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题――――――――――――――――――――――――――――――――――注意:答案请写在考试专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填空:(每空1分)1.中国古代宗法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2.西汉时的__太学___是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
3.“轴心时代”的提出者是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4.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对_生殖-祖先和图腾等的崇拜。
5.中国文化是以__中华民族___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两大高峰是_先秦散文____和汉赋。
7.辽阔稳定从未中断的中国农耕经济使中国文化具有_持续性_,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_多样化_。
8.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9.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10.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1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2.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13.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14.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15.“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6. 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7.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18、文化结构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1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试论地理自然环境与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作者:戚晓吉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对地理自然环境重要性的经典论述,分析了中国的地理自然环境及历史革命局限,探寻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原因。
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历史经验的汲取以及自身革命斗争经验的积累,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提出包括了对中国地理自然环境特殊性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革命;地理自然环境;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科学地、严格地考察了人类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时期,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影响华夏民族命运、影响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自然环境作为客观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当然,强调地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不是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地理自然环境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
本文从地理自然环境的角度入手,探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如何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一、马克思主义对地理自然环境重要性的经典论述在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中,地理自然环境一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如下的论述:“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1]“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文明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把地理自然环境同生产力联系起来,进而说明地理自然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这是马克思与他之前的资产阶级学者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影响因素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出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浪潮。
以下是一些影响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因素:
1. 国内形势:在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包括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工人运动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事业。
2. 国际环境: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国提供了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机遇。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许多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理论和思想来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3. 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是促进马克思传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有启蒙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
这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4. 政治斗争:最后,政治斗争也是影响马克思传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用来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这种政治斗争的需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
总之,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形势、国际环境、文化交流和政治斗争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辨析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充实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证了它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此观点错误。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此观点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属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因为“存在”可以指精神,也可以指物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此观点错误。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此观点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摘要】马克思生态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意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以及助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可以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结论部分将强调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并探讨未来新时代中国应如何发展生态文明。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 新时代中国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历史渊源, 意义, 启示, 指导作用, 结合, 结论, 重要性, 未来发展, 关键词1. 引言1.1 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界应当和谐共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有节制,以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中,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
马克思的生态观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生态观强调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共同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基础上存在不足。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在环境问题上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试图借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和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其理论框架并不够完备。
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无法有效指导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指导上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这两种观点在实践中往往难以统一,导致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无法有效解决。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人力和资源的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指导我们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需要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寻找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加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深化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只有深刻理解了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够找到更为科学的发展道路。
我们还需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只有形成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从而推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地实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上存在一定的困境,这也反映了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深化。
在中国,我们要更加注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明确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2年天津市专升本考试大学政治测试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就是______。
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C.把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D.把马克思主义和群众路线相结合2、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现在的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
这表明______。
A.人可以创造或改变规律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人们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D.事物的运动是没有固定规律的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______。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D.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性善与性恶的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5、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推进______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
A.供给侧结构性改革B.增长动能转换C.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D.现代化经济体系6、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尽其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全球抗击疫情,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______的真诚愿望。
A.生命共同体B.全球共同体C.利益共同体D.人类命运共同体7、______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群众路线D.改革开放8、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
A.劳动者素质B.生产工具C.科学技术D.生产要素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革命的观点(B)阶级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协商民主制度11、“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话表明______。
运用马克思原理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鲜明的立场,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恩格斯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伟大革命变革中的历史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因此它的鲜明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
和以往各种理论体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宣告中止,而是继续发展.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形成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我们也有过深刻教训。
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比较重要的有:关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于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政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等。
地理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作者:魏先法王淑辉来源:《桂海论丛》2011年第04期摘要:地理环境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化的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不仅在生成意义上决定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发生,而且作为外在因素影响马克恩主义的交流和发展进程。
从地理环境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分析地理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限制和规定,有利于全面揭示马克恩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地理环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4-0021-05地理环境虽然不能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但地理环境在生成意义上决定了人类的生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中同化的过程中,地理环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重要条件,规定了人民群众的活动范围,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参与因素。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科学认识中国国情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形成了具有浓郁巾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地理环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住行。
(一)地理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活动舞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绝对精神的抽象活动,而是一种现实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需要与人民群众交往,需要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需要一定的时空维度。
作为以解放全世界为终极空间的马克思主义,尽可能地扩展时空范围以掌握更多的群众和认识更多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地理位置的优劣和地理空间的大小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承要影响。
地理位置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
古人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否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影响矛盾双方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
在近代中国,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论是武装反抗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民主斗争,还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争取城市始终是敌我双方斗争的焦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利用已经取得的全国政权的优势率先占据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全面清洗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
共产党也力图夺取中心城市,相继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城市中心论也在党内一度占据统治地位。
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农村转移,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的一种战略的选择。
但这种选择并非完全抛开城市,而是以城市革命为配合,最终以夺取大城市为胜利标志。
这就是以农村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造就全国革命高潮的燎原之势,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中的地理因素无疑是这种战略选择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这种战略选择是因地制宜的正确道路。
地理位置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理分布可以发现,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
南方根据地虽然建立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各省交界处,但总体上位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
这就使南方根据地在战略上始终不能摆脱被包同的劣势,不能有效打破敌人的“围剿”政策。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南方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
以陕北、华北和东北为主体的北方根据地与苏联和蒙古接壤,在战略上能够避免腹背受敌和被动挨打的态势。
虽然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地区因侵华日军主力控制没有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抗日根据地,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东北全境的率先解放,成为全国解放的先导。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在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取得成功,地理环境的作用无疑是一个战略性的因素。
地理空间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安全。
地理空间大,具有战略纵深的腹地,可以进行战略回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根据地从敌人统治的缝隙中发展起来,被敌人控制的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分割成若十小的区域,具有零散分布和区域狭小的特点。
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初期的陕甘宁解放区,周围都被敌人以重兵把守,受到严密封锁。
各根据地之间相互不能进行有效的物质和信息交流,不能实现战略策应,很难形成规模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完全取决于战略战术和敌情状况。
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处于敌占区的抗日根据地处境困难,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军队却能与敌人进行战略相持乃至战略反攻,根本就在于面积广大的国土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北方根据地相继连成—体,发挥了巨大的规模影响,对于加速全国解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和华北等北方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连成一体。
原本预计五年的解放战争之所以只用了短短三年,其中地理因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地理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物质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恩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作为历史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界不仅提供维持生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提供人类进行活动需要的各种资料。
地理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生活资料。
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人的肉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自然条件对生命的不可或缺性,决定了生命对自然条件困乏忍耐的极限性。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敌人的武装屠杀政策使共产党人时刻面临丧失生命的危险,但比敌人屠杀更加具有威胁性的是生活必需品的匮乏。
满足根据地军民庞大的日用品的需求,不仅是争取民众拥护的需要,更是维持根据地存在的需要。
“因为这种经济压迫,不但中等阶级忍受不住,工人、贫民和红军亦恐将有忍耐不住之时。
”为了支持革命长期发展,根据地一般不是建在荒无人烟的高寒荒漠或戈壁地带,而是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平原或山区。
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等,都是在尽可能避开敌人主力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外部生存条件,达到安全边际的最大化。
虽然农村根据地相对于中心城市总体上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但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长期存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力的生活保障。
地理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生产资料。
人类不仅需要借助于自然条件才能生存,而且需要借助于自然条件才能进行各种活动。
“无沦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时候,都是经济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获得胜利,没有经济条件和资源,暴力就不成为力量。
”人类不能取得超越物质条件许可范同的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缺少煤、铁、石油等战略资源,缺少近代丁业,不仅不能有效满足对战略性装备的需求,甚至连最基本的弹药、枪械、药品都十分短缺。
由于没有相应的设备,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只有少量的山地炮和坦克,几乎没有空军和海军等兵种.更不可能开辟空中和海上战场。
正是由于这种限制,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游击战并视之为革命战略,很少用阵地战与敌人对垒,而大多用运动战与敌人周旋,用革命军人的双脚把敌人的坦克、汽车、飞机甩在身后,用“小米加步枪”把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打败。
地理环境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使处于弱势的一方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积蓄力量的过程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二、地理环境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交流资本主义使世界各国的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必然受到世界体系的影响,并参照世界体系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的变革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双重影响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与这两种世界体系的联系中逐步兴起和发展的。
(一)地理环境影响马克思主义交流的信息质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文化,既需要借助一定的交通条件和通信条件才能交流和传播,也需要还原到特定的环境和时空中才能理解。
随着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工具的发展,地理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交流的限制越来越小。
但是,地理环境对信息交流的影响始终存在,因为即便是在交通和通讯相对发达的信息社会,远距离的信息交流也不能完全取代小范围面对面的讨论。
地理环境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人。
以1844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在西欧诞生。
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传播到中国,不被中国人知晓。
直到1899年2月,《万国公报》刊登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的消息,才首次提到马克思。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与日益剧增的中国留学生密切相关。
留学西欧、日本和俄国的中国学生利用近距离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便利条件,把马克思主义的资料和信息介绍到国内来,大大缩短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国内的时间周期。
尤其是日本地处中国近邻,语言文字相通,日本翻译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留日学生传播到国内。
李大钊就是从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德国汉学家李博教授在其《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一书中特别指出,五四时期“中国人对欧洲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了解,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料十分不系统,而且主要是节译或摘录的小册子以及转译的“二手资料”,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出现了大批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汉译。
另外,许多资料因为译者的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偏差,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地理环境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沙、武汉、济南等。
这些城市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重镇,不仅工商业发达,而且也初步建立了电报和电话等近代化的通讯设施,出版印刷和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便利的信息传递手段使各种信息能够迅速在民众中传播,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者收集信息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
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各种新式学校在城市中普遍建立,学校里集聚着一大批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潜在群体——青年学生。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青年学生逐步组织起来,或者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团体,或者开展学生运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也率先在这些城市中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