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揭秘有关大脑的10大谬论_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3
10个最常见的科学谬论或事实国际在线消息: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些非常流行的科学理论或说法。
实际上,在这些理论当中,有的确实如此,有的却是人们的错误理解。
日前,美国“生活科学网”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1、地球自转致使南半球水流旋涡呈逆时针旋转抽水马桶冲水时,水流会产生一个旋涡流下排水空。
有理论称,在北半球,水流旋涡是朝顺时针方向的;而在南半球,则是逆时针旋转的。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
其实,地球自转的作用很微弱,因此难以影响水流动的方向。
你可以在一些盥洗室中轻易地验证这一点,无论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水流旋涡的方向取决于水槽的结构,而非南北半球。
2、鸡没有脑袋也能存活正确!而且鸡在被“斩首”之后绝不只是能“苟延残喘”几分钟而已。
事实证明,曾有一只精力充沛的家伙在被斩首后,居然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地活了整整18个月!鸡没有脑袋也能存活的秘密就在于,被砍头后,鸡的脑干通常会有一部分保存完整,而它可以控制鸡的大部分条件反射。
3、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十分之一这一被媒体广泛关注的理论已至少存在了1个世纪。
但幸运的是,这个理论并不正确。
核磁共振图象明确地显示出,即使是在打瞌睡的时候,人们都很好地利用了其大部分的大脑皮层,人脑并没有被荒废。
4、太空无重力这是个普遍的误解,事实上重力无处不在,即使在太空也是如此。
宇航员之所以看起来无重力是由于他们处于向地球的持续下落中,而保持高高在上则是由于他们的水平运动所致。
重力的影响会随远离而减小,但它绝不会真正地消失殆尽。
5、高处落下的一分硬币可致人死亡从高处落下的一分硬币并非最能体现空气动力学的武器。
将硬币的形状和下落时的空气摩擦力结合起来考虑,即使从1250英尺(约合381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上扔下一枚硬币,它所带来的快速冲击力仅仅是让一个不幸的过路者感到一阵刺痛而已。
6、打哈欠会传染几乎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打哈欠被传染”的情况,因此从经验上来讲,我们很难否认这种说法。
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2018年即将结束,各种榜单也纷纷出炉。
在科学领域中,有关科学、医学的流言层出不穷。
有些流言有科学依据,而有些完全是无稽之谈。
为了揭露这些流言,科学家们精心整理了2018年十大科学流言榜。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流言都有哪些吧。
1. 疫苗会导致自闭症这个说法已经被科学界证实是没有依据的。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接种疫苗并不会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
相反,疫苗是预防儿童患上严重疾病的有效手段。
不应该因为这种错误的说法而拒绝接种疫苗。
2. 遗传基因决定一切遗传基因确实对人的发展和特点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环境也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很多人误以为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忽略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实际上,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酒精能杀死大脑细胞这是一个广泛传播的流言,然而科学研究表明,适量的饮酒并不会导致大脑细胞死亡。
虽然过量饮酒会对大脑造成伤害,但是适量饮酒对大脑的保护作用也被证实了。
4. 孕妇不宜做运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孕妇应该静养,不宜做运动。
最新的研究表明,孕期适度的锻炼对母婴健康是有益的,而且还能减少分娩的风险。
5. 糖会导致儿童多动症有些人认为用糖喂养孩子会导致孩子多动,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糖并不能直接导致儿童多动,而更多的是家庭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6. 女性多动症状比男性严重实际上,男性和女性在多动症状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男性虽然在多动症状上更容易表现出来,但实际上女性也同样容易患上多动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7. 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关于微波炉的辐射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直是一个让人担忧的话题。
科学研究表明,微波炉产生的辐射是非常微小的,对人体并不会造成伤害。
8. 鱼会让智商提高关于鱼对智商的提高有很多的说法,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鱼中的Ω-3脂肪酸对大脑确实有益,但并不能直接提高智商。
只有在周边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帮助下,鱼才能对智商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人脑10大未解之谜
人脑是一个非常神秘和复杂的器官,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和未解之谜。
以下是人脑的十大未解之谜:
1.睡眠:睡眠是人脑最神秘的行为之一,我们仍然不清楚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以及睡眠如何帮助我们保持健康。
2.记忆: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记忆的本质和存储方式,以及为什么某些记忆可以保留,而其他则会遗忘。
3.意识:我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是意识以及如何定义它。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很长时间。
4.大脑的工作方式:尽管我们已经了解了大脑的一些基本知识,但我们仍然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包括如何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检索信息等。
5.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治愈或预防像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顿舞蹈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方法。
6.大脑和身体的互动:我们还不知道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身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7.情绪和情感:我们仍然不知道情绪和情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大脑中处理和控制的。
8.大脑的可塑性: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大脑的可塑性,即大脑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学习新的事物。
9.意识和自我:我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是意识和自我,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和控制的。
10.大脑和宇宙:我们还不了解大脑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类是否有灵魂和意识是否可以在死亡后继续存在等问题。
让大脑充分开窍的秘诀(一)关于脑的谬论、误解,实在多得数不清!你的脑袋会耍些什么诡计?怎样才能完全发挥脑力?本书完整揭露其中的奥妙,让你重新认识你的大脑:我们只用了10%的脑力,还有90%的脑力未开发?放古典音乐给宝宝听,可以增进他们的智力?脑袋越大越聪明?左撇子比较聪明?或许你抓破脑袋也想不到,这些说法都是大错特错!不过,有两位超级好心的一流神经科学家,已经迫不及待要让你知道:只有对脑袋了解越多、误解越少,才能让你的头脑运作得更好!这本书不只帮你破除谣言,还要给你解决生活难题的实用诀窍,帮助你保护大脑,开发大脑。
包括:长长久久的快乐要怎么找?青少年该怎么教?临时抱佛脚到底有没有效?该怎么做,才能常保脑袋青春不老?翻开本书,先用科学知识补脑,帮助你更聪明、更勇敢、更成功的奥妙,都可以从你自己的脑袋里找到!1、小测试你对大脑的了解有多少?在你读本书之前,请首先看一下自己对大脑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1)大脑中最后一个神经元产生于什么时间?(a)出生之前(b)6岁(c)18~23岁(d)老年2)男人和女人在下列哪些方面存在天生的差异?(a)空间感(b)驾驶(c)离开厕所前放好马桶盖,以方便他人使用(d)a和b(e)b和c3)下列哪些不可能改善老年人的大脑功能?(a)吃富含Ω?鄄3脂肪酸的鱼(b)定时锻炼身体(c)每天喝一两杯红酒(d)每天喝一瓶红酒4)哪一项是克服时差的最好方法?(a)到达目的地之后第二个晚上服用褪黑激素(b)头几个白天不外出(c)到达目的地的当天下午便外出(d)开着灯睡觉5)大脑使用功率相当于:(a)冰箱指示灯(b)笔记本电脑(c)空挡滑行汽车(d)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6)有人胳肢你的肚子,为避免感觉到痒,最好的方法是:(a)用你的手抓住他的手,随着他运动(b)咬自己(c)发起反攻,胳肢他(d)喝一杯水7)下列哪几项活动能够提高学习成绩?(a)睡觉时听古典音乐(b)学习时听古典音乐(c)孩提时代学会演奏一样乐器(d)学习间歇通过电脑游戏休息(e)c和d8)头部遭到撞击,最有可能引起下列哪种结果?(a)失去知觉(b)失忆(c)在患上健忘症之后恢复记忆(d)性格发生变化9)考试之前,下面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多选)(a)喝酒(b)抽烟(c)吃糖(d)告诉自己说这次考试必胜无疑10)在一间嘈杂的屋子里,你正用手机给朋友打电话。
颠覆认知!尹建莉和台湾脑科学家洪兰都在谈的脑开发5大误区,你中招了没?2018-02-07 中国教师报导读学习没有起跑线,大脑终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难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学的时候学得最快;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好;运动、游戏和阅读是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经常看到父母教很小的孩子认字、算数,还经常看到父母花大价钱给几岁的孩子报各种班。
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父母很执迷,也很焦虑。
生怕比别人晚了,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可结果呢,孩子越学越厌学,越学越学不好。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她参加了好几个学校的亲子座谈,发现父母关心的问题都很相似:“我怎么样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力?”“记忆力训练班有效吗?”“有地方可以测IQ吗?”……在中国,只要打出“智力开发”或“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广告,就不怕做家长的不掏钱。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期望普遍非常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们不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
洪兰教授认为,孩子的成长“三分天注定”,强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为后天发挥教育的功用提供了平台和基础,每个孩子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
“七分在教育”,说明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家长把握好这七分,教育就大有作为。
下面是洪兰教授以及教育专家尹建莉谈到的智力开发5大误区,所有父母都该了解。
误区一:右脑开发,大脑还有90%需要开发纠错:“右脑开发”是个伪命题,幼儿的左右脑是同步发展的“右脑开发”近些年很是时髦,可科学上根本没有“右脑开发”这个事情。
我最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破除“右脑开发”的谬论。
有一种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那就是:左脑指挥右边的肢体,右脑指挥左边的肢体;反过来,左边的肢体活动带动右脑,右边的肢体活动能强化左脑。
因为人们通常较少使用左手,所以会造成右脑不够发达。
幼儿的脑是同步在发展的,没有右脑先启动再带动左脑的任何证据。
史上十大烧脑悖论悖论是指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陈述、思想或行为。
它们常常出现于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其他理论学科中。
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悖论,这些悖论颠覆了人们的常识和思考方式,使人们产生了深刻、困惑的思考。
这里列出的是史上十大烧脑悖论:1.质数与素数悖论:数学家们认为质数是不可分解的,只能用它本身和1来表达;而素数是一个数只存在两个因子1和它本身。
尽管两者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悖论: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素数。
2.史派罗悖论:这是一个关于假设的悖论,它表明一个假设的真假取决于假设中所涉及的条件。
换句话说,这个假设无法得到证明或证伪。
3.睡眠悖论:这是一个涉及睡眠长度的悖论,它表明人们需要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的睡眠时间来保持清醒。
4.隧道悖论:这是一个描述隧道长度的悖论,它表明一个隧道的长度可以无限地扩大,仍然保持有限。
5.猜疑悖论:这是一个涉及推理和怀疑的悖论,它表明如果我们说“我不会相信任何人”,那么我们也不能相信我们自己。
6.自指悖论:这是一个描述自我指涉和定义的悖论,它表明如果一个命题把自己定义为假,那么它自身应该是真的,但这又意味着它应该是假的。
7.约翰霍奇悖论:这是一个描述关于真实性的悖论,它表明一个命题的真实性不能被确定,因为它需要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来确定。
8.卡利姆尼斯悖论:这是描述涉及推理和惯性的悖论,它表明我们的推理可能会被我们的惯性所影响。
9.悖论悖论:这是描述关于悖论本质的悖论,它表明一些悖论的特性令人困惑和矛盾,这可能是我们理解悖论的障碍。
10.时间悖论:这是一个描述时间可逆性的悖论,它表明我们无法解释时间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
这十个悖论是有代表性的,虽然它们看起来让人感到困惑和矛盾,但它们也能促使人们去思考,深入研究和质疑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逻辑。
它们都是我们理解世界和探索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警惕损伤大脑的十大杀手脑力工作者整日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的生存状态,大脑很容易疲劳。
要做到科学用脑,必须认识以下损伤大脑的十大“杀手”。
1.长期饱食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饱食,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现象。
2.嗜酒,嗜甜食酒精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减弱,故酒后人觉得头重脚轻,举步不稳,反应迟钝等。
甜食会降低食欲,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
3.不愿动脑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
只有多动脑、勤思考,人才会变得聪明。
反之,越不愿动脑,大脑退化越快,聪明人也会变蠢笨。
4.带病用脑在身体不适或患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对大脑造成伤害。
5.蒙头睡觉蒙头睡觉时,随着被子里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氧气浓度会不断下降。
长时间吸进潮湿的含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空气,对大脑危害极大。
6.不注意用脑环境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因此用脑时,要特别讲究工作环境的空气卫生。
7.轻视早餐不吃早餐会使机体和大脑得不到正常的血糖供给,若大脑的营养供应长期不足,就容易损伤大脑,此外,早餐质量与思维能力也有密切联系。
根据研究,吃高蛋白早餐的人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吃素的人精力下降相对较快。
8.睡眠不足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
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会加速脑细胞的衰老,聪明的人也会变糊涂。
9.少言寡语大脑有专司语言的功能区,经常说话尤其是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可促进大脑这些功能区的发育;否则,这些功能区会退化。
10.长期吸烟吸烟会破坏大脑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造成记忆力衰退。
常年吸烟会使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这是因为长期吸烟可引起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变性,继而发生脑萎缩。
帮你突破思维定式十条脑洞大开的罗辑悖论罗辑悖论是指一种不寻常的思路,它们有助于消除定式思考,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激发创造力。
比如一ed Malcom创造出被称为“野牛理论”的伟大思想,即穷人总会变得更穷,而富人则会变得更富。
以下是十条罗辑悖论,将帮助你突破定式思考,以便更高效地创新地解决问题。
第一条罗辑悖论是“对抗悖论”,即尝试用和普遍观点相反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比如,每个人都认为节约是好事,但中央银行家认为“支出比储蓄更重要”,因为他们认为支出可以激发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
第二条罗辑悖论是“表象悖论”,即当我们遇到看似相反的问题时,要认真思考它们的本质是什么。
比如,你可以玩一个虚拟游戏,看上去是一个普通的游戏,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教育性游戏,它既可以帮助你变得更聪明,又能让你玩得开心。
第三条罗辑悖论是“反向悖论”,即把繁琐的处理方式变得比较简单,或者把一些复杂的对象变得更加简单。
比如,传统的房屋建设都是从底层开始的,但为了降低其质量,你可以先从屋顶开始,而不是从底部。
第四条罗辑悖论是“超越悖论”,即在解决问题时,超越接受成见,不要害怕去尝试一些不可能的想法。
比如,在一个社会中推行“三分钟内解决问题”的政策,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但它可以激发创新,提高效率,改善社会。
第五条罗辑悖论是“转换悖论”,即当你面对困境时,把它们改变成另一个更有用的形式。
比如,一家公司正处于拔高的低覆盖率,可以通过更新技术和改善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可以将低覆盖率转换成新的商业机会,提高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知名度。
第六条罗辑悖论是“抽象悖论”,即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把解决方案抽象成一。
十大烧脑哲学悖论哲学悖论是哲学领域中一种常见的逻辑困境,它们挑战着我们对于真理、时间、自由意志等重要问题的理解。
下面将介绍十大烧脑的哲学悖论。
一、拉塞尔悖论(Russell's Paradox)拉塞尔悖论是数学家和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于1901年提出的。
它提出了一个关于集合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包含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这个悖论揭示了集合论的一些内在矛盾,对于数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康德悖论(Kant's Antinomies)康德悖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
它提出了四个对立的命题,分别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因果性与自由意志、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存在性与非存在性。
这些对立命题无法同时成立,挑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三、佐罗斯特悖论(Zeno's Paradoxes)佐罗斯特悖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佐罗斯特于公元前5世纪提出的。
他通过一系列悖论来质疑运动的连续性,如箭矢悖论和阿喀琉斯悖论。
这些悖论揭示了运动与时间的复杂关系,引发了对于无穷和无限的思考。
四、薛定谔猫悖论(Schrödinger's Cat Paradox)薛定谔猫悖论是量子物理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
它描述了一个封闭的盒子中有一只猫,同时有一瓶放射性物质,如果物质衰变,猫将死亡;如果物质不衰变,猫将幸存。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猫在盒子中既是死亡又是幸存的,这个悖论挑战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
五、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于1931年提出的。
它证明了任何一套包含基本算术的形式化系统都会存在未能被证明或证伪的命题。
这个定理揭示了数学的局限性,对于逻辑和形式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孟塞尔悖论(Münchhausen's Trilemma)孟塞尔悖论是德国哲学家汉斯·阿尔贝特·孟塞尔于1900年提出的。
十大烧脑哲学悖论引言:哲学悖论是哲学思考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们常常涉及到逻辑、语义或伦理等方面的困境。
下面将介绍十大烧脑哲学悖论,带您进入思维的迷宫。
一、康德悖论康德悖论是指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纯粹理性的辩证法不可能存在”的命题。
这一命题既是辩证法的应用,又否定了辩证法的存在本身,形成了一个自指的悖论。
二、罗素悖论罗素悖论是由哲学家罗素提出的。
罗素悖论的经典形式是“一个村庄的居民中,只有那些不修边幅的村民才能刮脸,而只有那些修边幅的村民才能不刮脸。
”这个悖论揭示了自指命题的困境。
三、佐罗悖论佐罗悖论是由意大利哲学家佐罗提出的。
它包含了两个主要命题:“这个陈述是假的”和“前一个陈述是真的”。
如果前一个陈述是真的,那么它自己也是假的;如果前一个陈述是假的,那么它自己也是真的。
这个悖论揭示了真假命题的相互作用问题。
四、巴塞尔悖论巴塞尔悖论是数学中的一个悖论。
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正无穷级数的所有项都是正数,但是这个级数的和却是负数,这是否可能?这个问题挑战了我们对无穷的理解,引发了数学家们长期的争论。
五、哥德尔悖论哥德尔悖论是由数学家哥德尔提出的。
它是一个关于数学和形式系统的悖论,表达了形式系统内部的不完备性。
简单来说,一个形式系统无法证明自己的一致性。
六、博克斯悖论博克斯悖论是由哲学家博克斯提出的。
它是一个关于命题真值的悖论,通过引用自己来形成自指。
例如,一个命题说“这个命题是假的”,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它自己说的是假的;如果这个命题是假的,那么它自己说的是真的。
七、薛定谔的猫悖论薛定谔的猫悖论是量子物理学中的一个思维实验。
它描述了一个猫在一个盒子里,同时处于死和活的叠加态,直到被观察者打开盒子才确定其状态。
这个悖论挑战了我们对现实和观察的认识。
八、伊普西龙悖论伊普西龙悖论是由哲学家伊普西龙提出的。
它提出了一个关于道德判断的困境:“如果一个人犯下了一系列的罪行,并因此受到了惩罚,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中,他得到了救赎,那么他的罪行是否被真正宽恕了?”这个悖论涉及到对道德责任和救赎的深入思考。
科学揭秘有关大脑的10大谬论_大脑是人体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器官之一。
它控制着我们的神经中枢系统,使我们得以行走、说话、呼吸和思考。
大脑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由1000亿个左右的神经元组成。
关于大脑人类需要了解的东西非常庞杂,因此在医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许多专门研究大脑的学科分支,包括神经病学(治疗大脑生理疾病的学科)、心理学(包括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精神病学(治疗精神疾病和行为紊乱的学科)。
这些学科之间都互有交叉,在其他相关领域也渗透着有关大脑的研究。
这些学科自古以来已经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因此你可能会认为我们已经知道有关大脑的全部知识。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经过几千年对每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大脑中仍然存在很多谜团。
而且由于大脑是如此的复杂,我们倾向于将大脑的工作原理简单化,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许多关于大脑的谬论。
让我们看一看有关大脑的10个谬论,首先,让我们从它的颜色开始吧。
你的大脑是灰色的你曾经想象过大脑的颜色吗?可能没有吧,除非你是医学圈的人。
我们的身体有彩虹中的所有颜色,这以血液、组织、骨头以及其它液体的形式来表现。
但你可能在教室或电视上看到过装在瓶子里的大脑标本,大多数时候,这些大脑都是全白色的、灰色的、或者微黄色的。
事实上,此刻在你脑壳中活蹦乱跳的大脑并不是一个单调的淡灰色,它也可以是白色、黑色和红色的。
像很多关于大脑的谬论一样,这个也与事实搭一点边,因为大脑的大部分是灰色的。
有时整个大脑都被称为脑灰质。
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著名侦探赫科尔?波洛经常用他的“灰色小细胞”来讲话。
脑灰质存在于大脑各个部分(也存在于脊髓中),它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如神经元。
然而,大脑还含有脑白质,其中含有的神经纤维连接着脑灰质。
那些黑色的部分被称为赛梅林氏神经节,其拉丁语意为“黑色物质”。
它呈黑色是因为神经黑素的缘故,神经黑素与头发和皮肤中的黑色素是一样的,它也是基底神经节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最后,我们还有红色——这要感谢大脑中的众多血管。
那么为什么大脑标本看起来又硬又单调而不是柔软而多彩的呢?那是因为固定剂(防腐剂)的缘故,例如福尔马林溶液。
从颜色到声音——下一个谬论可能会让你重新考虑你的音乐选择。
听莫扎特的音乐能益智当你转到一个古典音乐电台听诸如莫扎特一类的大作曲家的歌剧时,你感觉到的不只是文化吧?小爱因斯坦——一个资产数十亿的大公司,专门为婴儿和学步幼童制作DVD、视频和其他婴幼儿产品,他们的产品结合了古典艺术、音乐和诗歌。
家长们之所以买这些产品,是因为他们相信接触些高雅艺术(小莫扎特公司的DVD和CD之类)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开发有好处。
还有一种针对未出生的婴儿开发的胎教音乐CD。
这种认为听古典音乐能够提高智商的观点变得愈来愈流行,以至于被冠以“莫扎特效应”的称谓。
那么,这样一个谬论是怎样产生的呢?在20世纪50年代,一个叫做阿尔伯特?托马蒂斯的耳鼻喉科医生是这种理论的始作俑者,他声称自己已成功地运用莫扎特的音乐帮助和治疗有语言和听觉障碍的人。
在20世纪90年代,36名学生参与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一项研究,,在进行智商测试前他们听过10分钟莫扎特奏鸣曲。
据这次研究的负责人——心理学家戈登?沙尔博士所言,这些学生的智商值提高了8个百分点。
“莫扎特效应”由此诞生。
一个叫做丹?坎贝尔的音乐家将这个短语注册成了商标,并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书籍和CD,此外美国一些州如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和田纳西州专门为这些针对婴幼儿的古典音乐拨款。
坎贝尔等人继续吹嘘听莫扎特的音乐甚至能够有助于健康。
然而,最初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这项研究在科学界是有争议的。
该项目的其中一个研究员弗朗西斯?拉斯科教授说,他们从未宣称过听莫扎特音乐能使一个人变得更聪明,它只是增强了某些空间表现能力。
其他科学家们还不能直接引用那个研究的原始结果,并且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听莫扎特或其他古典音乐能够真真切切地使一个人更聪明。
拉斯科甚至说这些州拨付的款项用在音乐项目上更合适——有证据表明学习一种乐器对集中注意力、树立自信以及协调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莫扎特当然不会伤害你,喜欢的话,你可以试试,但你肯定不会变聪明哪怕一点。
当你学到新东西时,脑部沟回会增加当你思考自己的大脑长什么样时,你很可能会画一个布满褶皱的两页状物质。
作为人类进化的一部分,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大,以为将我们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的更高级的行为能力创造空间。
但为了保证我们的大脑能够紧凑地装在头颅中,保持大脑与身体的比例,大脑在生长的同时自我进行了折叠。
如果我们将这些凹凸展开,大脑会比枕套还要大。
这些突起部分被称为脑回,而那些沟则被称为脑沟。
这些沟回当中的一部分还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它们会因人们的不同看法而得名。
尽管如此,我们的大脑不是一开始就有褶皱。
一个婴儿在其发育的早期有一个光滑的大脑。
随着这个婴儿的成长,他的神经元也在大脑不同位置生长,造成了沟回。
在40天时间里,他的大脑就像你一样沟沟回回了(当然,要小些)。
所以,我们不会再因学习而增加新的沟回了。
这些我们与生俱来的褶皱也是我们一生中可以拥有的所有褶皱,假使我们的大脑能够保持健康。
在我们学习时,大脑确实在发生变化——它不是以沟回的形式发生的。
这种现象叫做“大脑的可塑性”。
通过研究田鼠一类动物学习技能时大脑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支持神经原的突触(神经原之间的连接媒介)和血细胞在数量上得到增加。
一些人认为当获得新的记忆时,我们的神经元会增加,但这在像我们一样的哺乳动物大脑上并没有被证实。
如果你曾经感觉到广告、电视节目或电影中有隐藏的消息,下一个谬论应该会吸引你。
你能够通过潜意识信息来学习潜意识信息的概念让我们怀疑政府、大公司以及媒体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一个潜意识信息(意思是,在“阀限”,或者我们意识的感觉阀值以下)是一种嵌入到图片或声音的信息,深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并影响我们的行为。
第一个表现出异能的人是詹姆斯?维克利,一个市场调查员。
1957年,维克利声称他在新泽西将一条消息插入到了正在播放的电影中。
这则1/3000秒长的消息告诉观众去喝瓶可口可乐和吃点爆米花。
据维克利讲,这家剧院的可乐销量增加了18%,爆米花销量的增加额超过了57%,这都归功于他的信息。
在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出版了很多书,这些书概述了广告者怎样运用维克利的技术去刺激消费者买他们的产品。
一些电台和电视台广告包括潜意识信息,但很多网站和专业机构禁止此做法。
1974年,美国通讯委员会禁止了潜意识信息广告的应用。
但是这些信息的确有用吗?原来,事实上维克利谎报了他的研究成果。
随后的研究,包括一个在加拿大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插播一个“现在打电话吧”的信息,对观众没有任何效果。
在20世纪90年代那个臭名昭著的犹太牧师审判案中,两个自杀的孩子的家属称一首歌曲教唆这两个男孩儿去自杀,法官最后指出,没有科学的证据支持他们的申诉。
然而,仍然有些人声称音乐,还有广告包含着隐藏的信息。
因此在睡前听一些自强自助的录音带可能没有危害,但它们也不大可能帮你戒烟。
谈到人类大脑与其它动物大脑的区别,这与大小有关吗?去我们下一个谬论寻找答案吧。
人脑是最大的脑很多动物能够用它们的大脑去做一些人类能做的事,例如寻找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表达自我思想,对其它个体表示同情以及学习使用工具。
尽管科学家们不能在什么造就了人类的智慧上达成共识,但是他们普遍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
在我们这个提倡“越大越好”的社会里,认为人类应该拥有动物界最大的大脑的观点似乎站得住脚,因为我们是最灵巧的。
事实上,并非如此。
成人的大脑平均重约3磅(1361克)。
海豚——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也拥有均重为3磅的大脑。
但是一只不被认为像海豚一样聪明的抹香鲸,拥有均重约17磅(7800克)的大脑,另外一只猎兔犬大脑约有2.5盎司(72克),一个猩猩的大脑约13盎司(370克)重。
狗和猩猩都是十分聪明的动物,但它们的大脑很小。
像麻雀这样的鸟类的大脑不到一盎司(1克)重。
你在这些比较中或许注意到了一些情况。
一头海豚的体重平均在350磅(158.8千克)左右,而一只抹香鲸可以达到13吨。
通常来讲,一个动物的体型越大,它的头颅越大,因此,它的大脑就越大。
猎兔犬是一种非常小的狗,只有不到25磅(11.3千克)重,理所当然,它们的大脑也就更小。
大脑的大小和智慧并不真的与其重量成正比,它与大脑占体重的比重有关。
比如说人类,脑重与体重的比率大致是1/50。
至于其它动物,只有1/180,而且鸟类只有1/220.人类的大脑所占体重的比例比其它动物要高很多。
智力还同大脑不同的成分有关联。
哺乳动物有非常大的脑皮层,不同于鸟类、鱼类或者爬行类。
哺乳动物大脑小脑之间是记忆、交流以及思考之类的高级功能产生的地方。
人类拥有动物中最大的大脑皮层,这与其大脑的尺寸有关。
抬起头来,我们马上就要看到一个更恐怖的有关大脑的谬论。
头颅被砍下后大脑依然活跃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斩首是一种常用的处决方式,这跟断头台的发明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很多国家不再用这种方式处决犯人,但一些专制政府、恐怖组织或其他组织仍旧好用此法。
一个人在头颅被砍掉之后就完了。
断头台是一个为了让受刑者快速解脱的、人道的发明。
但它有多快?如果你的头颅被砍下,你还能够看东西或是移动吗?即使是几秒钟呢?这个概念可能最先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断头台发明于此非常时期。
1793年7月17日,一个叫做夏洛蒂?柯黛的女人因暗杀让?保罗?马雷特而被送上了断头台,后者是一个激进派记者、政治家和革命家。
马雷特因其思想而被大众喜欢,人群围着断头台,以期看到柯黛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随着刀刃落下,柯黛人头落地,一个刽子手的副手拎起人头并掌掴其面颊。
据目击者回忆,柯黛的眼睛转向了这个人,而且她的脸上出现一种愤怒的表情。
从此以后,在大革命期间被斩首的人在行刑后都会被要求眨眼睛,而且目击者声称眨眼睛的行为能持续30秒钟。
另一个经常被谈及的关于斩首后展示意识的故事发生于1905年。
法国医生加布雷尔?博里约目击了一个叫做朗圭尔的男人被斩首。
他事后立即做了记录:“眼睑和嘴唇……在5、6秒钟内有节奏地、不规则地收缩。
”博里约医生喊他的名字时,朗圭尔的眼睑“慢慢的睁开,没有任何痉挛性收缩”并且“他的瞳孔自动聚焦”。
据博里约所言,这种情形发生了两次,但第三次他就没有反应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像是为一个人可能在身首异处后的几秒钟内仍有知觉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尽管如此,大多数当今的医生坚信这只是肌肉的抽搐反应,而并非有知觉的、故意的举动。
一旦与心脏断开(因此而断氧),大脑就会立即进入昏迷状态并开始死亡。
根据哈罗德?希尔曼博士所说,知觉“会因为快速的缺血,而在2-3秒内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