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的误区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后进生的转化是班级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但也应该是班级工作的一个重点。
放纵后进生会导致其思想低迷,精神颓废,荒废学业,失去求知的信心,并且影响班级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情绪,给班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以班主任应该多想办法,尽最大努力转化后进生,多关爱后进生,在思想上多关心引导,在学习上加强指导,多鼓励,多管理,促进后进生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尽快转变。
自己这段时间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有以下几点:(一)客观地看待后进生。
学生思想与品质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后进生也有自己的优点,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热爱生活的生命个体,所谓的后进生只是平时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好,如果加以管理和引导,完全有可能使其转化为一个规范认真的的好学生。
树立“眼里无差生”的思想有利于班主任利用后进生自身的有利条件和闪光点促进其转化。
(二)班主任应该对后进生付出爱心。
在思想上关心他们,重视他们,忽视差生只能使他们更加放纵自己,产生厌学与逆反的心理,最终会走向堕落。
班主任应该对后进生付出持之以恒的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励,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加以引导,使其转化思想,形成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树立求知的信心。
(三)班主任应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转化后进生的科学方法,掌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和后进原因。
在实际工作中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其行为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科学的理论知识制定相应的后进生转化措施,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后进生转化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班主任要以身垂范,为每位学生包括后进生作出表率,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与知识的提高学习,用班主任自身的知识结构感染学生,让后进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与吸引力,有“强制管理”转为“知识引导”,让其尽快融入浓厚的知识氛围,只对后进生的思想与心灵都是一个感染,对他们的将来发展有利。
多向他们讲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要太高调,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其明白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习惯。
对待后进生的两种误区柳江小学鲜文一、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后进生对许多学习上的后进生,我们教师往往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将心比心,定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孟子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推己及人的:回忆自己小时候犯下的无数次错误,才不至于将孩子一棍子打死;做了父母,才知为人父母的不容易,才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孩子的喜怒哀乐……我们试着反思,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是否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不可能,也没有人可以苛求教师用对待自己孩子的百分之百的态度去对待所有学生,但我不理解一个视自己的孩子如掌上明珠,从没动过自己孩子一根手指头的教师,对待差的学生时态度居然有那么大的反差,动辄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这些后进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可曾体会到长者丝毫的慈祥、和蔼?人类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
围棋高手的思维缜密程度令常人诧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令世界震惊;莫扎特的作品令我们如闻天籁;艾略特用六种语言写成《荒原》,让我们如读天书;伏尔泰成就了“十八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相对于他们的智力来说,我们如同白痴。
我常想,世人都如我,天空就永远不可能有卫星,介入月球的就只能是陨石之类的东西了。
如果我们是这些专家、学者们的学生,则差得一塌糊涂,他们认为非常浅显的知识,对我们而言简直高深莫测,如同天方夜谭。
所以,许多学习上后进生不是不想学好,而是确实存在智力上的差异,在学校生活最主要的领域——智力活动领域中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只要我们教师以己心度彼心,就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爱。
二、对后进生关注过度许多时候,我们面对后进生都持强烈的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于是在课堂上,他们几乎成了整个教学过程关注的对象,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所有的知识点都希望他们掌握,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他们回答。
而且假如对了一部分,问题会连珠炮似的让他们应接不暇——谁知他(她)是不是碰巧回答上的呢?我们是应该关注后进生,但孰不知,孩子整堂课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精神高度紧张,看着教师焦急而严厉的目光,生怕回答错了受到同学们的挖苦、讥笑。
新时期后进生转化的误区及转化方法佛山南海大沥高级中学谢竞爽摘要:班主任工作是老师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在二十一世纪面对现在的学生,他们受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出现无心向学,有的追求的是享受,心理素质与九十年代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更加外向和脆弱。
因此,二十一世界的老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有些老师在工作方法中由于急功近利,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这导致了教育的效果起了负作用。
如何进行更好地教育学生,成了二十世纪教师更加应该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新时期后进生转化误区转化方法后进生是指因智力以外的其他因素而导致的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落后以及纪律性差的学生。
二十一世纪全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
作为扮演着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的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肩负着更多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重任。
本文着重探讨一些班主任在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和一些科学的转化方法。
一.后进生转化存在的误区纵观许多班主任的后进生转化过程发现仍然存在着几个误区,由于这些错误的作法,使得这项工作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后进生发展方向和后进生的转化程度。
误区一:重严而轻爱。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新时期下,孩子是父母的手上明珠,因此培养了一些孩子娇生惯养的习惯。
这些都给教育增加了难度。
有些班主任奉行“严师一定出高徒”,对待后进生只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不去主动与后进生接触,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不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不能成为后进生的知心朋友结果,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转化效果不尽人意。
后进生更需要教师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倾注一片爱心。
为师之严,需严中有爱,若只严不爱,严就变为了压,其最终的结果是后进生认为教师在有意跟他过不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教师教学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2023年,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质量也日益提高。
然而,在教学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展。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让后进生转化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一、问题1.评估方法不科学在教学后进生转化工作中,评估学生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很多学校使用的评估方法却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只打分但不做深层次的分析,只根据表现而不考虑潜力等。
这些评估方法容易产生误导,导致后进生的实际水平被低估,错失改进的机会。
2.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例如,一些城市中心的学校拥有更好的教学设施和资源,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则因为基础设施和资源欠缺而无法提供同等水平的教育。
这使得后进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资源,更难以转化。
3.教师缺少专业知识很多教师缺乏应对后进生的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提供有效的帮助,更容易放弃后进生的教育。
同时,一些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对后进生缺乏耐心,进而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二、解决方案1.科学评估对后进生进行科学评估,不仅要注重表面的得分,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点。
为此,学校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估机制,包括定期的评估和深度的分析。
同时,通过给出可操作的建议,引导后进生逐步改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2.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学校应该通过理性的规划和合理的评估来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为那些有潜力但缺乏资源的学生提供机会。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解决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关键。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研讨会、讲座和培训课程,让教师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后进生。
走出转化后进生的误区榆中师范高敏后进生的转化是教师关心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工作技巧来解决后进生的问题,走出教育后进生的误区。
1.摒弃一个“罚”字,突出一个“赏”字,改高压式为引导式。
面对班级中的后进生,管理者往往采取高压策略,把高压式的惩罚看成对待后进生的手段。
殊不知不管是体罚或心罚都会造成学生内心的伤害,使转化后进生的愿望落空。
为此,我们要把高压式的惩罚变成引导式的赏识,要求管理者尊重其人格,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惑。
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然后将其放大,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逐步引导后进生改变“我不行”的自卑标签。
2.丢掉一个“呆”字,突出一个“活”字,改方法单一式为灵活式。
有许多教师在对待后进生的时候常采用训斥,说教,惩罚,甚至威胁等,这种单一呆板的教育方法,很难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竞赛,评比,奖励等有机结合的方法,把后进生放到具体活动中去转化,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自我竞赛,自我评价,力求这次比上次好,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从而逐步树立“我能行”积极心理意识。
3.抛掉一个“堵”字,突出一个“导”字,改问题补救式为预见整改式。
很长时间以来,在对待后进生的管理上沿袭一种“问题-补救”,只注重了堵,忽视了导,它将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对问题补救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警机制,被不断涌现的问题牵着走。
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沿着“预见-整改”这样的思路对待后进生出现的问题,让“人”走在问题的前面,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这样能使后进生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产生“这样做不对”的意识,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
4.去掉一个“粗”字,突出一个“细”字,改一把钥匙开百把锁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以往的管理者抱着“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想法,不分对象,不分原因,一律给予急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企图以气势压服对方。
浅谈后进生转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对后进生的转化切忌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切忌对后进生有定向心理,丧失信心;第二、切忌对后进生有厌弃的心理,缺乏情感;第三、切忌对后进生有偏激,惩罚心理;第四、切忌蛮干硬上;第五、切忌一刀切;第六、切忌急于求成;第七、切忌不适当的公开批评。
关键词:后进生信心厌弃转化鼓励正文: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
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
物理学家牛顿小学成绩一团糟。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被退学。
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学六年级曾留过级。
艺术家罗丹考了三次都没有考进艺术学院。
······以上可见,后进生不一定是无药可救的学生,教育和转化后进生,必须讲究方法。
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必须克服一下问题,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实效。
第一:对后进生有定向心理,丧失信心。
有的教师认为,后进生是“朽木不可雕”,有的教师在做后进生转化过成中,总是企图通过几次谈心,家访,教育活动就能立竿见影,后进生一旦出现反复,就指责讽刺,甚至做出“不可救药”的结论、当班里出现事故,立即就认为是后进生所为,班里出现好事却想不到他们。
即使是表现很差的学生也不无上进心,所以应该相信他们通过教育是会进步的;有了信心,才会比较可观地,具体地分析,千方百计地做好转化工作。
相反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后进生会“破罐子破摔”,自尊心受挫。
第二、对后进生有厌弃的心理,缺乏情感。
对后进生有厌弃的心理,认为后进生是“拉分生”是影响班级各项考评成绩和升学率的包袱,这种心理,表现在教育中就是简单的粗暴和讽刺挖苦,以至想方设法挤落他们,使他们转学、退学。
结果是一些后进生中途缀学,甚至在社会上漂流,被坏人引诱走上犯罪道路,教师真挚的爱是搞好转化的前提。
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特别是后进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尊性,教师要真心实意的从内心关心他们,逐步建立起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使之对你信服,“亲其师而信其道”同你接近,同你交心,向你敞开心灵的窗户。
浅谈后进生特点及转化后进生指的是指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排名靠后,或者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学习能力不够强或者缺乏学习动力,但实际上,后进生并不一定表示学习困难或者没有潜力。
下面将就后进生的特点以及可能的转化做一些浅谈。
1. 学习成绩不稳定:后进生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的波动性很大,有时候会有较好的成绩,但往往不能长期保持,成绩波动很大。
2. 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后进生并不是没有学习能力,而是因为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
他们可能觉得学习枯燥无味,难以保持注意力,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3. 学习方法不当:很多后进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能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没有规律的学习时间表,而导致成绩不佳。
此外,有些人学习方法不当,可能是没有注意课堂笔记、不认真听讲、作业潦草、没有复习等等。
4. 自信心不足:大部分后进生在学习上都有一定的疑虑和不安。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信心和动力,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1. 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后进生需要建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让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高度状态。
保持心态的平衡,并时刻鼓励自己不断提升成绩。
2.制定计划和学习习惯:制定一个规律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习惯,将大量的学习内容分为简单易懂的小部分逐渐完成,避免浪费时间和浪费精力。
同时,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合理的学习习惯,精通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方法得到提高。
3.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如运动、音乐、舞蹈、绘画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后进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促进后进生之间的交流和集体氛围。
4.寻求帮助和支持:后进生可以向老师、同学、朋友、家长等寻求帮助和支持。
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遇到困难和疑问时,不要害羞、不怕麻烦地向他人寻求帮助,以便在学习中得以优良进取。
总之,后进生不是学习无能力者,他们的学习也不是毫无希望的。
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探索小学“后进生”是指在学校的学习中进步缓慢、成绩较差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消极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分析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
一、成因分析1. 基础薄弱:小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扎实是学习的基础。
如果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基础不牢固,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会感到吃力,导致成绩较差。
2. 学习方法不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没有运用灵活的思维去理解、分析和应用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专注度低下,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 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的态度和动力,对学习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学习的目标感和使命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教育转化措施1.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补充基础知识,理顺知识框架,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2. 针对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运用启发式思维、归纳总结等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 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4. 针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积极向上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5. 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和教师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家校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
6.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建设图书馆、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管理等方式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后进生转化工作缺陷第3篇苏霍姆林斯基称“后进生”为“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后进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费加“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后进生”.而正是这位“后进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后进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说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在我们的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在在一个班集体里,估计都会有这样一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二、逆反心理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后进生的价值取向会有些变化.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后进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应该也能够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我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一、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牐犗浔感睦淼奈ㄒ煌揪叮墙淌χ院蠼谜妫蒙睿细褚笊冈诎小s《取泰戈尔说: “爱是理解的别名.”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我班有一个孩子何**,在家长初次和我交谈的时候就告诉我说:“我的孩子在家真是太淘气了,整天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我们怎么叫他都没有用,谁的话都不听,他爸总打他,可也没有用……”有一次,何**就因为和同学在寝室打架被请到了办公室.因为对他有所了解,询问情况后没有怎么批评就让他离开了.想起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的话——“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一直在观察他,希望可以找到突破口,这个时候过多的批评只会让他的情绪更激动.不多久,寝室老师就反映说孩子在寝室里总不叠被子,派同学教了,没有学会;亲自教了,还是不会,每天总是因为他的被子没有整理好而被扣分.听到这件事后,我就将他请到办公室,细细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被子太大太重,我不会叠.再说我在家里从来就不用叠”.我和他细心谈了话之后约定从现在开始起一周内每天都到他寝室教他叠被子,和他一起整理床铺.他看见我这个态度,看我的眼光明显有了变化.表现好了没有几天,许多的课任老师就来投诉他,说他上课不听讲,特别随意,而且还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影响别人上课.我主动联系家长,和家长沟通,了解他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思想不一致.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后,我就经常有意无意地说我们的学校有多么的好,各科的老师是多么的优秀,并找他多次交心,让他把我当成朋友,并发动班级所有孩子给他关爱,通过这样好几次的谈话后我还和课任老师商量好给他适应的时间,何**慢慢在变化,现在,他对学习特别积极,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作文也有了提高.从这可以看出,理解孩子,动之以情对“后进生”来说又多么的重要.二、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牐犠宰鹦氖侨说淖晕乙馐兜闹匾曛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和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2)让后进生获得成功.只有当他们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成功的欢悦时,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之后给以适当的鼓励.(3)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你像我班的彭雨佳同学,纪律最不好、特别喜欢斤斤计较,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一张桌,针对这一情况,我找到彭雨佳同学,对她说:“老师发现你是咱们声音最响亮的孩子,老师想让你帮忙以后整队带操,可以吗?”“老师,我,我……”“行了,老师相信你能行.”就这么简单的一次谈话,在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们班就光荣地被评为“小白鸽班级”.所以,信任是培植后进生自尊心最好的方法三、晓之以理,增强后进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牐教师应晓之以理,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 我班的毛梓明同学很聪明,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经常的大错没有,小错不断.该怎样给他改正这个坏习惯呢?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内开展了一个“比精神、比耐力”活动,就是同桌之间互相比赛,看谁在一个月之内违犯纪律的次数最少,谁就要听同桌的话(期限为一周).久而久之,毛梓明同学的坏习惯越来越少,学习也进步了不少.总而言之,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遵循一个模式,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需要我们有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思想准备,只要我们用心地发掘出孩子的“闪光点”,本着为每一个孩子服务的原则,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后进生转化的误区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中仍存在几个误区。
误区一:严而不爱
"教不严,师之情",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古有名训。
但有些教师奉行"严师一定出高徒",对后进生只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不去主动与后进生接触,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不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不能成为后进生的知心朋友,结果,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甚至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转化效果不尽人意。
为师之严,须严中有爱,若只严不爱,严就变为了压,其最终结果是后进生无法理解教师良苦用心,总认为教师在有意跟他过不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爱并不是严的对立面,对学生的爱并不是对学生的放纵。
后进生更需要教师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倾注一片爱心。
要做后进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创造尊重理解的氛围,让他们感觉到大家不是在讨厌他、排挤他而是在关心他、爱护他,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教育。
误区二:罚而不教
在对后进生违反了校纪校规时,有些教师认为惩罚见效快,不是细心去教导而是简单地进行惩罚:一是语言惩罚,如学生答不出简单的问题就说"你父母一定是近亲结婚",后进生屡犯错误就说:"你是被开水烫过了--死了血",或是"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下次还这样,我一定给你处分"等等。
二是劳动惩罚,如拖
欠作业罚打扫教室,上课迟到罚冲厕所等。
三是金钱惩罚,如迟到一次罚五角,旷课一节罚一元等。
这样以惩罚代替教育,不但对后进生的转化收效甚微,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语言惩罚的冷嘲热讽、威胁恐吓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心灵受到创伤;劳动惩罚则会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在他们心中不再是崇高光荣的;金钱惩罚会使学生形成"金钱万能"的观念,认为金钱就能摆平一切。
误区三:抑而不扬
因为后进生一般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往往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重点注意对象,有些教师认为对后进生批评鞭策见效快,总喜欢将他们作为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点名批评,指责教训,对后进生的表扬和鼓励却非常吝啬。
长此以往,后进生会觉得努力了还是没有进步,因而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
后进生的缺点往往掩盖了他们的优点,自卑感掩盖了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对后进生,教师更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一旦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肯定,一旦有进步,那怕很微小也一定要及时鼓励。
笔者的经验,后进生一般对文体活动兴趣很浓,且有超凡表现。
如我班后进生肖某,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是块读书的料,对自己前途毫无信心。
但我发现他宇写得漂亮,就有意让他负责出一期墙报,结未在校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获奖后我马上找他谈话,充分肯定他的能力,并鼓励他只要认真刻苦。
学习成绩一定也会很优秀的。
然后在班会上进行表扬。
后来该生慢慢找回了自信心,成绩明显进步。
误区四:堵而不疏
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往往喜欢定制度,或要求后进生写保证书,即规定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认为这样效果好。
其实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堵",其结果
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是学生屡禁屡犯,教师感叹"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许多后进生并不是不记得纪律制度,而总是不自觉犯错,对后进生应知其心然后救其失。
教师应帮助后进生分析为什么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什么会成为后进生,是生理、性格因素,还是家庭、学校、社会因素所造成?然后,再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疏导。
如:让学生学习某些文章或某些制度,启发对照检查;召开主题班会,师生平等讨论,各抒己见;班主任与学生一对一地谈话,针对某一问题,沟通感情;经常家访,与家长交换意见,共同教育等。
例如高中生出现的早恋问题,只一个劲地禁止还不如主动去剥落早恋的那层神秘外壳,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召开主题为剖析单恋的危害、集中精力在学习上、为自已的理想而奋斗的班会。
只有充分了解后进生并加以正确的疏导才能真正转化后进生。
总之,对后进生的转化,我们必须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了解并尊重他们,我们才能取得后进生转化的成功。
消除学生间的城乡差异
高一刚开学两周,就有一女生跑到办公室,哭哭啼啼地要求老师重新给她调整座位。
再三询问,才知道这位问学是从农村来的,性格内向,而她的同位是个城市女孩,活泼、好动、爱打扮,尤其是她涂抹的化妆品味道让这位学生忍受不了,不能安心学习,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老师了。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们学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农村,而我们这个地区的农村大都还没脱贫,反映在这些学生身上是生活朴素,学习刻苦,性格内向,压力较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此的是,一些来自城镇机关家庭的学生,活泼
好动、思想活跃,但由于大都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比较优越,因此不能吃苦,热衷打扮。
这样班里就出现两大阵营。
由于穿戴、谈吐、气质、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别,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同学从感情上不能互相接受对方,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表现在集体活动上不积极、不协调、不和谐、不交往,班里学习气氛也很沉闷。
怎么办呢?如果不及时消除这种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高中三年,学生将会在一种矛盾的阴影里生活成长,这会扭曲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品格畸形。
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召开了一次自我介绍的主题班会。
我先向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毕业学校,重点介绍自己爱好读书、喜欢足球、擅长书法的兴趣和特长。
然所让学生仿照,用三五句话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要求语言简练、重点突比,有真情实感。
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个活动,正值花季明青少年谁都不愿封闭自己的心灵,他们都积极兴奋地向同学推销自己、展示自我。
教室里气氛融洽、热烈,掌声不断,初显效果。
接着,利用作文课的时间,我布置了一篇《同学,我想对你说》的作文。
让学生就班内出现的这种城乡差别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在作文里,大多同学分析深刻,见解独特。
比如有些同学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城市同学娇气、怕吃苦,扫地、擦黑板这样的集体劳动不积极、不主动,个别同学虚荣心强,沉湎于影视明星的追逐中,学习不求进取。
同时这些同学也承认,城市同学的思维活跃、热情大方、有文体特长也是自己所不及的。
有的同学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痛苦:面对有些同学大款般的傲慢和衣着派头,想想自己父母在田地里艰辛劳作和家庭生活的拮据,自己感到痛苦、自卑,不能保持一颗平常
心。
他们不禁困惑:命运是上天注定的吗?生活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有些同学则坦言相陈:物质丰厚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追求物质上的富有也应该是一种人生的设计,但是,单纯地追求物质富裕,则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人生设计。
如果是因为家境比不上别人而自卑,你就太可悲了,清贫往往是生长志气的沃土,奋斗的乐趣是无可替代的。
你或许应该感谢命运给了你更广阔的个人奋斗空间,还有同学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探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把这些优秀习作分类张贴在教室后面的"生活园地"里,让学生阅读,展开讨论。
然后,开展一次"把小家的故事告诉大家"的演讲活动,我先把这个大题目分解成几个小故事:名字的故事 (父母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蕴含什么含义)、家庭庆典的故事(一次难忘的生日聚会、婚礼、节日等)、照片的故事(家庭老照片给你带来哪些回忆,让你了解哪些家庭故事)、长辈的故事(采访父母、祖父母等,了解自已家庭的过去)。
让学生从中选择题目,用两周的时间准备家庭故事材料,然后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开展演讲活动。
演讲会上,有同学谈到父母自已的殷切厚望,为了自己含辛茹苦,辛勤劳作,不禁潜然泪下;有同学谈到父母虽不能给自己提供优裕的生活条件,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让自己终生难忘,原来自己拥有比别人更珍贵的情感财富;有同学谈到自己的父母原来也是从农村来的,自己却失去了父辈奋斗进取的优良品德。
演讲会后,同学们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加深。
这期间,我又对班干部作了精心安排和调配。
让一位热情大方、品学兼优、颇有组织才干的城市同学担任班长,而团支书则由一位稳重细心、在同学中很有威信的农村同学担任,其他干部也各有分工。
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内同
学其乐融融,亲密友好。
少了过去的隔阂和摩擦,多了几分团结和友情。
学习气氛活跃,班级工作也走在了年级的前列,彻底消除了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