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学案第9课《诗歌与小说》.doc
- 格式:doc
- 大小:356.08 KB
- 文档页数:9
教学设计首页【背景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歌、小说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瑰宝。
综合各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第一,历代政权政治(相对)稳定,国家行政基本统一,是文化发展的前提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在继承前朝文化基础上,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辛勤劳动,直接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五,一些朝代统治者个人因素的作用【概念阐释】(1)楚辞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战国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形式,创造的新诗歌体裁,《离骚》为主要代表作。
屈原作品,以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赋、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词词起源于唐末五代,宋朝达到全盛时期。
主要特点有:每首词都有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宋代为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另加题目,或写一段小序。
受词牌限制,词一般都分两段(片、阙),句式参差不齐,基本是长短句。
一般词调字数和句子的长短有固定的格式。
(3)词中声韵规定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规定。
【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吟诵着千古不朽诗句,心中涤荡着历史上那些忠肝义胆、金戈铁马、驰骋纵横、气吞万里之势,不禁心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惆怅。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书籍或观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有没有为书中或剧中的人物而“泪满襟”?有没有想过这部小说或明清时期小说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特点?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诗歌是情感的精灵,诗歌是灵感的造化,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多姿多彩的风情。
第9课诗歌与小说【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难点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自主梳理】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自至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分为、、。
风是,雅是,颂是。
真是深刻反当时的社会生活。
《诗经》以为主,多用重章叠句句式,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它的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楚辞楚辞是时期等,吸收,采用,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采用句式,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
楚辞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开创了先河。
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汉代政治,经济,应运而生,吸收和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合作探究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从何处而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根据以上理论,试分析《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二、唐诗、宋词与原曲1、唐诗(1)繁荣的原因:①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②制度的确立中下层文人更有机会施展抱负;③的发展,为唐诗格律提供了借鉴。
(2)代表诗人宋词—“长短句”(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的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1)宋词繁荣之因: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扩大,思想感情更丰富,诗歌已满足不了;③两宋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词便于抒发感情、反映现实。
(2)代表: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北宋:苏轼(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北宋—柳永《雨霖铃》;南宋—李清照《声声慢》3、元曲(1)元曲是在、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新诗体,是与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2)兴起背景: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分化,进取无望;②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 诗歌与小说>>素材探究案一答案(1)《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篇。
价值:①文学:是古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歌发展奠定基础;②史学:诗篇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成为研究西周时期的风俗、制度的直接史料。
(2)不同点: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突破四言体,句式更灵活,更适合抒发感情,具有地方文化色彩;风格上,《诗经》开现实主义先河,楚辞开古典文学浪漫主义先河;思想上,《诗经》展现人文主义情感更浓,楚辞集中体现诗人爱国爱民的思想。
影响:汉赋是在吸收先秦文学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带韵散文。
(3)汉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汉赋的产生正是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探究案二答案(1)特点:李白诗歌想像丰富,风格雄奇豪迈,语言明快生动,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白居易采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讽刺统治阶级腐朽、贪婪。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白居易生活在晚唐,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
(2)原因: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发达,为唐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文化多元、科举制度的确立,以诗取士。
探究案三答案(1)豪放派和婉约派。
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2)原因: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宋词句式灵活,比唐诗更能抒发感情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一些作家转而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宋代市民阶层兴起,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宋词易配乐演唱,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探究案四答案(1)背景: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元代读书人地位低下;政治专权,社会黑暗。
(2)区别: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各有特点。
分别认识各时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文学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
【学习重点】诗歌与小说的时代特征。
【学习难点】诗歌与小说的史料价值【学法指导】1、学习本课需要对比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不同特色,寻找其内在的继承性和批判性,概括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注意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变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2、文学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民族、社会风气、作者个性和社会地位的关系:文学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属于思想意识方面的产物,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从根本上说文学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变化。
同时,政治统治、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想也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作者个人的个性、素质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则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内容、倾向等。
【课前预习】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____。
(2)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为____________、雅、颂三部分。
(3)影响(特点):①它以____________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它的____________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楚辞(1)产生:是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诗歌体裁。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____风格的先河。
“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标解读】课标阐述: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课标领会:1.要求学生掌握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形成、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2.需要掌握时代的变迁对文学的影响,从而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进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课分析】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
明清小说则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纳入到创作视野,这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这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批判。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的发展历程。
掌握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形成、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认识时代的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从中收集与本课相关的文学资料。
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捕捉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难点:理解时代的变迁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图片(幻灯片展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的人物图像。
)图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呢?(学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们又都出现在什么时期呢?(学生答:明清时期)文字是人类抒情达意的窗口,文学则是时代精神火花的凝结、积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与小说的海洋,体验古代文人的悲喜世界,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彩多姿。
二、讲授新课(一)“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
”---《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楚辞在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这样诞生了。
第9课诗歌与小说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作用、《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和特点。
2.掌握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时代的变迁对唐朝诗风的影响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3.掌握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的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4.解传奇、小说的特色,知道明清小说成就主干知识归结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歌的产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
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诗经》(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的历史信息:西周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
《小雅•鹿鸣》中记载了天子宴群臣的盛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表现了宗族间相亲相爱的脉脉温情。
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硕鼠》篇中,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
”《关雎》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现了对美满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3.楚辞(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4.汉赋(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代表作品:屈原的《离骚》。
(3)楚辞与《诗经》的不同: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3.汉赋(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赋应运而生。
(2)特点:赋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1)唐诗繁荣的背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
(2)唐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1)词的起源:词起源于民间,又称“长短句”,便于灵活自如地表达感情,并可配乐演唱。
(2)主要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元散曲(1)兴起: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的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兴起背景: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分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易错警示] 诗、词、曲的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韵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韵规范。
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三、明清小说1.背景:明清时期,大批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2.主要成就(1)长篇小说: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风靡全国的四大名著。
(2)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3.历史影响: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温馨提示]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主题一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特点1.《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2.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4.唐诗风格多样,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5.宋词句式灵活,极具歌唱性。
6.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7.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材料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诗经·秦风·蒹葭》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楚辞和《诗经》有何不同点,先秦文学对后世有何影响?答案不同点:形式上,楚辞突破四言体,句式更灵活,更适合抒发感情,具有地方文化色彩;风格上,《诗经》开现实主义先河,楚辞开古典文学浪漫主义先河;思想上,《诗经》展现人文主义情感更浓,楚辞集中体现诗人爱国爱民的思想。
影响:楚辞与《诗经》,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图示法概括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主题二古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条件,文学是现实的反映。
(1)从先秦到唐朝:《诗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礼乐文化。
汉赋则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唐朝社会环境开放繁荣,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宋元时期: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面对动乱、分裂的现实,宋代词人或发出振奋人心的豪放情怀,或发出对国破家亡的离愁别恨。
元代社会黑暗,汉族文人进取无望,他们往往用散曲抒发对民生艰难的感叹和自身的愁闷情怀。
(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学需求增加。
同时,商业发展、市井百态,也为通俗文学发展提供了素材。
由宋元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
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
阅读唐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两首诗各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李白:语句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白居易: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对社会现实猛烈批判,体现了唐朝晚期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导致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
诗歌与小说可归纳为“二、六、七”两大趋势:逐渐成熟、完善;逐渐通俗化、大众化。
六个阶段:先秦、汉代、唐朝、宋代、元代、明清。
七种文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他所说的“风骚”原意是()A.唐诗和宋词B.国风和《离骚》C.楚辞和汉赋D.国风和汉赋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诗中“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离骚》的合称。
2.“诗言志,歌咏言。
”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C.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答案 B解析A项是《诗经》的内容,是春秋时期的诗歌;B项是汉赋的文学形式,汉赋是汉代文学主流形式;C项是唐朝李白的诗歌;D项是宋代李清照的词。
3.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创作风格是()A.语言凝重,沉雄浑厚B.豪迈奔放,想象丰富C.清新自然,真实感人D.刚劲朴实,爽朗粗犷答案 B解析李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B项符合其创作风格。
4.有一种文学体裁,句子长短不一,适合配乐演唱,流行于各个阶层,它是()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答案 C解析句子长短不一,适合演唱是宋词的特点,且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词反映了民众生活,所以流行于各个阶层。
5.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中国古典小说是()A.《红楼梦》B.《水浒传》C.《三国演义》D.《儒林外史》答案 A解析《红楼梦》主要描述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爱情悲剧。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材料二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
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说唐诗》材料三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材料四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闻一多的“诗唐”找出依据。
(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有何特点?综合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答案(1)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2)诗歌到唐朝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名家辈出,佳作极多。
(3)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
(4)特点: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
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解析第(1)问只要回答汉赋的特点即可。
第(2)问从唐朝诗人、诗作及文学发展阶段三个方面回答。
第(3)问从思想、经济、社会阶层变化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笫(4)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发展趋势”可从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等角度分析。
【阅读与思考】(教材P40)提示导致中国古代小说流变的原因:一是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二是小说自身的发展。
【自我测评】(教材P40)提示 1.(1)先秦时期的《诗经》是先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采用四言体形式,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采用比较灵活的句式。
《诗经》代表了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的最高成就,而楚辞则代表了南方文学的最高成就。
(2)汉赋以其华丽的词句、浩大的篇幅、铺陈的风格,在高度繁荣统一的数百年封建王朝中,卓然为两汉时代文学之标志。
汉赋气势愈大,气格愈低。
赋家所为,无非是极尽谄媚夸饰之能以邀宠于人主并享富贵之实,御用之赋的时代精神也就体现于此。
(3)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多元、教育上实行科举取士等因素都是诗歌出现黄金时期的重要条件。
诗歌创作繁荣,流派众多,题材风格丰富多样,诗人辈出,佳作如林。
(4)宋代由于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且由于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则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朝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实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技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依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2.(1)明清小说通过文学手段重塑商人等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了深刻批判。
(2)它与明清历史的联系:第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
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在“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第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现实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