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和考古遗存看东夏王朝兴衰始末
- 格式:pdf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5
夏朝的文化繁荣与文化衰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夏朝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衰落是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从夏朝的创立、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夏朝文化的起伏和衰落。
一、夏朝的创立夏朝的创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根据传说,夏朝创始人是大禹。
夏朝的建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大禹在治水事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德行,被封为夏后,并在位约五十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二、政治制度夏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并建立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模式。
君主制是夏朝的核心政治制度,国家的统治权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
夏朝君臣关系被视为天命,天子作为神圣的存在,对于天下万民具有统治权力和责任。
夏朝政权的建立,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制度模式。
三、社会发展夏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代表。
夏朝建立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对外经济交流也得到了提升。
贵族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他们通过土地、人民和奴隶等资源的控制来扩大自己的权力。
夏朝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也逐渐显露。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经济差距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四、经济繁荣夏朝的经济繁荣是其文化繁荣的基础。
夏朝主要依赖农业生产为经济支柱,发展了水稻种植、石器制造和冶金技术等。
此外,夏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和贸易政策,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为夏朝的国家财富提供了稳定的来源,也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经验。
五、文化传承夏朝的文化传承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使用的文字被称为“夏系文字”,虽然已失传,但随着后来的发展,它成为汉字的基础。
夏朝还有丰富的祭祀、宗教和礼仪文化,例如祭祀先祖、宴饮舞蹈等。
这些文化传统对后来王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夏朝的文化繁荣逐渐走向衰落。
主要原因包括统治者贪权专政、社会矛盾加剧等。
夏朝古代王朝的兴衰之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证记录的王朝,它的起源和兴衰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朝的兴衰之路凝聚着古代王朝的光辉与衰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夏朝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当时的夏国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尚书》和《史记》的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工程师之一。
禹兴修水利,平定洪水,开垦土地,使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环境。
在禹的努力下,夏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
夏朝的兴盛时期,国力强大,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夏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不断改良农具,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同时,夏朝还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度,使统治者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此外,夏朝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进行友好交往,促进了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可以说,夏朝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然而,夏朝的兴盛并未持久。
夏朝的衰败源于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
首先,内部腐败是夏朝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朝统治者逐渐陷入奢华享乐之中,不再重视政务,导致了官员的贪污腐败和政权的衰弱。
其次,气候异常也是夏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17世纪末到16世纪初,黄河流域发生了一系列干旱和洪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国家财政也因此出现了困窘。
此外,夏朝不断面临的外患也是导致其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边国家的入侵和侵略日益严重,夏朝无力抵御外敌的进攻。
最终,夏朝在公元前16世纪末衰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结束。
衰败的夏朝为后来的商朝和周朝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教训,使得后来的王朝更加明确了国家治理的方向和方式。
夏朝的兴衰之路,虽然结束在衰败,但它蕴含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兴盛与衰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证记载的王朝,它的兴衰之路凝聚了古代王朝的光辉与衰败。
夏朝在其兴盛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蒲鲜万奴所建东夏国之兴亡始末作者:鲍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论述蒲鲜万奴所建东夏国之兴亡始末;万奴降蒙反蒙反复无常,终为蒙古所消灭;考证了擒获万奴之地,不在其南京,而在开元恤品。
关键词:蒲鲜万奴;东夏国;蒙古三路军;擒万奴之地方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16-04《新文化报》刊载了东夏国首府“南京”遗址的考古资料。
兹撰本文记述“东夏国”兴亡始末,并考证一些疑点问题,供学界研究指正。
一、蒲鲜万奴叛金,要从其被任命为宣抚使说起大蒙古国太祖六年(金大安三年,1211年)契丹人耶律留哥起兵以隆安(今农安)为根据地,被属下契丹人诸将推为元帅,后称“辽王”。
他朝觐成吉思汗时,“辽王”这一称号被大蒙古国所承认。
耶律留哥举起反金旗帜,正与成吉思汗攻伐金国相配合,成为辽东方面反金势力之中坚力量,互为犄角之势,使金国屡派兵力进剿而屡屡失败。
蒲鲜万奴曾被金朝委任为咸平(辽宁开原)路招讨使、宣抚使,蒲鲜万奴进剿耶律留哥失败便成为他反叛金国建立“东夏国”的原因之一。
蒲鲜万奴在归仁之战中大败。
金宣宗于至宁元年(太祖八年,癸酉,1213年)八月即位,改元贞祐。
其时大蒙古国癸酉攻势已经开始,金国情势岌岌,而辽东方面,金国所派金将完颜承裕攻伐耶律留哥败于迪吉脑儿(其地在今长春与农安之间)。
宣宗用胡沙虎(纥石烈治中)为都元帅,术虎高琪为元帅右监军,以对抗成吉思汗,保卫中都(今北京)。
同时调整辽东人事部署,以蒲鲜万奴为咸平路招讨使,代承裕指挥咸平路军事;以完颜铁哥为东北路招讨使兼德昌军节度使,实际是接替纥石烈桓端;调纥石烈桓端为宣差副提控同知婆速路兵马总管,行府(以同知身分代行都总管府事);以承裕为辽东宣抚使。
以金宣宗调整辽东人事看,耶律留哥在辽东方面的军事实力颇为强大,而且有成吉思汗之支援,给金国的打击相当沉重。
承裕在军事上失败,但他只是败绩,没有丢掉咸平路。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杨玉斌一问题的提出夏朝是中国原始社会解体后,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之间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这是我们的国家历史最后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著名的禹王防洪故事,妇女和儿童知道有一个夏朝。
过去,尽管一些古代怀疑论者否认夏朝的存在,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尤其是中考时公布的十多个殷王遗书,与《尹本吉史记》记载的商代皇室世系大致相同,印证了《尹本吉》的可靠性。
因此,司马迁的《夏本纪史记》也有一定的依据。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解放后提出的新课题之一,1950年发现的郑州二里岗遗址①,比安阳殷墟要早一百多年,这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寻找夏文化的信心。
文献中关于夏人活动区域的记载,主要在豫西嵩山周围和伊、洛平原一带;此外,还分布在晋西南汾水下游和其他一些地方。
根据这种线索,考古工作者从1956年开始,陆续在郑州、巩县、偃师、洛阳、渑池、三门峡、临汝、登封、禹县、密县等许多地方,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对探索夏文化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1977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河南省登封市藁城遗址发掘会议”② 在登封高城镇古文化遗址发掘周围探索夏文化。
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夏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对待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是夏文化;其二则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三、四期文化属于商代早期文化;其三也有人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不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才是夏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同意二里头文化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属于夏文化,但我们对夏文化的开始和结束有不同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里探索了夏文化的起源和终结。
第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夏文化的开端从发掘材料看,二里头一、二期文化对于延续五、六百年的夏代来说,并不是其最早的文化,要寻找夏代早期文化,还要以二里头一、二期文化为起点,再上溯其源。
夏朝的历史记载与文献考证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历史记载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夏朝的起源、文献记载和近年来的考证研究等方面对夏朝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夏朝这段历史时期。
一、夏朝的起源夏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传说是由大禹所建立的。
《尚书·夏书》中记载了夏朝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大禹是夏朝的奠基者。
夏朝是一个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王朝,夏王的地位是通过世袭来维持的。
夏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后来的王朝打下了基础。
二、夏朝的文献记载夏朝的文献记载主要来源于《尚书》、《国语》等古代典籍。
《尚书》中的《夏书》是对夏朝历史的最早记载,它记载了夏朝的建立、统治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国语》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夏朝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对于了解夏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夏朝的文献记载并不完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夏朝时期的文化和文字发展还比较简单,因此对于夏朝历史的记载较为有限。
另一方面,夏朝的历史源远流长,时间跨度较长,加之后来的朝代相继兴起,导致夏朝的历史资料并不完整,其中部分资料可能被后来的朝代篡改或丢失。
三、近年来的考证研究近年来,对于夏朝的考证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根据考古学的发展和新的文物出土,人们对夏朝的历史地位与存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例如,在河南、陕西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与夏朝相关的遗址、遗迹和器物,这些发现为夏朝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对夏朝的文化与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来进一步确认夏朝的存在与特征。
他们认为夏朝是一个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大禹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夏朝,也做出了许多对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夏朝的历史地位在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夏朝只是一个传说或者虚构的历史时期,没有确凿的实物和资料可以证明其存在;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夏朝是中国历史的开端,虽然史料有限但仍然应该给予足够的历史地位。
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根据传说,夏朝是由大禹所建立的。
虽然夏朝的存在一直备受争议,但是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夏朝存在的证据。
一、文献记载1. 《尚书》《尚书》中记载了夏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大禹如何通过治水来平定洪涝灾害,并最终建立了夏朝。
2. 《史记》《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的记载。
其中《夏本纪》详细介绍了夏禹、启、康等君主的事迹,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3. 《左传》《左传》中也有一些关于夏朝的记载。
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提到了“商之先王曰天元”,这表明商王族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而夏王族则被认为是“后来者”。
二、考古证据1. 大汶口遗址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是夏朝时期的一个城址。
考古发现,这里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证明这里曾经是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是夏朝时期的一个都城遗址。
考古发现,这里有庞大的城墙和宫殿建筑群,以及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证明了夏朝时期已经具备了高度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3. 西峰山遗址西峰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西南部,也是夏朝时期的一个都城遗址。
考古发现,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宫殿建筑群,以及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凤鸟尊”,这是一件由黄金制成的青铜鸟形容器,被认为是中国青铜艺术中最为精美的作品之一。
三、其他证据1.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一种文字,但是在其中也有一些与夏朝相关的记载。
例如,在商代的一些甲骨上发现了“夏后氏”、“夏王”等词语,这表明商代时期已经开始将夏朝视为一个历史上的存在。
2. 殷墟出土文物殷墟是商朝时期的都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其中有一些文物被认为是夏朝时期所制造的,例如“大克鼎”、“四羊方尊”等。
第二卷夏之兴衰24 天要夏禹随着治水成功,禹在部落联盟建立起了极高的威望,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治水同时,禹还十分注重灾后重建家园,他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
每治理一个地方,禹都主动团结当地氏族部落首领,帮助他们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
而在治水的过程中,禹更是走遍了天下,这让他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了如指掌,丰富的地理和风土人情知识为他后来更好的治理天下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了禹,这一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十七年以后,舜在一次南巡中不幸逝世。
同舜一样,等到三年治丧时间一结束,禹便又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
还是同舜一样,多年积累下来的业绩和威望使得天下的诸侯都不去朝见商均而是朝见禹王。
就这样,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诸侯们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阳城,国号『夏』,史称『禹』、『大禹』、『帝禹』、『夏禹』。
夏禹的天空,显得格外的宁静。
一直到禹称帝,我们这才发现关于他的个人资料十分的少,姓什么叫什么有什么爱好等八卦内容更是少的可怜,这主要还是因为禹的出场源于舜在治水工程上的迫切需求,一个常委会议就直接把禹拉上了舞台,而禹后来一直忙着治水,忙到三过家门而不入,更是没有太多工夫做自我介绍。
于是,新领导上任之际,我们要对其任职经历做一个详细的报导。
禹,姓姒,名文命,字密。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其父名鲧,尧舜时期治水专家,后因治水不利被舜咔嚓。
禹此后接任父亲鲧的职务,十三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奋战在治水第一线,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上级首长任务,为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禹治水有功,但是他戒骄戒躁,继续带领百姓灾后重建家园,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同时禹在个人生活上极其艰苦朴素,个人住所相当简陋。
禹这种为民爱民亲民的作风,充分反映了上古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怀,他是上古人民的好干部,我们要紧紧地团结在禹的周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上古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报导完毕。
夏朝的考古发现揭秘古代文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存在曾经备受争议。
然而,随着考古学的进展,夏朝的存在逐渐得到了证实。
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已经揭示了夏朝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考古发现,探讨夏朝作为古代文明的真实性。
1. 夏朝的历史背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夏王受到了后代中国君主的尊崇。
然而,夏朝的存在一度备受争议,因为在简牍和史书中并未找到关于夏朝的直接记载。
直到20世纪以来,考古学逐渐成为证实夏朝存在的关键学科。
2. 夏朝遗址的发现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最著名的夏朝遗址之一是在河南济源的二里头遗址。
这个遗址占地约3000多亩,发现了大量与夏朝文化相关的遗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左右,与夏朝的历史时期相吻合。
3. 考古发现的重要性通过对夏朝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夏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青铜器的出现表明夏朝已经具备了高度发达的冶铸技术,并且青铜器的制作和应用在夏朝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从陶器和玉器的发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夏朝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4. 夏朝的社会结构根据夏朝遗址的考古发现,夏朝的社会结构主要由贵族、农民和冶工组成。
贵族是统治阶级,他们掌握着政治和军事权力。
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务农耕地,为贵族提供粮食和其他生产品。
冶工则是夏朝青铜器制作的主要工人,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 夏朝文化的特点夏朝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
例如,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这些器物体现了夏朝人民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追求。
此外,夏朝的陶器以红陶和黑陶为主,形制多样,图案和纹饰精美,堪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的杰作。
6. 夏朝与后世影响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对后来的商、周等朝代产生了影响。
夏朝的历史遗址与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夏朝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传说或神话,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考古发现,夏朝的存在被确证并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本文将介绍夏朝的历史遗址和相关考古发现。
一、夏朝的历史背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记载的王朝,约距今约四千五百年。
根据史书《尚书·夏书》和《史记·夏本纪》,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它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一带。
夏朝由于受到《尚书》和《史记》等古代文献的记录,而获得了学术界和历史研究者的关注。
二、夏朝历史遗址的发现1. 西安殷墟西安殷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考古学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的一处重要遗址。
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与夏朝相关的文物和建筑结构,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这些遗物证实了夏朝的历史真实性。
2. 郑州二里头遗址郑州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也是夏朝历史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
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祭祀坑、官邸、城墙和陶器等,这些遗迹与夏朝的历史文化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夏朝的存在。
3. 范家店遗址范家店遗址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也是夏朝的一个重要发掘点。
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遗物,这些遗址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年前,与夏朝的历史相符合。
三、夏朝遗址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夏朝历史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夏朝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考古学家在夏朝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示了夏朝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墓葬和祭祀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夏朝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夏朝的历史遗址和相关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佐证了夏朝的存在,也丰富了我们对夏朝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相信能够揭示更多关于夏朝的历史细节和文化内涵。
总结: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历史存在曾长期被视为传说或神话。
从文献和考古遗存看东夏王朝兴衰始末提起女真族(满族)建立的王朝,在大家的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爱新觉罗家族建立的清朝,其次便是同南宋长期对峙的金朝。
其实,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还存在过另一个女真族建立的政权——蒲鲜万奴的东夏国,亦可称之为“女真第二王朝”。
然而,对于这个八百年前曾经在东北亚地区叱咤一时的国家,宋、金、明、清(各代)对它的记载竟都付诸阙如。
历代典籍均不见东夏史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时代背景。
东夏立国在公元十三世纪初,正值东北地区战伐不断之时:蒙古族、契丹族纷纷起兵反抗女真族的统治,留守东北的女真军阀们则忙于扩充地盘,各方在白山黑水之间上演了一幕毫不逊于中原战场的群雄逐鹿。
战乱频仍使东夏统治者戎马倥偬,未逞文治,纂一、被湮没的王朝——历代史书不载东夏史事的原因文/林硕修国史、典章尚未提上日程。
其次,蒙古征服东夏后,对其采取文化禁毁政策,捣毁了大量的宫殿、庙宇,许多城池被夷为平地,使后人难以找寻当时的文明遗迹。
第三,孤悬绝域的地理环境。
蒙古人占领贺兰山下的西夏王朝后,也实施过文化灭绝政策,但我们仍能从宋人的各种记述中了解西夏史事。
然而,东夏政权被蒙古势力阻隔在大陆的东北方,与宋、金均不接壤。
偏居边陲的环境使宋朝史官、知识分子无法触碰到任何关于东夏的信息,更无从记录。
上述原因造成后世对东夏的了解近乎空白。
待到元、明两朝编修《金史》《元史》之时,甚至未给东夏开国之君蒲鲜万奴单辟立传,只在其他列传中零星提及其事,对东夏建国后的活动更是语焉不详。
近代以来,吉林各地陆续发现了几处东夏时期的遗址、文物,政府也组织对摘要:作为女真族在中国东北建立的第二个王朝,东夏历史长期湮没不彰。
究其原因在于东夏的立国背景、征服者的禁毁政策,以及孤悬绝域的地理环境。
通过梳理散见于《金史》《元史》和《高丽史》等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可以勾勒出东夏君主蒲鲜万奴离金叛蒙,走向独立的历史进程。
同时,上述文献可与吉林城子山山城等遗址发现的考古遗存相互印证,揭示出蒲鲜万奴薨逝后,东夏继续以蒙古藩属的身份活跃在东北亚舞台,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左右。
关键词:东夏;蒲鲜万奴;高丽中图分类号:K246.4DOI :10.13784/ki.22-1299/d.2017.06.011东夏陪都南京所在的城子山山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为学界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利用周边民族所撰写的史籍证诸本国史事。
东夏南部与高丽接壤,彼此交流与撞击亦较为频繁,因此在朝鲜王朝学者郑麟趾所著《高丽史》中,保存了大量东夏史实,可资借鉴。
二、文献中的东夏史事拾零●契丹的反叛与出镇辽东蒲鲜万奴,复姓蒲鲜,名唤万奴。
由于《金史》《宋史》《元史》均没有为这位东夏开国之君树碑立传,导致后世对其生卒年和成长经历均付阙如。
然而,通过分析“蒲鲜”这个姓氏,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推测其系出名门。
据《金史·百官志》记载:“蒲鲜”就属于白号之姓,封广平郡(今河北南部邯郸附近)。
因女真人崇尚白色,故贵族姓氏在金朝被称为“白号”,地位凌驾于“黑号”之上。
由是可知,蒲鲜万奴乃贵族出身,后来更因固守辽东抗拒蒙古-东辽 ①联军有功,还被赐予国姓“完颜”。
因此,在《东平王世家》《元史》等典籍中称他为“完颜万奴”。
[1](P2938)1212年(金崇庆元年),契丹族的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农安)竖起恢复故国的大纛,聚众十余万,联合蒙古成吉思汗,动摇了女真族在东北的统治。
面对起义,金主完颜永济任用蒲鲜万奴为咸平路招讨使前往剿灭,铩羽而归。
1213年(金至宁元年),蒲鲜万奴受奉为辽东宣抚使,统领沈洲、广宁等路,②再次征讨耶律留哥,却接连败于归仁(今辽宁昌图)、咸平(今辽宁开原),退往辽阳。
蒲鲜万奴虽然身处敌军的强大压力之下,但尚能通过辽东走廊与中都(今北京)方面保持联系。
在《金史·奥屯襄传》中,可以查找到这一时期金宣宗给蒲鲜万奴等东北留守将领的谕旨:“上京、辽东国家重地,以卿等累效忠勤,故委腹心……自今每事同心,并力备御。
”[2](P2207) 在诏书中鼓励他们同心同德,经武备边。
但仅仅时隔半年,金宣宗竟宣布放弃中都南迁,渡过黄河退保汴京(今河南开封)。
如此一来,辽东与中央政府的陆路联系被彻底隔断,蒲鲜万奴再难从朝廷取得任何支援。
●独立建国,尝试统一东北女真各部面对不断进逼的蒙古-东辽联军,蒲鲜万奴在固守辽阳的同时,决定主动出击,统一东北。
此时,包括上京会宁府在内的东北大部分地区都在金朝留守官员手中。
他们各自为政,或投降蒙古,亦或结堡自守。
倘若蒲鲜万奴能进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的“龙兴之地”会宁府,既可以号召女真族共御外侮,又可扩充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
是故,在“贞佑南迁”后不久,蒲鲜万奴便发起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役。
据史料记载:蒲鲜军队相继攻占了沈州(今辽宁沈阳)、澄州(今辽宁海澄)等地,东北残存的猛安、谋克③纷纷前往依附。
然而,他在攻取婆速路(今辽宁西部丹东周边)时失利,两次皆负于婆速路兵马都总管纥石烈桓端之手。
这让蒲鲜万奴威信扫地,之前归附的唵吉、斡都等十一个猛安纷纷叛附纥石烈桓端。
[3](P2278)祸不单行,耶律留哥也趁辽阳守备空虚,一举攻占了蒲鲜万奴的大本营。
失去巢穴的蒲鲜宣抚使行将沦为丧家之犬。
为振奋士气,他在1215年(金贞祐三年)自称天王,国号“大真”(史称“东真”),改元“天泰”。
[4](P314)然而,仓促称王的蒲鲜万奴尚未回过神来,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便统领铁骑飞渡辽河,以东辽军队为向导,次第收服辽东各城。
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局势,蒲鲜天王采取求和策略。
一方面,向成吉思汗递上了降书顺表,称臣归附,并遣世子蒲鲜帖哥为质。
另一方面,自己率部沿鸭绿江退往海岛之中(今朝鲜铁山半岛以南的椴岛、椵岛以及身弥岛附近),休养生息。
●改号“东夏”,叛离蒙古由于成吉思汗以入主中原为首要目标,很快便调木华黎回师攻金。
蛰伏已久的蒲鲜万奴闻讯,迅速统御主力离岛,犹如蛟龙出海般席卷东北各地,更与完颜太平里应外合攻取了在女真人眼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上京会宁府;[5](P2666)甚至连高丽都畏惧其强盛的势头,助粮八千石。
[6](P2281)公元1217年(金兴定六年,东真天泰三年),眼见东北大局尽在掌握的蒲鲜天王宣布脱离蒙古,将国号由“大真”改为“大夏”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史称“东夏”)。
新政权以开元为首都,又分置南、北两京作为陪都。
独立伊始,蒲鲜万奴对蒙古尚属恭敬:一方面,积极追随宗主国出征,有时甚至还派王子出阵助战;[7](P16)另一方面,蒙古在1219年(东夏天泰五年,高丽高宗六年)9月、1221年(东夏天泰七年,高丽高宗八年)9月、12月三次遣使高丽,也都有东夏使臣陪同,[7](P17、20、21)蒙夏关系进入蜜月期。
但是,在木华黎和成吉思汗相继去世后,蒲鲜万奴逐渐显露出成为东北亚霸主的野心。
不但轻慢蒙古使者,而且私下谩骂蒙古“贪暴不仁”,[7](P25)更有甚者在与高丽的文书往来中颐指气使,俨然以霸主自居。
1233年(蒙古窝阔台汗五年,东夏天泰十九年),窝阔台汗对蒲鲜万奴的狂妄行径忍无可忍,召集诸王合议讨伐:[8](P32)任命长子贵由为统帅,东平王塔思为副,一同出征;而塔思正是让蒲鲜万奴闻风丧胆的木华黎之孙。
闻知蒙古大军经高丽自南向北掩杀而来,蒲鲜万奴安排世子蒲鲜帖哥留守都城开元,自己前往南京——城子山山城迎击。
蒙古副统帅塔思麾下大将查剌面对坚城,并不强攻。
他先遣人佯攻东北角,诱导东夏军前往增援;继而率领勇士从西南侧发起冲锋,横槊立于城头,[9](P3603)大军乘势鱼贯而入。
关于蒲鲜天王最后的归宿,史书上仅有“生擒万奴”四个字。
[10](P1400)陪都陷落后,留守开元的蒲鲜帖哥出城请降。
窝阔台汗对他较为宽大:册封王爵镇守东夏,内政事宜自行裁夺,只需缴纳赋税和派兵协同作战即可。
三、域外史籍与考古遗存中的东夏史事勾陈●《高丽史》中的“后蒲鲜万奴时代”进入“后蒲鲜万奴时代”的东夏再也不曾试图挑战蒙古的权威。
作为第二任君主,蒲鲜帖哥汲取了父亲的教训,唯大汗之命是从。
在窝阔台汗发动第三次高丽讨伐战之时,东夏军队应召出兵并担任前部,异常英勇。
为表彰几代东夏君主的忠心,蒙古一直允许该国保持相对独立。
然而,作为蒙古在东北亚最重要的两大附属国,东夏和高丽之间却牴牾不断。
查阅朝鲜王朝郑麟趾所著《高丽史》可知:后蒲鲜万奴时代,东夏经常入侵高丽,战事频仍。
比如1247年(高丽高宗三十四年)三月,东夏的一位猛安来函称有五十余名东夏人越境逃入高丽,要求遣返。
高丽方面认为此乃无理挑衅,修书回应:“自贵国至我疆,山长路险,空旷无人,往来道绝。
贵国妄称推究逃人或称山猎,越境横行。
其于帝旨各安土著之意何如?自今无故越境一皆禁断!”[11](P39)简而言之,高丽抬出蒙古大汗做挡箭牌搪塞东夏:天朝上国让我们各守其土,管理好自己的百姓。
贵国经常借口追捕逃人、猎物越界骚扰,应断然停止挑衅。
事实上,东夏确实经常出兵劫掠高丽的牛马、人口。
从规模上看,每次入侵的东夏兵多则二千、三千之众,少则百余骑。
从频率上看,高丽拒绝遣返逃人之后的六年间,东夏分别在1249年(高丽高宗三十六年)9月、1250年(高丽高宗三十七年)2月、1252年(高丽高宗三十九年)5月和1253年(高丽高宗四十年)2月有组织四次的袭扰高丽。
[11](P41)除陆军外,1258年(高丽高宗四十五年)12月,东夏还曾经出动水师进攻高丽高城县的松岛,烧杀焚船。
[12](P38)后蒲鲜万奴时代的东夏国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自高丽高宗四十五年之后,东夏对高丽的侵扰戛然而止,史籍长期没有出现相关记载。
这说明在此期间东夏王朝内部发生了变动,无力发动对外战争。
《高丽史》中最后一次出现“东夏”之名是在第三十卷的《高宗世家》:“(高丽忠烈王十三年)九月庚子,东真骨嵬国万户帖木儿领蛮军一千人罢戍还元来谒公主。
”[13](P10) 时间大致相当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据此可以断定:东夏政权至少存在到13世纪80年代。
高丽史书能提供的关于东夏的相关信息至此结束,欲进一步勾陈史事,就需要借助20世纪以来发现的东夏考古遗存。
●城子山山城遗址考古发现与东夏史事勾陈目前已确定的比较著名的历史遗址是位于今天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以东10公里处的城子山山城遗址。
一般认为该遗址即东夏陪都南京城所在地,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蒲鲜万奴据守的最后堡垒。
城子山山城遗址本是唐代割据东北的渤海政权所兴建。
蒲鲜万奴攻占此城后,将其打造为防御蒙古的桥头堡。
由于城子山山势西高东低,故山城遗址也呈现出这一地理特点:城内设有东门、西门、北门和东南门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