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一节实践及其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28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发布者:黎婷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分析法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对意识能动作用表现的复习,导入课题。
1.实践及其特点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分析法师生共同完成。
六.板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三种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七.课后练习辨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马音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发布者:黎婷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1、能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能真正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培养尊重实践活动,积极投身于实践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四、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读书指导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上新课前,先跟大家分享个故事。
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人,他是文学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颇有学问。
一次,张英去微服私访,与正在田间拔稻秧的农民闲谈。
农民与张英对对联,并且当即出了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站在田头,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恰当的上联。
回家与夫人谈起此事,正巧,他的话被一个侍女听到了,这个侍女插话道:这有什么难的?对“竹篮装笋母怀儿”不就得了吗?故事听完了,我想问大家:为什么有学问的张英没有对出的对联一个小侍女却对的出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根据具体回答做分析点评)教师总结:因为侍女有这样的生活实践所以很容易对出这个下联,而张英虽然学问高但却并没有这样的生活实践所以想不到,对对联其实是对我们认识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张英和侍女的认识不同,因此对出的对联也不同,那为什么他们的认识不同?他们的认识都是从哪里来的?带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讲授新课】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板书)教师引导:有哪位同学知道今天的气温?学生回答:35度教师引导:最近好像一直是这样持续高温,大家有没有解暑的好办法?学生回答:(据不同发言,总结)教师总结:吃:清淡的,蔬菜瓜果;喝:矿泉水,冷茶,牛奶,粥汤;物理降温:温水冲澡,凉水冲手腕,除了这些我还特别想用一个方法,那就是游泳但得先学,这就遇到一个问题,我妈主张,不会游泳,怎能下水;我爸主张,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大家帮我分析一下,我应该听谁的。
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10324 321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6.下列符合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有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7.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知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比认识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出真知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从认识论上看上看陶行知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0.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 .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1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2.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3.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定义、基本含义和实践的三个特点。
2、理解什么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懂得实践的三个基础特点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
3、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践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4、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通过对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分析,认识其实质,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得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践含义、基本特点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荒谬之处。
2、通过以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理论的分析、认识、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整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因为其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本框的第二个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要讲好这个问题就要从来源、动力、目的、标准四个方面全面讲述。
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来源和动力。
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标准和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
2012-08教学实践【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核弹的研制过程,使学生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征,通过探究核电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感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从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类应用核能历程的探究与分析,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教材内容分析】本框标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主要讲述的是实践的含义、特征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内容主要有两目: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2012年3月26日,第二届国际核安全峰会在韩国首尔召开;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严重的核泄漏;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
设问:原子弹缘何有如此大的威力,人类对核能的认识从何而来?以此为例,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首先,让我们走进镜头一“走近核弹,了解核能”。
(设计意图:国际视角选材,微观视角切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彰显了思想政治课堂的时效性和学科特色)二、讲授新课展示图片:原子弹工作原理图。
图片说明:据实验表明,一千克铀-235裂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爆炸所释放出的全部能量。
那么,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又是如何诞生的呢?1939年10月,美国开始着手制造原子弹。
在英美等科学的领导下,前后直接动用人力约60万人,历时6年,最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过渡:原子弹的诞生离不开科学家的实验活动,而这种实验活动放在哲学上就是一种实践。
那么,什么是实践?它又有哪些形式和特征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践的主体、对象,进而归纳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物质性活动。
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这一含义做以下判断:学以致用:(1)农民种地;(2)蚂蚁搬家;(3)探月工程;(4)学习科学发展观;(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知识框架必修四第六课的政治学习是一个潜移默的过程,一开始我们会觉得哲学内容很陌生,接触多了,我们就会逐渐熟悉,并且熟练运用好每个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知识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实践及其特点范文
实践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或应用理论知识,从而获取经验和技能
的过程。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实践具有多种特点,如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相对性等。
其次,实践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实践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活动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技能和方法。
例如,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
工程技术、管理知识、市场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
实
践需要人们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协调,才能够取得成功。
再次,实践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实践是对现有理论和经验的应用和发
展过程,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源泉之一、在实践中,人们需要不
断地创新和探索,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发展。
例如,科学家在实践
中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企业家在市场竞
争中不断尝试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新的商机和财富。
总之,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实践具有实
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相对性等特点。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验证和
应用理论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技能,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因此,
实践在人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