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复核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3.06.21•【字号】湘教通[2013]276号•【施行日期】2013.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复核结果的通知(湘教通[2013]276号)各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我厅《关于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复核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3〕89号)精神,我厅组织专家对2009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度精品课程复核暂缓通过或申请延期复核的省级精品课程进行了复核。
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本次申请复核的课程共108门,其中,本科98门,专科5门,专科转本科复核的5门。
经专家复核评审,我厅同意,全省高校共有100门课程通过复核,继续保留省级精品课程荣誉。
其中,本科课程中有92门通过复核,6门暂缓通过;专科课程中有4门通过复核,1门取消;专科转本科复核评审的5门课程中,4门评审通过,转为本科精品课程建设,1门暂缓通过。
由于人员调离和退休等原因,8门课程更改课程主持人。
具体复核结果见附件。
本次复核后继续保留资格和专科转为本科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我厅将继续予以资助建设,学校应按1:1的比例安排配套建设经费。
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着力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积极促进现有省级精品课程逐步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
本次复核后暂缓通过的课程,各高校要针对课程复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整改,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1年后再次复核,到期未参加复核的,不再受理复核申报。
为促进省内普通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各高校应及时将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教学资源上网,并在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http://)同步更新,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现有5个校区,占地168公顷,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现有23个学院,3个教学部,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覆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拥有发育生物学等6个“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伦理学等9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18个“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及高等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74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两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等1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心);拥有蛋白质组学与发育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化学生物学与中药分析、低微量子结构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倍体繁殖与育种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与发育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00多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研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5人;湖南省“芙蓉学者”、“121人才工程”人选、“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00人;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17人;学校先后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引进人才、智力和资金,开展科研合作。
加强实验室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者:李国斌,易平贵,刘胜利,等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8期李国斌,易平贵,刘胜利,龙云飞(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高校实验队伍在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团队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探讨高校实验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就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合理、高素质的实验团队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体制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1)08-0036-02高校实验室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基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高校实验室建设的诸因素中,实验队伍是最具有潜力和最关键的要素[1-3]。
如何有效地管理,激发实验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已成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实验室效益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目前高校实验队伍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因此,如何建设高校实验团队是当前实验室建设需要迫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4-6]。
一实验团队建设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指出:“实验室可比拟为现代化大学的心脏。
”高校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高校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及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堂。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代表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靠什么?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实验队伍的建设。
实验队伍包括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是实验室建设的主体,是实验室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7-8]。
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十五期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拟在高等学校建设个左右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实践性人才创造条件。
根据教育部启动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实验室建设和改造项目,特制定《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宏观指导并规范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推进实验室体制和实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首期制定的标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内容涵盖理、工、农、林、医等部分基础课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和实验教学项目。
此标准对示范中心的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实验人员、仪器设备、环境与设施六个方面提出了规范化建设要求,为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审定和指导高校基础课实验室不断上层次上水平建设提供参考。
目录一、体制与管理……………………………………………………………二、实验教学………………………………………………………………三、实验教材………………………………………………………………四、人员……………………………………………………………………五、仪器设备………………………………………………………………六、环境与设施……………………………………………………………七、附件:各科实验教学参考内容及仪器设备配备参考方案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一、体制与管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属于校级实验中心,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实施校、院(系)两级管理,全面负责本科学生基础课实验教学工作。
依托学科优势 建设基础课示范实验室何斌鸿 侯朝辉 王国祥 聂东宋(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湖南岳阳414006)摘 要:从分析学科建设与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地方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采用一体化策略,实现了学科建设与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的共同发展,实验室建设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学科建设;示范实验室;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中图分类号:G 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2-0001-02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何斌鸿(6),男,湖南湘阴人,从事实验室管理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5);湖南理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B )一、学科建设与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的关系要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须,必依靠稳定的资金投入。
大多数地方院校由于起步较迟,底子相对薄弱,办学经费普遍不足,在如此尴尬的状况下,示范实验室建设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探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一体化策略是保障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实施学科建设与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一体化策略,一方面,学科建设的稳定投入可促进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建设,从而为示范实验室建设提供优质的硬件支持;学科建设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科研理念,转变了实验教学思想,为实验教学质量的落实提供了保障;学科建设促进高质量科研平台的建设,为实验教学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科建设促进大量高质量科研项目形成,可为研究创新层次的实验教学提供平台;学科建设产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可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学科建设聚集了高水平学术团队,可为实验教学提供一流的、教学科研并重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促进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完善,可为示范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示范实验室的建设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完善的实践平台;可为学科科研提供最基础、最先进实验基地;可为科研成果孵化为实验项目提供实践支持等。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化学工程具有复杂性研究方法和对象的特征,也有多样化应用领域的特点,也许普通人对于化学工程这个名词的认识还具有陌生感,但是我们每个人却生活在充满化学工程技术的环境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摘要: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212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建立“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关键词: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起步于1991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其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2009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始招生。
正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在培养方式、招生等方面有所区别、存在差异,因此,过去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上来,这就要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但如何创新以及如何真正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体现出“创新”,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一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其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已较为完善,研究也比较深入。
其中,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制、论文标准、实践方式等方面。
因此,尽管国内外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有益的研究成果。
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存在不少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3]。
湖南理工学院实验室体系建设的现状与规划
一、现状及基本数据
1、机构体制: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全院共有6个基础实验室、10专业实验
室、11个实训中心,10个校内实习基地,33个校外教育实习基
地,115个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2、场地面积: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基地总面积达到了47160万平方米,
3、仪器设备:单台(件)800 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4061台(件),仪器设
备总值达8838.0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5645元;学
生教学用计算机2885台,语音室总座数1179座,8间现代化设
施的微格教学室。
4、师资队伍:目前全院有实验室工作人员87人,高级职称人数占40.9%。
5、实验项目:全校可开设实验项目1913个,已开出实验项目1535个,已开出
的实验项目中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达到
了67.8%,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
为94.77%。
6、实验教学任务量:2007-2008学年共420762课时。
二、主要亮点和特征:
1、保障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引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实验室开放平台。
全院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特别是向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学生团队开放,2006年以来,我院先后有248项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参与人数达千余人,大部分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实验室完成科研项目,其中9项学生科研项目被立项为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项获万元资助。
2007年荣获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2008年荣获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
2、促进科研,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为推动我校办学质量,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手段上,在科学研究的水平、层次上,在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整体素质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院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开展“产学研”研究,2008年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我院一次立项5项,在全国同层次院校中居前列。
3、服务地方,共赢发展。
学校与湖南省血吸虫防治研究所联合组建了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心,与湖南省汇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分离技术实验中心,与湖南省三生公司联合组建了催化技术实验中心,与湖南省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物电系与“美国德州仪器”共建了“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计算机系与福建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共建了“锐捷网络实验室”。
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如与企业共同设立“中惠福助学金”,专项资助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贫困生。
三、我校实验室建设目标
根据学院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加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投入,整合基础教学和部分专业基础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地方服务的强力技术支持基。
四、我校实验室体系建设思路、内容及措施
1、在2010年前建成25000平米的综合实验楼。
2、调整实验室的布局与功能,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将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全部集中在综合实验楼,整合部分专业基础实验室,归实验中心统一管理,专业课实验室分布在各教学单位。
3、继续加强基础实验室的建设,至2012年6个基础课实验室成为省级示范或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好文科类综合实践教学中心。
4、至2012年申报成功1-2个国家级示范实验室或实践教学中心
5、加大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建成汽车实验室、建筑学实验室;加大投入建设已有的实践教学中心,比较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实和完善已有专业实验室。
6、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7、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强化实验室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完善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
8、完善实验室管理的各项制度,运用现代化、网络化手段教学和管理,逐步实现实验室全方位开放。
9、建立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高使用效益,为地方建设服务。
10、经费投入:2009-2011年分别投入教学仪器设备费为1200万、1300万和1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