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43.9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卷★祝你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依序排列上交。
8、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自行保管,以供教师讲评分析试卷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
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
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
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划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
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
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
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 1.5小时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本次考试采用电脑扫描阅卷,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满分70分)。
1.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③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2.《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
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
材料本质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客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4.表1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5.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6.宋代初期出现了临街设邸店侵街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为此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广东六校2019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历史历史试题六校分别为:广州二中、中山纪中、东莞中学、珠海一中、深圳实验、惠州一中本卷须知1、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值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及学校名称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及答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1、历〔歴〕:“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
意为通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希腊语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历史是史学记录B、历史必得亲身经历C、历史可任意评说D、历史应“实事”而“求是”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那么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那么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进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3、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4、《百家讲坛》兴起明史热,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入门考试试题24. 《周礼》中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楚辞》中也提到“五谷六仞”。
后世经学家将文中的“五谷”分别注释为“麻、黍、稷、麦、豆”和“稻、稷、麦、豆、麻”。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D.古代农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25.《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早期带有开创色彩的史学著作。
司马迁作《史记》,斥责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班固的《汉书》则推翻了这种认识,认为“武帝之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这种情况表明A、历史认知应该坚持多元史观B、社会的思想结构发生了变化C、批判的精神在《史记》之后断绝D、《汉书》背离了史学的讽谏传统26.唐太宗曾命人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
并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
这表明唐太宗A.注重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 B.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及作用C.加大选派京官外任地方的力度 D.收归人事权强化君主权力27.明太祖在法律文件《大诰》在整顿吏治方面规定了一些特殊的办法,鼓励百姓自行绑拿害民官吏送交上级部门查办。
这种情况表明A、明初的官民矛盾非常尖锐B、明初的政治带有近代色彩C、统治方式有较强人治色彩D、民众的参政意识已经觉醒28. 据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统计,在1861—1894年间,清政府的自强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共计51项,倡议或主持的人员却仅涉及恭亲王、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崇厚、张之洞、丁宝桢、张之洞寥寥数人,其中仅李鸿章一个人就涉及25项。
上述材料反映A、洋务运动的成果很有限B、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C、李鸿章统筹了洋务运动D、传统观念依旧压制着洋务思想29. 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中山一中高一段考历史试题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
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A. 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B. 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 王权受制于族权D. 已形成早期民主制2.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A. 分封制B. 封建制度C. 君主专制制度D. 中央集权制度3.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
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4.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
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 国家统一B. 经济繁荣C. 文化统一D. 百姓安居5. 有学者曾提到,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像,每座几丈高,有如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或者制造出来三头六臂,有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反映了秦朝A. 皇权的至高无上B. 神权色彩明显C. 按军功授予爵位D. 文化专制政策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材料中“此一制度”指的是唐朝A. 任命文官做知州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实行节度使制度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7. 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
七校交流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24. 先秦时期的文献《逸周书》中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的记载,《左传》也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表明当时A.宗法等级制度的颠覆B. 诸侯间争霸日趋激烈C.中央集权雏形的出现D. 周王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25. 下表为史籍关于汉代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C. 皇帝有良好学问D.民众负担比较沉重26. 宋代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且在农闲之余,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 瓦解了社会中的自然经济B. 说明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视C. 推动了乡村市场开始兴起D. 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27.《大明律》规定,严禁功臣勋戚恃权势接受投献,用虚钱实契典买和侵占他人田宅;不许奸豪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
这说明明代A. 重视保护私有财产B. 土地兼并现象突出C. 注重社会秩序稳定D. 推行重典治吏政策28.下表为1873-1885年中国输入洋纱数量统计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C.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挤压D.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渐趋恶化29.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阐述新文化运动宗旨的文章,指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强调科学与人权的主要目的是A.批判孔教思想B.传播西方文化C.批判君主专制D.提高国民觉悟30. 中共于1927年夏与国民党分裂时几乎一无所有,到1930年前后,已经在南方数省交界地区创建了好几块农村根据地,发展了十几万红军。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革命的开展B.武装斗争的贯彻C.根据地发展壮大D.反“围剿”的胜利31. 1954年,在全国188所高等院校中,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代管的学校只有17所,仅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9.5%。
这是我国当时A. 教育现代化的需要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发展工业生产的需要D. 落实教育均衡的需要32. 学者顾准认为,雅典城邦是一个“轮番而治”的公民团体,“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 "公民是自己的主人"。
仲元中学中山一中南海中学2013—2014学年南海桂城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潮阳一中宝安中学普宁二中历史本试卷共 12页,满分3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等著《中国史纲》认为“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此处的“社会组织”应该是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 D.世袭制13.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商帮的出现14.右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Array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15.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16.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A.铁犁牛耕——推行均田制 B.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C.工业革命发展——妇女角色改变 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兴起17.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
”这反映了毛泽东A.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18.外电评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说:“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2019年广东省中山一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2.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如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3.与“入值文渊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A.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
又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
迭而操宰相之权”C. “别置中书於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D. “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4.如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
”对此合理解释是()A.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 自然灾害的频发C.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 人口爆炸式增长5.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阂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A. 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 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 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 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6.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
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级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文科历史科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3.(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比较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已经出现C.商品贸易以服务耕织为主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4.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统测历史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周灭商后,“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以藩屏周”;众“藩国”定期向周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西周分封A.为中央集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周人诸侯平等观念的萌发C.有利宗族亲疏关系的逐步加强D.使天子与诸侯政治隶属关系疏远2、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
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3、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
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A.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B.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C.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D.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4、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B.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C.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D.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5、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设置专门场所以供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居住,并用“归正”、“慕义”等词为其居所定名。
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6、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本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A.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7、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
这种布局体现了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8、《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
这深层次反映了A.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B.南宋租赁经济盛行C.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9、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
这表明A.“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B.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C.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10、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记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图1)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对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D. 注重精耕细作11、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12、近代实业家张謇认为:“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其中则工之事。
”在实践中,大生纱厂通过为土布业提供优质机纱而获利丰厚。
由此可见,张謇的实业之路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是A.重视农工商业的互动发展B.以改造小农经济为着力点C.采用新技术发展机器织布业D.以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为目的13、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
这是因为 ( )A. 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 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C. 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D. 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14、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
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
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15、《申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局招徕通商码义之外的零散订户。
声明“不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
至1875年3月,《申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效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这说明A.采用饥饿营销策略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C.推动了广告业发展D.在全国设文化销处16、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17、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图2)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18、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
这反映出当时A.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B.革命发展引发知识分子分裂C.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D.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19、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
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
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B.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C.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D.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20、毛泽东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人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
毛泽东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A. 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B. 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C.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
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是A.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C.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D.都冲击了贵族利益22、17至18世纪的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
材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B.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C.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D.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23、《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
这反映了德意志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B.各邦在议会中权利平等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D.代议制民主“名不符实”24、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
可见英国内阁制度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25、1789年,英国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煤。
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修正你们的地图吧!新的城堡是秘鲁。
”这反映出A. 工业革命对英国国家实力有促进作用B. 英国掠夺海外资源满足工业革命需求C. 该诗人不满法国海外殖民地减少D. 法国大革命减缓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26、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即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
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
这些规定反映出英国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B.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C.建立成了“福利国家”D.救济观念走向人道27、1878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
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又增加到600多个。
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
这表明德国A.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C.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D.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28、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提出了登月计划,增加了国家对科研的开发,使国家成为尖端科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
这一政策的提出反映了A.美国企图以高科技竞赛拖垮苏联B.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主流地位C.美国拓展疆土以此确立世界霸权D.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9、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
《宣言》修正观点的依据是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德国立宪政体的完善C.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D.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30、表1表1是苏联集体农庄农民收入统计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A.农民生活质量有效改善B.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有所发展C.产业结构得到积极调整D.工业快速发展依赖廉价劳动力二、主观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1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31题13分,第32题12分。
第33、34题为选考题,均为15分。
请考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