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的现实价值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20.88 KB
- 文档页数:2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塑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思想,并阐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修身思想:做一个“君子”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成为一个“君子”。
在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个人的修身是基础,也是根本。
孔子教导我们要始终坚持道德准则,注重品德修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我们才能达到自律和自我完善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修身的意义愈发重要。
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通过内心的修炼,我们才能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齐家思想:构建和谐家庭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把家庭和睦和谐,做到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各尽其责。
只有家庭和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促进家族的繁荣。
孔子告诫我们要尽到做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责任,建立和谐的家庭伦理。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家庭关系的维系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
然而,通过学习《论语》中的齐家思想,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要秉持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关注家庭成员的需求,通过互相理解和信任来建立和谐的家庭。
治国思想:倡导仁政和善治《论语》中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了仁政和善治。
孔子强调,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当注重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他倡导仁政,也就是以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促进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治国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有良好治理的国家能够创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利于人民发展的机会。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治国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仁爱教育、礼仪教育、德育和智育等几个方面,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爱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引导人们追求仁爱之道。
他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提倡待人以仁,培养学生内心的善良品质。
这种仁爱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社会礼仪规范,可以培养人们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和“君子有三变”的教育原则,倡导通过学习礼仪来改变行为举止。
现实意义在于,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良好的社交习惯,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得体和谦虚。
再次,《论语》注重了德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本,要求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君子爱人以德”,将德行看作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现实意义在于,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底线的人,并为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指导。
最后,《论语》强调了智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原则,提倡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增加智慧。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现实意义在于,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仁爱教育、礼仪教育、德育和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修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体,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竞争力。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借鉴《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将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更多有德有才的人才。
探索《论语》中的价值观与人生哲理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对话和教诲,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重要文献。
本文将深入探索《论语》中包含的价值观与人生哲理,通过分析其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情节,揭示其对当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启示。
1. 儒家价值观孔子提倡儒家思想,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核心价值观:1.1 仁爱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他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语·12.2》),强调要对他人保持同情心、善良心,并以慈爱之心待人。
1.2 孝顺在家庭伦理中,孝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论语》中有多篇关于孝道的讨论,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之本,他说:“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论语·1.2》)。
1.3 诚实孔子强调要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在行为和言论中表达出真实的内心。
他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1.13》),这告诉我们要坦率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2. 个人修养与发展除了儒家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孔子也在《论语》中提及个人修养与发展的重要性,以下是几个关键点:2.1 学习与教育孔子非常注重学习和教育,并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论语·4.8》),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并通过教育来塑造自己的品格。
2.2 自省与反思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并时刻寻求进步。
他强调通过持续地自省来改善自我:“吾日三省吾身”(《论语·1.4》),这激励我们反思自己的过去并不断完善自己。
2.3 修身与正直孔子主张通过个人修身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正直。
他认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15.8》),意味着君子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义,与其它人相较而言更注重个人的修养与高尚行为。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和整理而成。
它是一部包含众多对话和言行记录的文集,展示了儒家思想及其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观。
1. 仁爱和道德观念1.1 仁爱:人际关系和协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这个原则促使人们互相尊重、关心并协助彼此,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和谐与共赢。
1.2 道德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强调道德修养对个体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指导人们以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教育与礼仪2.1 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论语》中强调教育在传承儒家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塑造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2 礼仪:秩序和社会规范《论语》中大量涉及到礼仪的内容。
“君子之道,辟如防墙”,这句话表达了对规矩、礼节以及合适行为的重视。
孔子强调恪守社会规范,通过遵循正确的礼仪举止建立起秩序和良好的氛围。
3. 公平正义与社会责任3.1 公平正义:公正对待他人《论语》中对公平正义有着明确诉求。
孔子主张用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并警示人们不要因权力而滥用或偏袒,同时也嘱托君王应当有责任维护社会正义。
3.2 社会责任:为社会作贡献孔子提倡君子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味着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使用应当符合道德规范,并且能够造福社会。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爱和道德观念、教育与礼仪以及公平正义与社会责任几个方面。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促进和谐发展、构建公正和有序的社会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论语》的形式、内容和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它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利益冲突等原因,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遵循这一准则,即不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行为强加给别人,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观念,即对朋友的珍视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同时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虚假化。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孔子一样对待朋友,尊重友情,关心和理解朋友,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人们也会更加幸福。
二、关于学习和教育《论语》中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念,即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巩固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技能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提升。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孔子一样把学习当做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巩固,那么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教无定法”的观念,即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孔子一样重视个体差异,尊重每个人的发展需求,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的潜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三、关于领导和管理《论语》中提到了“君子不器”的观念,即领导人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应该把整个团队或组织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现代社会,管理者或领导者需要具备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以促进团队或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如果每个领导者都能够像孔子一样关注整体利益,不以个人为中心,那么就能够更好地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的现实意义是:
孔子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
孔子和儒学特别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
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认为如果要使社会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和理性能力。
在文化上讲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也成为世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优秀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论语的核心思想: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
《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的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念以及指导现实生活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阐述《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对现实意义产生的影响。
1. 仁爱与人伦孔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与人伦道德,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谐相处。
在如今多元化世界中,“仁”的概念对构建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培养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之情,追求互助共赢的合作精神。
这样,社会融洽稳定,个体与社会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学而优则仕《论语》中强调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来实现人生的成功。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都是追求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3. 谦逊与修身孔子主张谦逊自省,反对自负傲慢。
他认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是建立在内心谦逊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态度,不断反思自己并以此为动力去面对挑战。
4. 和谐共存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社会和谐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国家需要有良好的治理方式,并重视君王与臣民之间的互动。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政治管治、社会秩序以及民众权益都具有指导意义。
5. 小结《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核心观念并给予我们现实生活启示。
通过仁爱与人伦、学而优则仕、谦逊与修身以及和谐共存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价值,助力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能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为社会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研究和学习《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是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Introduction《论语》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对后世教育的重要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教育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详细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H1: 《论语》中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这些观念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H2: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价值观的核心是“爱人”,即仁。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它强调了个人责任、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H3: 仁爱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他强调,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地从内心爱护他人,就能够建立起和谐、稳定和幸福的社会。
仁爱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也包括了对他人的理解、宽容和尊重。
H3: 礼仪的重要性礼是孔子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礼的本质在于尊重和关爱他人,它能够使人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并为社会和谐提供指导。
H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对人类教育问题的独特见解的总结。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仁爱和智慧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H3: 教育的目标孔子强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格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良好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H3: 教育的方法孔子主张“以身作则”,他认为教育是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人。
他自己就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典范,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成为了他弟子们学习的对象。
孔子还强调了“学以致用”和“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比研究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出现了各种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潮。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孔子思想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和对比。
学术背景在进行对比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背景知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强调仁爱、道德、忠诚等核心价值观念。
现代社会则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多元性等价值观。
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革和文化传承。
对比分析1. 仁爱与个人自由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理念,强调应该以同理心看待他人,并为他人着想。
这与现代社会注重个人自由的观念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个人自由被看作是基本的权利和价值,人们更强调个体权益的平等和尊重。
2. 道德与道德相对论《论语》中孔子强调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主张"言必信,行必果"。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标准多样化,道德相对性的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人们对于什么是"正确"或者"善良"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3. 忠诚与多元性孔子倡导忠诚,并将其视为一种美德。
他追求政治秩序和稳定,并强调履行社会角色和责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性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体被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和追求自身利益。
现代价值观对孔子思想的影响虽然孔子思想与现代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共通之处。
例如,仁爱、诚信、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念仍然在现代社会中被重视。
孔子思想的强调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借鉴的角度。
结论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与现代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时代变迁和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不同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孔子思想与现代价值观之间仍有交集。
理解孔子思想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并发展当代核心价值观是有意义的,并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启示。
《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作为经典之一,《论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观点和智慧,还有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当代价值。
道德教育在《论语》中的地位道德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塑造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的基石。
《论语》作为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经典,把道德教育置于文化传承的核心位置。
在《论语》中,道德教育贯穿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目标,传递了许多关于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思想。
1.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成为人的基础。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
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持之以恒的态度和乐趣。
在当代社会中,这个观点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取得成功。
2. 仁爱的道德伦理《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的道德伦理。
仁爱被孔子视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道德准则。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句话强调了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仁爱的道德伦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互相关心和尊重,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3. 儒家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论语》中也与家庭伦理紧密相关。
孔子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培养合格人的基石。
他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言蚤蚤,其行愈蹇。
之墙三尺,可行也。
猿狖之不可以教也?”(《为政》)。
这表明孔子认为,家庭是培养品德和丰富人生经验的重要场所。
在当今社会中,家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个人的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语》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论语》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以下是一些例子:1. 强调学习和持之以恒当代社会变化快速,知识更新迅速。
《论语》思想的现实价值探讨
沙河中学王果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
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高中的学生已经这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理性全面而且思辨性的考虑了,但是如何去提高我们的素质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可以从两千年的《论语》书中找到一些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道德思想,明白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2、“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寻找我们可以吸取借鉴的思想。
教学重点:“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寻找我们可以吸取借鉴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2018年发生了一系列的时间引起公众舆论的讨论,你有没有参与过其中的讨论?
材料一:中外媒体均有过多次报道:中国旅行团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极不文明。
比如随地吐痰、购票插队、大声喧哗、在禁止照相的地方无视规定等等。
这使中国人在2018年‚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
材料二:德阳安医生被逼自杀事件:安医生和老公在泳池里游泳,两个男孩在泳池里摸了安医生的屁股,冒犯了安医生,安医生当时就让两个男孩道歉,两个男孩不但没有道歉,还对着安医生吐口水做鬼脸,并且做了一系列的侮辱动作,安医生老公一时冲动,就教训了两个孩子。
材料三: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
公交车被打捞出水;找到15名遇难者遗体,坠江原因公布,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系一个女乘客由于坐过站了,没能及时下车而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互殴而致使车辆坠入长江,15个生命坠入江中,无一生还。
材料四:2018年8月28日,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名开宝马车男子与骑电动车男子在路口发生争执,‚宝马男‛从车中拿出长刀砍向骑车男子,未想到长刀掉落被骑车男子捡起,骑车男子持刀还击将‚宝马男‛杀害
材料五:随着如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本是社会的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有车有房有存款‛成了很多女孩谈论论嫁的前提条件,社会上的拜金女也越来越多,对此有人理解,有人不屑。
二.思考: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
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请说出论语中哪些句子可以对我们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有指导意义?
范例:《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结合现象解读:自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
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
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不
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
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材料四事件的起因,是一件小事,宝马车非机动车道被电动车挡了道,宝马车上走出的一名男子,在对骑电动车的男子进行推搡后,回身至车内,取出一把刀。
多次用刀背拍打骑自行车男子。
两人在纠缠中,“宝马男”手中刀具掉落,被身穿白色衬衫的男子捡到,并使用砍刀“反杀”。
宝马男的暴力恐吓和嚣张大家在视频中都有所目睹,假如宝马车里面的人能够首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平气和的解决纠纷,也不会造成自己最后的被反杀。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心平气和对别人足够的宽容和尊重。
任务:按时请结合以下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句子和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讨论论语对我们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无惮改。
‛
三、问题探究:社会文明的提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高道德修养,那么怎么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呢?请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明确:
(一)学习,学无止境。
要想提高道德素养,我们首先应该有新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将提高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乐趣,学习也快乐,实践也快乐,我们将在良好的心态中跨越更多的障碍,摆脱更多的束缚,得到更多的成长。
(二)向长辈、朋友学习。
父母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三)在反思中学习。
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反思,而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
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不过,我们将反思的结果付诸实践,最终也应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以此得到更为丰富的结论,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总结:道德修养的提高亟需重新占据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要如何为我们所用,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