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单元分析青岛版六三制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知识点《病毒》: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其个体极其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细菌》:1.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细菌适应能力极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细菌有三种形态,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馒头发霉了》:1.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2.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食用菌》:1.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2.常见的食用菌有: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填空1、像蜡烛融化、玻璃杯打碎、木条的折断等这样的变化,仅仅是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2、纸张燃烧、铁生锈、煤的燃烧等变化,不仅是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还产生了(新物质)。
3、将白糖放入水中,白糖会“消失”,水会变(甜),将水蒸干,白糖又变成了固体,说明这个变化是(可逆的)。
4、玻璃破碎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能)恢复原来的样子,水泥放入水中后,(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像玻璃破碎这样的变化称为(可逆)变化,像水泥遇水发生的变化称为(不可逆)变化。
5、铁易于生锈的环境是(温暖、潮湿)。
6、铁制品不易生锈的环境是(寒冷、干燥)。
8、鲜牛奶呈(乳白)色,具有浓浓的(奶香)味。
向牛奶中倒入啤酒后,会冒出气泡,放出的气体主要来自(啤酒)。
9、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0、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糖溶于水的变化属于(形态的变化)。
青岛版科学六年上册单元备课——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抄报或剪贴报,也可制成电子手抄报,宣传有关病毒的知识。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 2 细菌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探究】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教材分析细菌是一类结构简单、身体微小的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课通过交流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使学生了解细菌的特征,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一是有害的一面,可以使人患病;二是有利的一面,如人们可以利用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等。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 3 馒头发霉了课型新授课时 2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科学探究】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并能对实验现象作出详细地记录和分析;愿意合作学习,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材分析本课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馒头发霉的现象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世界,在设计对比试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定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发霉的物品不算陌生,也能发现容易发霉的气温、环境等因素,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让学生在逐次观察中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 4 食用菌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指导蘑菇的特点。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全部教案《病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病毒》是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微小的生物》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为线索,探究病毒的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染途径、预防措施。
引导学生认识病毒的两面性,将病毒与人类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同时进一步宣传病毒的知识,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将课堂探究继续进行下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活动准备以抗击“非典”的场景图为背景,提出了两个活动准备指向,使学生的准备活动具有一定针对性,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及交流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教材呈现了四幅图和一个调查记录表,旨在提示学生整理的内容可以不限于教科书上给出的几种病毒性传染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情况对常见的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染途径、预防措施等进行全面整理。
活动二:“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课本展示了一幅学生讨论交流图,旨在提示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认识病毒的特征及两面性。
拓展活动安排了“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和“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两个课后活动指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动手剪贴等活动,提高研究病毒的兴趣,加深对病毒的认识,也可提高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宣传病毒的知识,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将课堂探究继续进行下去。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再通过认识病毒的特征及两面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的已经具备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先思考要了解细菌哪些方面的信息,然后确定方向之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料的搜集。
学生对病毒引起的一些疾病是比较熟悉的,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特征等内容是比较陌生的。
---------------------------------------------------------------最新资料推荐------------------------------------------------------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第一课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1 / 3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病毒第二课细菌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4、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5、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7、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9、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4、能够通过显微镜自己研究牙缝里的微生物。
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6、能够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5、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目录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基础知识梳理 (3)常考简答背记 (6)第二单元微生物基础知识梳理 (7)常考简答背记 (9)第三单元秋冬星空基础知识梳理 (11)常考简答背记 (13)第四单元自转与公转基础知识梳理 (14)常考简答背记 (18)第五单元简单机械基础知识梳理 (19)常考简答背记 (23)第六单元防疫与保健基础知识梳理 (24)常考简答背记 (26)第七单元设计与工程基础知识梳理 (27)常考简答背记 (29)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遗传与变异基础知识梳理第1课细胞1.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植物细胞。
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3.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4.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细胞壁,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的形zhuang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大泡泡是液泡。
7.认识细胞8.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就是细胞不断生长、增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9.单细胞生物有草履虫、有孔虫、喇叭虫、变形虫、细菌等。
第2课像与不像1.人的几种相貌特征2.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3.有些疾病是可以遗传的,如红绿色盲、糖尿病等。
4.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都是遗传现象。
6.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称为变异。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流感、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麻疹、非典、艾滋病等。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是被动物咬伤。
3、如何预防病毒引起疾病?多运动、注射疫苗、远离人多的地方、切断传播途径。
4.病毒的对人有益的方面:1.制作疫苗;2.清除有害物质;3.制作杀虫剂。
5、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6、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7、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8、细菌对人有益的方面:食品发酵、生产沼气、增加土壤肥力、生物制药。
对人有害的方面:1.使人患病2.使食物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9、细菌适应能力极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
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
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原料。
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0、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要防止物品发霉,必须注意使物品不受潮,保持干燥。
食物可以放在低温环境中(如冰箱)进行保存。
11、食品发霉的原因:高温、潮湿、时间过长、通风不畅。
防止发霉的办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晒干、通风、腌制等。
12、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13、真菌对人有益的方面:1.制造抗生素;2.作酱油;3.作豆腐乳;4.做面包,馒头;5.生产农药;6.生产工业原料。
真菌对人有害的方面:1.使食品和其他物品变质,危害身体健康。
14、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第四课食用菌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实物形态特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学生查阅书刊等信息资源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指导蘑菇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学生观察认识了解食用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蘑菇的孢子传播的认知理解。
四、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从市场获得以及自然界中采集的各种蘑菇(注意安全,采集蘑菇一定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许随便食用,采集完后要洗手)、科学记录表、相关食用菌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小刀、水盆、各种食用菌:如木耳、银耳、各种蘑菇等;相关食用菌知识图片资料等.
五、学习过程:
六、学习小结:。
青岛版小六科学全册分析
一、教材特点;
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
↘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4、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5、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7、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9、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4、能够通过显微镜自己研究牙缝里的微生物。
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6、能够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4、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5、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7、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9、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4、能够通过显微镜自己研究牙缝里的微生物。
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6、能够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5、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6、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7、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三、单元课时分配:
1、病毒 1课时
2、细菌 1课时
3、馒头发霉了 1课时
4、食用菌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