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方法与最新数据共35页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35
贫困人口规模测算办法简介李经平一、基本工作思路1、确定本省贫困人口规模及发生率(1)典型调查(运用两项制度试点36个重点县、108个试点村、25357户、101214人的农户调查成果,分收入水平级次确定贫困发生率,按级次贫困发生率增加幅度的变化规律推算不同收入水平的贫困发生率);扶贫标准与贫困发生率曲线图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 15001900230010.97 18.9 20.41扶贫标准与贫困发生率呈正比关系,扶贫标准越高则贫困发生率越高;但扶贫标准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贫困发生率的增长幅度与较低扶贫标准时比较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扶贫标准的高阶段,扶贫标准越高则贫困发生率的增长幅度会越小。
如:四川省扶贫标准1500元时,对应的贫困发生率为10.97;扶贫标准1900元时,对应的贫困发生率为18.9;扶贫标准2300元时,对应的贫困发生率为20.41。
在1500元—1900元阶段,扶贫标准增加了400元,贫困发生率增加了7.93个百分点;而在1900元—2300元阶段,扶贫标准同样增加了400元,贫困发生率只增加了1.51个百分点。
(2)按照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和贫困发生率;(3)根据本省实际情况,测算确定贫困人口规模及贫困发生率;(4)报请省扶贫领导小组、省政府审定。
2、按科学方法将全省贫困人口规模分配到各级,并由各级将贫困人口规模测算到村。
(1)按省分配到市、州的贫困人口规模及发生率,将其测算分配到县;(2)按市、州分配到县的贫困人口规模及发生率,将其测算分配到乡镇;(3)按县分配到乡镇的贫困人口规模及发生率,将其测算分配到村。
3、识别贫困人口,实现两项制度衔接。
(1)各村召开村民大会,按下达的贫困人口规模推选本村贫困人口(其中包含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口);(2)村内公示(不少于7天)后上报;(3)乡镇审核,县级扶贫领导小组审定各村贫困人口。
4、建立档案,动态管理。
(1)县扶贫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及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对贫困人口进行登记、建档立卡,建立贫困人口分布及两项制度衔接的原始档案;(2)由县进行微机录入,实行动态管理;(3)建立从县到省的微机档案体系。
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测度及治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平衡,导致一些城市和地区仍然存在贫困问题。
为了有效地治理贫困问题,需要对贫困的多维度进行测度和分析。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度测度及其治理。
要想全面测度贫困,需要考虑物质贫困和非物质贫困两个维度。
物质贫困主要关注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通过测量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以及生活成本等指标,可以较为准确地衡量一个城市的物质贫困程度。
非物质贫困则主要关注人们的教育、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通过测量城市居民的教育水平、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城市居民的非物质贫困情况。
要想深入了解贫困问题,还需要考虑贫困的空间分布和民众的贫困原因。
贫困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往往集中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者资源匮乏的地区。
通过测量城市不同区域的贫困率和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分析贫困问题。
了解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也非常重要,例如失业、缺乏技能、医疗费用高昂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原因,才能够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为了有效治理贫困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综合措施。
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提供补贴、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居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制度,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
还可以通过发展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加强对贫困问题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定期发布贫困数据和分析报告,可以向公众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更有效地治理贫困问题。
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的合力,共同推动城市贫困治理的工作。
中国城市贫困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贫困的物质和非物质维度,了解贫困的空间分布和原因。
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治理城市贫困问题。
上半年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总结引言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成为评估扶贫成效、制定扶贫政策的重要手段。
本年上半年,我们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目标与计划1. 工作目标确保贫困监测调查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时效性,为扶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调查范围、对象、方法、时间安排等。
二、调查实施1. 调查范围与对象明确调查范围,涵盖了所有农村住户,确保调查对象的代表性。
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数据收集等多种方法,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 数据收集与处理建立严格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工作成果1. 数据收集成果成功收集了农村住户的基本情况、收入状况、生活条件等数据。
2. 数据分析成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贫困状况分析报告。
3. 政策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建议。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在调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住户对调查的配合度不高,数据收集的难度较大等。
2. 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作,提高住户对调查的配合度。
优化调查方法,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工作亮点1. 创新调查方法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强化数据分析建立了数据分析团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提高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政策建议的针对性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扶贫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 持续监测继续开展农村住户贫困监测调查工作,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动态性。
2. 深化分析进一步深化数据分析,提高分析的精准度和深度。
3. 加强培训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
结语上半年,我们在贫困监测调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292008.07中国贫困监测体系的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统计局通过农村住户调查计算农村贫困标准,测定按收入和粮食生产量计算的贫困发生率。
从199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根据开始在西南地区建立贫困监测调查,在调查农户收入和消费信息的基础上,更多地收集社区基础设施、儿童入学以及劳动力流动方面的信息。
贫困监测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贫困监测的数据基础。
主要有三个数据来源:一是68000户的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用来推算全国和分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和特征;二是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的国家贫困监测抽样调查和其他专项贫困监测调查,反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和特征变化情况;三是全国县、乡、村统计资料,主要提供区域发展的背景资料。
(二)贫困监测主要内容。
现行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系统以经济贫困为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农民收入和支出,以农户收支衡量的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农户温饱与饮食健康,财产与生活设施,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以及扶贫项目的覆盖、瞄准、强度以及效果等。
(三)贫困标准确定方法。
根据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得到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实际消费价格及消费数量,确定关键年份的全国农村贫困标准,如1985年、1990年、1998年等,其他年份贫困标准使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更新。
农村贫困标准仅仅是指能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等最基本支出。
收入水平在这一标准周围的农户仍难以解决发展的问题。
因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家扶贫规划需要,制定了低收入标准。
目前贫困监测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贫困标准的问题。
一是贫困标准更新的问题。
一方面现有贫困人口已基本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现有贫困标准过低,因此需要更新。
在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二是区域比较的问题。
我国目前没有公布城市贫困情况,没有公布农村分地区贫困,没有城乡可比、区域可比的贫困标准。
实际上,中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很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反贫困方面面临的任务不同。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一、本文概述《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估计方法和瞄准策略。
文章首先概述了贫困问题的定义和背景,指出农村贫困人口估计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贫困瞄准的必要性。
接着,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在贫困估计和瞄准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贫困人口估计方法和瞄准策略,包括采用多维贫困指标、利用大数据和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贫困人口的识别和监测。
文章还强调了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实践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实现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贫困估计和瞄准。
文章展望了未来贫困估计和瞄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
二、贫困人口的估计方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贫困人口的估计方法直接关系到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其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抽样调查法: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推算整个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分布情况。
抽样调查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收入法:以家庭人均收入作为判断贫困的标准,通过统计农村家庭的收入情况来确定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但需要较为完善的统计体系和准确的数据来源。
多维贫困指数法:除了考虑收入因素外,还综合考虑教育、健康、生活设施等多个维度,通过构建多维贫困指数来评估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
这种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但需要更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方法往往需要结合使用,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贫困人口的估计方法也将更加科学、精确和高效。
除了估计方法的选择外,贫困人口的瞄准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瞄准是指针对具体的贫困人口制定和实施扶贫措施,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