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牟取暴利,英国就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的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南京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领土完整,关税自主权,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虎门销烟的资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讲起。
公元 1820 年 9 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忽然病死。
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
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同样,疲于对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对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权力的侵略和威迫。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位时期发生的。
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
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囤积了白米数万石。
这日,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恳求潘大人开仓救援难民。
潘世恩眼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当仁不让,不过不巧得很,库房上月就空了!来人沉着地一笑,说道:那正好,下官就借来贮米吧!他立即派手下将各仓加盖封条,而后命令发散仓米赈济难民。
过后按市价归还了米钱,弄得潘大人啼笑皆非。
这位机智能干的按察使,就是往后因禁烟名看重史的林则徐,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剩余,急需翻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而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允许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
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入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
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鸦片是一种残害人体的毒品,会令人吸食成瘾,这就使鸦片交易一直保持着六倍以上的高额收益。
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畅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这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背景。
面对国计民生的恶化,林则徐再也看不下去了。
公元1838年9月,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帝上了一份奏折,高声疾呼:假如再不禁止鸦片,那么几十年后,中国几乎没有能够派出抵挡仇敌的军队,并且没有能够发军饷的白银,国家就被鸦片蛀空了!道光帝自己也抽过鸦片,亲自感觉过洋烟的迫害,林则徐的警示使他胆战心惊。
于是他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去广州查禁鸦片。
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
关于虎门销烟的作文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虎门销烟发生在1840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进行的一场不平等条约的开始。
虎门销烟的发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虎门销烟的背景是中国与英国在贸易问题上的矛盾。
当时,中国政府对外贸易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只允许与英国进行贸易,并且只允许在广州进行贸易。
而英国则希望在中国的其他城市开设贸易口岸,以便更方便地进行贸易。
双方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虎门销烟的发生。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这场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虎门销烟的发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虎门销烟的背景是中国与英国在贸易问题上的矛盾。
当时,中国政府对外贸易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只允许与英国进行贸易,并且只允许在广州进行贸易。
而英国则希望在中国的其他城市开设贸易口岸,以便更方便地进行贸易。
双方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虎门销烟的发生。
虎门销烟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在虎门海域查禁英国商船。
当时,英国商船在虎门海域进行贸易,中国政府派遣了军舰前往查禁。
英国商船被中国军舰逼停,英国商人被迫销毁了一批鸦片。
这一事件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虎门销烟的发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这场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虎门销烟的发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虎门销烟的背景是中国与英国在贸易问题上的矛盾。
当时,中国政府对外贸易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只允许与英国进行贸易,并且只允许在广州进行贸易。
而英国则希望在中国的其他城市开设贸易口岸,以便更方便地进行贸易。
双方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虎门销烟的发生。
虎门销烟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在虎门海域查禁英国商船。
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理解一、虎门销烟的背景1. 国际背景-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英国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
但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即出口货物的价值大于进口货物的价值。
- 为了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局面,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 国内背景- 鸦片的大量输入,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据统计,1820 - 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这导致中国国内银价上涨,百姓生活困苦。
- 鸦片还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吸食鸦片者身体虚弱,精神萎靡,许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
同时,鸦片的泛滥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大量士兵吸食鸦片,导致军队纪律松弛,作战能力下降。
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1. 林则徐的禁烟决心- 道光皇帝意识到鸦片问题的严重性,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深知鸦片的危害,他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2. 到达广州后的措施-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
他首先派人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鸦片走私的情况。
然后,他传讯了十三行洋商,责令他们限期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贩卖鸦片。
同时,他还封锁了广州的外国商馆,断绝了里面外国商人的食物供应,迫使他们交出鸦片。
3. 虎门销烟的壮举- 1839年6月3日 - 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他采用的是“海水浸化法”,先在海边挖好两个大池,池底铺石,四周钉板,防止鸦片渗漏。
然后将海水引入池中,把鸦片切成四瓣,倒入池中浸泡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鸦片就被销毁了。
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万多斤。
三、虎门销烟的意义1. 对中国的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虎门销烟的故事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国侵略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着国家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事件。
虎门销烟的故事发生在18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的混乱时期,英国侵略者以枪炮威胁中国政府,强迫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包括要求中国向英国输出大量的鸦片。
在这种背景下,虎门销烟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一次伟大抗争。
虎门销烟的故事发生在广东虎门,当时的虎门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关之一,也是鸦片走私的重要据点。
1841年6月3日,广东巡抚林则徐率先在虎门沿海发起了一场抗英斗争,他下令销毁了大量鸦片,并以此为号召,号召全国人民一起抵制鸦片,共同抗击外国侵略。
这一举动激励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爱国热情,掀起了全国性的反英抗争浪潮。
虎门销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一面旗帜,它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民为国捐躯,为国捐财,为国捐献。
在这场抗英斗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不愿意屈服于任何外国侵略者的意志。
虎门销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典范,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虎门销烟的故事也给中国政府敲响了警钟,它让中国政府认识到了国家的危险所在,认识到了国家的软弱所在。
中国政府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加强国家的实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这场抗英斗争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觉醒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强大的开始。
虎门销烟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民为国捐躯,为国捐财,为国捐献。
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人民觉醒的开始。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独立和强大,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让我们珍爱国家,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件,它标志着我国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迈进,也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下面将简要介绍虎门销烟的故事。
1. 虎门销烟的背景虎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名城,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因为虎门水道的位置重要,自古即为军事重镇。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的国力日益衰落,广东等沿海省份成为列强的经济掠夺对象,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在这种情况下,虎门成为我国反抗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据点。
2. 虎门销烟的经过1895年,清政府为了抵御列强进攻,规定对烟草进口实施专卖制度,即只允许国家官办烟草店销售烟草,而且标价很高。
当时的我国人民生活困苦,多数人买不起官办烟草,这就使得私人开办的烟草店生意兴隆。
而在虎门水道的周围水域,我国人民还在进行走私贸易,进口廉价烟草来满足人民裙众的需求。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烟草的专卖而派兵到虎门清剿私贩,这就是虎门销烟的由来。
3. 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事件是我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压迫的一次伟大行动,反映了当时我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强烈愿望。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成为了当时我国反侵略运动的掀起的标志之一。
虎门销烟的由来和经过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激励了更多人投入到反抗列强侵略的战斗之中,也成为了我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4. 结语虎门销烟事件的背后,是我国人民对民族利益的坚守和捍卫,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件事件也为后来我国人民的抵抗运动埋下了伏笔,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回顾虎门销烟事件,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应该向那些为民族利益捍卫的前辈们致以敬意。
5. 虎门销烟的影响虎门销烟事件在当时的我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仅在虎门一带掀起了裙众性的抗议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激发了对于列强侵略的愤慨和反抗情绪。
许多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纷纷加入到了反侵略的斗争中,虎门销烟事件成为了当时我国民族主义的一面旗帜。
虎门销烟故事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841年,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向中国发起了入侵。
而虎门销烟事件的发生,则是中国人民对侵略者进行坚决反抗的历史见证。
虎门销烟的背景,是英国侵略者向中国输出大量鸦片,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健康。
面对这一情况,广东总督林则徐毅然下令在虎门海域设立了一道禁烟线,并颁布了《禁烟令》,以此来限制鸦片的输出。
这一举措,被称为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林则徐的一番豪言壮语,“为国家除害,无论生死,当以报效国家!”这句话,成为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进行坚决反抗的精神支柱。
在林则徐的领导下,广东人民积极响应,纷纷参与到禁烟斗争中来。
他们不仅自觉抵制鸦片,还积极参与了销毁鸦片的行动。
在这场销烟斗争中,广东人民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的英勇气概。
虎门销烟的故事,最终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告终。
在广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虎门销烟的目标得以实现,鸦片贸易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这不仅是一场反对鸦片贸易的斗争,更是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进行抵抗的一次伟大实践。
虎门销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座精神丰碑,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虎门销烟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其次,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最后,它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虎门销烟的故事,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虎门销烟的故事,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虎门销烟的时间是哪一年
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的6月份,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对鸦片进行集中销毁,虎门销烟历时23天,从6月3日开始至6月25日结束。
扩展资料
虎门销烟的发生背景
1、国际上:大英帝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急需打开新的海外市场进行商品的倾销与廉价原料、劳动力的'掠夺,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入侵无法满足列强强大的欲望。
2、国内:鸦片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鸦片蚕食国民健康与意志,与此同时大量财富外流。
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虎门销烟对当时鸦片的泛滥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禁烟运动使得部分中国人的爱国意识被唤醒,许多有志之士开始将目光放的长远。
虎门销烟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化加速进行的标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为英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提供了借口。
虎门销烟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列强强制对中国进行贸易,并强制中国开放多个港口。
中国政府无奈之下,在当时的广东省虎门镇宣布了对外禁烟政策,以抵制外国贸易。
这一政策导致外国商人的大量抗议和国内贩卖烟草的黑市活动。
本文将探讨虎门销烟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背景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政府在19世纪末期的贸易上已经被列强从各个方面打压,直到颁布《辛丑条约》引起了中国人对外来压迫的猛烈反弹。
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为了打击西方对中国的侵占,出台了虎门禁烟的政策。
二、虎门禁烟的影响虎门禁烟政策对中国和外国商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开创中国现代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政府自力更生的一个标志。
而对于外国商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中国进行无限制的烟草贸易,被迫寻找其他贸易路线。
三、现实意义虎门禁烟带来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
首先,在这个事件中,中国政府表明了自己坚持自力更生的态度,这对于古老的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虎门禁烟是中国现代经济起点的标志,这是中国打破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里程碑。
最后,虎门禁烟危机的解决,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了希望,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开始朝着独立、自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虎门销烟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带给中国政府和外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此次事件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反应。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需要回顾这段历史,汲取它的经验教训,同时着重于自力更生和国家独立的发展道路。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笔记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鸦片走私: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虎门销烟:
1.背景: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2.过程: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3.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
略的坚强意志。
二、中英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过程:
1.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
2.1841年初,英国占领香港岛。
3.1842年8月,英舰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结果和影响: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过程: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结果:清政府失去了东北和西北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四、三元里抗英斗争
背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广州,广州附近人民奋起抗英。
过程: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在牛栏冈附近打败英军。
八年级历史虎门销烟知识点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发生在1840年的太平天国战争期间。
以下是关于虎门销烟的一些知识点:1. 虎门销烟的背景: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40年,英国人在香港设立了一个鸦片制造工厂,将大量鸦片走私到中国。
2. 虎门销烟的发生:清朝官府得知英国人在香港制造鸦片并走私到中国后,派遣福建巡抚林则徐前往虎门查禁鸦片。
林则徐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查禁了鸦片,并在虎门海峡设立了销烟所,以追查和扣押走私鸦片的船只。
3. 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反对鸦片的行动,标志着中国反对鸦片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虎门销烟并没有完全消除鸦片问题,但是它对于中国人民抵制鸦片、保卫国家主权的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虎门销烟的影响:虎门销烟引起了英国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中国政府的行动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英国舰队于1841年对中国进行了武力攻击,从而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也使得中国政府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进一步加强了对外交往的警惕。
5. 虎门销烟的启示:虎门销烟告诉我们,只有坚决抵制外来的毒品和不法行为,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同时,虎门销烟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保持警惕,防范外部势力对国家利益的侵害。
6. 虎门销烟的教训:虎门销烟发生时,清朝政府在鸦片问题上的应对措施不够果断和坚决,导致了后来的战争和不利局面。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在面对外来侵犯时,政府应该采取及时、果断的行动,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7. 虎门销烟的启示:虎门销烟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意识,坚决抵制毒品和不法行为的侵害。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保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8. 虎门销烟的纪念:为了纪念虎门销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国政府于1997年在广东省珠海市虎门设立了虎门销烟纪念馆。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虎门销烟八年级历史知识点: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民族抗争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历史节点。
本文将就此事件展开详细阐述。
一、背景19世纪80年代,中国遭受列强的霸凌,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劣势逐渐显露。
而清政府长期主张“闭关自守”,自我封闭,对外开放十分保守,给列强在中国的掠夺和侵略留下了巨大空间。
二、虎门销烟事件虎门口是珠江水道的重要咽喉,也是中国南方出口商品的主要通道。
当时,外国大商家为了追求效益,对中国的商品进行了全面包圆,烟条便是其中之一。
而华南烟叶的质量优良,价格也便宜得惊人,因此成为外商趋之若鹜的商品。
但是中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地的烟农,对烟叶的出口进行了限制,并设关征收税款。
这激怒了英国政府和其他列强政府,他们认为中国的闭关自守和补贴烟叶生产是禁止贸易的政策。
1884年10月,在英国舰队的压力下,清朝政府取消了华南烟叶的出口税,这样英国商人便可合法从中国大量进口玉溪烟。
但是,当局对于中国的烟叶产业遭受一次重大打击,生产业被迫妥协,大批烟农生计被摧毁。
广大民众对于这一情况深感失望和愤怒,各地的反侵略情绪愈加激烈。
三、影响虎门销烟事件是引爆中国反侵略情绪的一根导火索,为中国反抗帝国主义、走向独立奋斗的潮流提供了强大动力。
华南先后爆发了两次烟战,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已经觉醒。
这一事件也为中国制定自主外交政策,争取民族尊严树立了鲜明标志。
四、结论虎门销烟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抗争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节点。
这一事件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反侵略斗争的动力,为未来民族复兴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力量。
首先讲一下国内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中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
中国国内形势概括为一下几点:
1、经济落后。
此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
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
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
有土地。
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政治腐败。
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
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
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
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
3、军备废弛。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思想文化界沉闷。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举制度。
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学即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
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
5、对外闭关自守。
清王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对本国进行海上侵略,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无异于作茧自缚,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
再说一下国外背景:
与此同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
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资产阶级出于其掠夺本性,遂用鸦片来冲击中国的贸易市场,获取一本万利的不义之财。
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
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
除了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外,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片,俄国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使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
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由鸦片大量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已开始扰乱清王朝的国库和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对虎门销烟的评价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鸦片泛滥将使“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纳之银(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
对林则徐的评价
林则徐还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当中华大地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时,他已看到了洋人的坚船利炮,他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世界。
也为了更多地了解世界,55岁的林则徐开始学习英语,还编写了《四洲志》,他的好友魏源的《海国图志》,也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林则徐的文化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用八个字总结了对林则徐的评价就是:"爱国,民本,经世,开放"。
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查阅并复制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外国人士对林则徐的评价。
包令的文章中说林则徐是"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
"在中国,可以说林则徐是该国人民的缩影--那个庞大帝国的舆论,集中表现在这个人身上。
他是中国一位理想的爱国志士。
他是圣人,而且是万圣之圣。
他把自己的智慧同传统的智慧结合了起来。
"包令说林则徐是"中国爱国志士的骄傲",说他"太伟大了,不会被人遗忘"。
苟利国家生死以
2004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深情地说道:―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
温家宝总理默念的这两句诗,是林则徐1842年9月被清政府革职查办充军发配新疆伊犁,自西安启程时留别家人的。
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用生命去换取,决不会因灾祸而避开!它折射出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境界。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毛澤東曾語[103]:「我們的民主革命,從林則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
166年前的一个夏天,准确地说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从英美烟贩手中收缴来的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为2376254斤的鸦片。
虎门销烟直至6月25日才结束,历时23天。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壮举。
一个半世纪后的1987年6月,联合国正式将―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 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
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