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青花装饰艺术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17
艺术赏析——《青花瓷》教案解析。
一、艺术背景青花瓷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经过明、清两个朝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瓷器品种之一。
其特点在于采用青花彩绘,在白瓷器上勾画出线条,填涂入色。
青花瓷的绘画主题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造型多样,艺术表现力强。
二、艺术分析1.艺术风格:民俗经典《青花瓷》以富有民俗色彩的线条勾勒描绘,再加以清透明亮的青花色彩填涂,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富含神秘感的美丽形象。
另外,多用自然主题,如花卉、鸟兽、山水等绘制,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情感体现,也成为该艺术形式的显著特征。
2.艺术结构:组合美感《青花瓷》的艺术形式多与器皿结合,除了具备艺术性的陶瓷材质之外,其造型也被设计为一个优美的整体,内外相得益彰,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美妙的组合美感。
3.艺术表现力:排列空间的美《青花瓷》的绘画主题丰富多彩,每一件作品都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
它们呈现出的空间感强烈地令人联想到排列美,使人不仅在艺术领域,还在排列、布局等方面获得一种趣味和美感。
三、教案分析1.任务目标本教案的任务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透彻掌握《青花瓷》这种艺术形式,了解其历史、风格、结构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而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在于梳理《青花瓷》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基础,通过分析具体艺术品,展开有关主题、线条、颜色等方面的阐述。
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把握其表现力和艺术灵魂。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多媒体学习、师生互动、课堂讲解、分组讨论等,其中课堂讲解需要更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课堂结束后,我们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引导他们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从自身创作角度,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四、教学反思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它不仅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更是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在面对一种艺术形式时,我们应该具备更加开阔而深刻的视野和思维,从学科知识体系、创作原则、艺术追求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和研究。
试论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纹样特点摘要:元青花瓷,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
关键词:青花瓷;纹饰元青花画面满,纹饰密,几乎不留空白。
纹饰的装饰层次通常为四到八层,多的达九层以上,给人以花纹繁缛、图案精细、画面富丽而又庄严大气的感觉。
其手法是主要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彩。
但画面并无平淡之感,却有深浅变化之觉。
常用装饰纹饰,有人物故事、园景、莲池鸳鸯、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动物、花卉、吉祥神物等主题图像,海涛、莲瓣、蕉叶、回纹、菱形纹等边饰图案,十分丰富,多姿多彩。
总的说,其画风、绘画和图案都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笔意施绘,线条流畅生动,富有中国书画风韵。
元青花几种纹饰的主要特征:边饰:主要有回纹边饰、莲瓣纹边饰和海涛纹边饰几种。
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接的单体回纹组成,有规矩方形和变形回纹几种。
莲瓣纹边饰,有的绘一组,一般在器物的下部,如元青花缠枝牡丹纹鱼耳大罐、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均是颈部有一组仰形莲瓣纹。
有的画两组,一组在器物上部.一组在下部,两组构成上下相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莲瓣一般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海涛纹边饰,海涛汹涌奇兀,细微中显雄奇壮观。
1、花叶。
大花大叶是元青花的重要装饰特征。
在绘画上,花朵不填满色,而叶为满色,花朵外部绘有明显的空白线。
“缠枝莲的叶形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牡丹花叶的叶尖部位多作扭转表现,十分写实。
蕉叶纹,蕉叶的主脉以浓笔粗线条表示,呈中于实心,蕉叶大多作分开状,叶与叶间留有空隙:也有个别的蕉叶相并拢,或叶与叶有重叠。
2、山石、植物。
元青花瓷的高大器物,特别是大罐、大瓶,在人物故事题材中,背景多有竹、石、树水或园嚣。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及色彩体系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色彩体系。
下面将分别从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和色彩体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1. 线条流畅:青花瓷的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舒展和柔和的感觉。
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都能够通过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具有生动感的形象。
2. 构图严谨:青花瓷的构图严谨有序,注重整体平衡和谐。
在一方瓷器上,艺术家能够将繁复的图案布局得井然有序,使人感觉舒适而不乱。
3. 神秘浪漫:青花瓷的神秘浪漫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青花瓷采用的是钴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的氧化反应,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
这种蓝色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和想象。
4. 民族文化的表达: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青花瓷上的图案往往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如中国传统建筑、神话传说、花鸟虫鱼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花瓷的色彩体系:青花瓷的色彩体系以蓝色为主,贯穿于整个瓷器的装饰中。
蓝色是青花瓷的主色调,但蓝色的深浅和纯度却有很大的变化,使得青花瓷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
1. 深蓝色:深蓝色是青花瓷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
深蓝色给人一种沉稳、高贵的感觉,透露出一种威严和庄重的气息。
2. 浅蓝色:浅蓝色是青花瓷中的另一种常见颜色,给人以轻盈、清新的感觉。
浅蓝色的青花瓷通常给人一种柔和而宁静的氛围,使人感到宁静与舒适。
3. 紫蓝色:紫蓝色是青花瓷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颜色,给人以神秘、浪漫的感觉。
紫蓝色青花瓷往往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充满魅力的气质,令人为之倾倒。
总的来说,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丰富多样的色彩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
线条流畅、构图严谨、神秘浪漫以及民族文化的表达是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所在。
而深蓝色、浅蓝色和紫蓝色则构成了青花瓷丰富多彩的色彩体系。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论陶瓷青花装饰艺术风格(一)[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9-04-08 09:51:35 | 作者:陈烈汉 | 浏览:2619次 ]目录一.风格与青花1.风格2.青花装饰二.时代与风格1.唐代2.元代3.明代4.清代三.工艺、材料与风格1.材料2.技巧:一笔点划(写意法)勾线分水(工笔法)3.色彩4.釉质四.形象特征与风格1.求“简”、求“变”2.求“平”3.求“感情”4.求“气韵”5.寓形寄意6.写形传神五.形象结构与风格1.单独形象构成:适合形象构成自由形象构成2.二方连续形象构成六.形象布局与风格1.主次分明2.疏密得体3.轻重适宜4.大小合度5.层次井然七.风格与创新1.创新2.创新与继承3.如何创新八.结束语论陶瓷青花装饰艺术风格一. 风格与青花“风格”作为一种美学概念,这里是指青花装饰艺术的特征。
风格的形成是其艺术成熟的标志。
“青花装饰”作为陶瓷釉下彩绘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发色稳定的钴矿为彩料,在坯体上进行彩绘后,罩以透明青白釉,入窑用还原焰烧成。
温度约1300度至1320度。
烧后的纹样和青白釉协调融洽呈现幽靓明快而又沉静的青蓝色。
青花装饰艺术历史悠久。
出土实物表明,青花装饰创始于唐代,形成于元代后期,繁荣昌盛于明代,衰于清代雍正以后。
历经了近千年的发展史,即装饰艺术风格更新、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青花装饰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的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材料进步、文化艺术的演进、时代风俗的变迁、审美情趣的嬗变,在青花装饰艺术风格中反映得十分突出。
本文试图对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及其形成这种风格的各种条件和青花装饰艺术的创新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探讨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的青花装饰艺术风格时,不能停留在孤立地考察青花装饰艺术本身,而应该把它置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提示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同时,又能折射出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独特道路。
二. 时代与风格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风格。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
就内容而言,不同的时代,装饰题材不同,寄情喻意互异。
就形成和审美情趣而言,不同的时代、形式和审美情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1、唐代:扬州发现的唐代青花瓷器,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最早的青花瓷器,对当时的陶瓷装饰是一项划时代的革新,为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元、明、清、青花瓷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元代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尚处于草创阶段,色彩不纯,产品的花面颜色偏蓝灰,工艺技术不稳定,覆盖青花色料的是影青釉,而不是元代晚期那种透明釉。
2、元代:元代是青花装饰艺术风格初步形成的阶段。
元代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它自身产生的土壤。
元代蒙古皇帝在统一中国后:“一切仪文制度,遵守汉法。
”在这种情况下,青花装饰艺术沿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身内在规律发展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统治者对陶瓷生产十分重视,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为陶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并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
元代青花装饰艺术,不但继承了前代陶瓷本身的艺术精华,而且直接吸取其它艺术的营养,并有所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
在装饰内容上,继承了唐宋现实主义,注重从自然界选取素材,而且其视野比宋代更为开阔,新增了很多宋代没有的植物、动物、人物题材。
在表现技法、画风上继承了宋、元磁州窑釉下黑彩粗犷、豪放的风韵,和宋、元吉州窑釉下褐彩严谨、秀致的风采。
在表现客观事物的神韵风貌方面,显得比唐宋瓷器更加鞭辟入里。
牡丹是唐宋以来特别是宋代瓷器上面盛行的文饰,但是唐宋瓷器上面的牡丹大都只是正视和侧视两种形态。
而元代青花上面的牡丹却千姿百态,即使在同一种器皿上所饰牡丹也是婀娜多姿,各呈异采。
青花牡丹双耳壶,所饰牡丹俯仰、向背、聚散、飘逸各尽其致,或绿叶拥族或孤花独放、或挂于技头低首不语、或嫩枝托护、昂然直上、或侧转反顾羞羞答答、或妖娆端庄大大方方,这种迷人的媚态就如进入一处万紫千红的牡丹园而目不暇接。
元代青花装饰艺术,不仅继承了唐宋装饰艺术精髓,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
它既不同于唐代艺术那种雍容富贵之态,又有别于宋代艺术的精巧秀丽之姿,融两者于一体,形成一种雄壮浑厚而又妩媚雅致的神韵。
这种风采的形成,依靠构图丰满、而多变来取得。
元青花装饰大多层次多、纹样繁缛,从器口到器足达八、九个层次,满饰各种花纹。
“元代青花轮花大盘”,自盘心至盘边依次为七层;适形牡丹、莲花轮盘纹、缠枝菊、云圈地纹、云纹、缠枝莲纹、海水波涛,几乎整个盘面全为青花纹饰所覆盖,然而却不给人以拥塞之感,相反,倒显露出壮美之神韵。
做到层次清楚,主体突出,繁而不乱。
元代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代风行的审美情趣有关。
恽格《南田画跋》谈到元代艺术特色时写道:“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花飞、揣摸不得,更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
王时敏《画卢画跋》谈到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艺术格调,也持同样的看法:“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堵塞而景愈廓。
”元代青花瓷器浑厚而雅丽的艺术格调与元代这种审美崇尚相合拍。
元代青花装饰艺术虽然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土壤之中,但是,它同其它艺术一样,善于吸取和融汇外来有益文化的营养。
从元青花的装饰风格看,那种层次多、密而不乱、空间极为狭窄的构图方法和装饰风格,也具有伊斯兰图案装饰的浓厚特色。
例如在盘子上采用同心圆环进行层次装饰,就是典型的伊斯兰式的。
元青花瓷器画面上的垂云纹和变形的莲瓣纹内常饰的“八吉祥”,是蒙藏喇嘛教文化的产物。
3、明代:明代青花装饰艺术,吸取了明代以前和明代当时的各种工艺美术和绘画的营养。
既博采众长、取精用宏,又保持了青花装饰艺术的特色,所以才能够蔚为一代大观,创造了明代青花装饰艺术的新风格。
明代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它自身产生的土壤。
统治者对手工业采用“轮班匠”和“住座匠”制度,设立御窑厂,集中优秀工匠、不计工本、不惜人力烧制精美青花瓷器。
青花装饰艺术取得高度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嘉靖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朝庭征瓷数量激增,“官搭民烧”制度推行。
从客观上促进了整个官、民陶瓷生产的发展,青花装饰艺术才真正进入到风格的成熟时期——艺术家终于找到一种表达自己主观感受、情绪和充分表现材料特性及装饰与造型相统一的独特方式。
通过这一方式,把客观内容经过主观的过滤、升华,以一种比较完善而和谐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为观众所理解、所欣赏。
既不是对其它艺术风格的模仿,也不是那种对既定程式千篇一律的重复。
这种方式,自然而不做作。
生动而不僵化,比较稳定但又不断发展。
而且唯有青花艺术品所独具。
艺术风格形成后,并不意味着艺术家探索的结束。
需要进一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展现、发展和完善它。
明代青花装饰艺术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
装饰内容是从生活中来的,画的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各种人物、风景、花卉图案都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
运用文字图案作装饰、也巧妙地运用各种花木把它装饰起来,做到自然贴切、调谐一致。
同时,这种吉语文字的内容也反映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描写神仙龙凤等奇幻的题材,也是把一些生活现象加以想象化后构成的。
技巧上,用线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笔触意致带着奔放豪爽的感情,画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
大体上相当规整的图案,整齐中有变化,用笔非常活泼。
描写静止的事物也具有一种流动的美。
形式上变化多样。
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凝炼浑成、泼辣刚劲、繁缛细密、流利潇洒、柔媚婉约。
若仔细区别,明初洪武时期开始改变了元代花纹满、层次多的风格,倾向多留白边,图案简练。
永乐、宣德时期,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图案花样豪放优美、布局疏朗。
花鸟、人物一类的文人画作品普遍启用。
出现了异国情调的体裁,回文、梵文装饰盛行。
成化、弘治、至正德前期图案装饰上一反故态,纤细秀丽、别具一格。
疏简轻柔的花鸟、婴戏,受宗教影响的图案大量使用。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图案趋于多样化,道教色彩的八仙、云鹤一类题材广泛出现。
晚明清初用笔率意洒脱、构图形式多用写意,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意山水、花鸟独步一时。
明代青花装饰艺术的发展和其它艺术一样,不是凭空产生或孤立存在的,它博采众长,善于吸取和融会其它艺术的营养。
历史故事、仙道人物,是从民间绘画如磁州窑系统的人物装饰画启迪得来的。
山水画、花鸟画吸取了院体画的优点,还保持青花装饰的本色,画风活泼自然。
青花装饰人物,特别是“诗意”的题材吸取了版画特点,画风简炼、用笔疏落、意象寥阔、格调高雅。
特别表现在用线的美。
4、清代:清代青花装饰艺术以康熙为代表。
(清《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青花装饰题材极其丰富,民间喜闻乐见的演义小说、戏曲故事、长篇诗文比比皆是。
受当时木板年画的影响,画面宏大,图案形式的装饰越来越少,通景式国画装饰形式越来越多。
总的风格,用笔拘谨工整,花纹繁缛,意境凡俗,讲究吉祥。
三.工艺、材料与风格材料决定风格的特征,影响风格的形成和基本面貌。
独特的工艺表现手法又是创立风格的必要条件。
青花装饰艺术是和工艺、材料、科学紧密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工艺、材料是构成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物质条件。
自古以来,在青花装饰艺术中就把注意和运用材料的性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所谓“工以理材为难”。
“理材”就是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不同的装饰材料,由于材料的性能不同,因而需要不同的理材过程,以体现独特风格。
我国最早的工艺著作《考工记》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观点。
1、材料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受材料的限制,与材料的发展变化足迹同步。
青花装饰是以钴矿为色料,色料来源不一,成份不同,对一朝一代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元代青花装饰使用波斯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进口料色泽青蓝浓重,多凝聚不散,出现绘画时留下的运笔痕迹。
料厚处出现深青色的或近黑色的斑点,它沉入釉中,微下凹,不是浮出釉面的“料刺”。
这种深青色的自然分布的斑点,犹如中国画中的焦墨,不但可丰富青花中的浓淡层次,而且色泽更鲜明,画面更清新明快。
国产料呈色青蓝偏灰,并且没有青色斑点。
色彩比较沉静,画面浓淡变化不大。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装饰采用从南洋进口的“苏麻离青”色料。
青花画面呈色非常美丽,明亮而浓艳,接近纯色的群青。
青色晕散在瓷釉中间,有一种清澄莹澈的感觉,像画在宣纸上的墨晕一样,点染描绘,全部可以烘托出画面的优美,一种幽静秀雅的风格。
具备了崇高纯洁的情致,为青花艺术开辟了新天地。
到了成化时期,“苏麻离青”色料中断,改用“平等青”。
呈色比较淡雅轻柔,艺术家因料施技,形成笔线细挺,装饰秀俏的淡雅风格。
嘉靖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回青”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