随意饮食。
逐渐贪恋其美味,没有满足。
其他的众生也效仿之。
这样吃的时间一长,身体逐渐粗重,肌肉坚实,失去了天人的美妙容貌。
也不再有飞行自在的神足能力,身上的光明自然消失,天地间一片黑暗。
婆悉吒。
当知天地常法。
大冥之后。
必有日月星像现于虛空。
然后方有昼夜晦明.日月岁数。
尔时。
众生但食地味。
久住世间。
其食多者。
颜色粗丑。
其食少者。
色犹悅泽。
好丑端正。
于是始有。
其端正者。
生憍慢心。
轻丑陋者。
其丑陋者。
生嫉恶心。
憎端正者。
众生于是各共忿诤。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
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
•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
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
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佛教的教义:•其他世界宗教相比,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色彩浓重,具体表现之一,是典籍浩瀚,教义庞杂。
•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现实人生痛苦的主题而展开。
这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
•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
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缘起论为依准。
•法印,即作为印证是否合乎佛法的标准。
•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
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
(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
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
(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
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作者堪布慈诚罗珠虽然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不是一个具体的修法,而只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但这个知识却与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十分重要;另外,除了少数一心念佛的老人之外,很多佛教徒也极其关注这个问题。
鉴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有必要讲一讲。
一、轮回的起源(一)、总说首先提出问题,佛教对于生命的开始、物种的起源究竟是如何解释的呢?换言之,众生、轮回或者所有的生命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基督教以及现代科学等宗教与学科,都对宇宙的产生表明过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观点,所以很多人也想瞭解佛教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另外,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瞭解得比较透彻,就能成为修行的动力,无论对修习密法,还是显宗的空性和如来藏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今天就以生命的开始或者诞生,即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为话题来进行讲述。
对于这个问题,显宗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他们认为︰轮回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
如同十二缘起中所讲的一样,在十二缘起的最后是老死,老死结束之后,又是无明,就这样周而复始、轮转不息。
对于这个问题,密宗却有着非常具体而确切的解答,但今天我们不讲密宗的实际观点,而只向大家介绍一些不显不密、亦显亦密的中立观点,以便使大家能对此有一些浅显的瞭解。
在将加行修得比较好了以后,就要进入正行的修法,在进入正行修法之前,如果能掌握这些理论,修行就会更有把握,并会成为激励下一步修行的动力。
基督教等外道认为︰世界是由上帝等造物主创造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雨水的聚集汇成了海洋,在海洋当中形成了有机物,有机物又形成低等生物,就这样逐渐地从海洋动物、两栖动物演变成爬行动物,从而进入陆地,最后慢慢进化成人类。
关于这些观点,大家应该比我更精通,所以这里也不必广讲。
(二)、建立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轮回的起源用一句话就可以准确地加以概括,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为什么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轮回中经历过无数次生死,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统计出我们转生轮回的次数。
佛教宇宙观:人类的起源在佛教宇宙观里,不仅银河系里到处充满着人类,而且宇宙生命的形式也不止人类和动物。
比人类高级的生命叫天(即通常所说的天神),比人低一级但比动物高级的是阿修罗(即通常意义的鬼),比动物还低级的是饿鬼和地狱,这就是佛教通常所说的六道生命。
其中,天的层次较多,从下至上依次为——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
提到鬼神(即阿修罗和天),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斥之为迷信高呼曰无或者信其有之却顶礼膜拜。
前者为唯物主义者,总以为人死如灯灭,生命轮回之说纯属虚妄;后者即通常的唯心论者,不仅迷恋鬼神顶礼鬼神,甚至有的干脆以为人死即为鬼或神,对于轮回真谛亦不清晰。
其实,在佛教看来,生命是由灵魂及其载体(肉身)构成,六道生命因其载体不同而迥异。
在六道中,与人的生命载体相似的只有动物和地狱,但人、动物、地狱生命也因其生存环境和肉身结构成分的差别而不同,地狱生命因在地下而难知难见,只有动物才与人类朝夕相伴互相关注。
除此之外,天、阿修罗、饿鬼的肉身与人类大大不同,如果说人与动物的肉身物质是阳性的话,那么天、阿修罗、饿鬼的肉身物质即为阴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鬼神而鬼神却能看见我们的缘故。
由上可知,人死并不立即为鬼神,而仅是灵魂脱离了肉身。
当这个游离的魂魄与其他生命载体的胚胎相遇时,就会成为其他生命,与人的胚胎相遇就会再度为人。
可见,人死后的灵魂能够与鬼神胚胎结合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死不一定为鬼神!既然佛教承认鬼神存在,那么会不会如小说影视作品描述的那样为祸人间呢?不然。
佛教认为,生命在六道间轮回,轮回的根源就是因果报应,广植善缘者就会为天为人次为阿修罗,恶缘多者则为动物、饿鬼,最差者入地狱。
鬼神因其肉身为阴性物质,因而便拥有人所不易拥有的阴性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察知因果报应和轮回之事,所以,即便他们不思为善也不会轻易敢于为恶,宇宙无情的生命轮回法则令其生畏。
人类的起源一、人类的起源:《起世经》最后一品是《最胜品》,又称《天地成品》,精彩的描述了人类的由来。
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
因他们一念贪心起,品尝了地球上的“地肥”,身体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即成为人类的祖先。
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在《世纪经》中,佛陀首先说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状况:“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往。
”接着说明地球形成之后,空无一物,光音天人开始下凡到地球的状况:“诸比丘,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
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娑诃波帝即为“世界主”,意为地球第一人,他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变化而降生。
尔后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了:“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久住持,彼诸众生于是住时。
无有男女。
无有良贱。
唯有此名。
名曰众生众生也。
”这些降生地球的天人,身材高大,相貌端正,身体焕发出自然夺目的光明,不须吃食即能维持生命,其生命的能源来自自生的喜悦。
因有神通力,他们不需要宇宙飞船就能自在飞行,并且寿命长久。
这些从天而降的人,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
当时的社会,犹如后世所寻求、企盼的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
不久,地球上长出“地肥”,从此改变了早期地球人的一切:“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
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
”“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的知,此是何物?”“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
我们讲“四大皆空”实则沿用了印度的佛教理论,因地水火风的是宇宙固定化的四大元素,和中国道教提出的五行理论不同。
佛教四大归类,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四大反映在人身上,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物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
推算到物质属性上,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
具体而言,四大为有形之物,归类为物质,而非精神。
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但佛教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对于四大物质的起源和先后生成顺序,佛教也未明细。
道教则用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来讲五种物质的起源及演化过程。
太易为水,太初为火,太始为木,太素为土,太极为金。
宇宙先有水,然后有火,再有木,后有土和金。
小乘佛教因只空我而不空法,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为实有物。
不过,小乘佛教非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还要空去五蕴。
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有哪五蕴呢?色、受、想、行、识。
色属物质,后受想行识属精神,四大为形,所以四大即色蕴。
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于生死之外。
由于五蕴证明佛教不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
尤为重要的是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以此来彰显精神力量的广大。
四大:地火水风。
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风。
皆:一切。
既一,一既一切。
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
不取亦不离。
四大皆空也有只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
使之空无一物。
地震、(地空)、火灾(火空)、大风(风空)、水灾(水空),四灾直观地告诉世人现存的物质将被四大所空。
菩萨用佛渡劫,也不外乎靠修行渡过四空。
四种方式都不会完全将外物空,想要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只有靠修行来得到。
心无外物得道成佛,只有靠修行才能引证入慈航。
水空为最厉害的一种,能摧毁旧世界创建将全新的世界,旧事物荡除的不留痕迹。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它由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创立,后来被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者”或“觉悟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的生平和教诲。
佛陀出生在公元前563年的尼泊尔(现尼泊尔境内)。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王族家庭,被称为释迦族。
然而,佛陀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他离开了家庭,寻求真理和解脱。
经过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他最终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
佛陀的教诲主要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的存在,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摆脱苦难的方法,而道谛则指导人们如何通过修行实现解脱。
八正道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修行的指南,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精进、念和禅定。
佛教最初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的,佛陀的教诲由他的弟子们传承和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扩展到印度的其他地区,并最终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僧侣和修行者的活动,以及皇室和贵族的赞助。
佛教的传播还受到了印度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与当地宗教和信仰相融合。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流派的分化。
最早的佛教被称为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
后来,大乘佛教兴起,强调利他和普度众生的观念。
大乘佛教在印度、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佛教流派,如藏传佛教、淨土宗和禅宗等。
佛教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仪式、教义和实践。
例如,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在日本,佛教与本土宗教信仰相结合,产生了日本佛教的独特形式。
在西方国家,佛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吸引了许多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成长的人。
总的来说,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它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演变出了许多不同的形式。
然而,佛教的核心教义仍然是解脱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利他和慈悲的实践。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堪布慈诚罗珠开示虽然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不是一个具体的修法,而只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但这个知识却与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十分重要;另外,除了少数一心念佛的老人之外,很多佛教徒也极其关注这个问题。
鉴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有必要讲一讲。
一、轮回的起源(一)、总说首先提出问题,佛教对于生命的开始、物种的起源究竟是如何解释的呢?换言之,众生、轮回或者所有的生命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基督教以及现代科学等宗教与学科,都对宇宙的产生表明过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观点,所以很多人也想瞭解佛教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另外,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瞭解得比较透彻,就能成为修行的动力,无论对修习密法,还是显宗的空性和如来藏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今天就以生命的开始或者诞生,即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为话题来进行讲述。
对于这个问题,显宗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他们认为︰轮回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
如同十二缘起中所讲的一样,在十二缘起的最后是老死,老死结束之后,又是无明,就这样周而复始、轮转不息。
对于这个问题,密宗却有着非常具体而确切的解答,但今天我们不讲密宗的实际观点,而只向大家介绍一些不显不密、亦显亦密的中立观点,以便使大家能对此有一些浅显的瞭解。
在将加行修得比较好了以后,就要进入正行的修法,在进入正行修法之前,如果能掌握这些理论,修行就会更有把握,并会成为激励下一步修行的动力。
基督教等外道认为︰世界是由上帝等造物主创造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雨水的聚集汇成了海洋,在海洋当中形成了有机物,有机物又形成低等生物,就这样逐渐地从海洋动物、两栖动物演变成爬行动物,从而进入陆地,最后慢慢进化成人类。
关于这些观点,大家应该比我更精通,所以这里也不必广讲。
(二)、建立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轮回的起源用一句话就可以准确地加以概括,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为什么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轮回中经历过无数次生死,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统计出我们转生轮回的次数。
正因为轮回的漫长遥远,所以说是「远在天边」;又因为每个众生在每一次生死,每一天的深度睡眠,每一个念头的产生与消失之际,都经历了轮回的开始与结尾,所以,又可以说轮回的开始是「近在眼前」。
首先,我们讲最远的轮回开始。
在凡夫所能感受到的外在世界与六道众生尚未产生之前,既不是轮回,也不是涅盘;既没有佛,也没有众生。
这种状态,与地球没有诞生之前,天体物理学家称之为「真空」的状态,以及佛教《俱舍论》等论典中所讲的成住坏空中「空」的阶段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也有些相似。
在这些状态中,都不存在任何物质。
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在真空当中蓄积着能量,在能量挤压之后,就产生了原子核等微小粒子,众多微小粒子的聚合,就形成了肉眼所见的物体,继而产生了星球以及星球上的万事万物。
佛教认为︰在这个没有佛、没有众生、没有轮回、没有解脱、没有山河大地、没有任何星球、没有时间概念、没有东南西北上下等方位的,非常宁静的空间中,只存在着如来藏的光明。
如来藏的光明是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凡夫感官思惟的范围,无论说如来藏的光明是有还是没有,都同样不能如实地表述如来藏的本体。
但以我们的语言来描绘如来藏,就只能说它是光明,因为它一尘不染、清明纯净,不存在任何污垢、烦恼与执着。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的起源是如来藏,物种的起源也是如来藏。
与外道所讲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大相径庭的是,众生的第一个念头,产生于如来藏光明的境界。
为什么从光明清净的境界中,会产生具有执着的不清净念头呢?因为,虽然本基的如来藏是清净无垢的,但由于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产生过轮回,也没有经历过修行,所以具有某种非物质的、产生执着的可能性或者能力。
这种可能性,佛教称之为习气或者种子。
因为这种习气的存在,所以在如来藏中随时都可能产生第一个念头。
这就像水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是静止不动的,但在微风的吹拂下,就会泛起层层涟漪;吉他、琵琶的琴弦,在经过轻微的拨动之后,就会发出声响一样。
在第一个念头产生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幻觉,如同中阴身所看到的一样,一旦这些幻觉产生,众生就立即将这些幻觉分成了「他」、「我」、「内」、「外」,「我在里面,幻相在外面」的执着。
此时还没有形成外面的物质,只是一种内在的感觉。
随着执着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就逐渐形成了外面的山川草木等等幻象。
这就是最远的轮回起源。
这种说法有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呢?有。
这个证据,就是「近在眼前」的轮回开始。
除了因车祸、暴病等而突然死亡的情况之外,每个人的死亡,都会经历一系列的程序。
当然,不具备人身的天人等众生,则不会经历这些过程,因为人体具有独特的气脉明点,依靠与其相应的意识,就可以感受到其他五道众生所不能感受到的特有程序,在这些程序结束之后,所有的人都会昏厥,这才是死亡的最边缘。
现在经常会有一些所谓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津津乐道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死亡」历险记。
但这些经历只是早期的一些感受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死亡,更不是中阴的现象。
昏厥的时间也因人而异,有的是几分钟,有的是几小时,有的是一两天,在从昏厥中苏醒过来之后,就会进入轮回尚未开始之时的,既非轮回、也非涅盘的境界。
虽然说是「进入」,但这只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便而已,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不进入,由谁进入,进到那里等等的概念。
以前所有的意识,以及在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有概念、观点、感受都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如来藏。
这里的如来藏,与轮回尚未产生之前的境界完全是一回事。
虽然每个人都会进入这个光明境界,但没有修习过密宗的人对此就不会有什么感觉。
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境界只是在一分钟、一秒钟,甚至一秒钟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一瞬间就飞逝而过。
但修行人在进入这个状态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个状态进行修行。
西藏很多上师,特别是修习大圆满的上师,常常在死亡之后的七天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之内,即使在严寒的冬天,身体也不会冻僵,因为他们还处于这种状态之中。
按照经书的说法,这种状态还不能称之为死亡,因为它与生前打坐时的状态是完全相同的。
在这种状态中,有些人的肉体就缩小了,这些情况在藏地比比皆是,你们肯定也听说过很多,对于懂得藏密的人而言,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博主注:我上师的上师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在2005年圆寂后肉体缩小到只有30公分长,参见希热多吉博文《老上师圆寂后,心脏数日存体温》)为什么他们的肉体在死亡之前不缩小,而在死亡之后却会缩小呢?因为在这个空间当中,生前的所有杂念已经消失殆尽,没有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识,也没有意识,甚至连阿赖耶识都不存在,没有执着、没有烦恼,只剩下纯净无垢的境界。
所以,死后修行的能力,可以远远超过生前打坐的能力。
无垢光尊者说过︰无论这个空间有一小时、两小时,还是一天,此时的境界与佛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
也就是说,佛的境界、轮回尚未诞生之前的境界,以及死亡之后从昏厥中苏醒过来的境界三者是完全一体的。
因为佛陀经过修行,已经彻底地断除了烦恼,对于佛而言,烦恼永远也不会再生。
虽然凡夫也能在片刻当中处于这种境界,但因为没有修行,就不能阻止烦恼的产生,而只能让这种境界停顿一会儿,其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轮回,并产生新的中阴身。
中阴身的第一剎那,就是在这个境界中产生的。
由此可见,这也是一种轮回的开始。
这种轮回的开始,与生命诞生初期轮回之始的境界、过程是毫无差别的。
这些说法有没有证据呢?有。
所谓证据,就是有些修行人在把握住这个机会之后,就可以处于这个状态中永远不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属于上等破瓦的法身破瓦。
当然,对于没有任何证悟、没有这方面概念的人而言,这就谈不上是什么证据。
因为这些证据只是修行中的感受、直觉,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存在于内心,不是眼睛往外看,一门心思往外寻求所能找到的。
所以,他们就无法理解这些说法。
怎样就可以在内心找到证据呢?这就要看西藏的修行人是如何修行的。
很多西藏的修行人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修行当中,经过了千锤百炼,修行境界也日臻圆满,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他们深知︰虽然在其他时候也存在解脱的空间,但只有在死亡之时,这种空间才是最明显的。
在这种境界来临之际,如果能好好把握,就有可能于这种境界中获得成就。
因此,他们一直在迫切地等待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死亡对于这些修行人而言,非但不是不愿接受的可怕灾难,反倒是个稀有难得的突破口。
虽然每个凡夫也必然会回到这种光明境界,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就一晃而过。
虽然上一世的轮回已经结束,但下一世的轮回却会接踵而至。
产生中阴身之后,就会去投胎,并再次经历生老病死,最后又回到光明当中,就这样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每五六十、七八十年就要经历一次这样的轮回开始。
更近的轮回开始,就是每个昼夜的二十四小时所经历的轮回始末。
在白天的一切活动都结束之后,就会进入深度睡眠,在深度睡眠当中,又有可能经历类似于前面所讲的空间──粗大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已经消失,但细微的阿赖耶识却没有中断。
之后,这个空间会随着梦境的出现而结束。
当然,如果整夜都处于梦境当中,那么这种位于深度睡眠之中的状态就不会出现。
这也是一种轮回的开始,这种轮回的开始,我们几乎每个晚上都会经历,所以说它是「近在眼前」。
你们也许听说过,有的修行人可以昼夜连续不断地处于光明境界当中,对于这些人而言,打不打坐、睡不睡觉已经无所谓了。
这种修法就称为「睡眠光明」。
离我们最近的轮回开始,就是一个念头的产生。
每个人在每一剎那都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念头,这些念头从产生到消失的过程也许是一秒、两秒,乃至百分之几秒、千分之几秒,虽然时间极其短暂,但其间也经历了一次轮回的始末。
比如说,我们心中产生了一个比较强烈的瞋恨心,无论这个瞋恨心持续多长时间,当它最终在没有任何去处的情况下结束时,假如又产生了一个忌妒心,则在瞋恨心的结束与忌妒心的诞生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光明空间。
修行人白天所修的光明,就是这种每个念头之间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光明。
但这个空间对我们来说却没有任何用处,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锻炼,缺乏修行的经验,所以抓不住这个机会,在尚未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这个空间已经转瞬即逝,我们又会被新的念头所控制,就像忌妒心的产生,这也就是一个最短暂的轮回开始。
由此可见,最远的轮回开始,位于轮回诞生之际;其次的轮回开始,位于众生每次死亡之后;再其次的轮回开始,位于众生每天的深度睡眠之后;最近的轮回开始,则位于剎那剎那的念头之初。
这些轮回的开始,既不可能用任何仪器来测量,也不可能用世间逻辑来推理,只有透过修行人自己的内证才能找到。
一旦能找到这种开始,也就找到了轮回诞生的初始。
如果想瞭解更详细的解释,就只有在密宗的经续当中去寻找。
在这些经续中,将轮回的起源剖析得非常透彻,因为密乘修行人要想把握各种契机,就必须瞭解这些程序。
但我们今天却只讲了以上这些略高于显宗,又稍逊于密宗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