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 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被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
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
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4~5级。
不超过6级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
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
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哥本哈根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的定义: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
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即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经济超速增长的结果、人口的快速增长的结果、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人对自然贪欲的结果。
3、环境生态学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4、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生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2、种的性状分类: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生物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3、生物的进化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形成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发展。
4、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5、生物协同进化的四种情况: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大型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协同适应系统6、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7、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8、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物种内以及物种间的基因多样性。
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物种都保持着并占有大量的遗传类型。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填空题1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2.环境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的经典生态娑;不同于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规律和危害的污染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机制以及人的个体和组织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
判断题1.广义上,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简答题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后,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
环境生态学将研究:这一过程有哪些内在规律;干扰效应在系统内不同组分间如何相互作用;出现了哪些生态效应以及其如何影响人类,包括各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变化规律和危害方式。
②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评价受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退化特征,这些退化的生态学效应和性质是什么以及危害性程度如何等。
物理、化学、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方法是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判断常用的4个基本手段,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
③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执行不同的功能,被破坏后会产生不同生态效应。
环境生态学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危害效应和方式,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如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等。
④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单纯依靠工程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被实践证明不可行。
采用生态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生态破坏问题,尤其在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上已见成效,前景令人鼓舞。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结合环境问题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生态学对策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或工程技术来改善环境质量,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环境生态学导论由07环科班委整理第一章绪论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环绪论生物与环境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
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
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
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
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以下为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生态系统包括物种间相互作用、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以及它们在土地、水、空气等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下的生活和发展的整体。
3. 生态因子
气候、土壤、水、光照、微生物等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其中光照与温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生态环境因素。
4. 生态能量
生态能量是指生态系统内由光能转化而成的化学能、动植物的代谢能、以及除了化学能以外的其他能源。
5. 生态物质循环
生态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中各种物质元素的转化、传递和循环,实现了物种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包括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6.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种群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过程的稳定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环境质量的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7. 生态灾害
生态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崩溃,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
其中包括水污染、土地土壤的荒化和沙漠化、生物灭绝等。
以上就是本次环境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相关知识点,取得
好成绩。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稳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帮助大家复习和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物种,以及它们与土壤、水体、大气等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可以通过调整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维持自身的平衡。
这种调节和修复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定位。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独特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
生态位可以分为基本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本生态位是指物种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则是物种在与其他物种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
物种的生态位决定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
生态位的重叠也会导致物种分化和进化,使得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存。
三、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在竞争中物种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生态位,以避免资源的直接竞争。
这种分化可以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的资源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出现来实现。
生态位分化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分化生态位,物种可以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减少竞争压力,提高生存的机会。
生态位分化也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过程。
能量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被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在每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损失,这是由于热量的散失和生物代谢的能量消耗所致。
答:超累积植物是指能大量累积污染物(如重金属)在地上部的植物。
有五个标准:(1)污染物含量超过一定标准;(2)转移因子(植物地上部污染物含量与根污染物含量的比值)大于1;(3)富集系数(植物污染物含量与土壤污染物含量的比值)大于1;(4)植物地上部污染物含量是常规植物的10-500倍;(5)生长快,生物量大。
174.简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答:(1)有机质的合成与生产、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2)调节气候;(3)营养物质储存与循环;(4)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5)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6)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7)有害生物的控制以及减轻自然灾害等。
175.简述生态恢复的标准。
答:可用五个标准来判断生态恢复:一是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
二是不可入侵性(像自然群落一样能抵制入侵)。
三是生产力高(与自然群落一样高)。
四是营养保持力。
五是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协调。
176.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答:(1)裸地;(2)森林采伐迹地;(3弃耕地;(4)沙漠及荒漠化;(5)采矿废弃地;(6)垃圾堆放场;(7污染的水域。
177.引起物种灭绝或濒危最重要的人为干扰有哪些?答:(1)栖息地的破坏即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2)滥杀滥捕;(3)盲目引种;(4)环境污染;(5)气候变化。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2. 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
3.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4. 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5. 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
6. 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7.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8.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9. 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10.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11.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12.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13. 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
14.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5. 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16.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17. 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18. 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19.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0.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21.黄化现象:多数植物在黑暗中生长时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的现象。
22.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或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
) 23.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24. 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
25.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
2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27.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28. 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29. 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
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
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30.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31.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33. 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34.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35.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6. 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37.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38. 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39. 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40. 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41.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42. 内环境: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43. 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
44. 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45.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6. 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47.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48. 栖息地(生境):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49.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50.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51.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2.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53. 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54.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55.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56. 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
57.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58.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59.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60.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61.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
62.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63.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64.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65.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66. 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
67.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68. 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69.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70. 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
71.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72.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或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73. 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或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74.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75.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76.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77.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78.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79.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80.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81. 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82. 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83.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84.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85. 他感作用: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86. 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87.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88.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