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第十九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551.50 KB
- 文档页数:29
执业中药师辅导精华——中药药剂学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第一节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生物药剂学是通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客观评价制剂的剂型选择、处方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1)生物因素研究用药对象的种族差异、性别差异、遗传差异、生理及病理条件的差异等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进而引起的药物生物效应的变化。
(2)药物剂型因素研究与药物的剂型有关的药物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制剂工艺过程等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进而引起的药物生物效应的变化。
二、药物动力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1.药物动力学的含义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2.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②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解析方法;③探讨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④探讨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⑤研究药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已应用于指导药物的结构改造,开发新药;探讨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研发与评价新的药物剂型和给药系统;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和治疗药物监测。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吸收以后在体内所发生的过程称为药物的配置;代谢和排泄过程又称为药物的消除。
如果机体的生物因素或药物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体内的任一过程均会影响药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中药药剂学教研室编写2006年12月实验一片剂溶出度试验 (4)实验二尿药法测定水杨酸钠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7)实验三扑热息痛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0)实验四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13实验五氨茶碱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15)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须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印证、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
为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验中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 •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与时间。
要明确每个处方中药物与辅料的用途。
2 •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持实验肃静,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物品带离实验室。
3 •重视药剂卫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白工作服。
先将工作台面擦洗干净再开始做实验。
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台面、地面的整洁,各种废弃物应投入指定位置,不能随手乱丢,更不能弃入水槽内。
完成实验后,应将容器、仪器清洁,摆放整齐,台面擦净,经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
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清扫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4.细心操作、勤于思考称量药品、试剂时,要在称量前(拿取时)、称量时和称量后(放回时)进行三次核对。
称量完毕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对剧毒药品更要仔细核对名称与剂量,并准确称取。
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好实验条件,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以保证成品质量。
实验成品应标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并交教师验收。
实验中遇到问题应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他人。
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整洁、细致、严谨、冷静、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实验风格。
5 •正确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使用仪器时要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不熟悉操作方法时,应在教师指导下使用。
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0-2分)生物药剂学:通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遗传差异,生理及病理条件的差异。
药物剂型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制剂工艺过程。
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研究内容:①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②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解析方法;③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④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⑤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药物的体内过程:几个基本概念: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配置:分布、代谢、排泄。
消除:代谢、排泄。
1.吸收(非血管内给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其影响因素(口服给药):1)生理因素:①胃肠液成分性质:胃液--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肠液--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②胃排空速率:慢--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的吸收。
快--有利于多数药物吸收。
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体位、药物性质。
③其他:消化道吸收部位血液或淋巴循环的途径及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及食物等。
2)药物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脂溶性大、未解离型药物易吸收。
②药物的溶出速度:减小药物粒径、采用药物的亚稳定型晶型、制成盐类、制成固体分散体--加快溶出,促进吸收。
3)剂型因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吸收。
剂型。
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显效快慢: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 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吸收: 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 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透过细胞膜向机体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是指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 受体液环境、肠道菌丛体内酶系统等的作用导致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 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各包括哪些方面?剂型因素: 剂型种类、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制剂处方、配伍药物在处方及体内的相互作用, 以及制备工艺、贮存条件和给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 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及遗传因素等。
3.简述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 请举例说明。
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艺、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第二章 4."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正确吗?请分析原因。
第三章不正确。
因为随着生物药剂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药物在一定中所产生的效应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外, 还受到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 甚至在某种情况下, 这种影响对药物疗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不正确。
第四章药物的吸收1.名词解释胃空速率: 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多晶型: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 由于结晶条件不同, 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 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晶。
溶出速度: 是指固体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在特定的溶解介质中的溶解速度和程度。
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第一节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生物因素 2.药物剂型因素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2.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解析方法;3.探讨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4.探讨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5.研究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一、影响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2)胃排空速率(3)消化道吸收部位血液或淋巴循环的途径及其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及食物等。
2.药物因素(1)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2)药物的溶出速度3.剂型因素(1)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2)剂型:通常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显效快慢的顺序为:静脉 >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快慢的顺序是:溶液剂 >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3)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二、影响分布的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2.血液循环和血管透过性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4.血脑屏障与血胎屏障三、影响代谢的因素1.给药途径2.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3.生理因素四、影响排泄的因素1.肾排泄: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竞争性结合等可影响药物的肾排泄。
肾小管的重吸收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密切相关。
肾小管分泌与载体有关。
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影响药物的肾小管分泌。
2.胆汁排泄3.其他途径排泄第三节药物动力学基本知识一、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1.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的三种类型:(1)一级速度过程:系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一级速度过程或称一级动力学过程。
通常药物在常用剂量时,其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多为或近似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名词解释: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又叫生物转化。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Dn::溶出数。
Do:计量数。
An:吸收数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肝肠循环: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
单位为min-1或h-1。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液中开始出现药物的那段时间。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解离状态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崩解(disintegration)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V = X/C (单位:L 或L/kg)●表观分布容积V: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表示该药物的分布特性,对于某一具体药物,V通常是定值。
●波动百分数: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的百分比。
●波动度(DF):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用DF表示。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某些药物因肝肠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被称为双峰现象。
●代谢又称生物转化,是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代谢产物通常极性●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向全身组织器官分布,并迅速达到分布动态平衡●二阶矩:平均滞留时间的方差(VRT)表示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的变异程度。
●非线性速度过程:当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过程不具有上述特征,其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时,其速度过程被称为非线性速度过程。
●负荷剂量:在滴注开始时,需要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或接近C ss的95%或99%,继之以静脉滴注来维持改浓度。
●肝首过作用: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这种作用称为“肝首过作用”或“肝首过效应”。
●隔室模型又称房室模型,是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解离度通常脂溶性较大未解离型分子容易通过类脂膜,而解离后的离子型不易透过,难以吸收。
●绝对生物利用度(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通常认为静脉给药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一、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研究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生物药剂学系指通过对药物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研究,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2.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1)探讨生物因素与药物制剂疗效之间的关系(2)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物制剂疗效之间的关系即探讨药物的剂型因素,如药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的改变、处方中所用赋形剂和附加剂的性质与用量、药物的剂型和给药方法、制备工艺过程和操作条件等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二、药物药动学的含义、研究内容1.药物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2.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2)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解析法3)探讨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效之间的关系4)探讨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5)研究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三、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为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
代谢和排泄过程又总称为消除过程。
(一)吸收除血管内给药外,药物应用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通过生物膜以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胞饮或吞噬等方式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不同剂型与给药方法可能有不同的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部位主要有胃、小肠、直肠、肺泡、皮肤、鼻粘膜和角膜等,其中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影响药物口服给药吸收的主要因素如下:1.生理因素(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2)胃排空速率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有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身体位置以及部分药物等。
(3)其他消化道上皮细胞部位循环系统的循环途径及其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以及食物等。
2.药物因素(1)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且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分值:0-2分考试大纲——10大考点(多配伍)本章将回顾一些综合性的考点,请同学们注意!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生物药剂学及其研究内容2. 药物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一、生物药剂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1.含义:通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客观评价制剂的剂型选择、处方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以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研究内容二、药物动力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1.含义: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2.研究内容①研究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②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解析方法;③探讨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④探讨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⑤研究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学习要点: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几个基本概念: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配置:分布、代谢、排泄消除:代谢、排泄一、吸收(非血管内给药)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影响因素(口服给药):1.生理因素(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液——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肠液——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背记技巧★酸酸碱碱促吸收(2)胃排空速率慢——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的吸收快——有利于多数药物吸收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体位、药物性质(3)其他消化道吸收部位血液或淋巴循环的途径及其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及食物等。
2.药物因素(1)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脂溶性大、未解离型药物易吸收!!——酸酸碱碱促吸收(2)药物的溶出速度3.剂型因素药物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不同给药途径吸收显效快慢: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给药吸收显效快慢: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考点回顾★——剂型选择的4条基本原则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二、根据药物性质三、根据“用、产、带、运、贮”五方便的要求四、根据方药不同剂型的生物有效性参数和生产条件要求☆★考点回顾★——四大非胃肠道吸收剂型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滴眼剂影响因素:①每次滴眼的滴数或滴药次数②药物的外周血管消除可能影响药效,亦可能引起全身性副作用③眼用溶液的pH及药物的pK a④刺激性⑤表面张力⑥黏度经皮给药制剂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1)皮肤条件①应用部位②皮肤的病变③皮肤的温度与湿度④皮肤的清洁(2)药物性质(3)基质的组成与性质①基质的组成、类型和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穿透和吸收。
②基质的pH影响弱酸性与弱碱性药物的穿透与吸收③附加剂④增加皮肤的水合作用的基质,也能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4)其他因素直肠给药栓剂吸收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2)药物因素脂溶性、非解离型的药物易吸收。
(3)基质因素水溶性药物分散在油脂性基质中,释放吸收较快。
表面活性剂能增加药物的亲水性,能加速药物向分泌液中转移,有助于药物的释放。
吸入气雾剂、喷雾剂吸入气雾剂、喷雾剂给药时,药物以雾状吸入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适宜粒径的雾滴在肺泡部位有较好的分布和沉积,为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影响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及分子大小。
吸入给药时的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与药物的分子大小成反比;②吸入气雾剂和喷雾剂的雾滴(粒)粒径大小。
雾滴(粒)的大小影响其在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沉积,吸入气雾剂雾滴(粒)的粒径应在10μm以下,其中大多数应在5μm以下。
雾滴过粗——药物易沉着在口腔、咽部及呼吸器官的各部位粒子过小——雾滴(粒)易到达肺泡部位但沉积减少,反而影响吸收二、分布分布:药物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三、代谢影响因素:首过效应:某些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可能在吸收部位和肝脏代谢,或经胆汁排泄使进人体循环的原形药物减少的现象。
复习小贴士:合并用药可结合中药综合第十章“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进行复习。
四、排泄排泄: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第三节药物动力学基本知识学习要点:1.隔室模型、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体内总清除率2.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3. 5组公式:单室模型单(多)剂量静注、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计算公式一、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1.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转运:吸收、分布、排泄(1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2)零级速度过程(零级动力学过程):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的给药速度、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度(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Michaelis-Menten型速度过程、米氏动力学过程):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时的速度过程。
二、药物动力学常用参数1.速率常数(K)——消除速度单位:时间的倒数,如小时-1( h-1)或天-1;2.生物半衰期(t1/2)半衰期:药物体外降解50%所需要的时间生物半衰期:药物体内消除50%所需要的时间3.表观分布容积(V)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式中,V—表观分布容积,X—体内药物量,C—血药浓度。
单位:L或L/kg意义:药物按血药浓度在体内均匀分布时所需体液的容积,没有直接的生理意义,其大小反映了药物的分布特性。
水溶性、极性大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4.体内总清除率(TBCl、Cl)从机体或器官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
配伍选择题:A.生物半衰期B.体内总清除率C.表观分布容积D.零级速度过程E.生物利用度1.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2.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为3.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称为4.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正确答案』A、C、E、D三、单室模型(5种给药模式,9个C-t公式)★背记技巧★单剂静注是基础,e变对数找lg静滴要找K0值,滴注速度别忘记血管外给药找F,吸收分数跑不了多剂量不用怕,公式麻烦不难记静注稳态2公式,间隔给药找τ值血管外也2公式,公式最长最好记(一)单剂量给药1.静脉注射——单剂静注是基础,e变对数找lg式中,C-时间t时的血药浓度;C0-初始血药浓度;K-一级消除速度常数2.静脉滴注——静滴要找K0值,滴注速度别忘记K0-滴注速度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C SS):在静脉滴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血药浓度上升,继而逐渐减慢,然后趋近于一个恒定水平,在这种状态下,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药物的输入速度。
3.血管外给药(口服、肌内、皮下)——血管外给药找F,吸收分数跑不了式中,X0-给药剂量;F-吸收分数(吸收量占给药剂量的分数);Xα-t 时间吸收部位的药量;Kα-—级吸收速度常数;X-体内药量;K-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二)多剂量给药——多剂量不用怕,公式麻烦不难记1.静脉注射——静注稳态2公式,间隔给药找τ值到达稳态时,上式变为τ:给药间隔时间多剂量给药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多数药物需要按照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时间间隔,多次给药才能达到预期的血药浓度,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
随着多次给药,体内药量不断增加,同时消除也相应加快,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2.血管外给药——血管外也2公式,公式最长最好记n次给药后:四、双室模型(了解)配伍选择题:1.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公式为2.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血药浓度公式为3.单室模型单剂量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公式为4.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公式为[答疑编号501230119201]『正确答案』B、A、D、C『答案解析』单剂静注是基础,e变对数找lg静滴要找K0值,滴注速度别忘记血管外给药找F,吸收分数跑不了多剂量不用怕,公式麻烦不难记静注稳态2公式,间隔给药找τ值血管外也2公式,公式最长最好记第四节药物制剂的生物有效性学习要点:1.生物利用度的计算及其评价指标2.需测定溶出度的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与常用参数3.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药物制剂的生物有效性通常可以用生物利用度和其体外-体内相关性试验等表示。
体外-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生物利用度1.含义: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与速度。
脚注T与R分别代表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iv代表静脉注射剂。
2.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指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药物被吸收的程度达峰时间:t max——吸收速度峰浓度:C max——治疗效果及毒性水平3.生物利用度的试验方法(自学)最佳选择题:制剂生物利用度常用的评价指标是A.C max、T max和lgCB.C max、T max和C ssC.C max、T max和V dD.C max、T max和KE.C max、T max和AUC『正确答案』E二、溶出度1.含义:在规定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2.需测定溶出度的药物☆3.溶出度的测定方法转篮法、浆法、循环法、崩解仪法4.溶出度常用参数①累积溶出最大量——Y∞:药物累积溶出的最大量, 100%或接近100%②出现累积溶出最大量的时间——t max③溶出50%的时间——t0.5或t50%④溶出某百分比的时间——t m:如t d表示溶出63.2%的时间⑤累积溶出百分比-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配伍选择题:A.V dB.K aC.Y∞D.AUCE.t d1.表示药物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符号是2.吸收速度常数3.表示药物溶出63.2%的时间『正确答案』D、B、E三、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①药物溶出50%的时间(t0.5)与峰浓度(C max)、达峰时间(t 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之间的相关性将t0.5-C max、t0.5-t max、t0.5-AUC分别进行成对数据回归分析,分别求得相关系数,判断有无相关性;②药物溶出百分数与药物吸收百分数的相关性计算药物溶出的百分数和药物吸收的百分数,将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处理,由相关系数判断有无相关性。
配伍选择题:A.生物利用度B.相对生物利用度C.绝对生物利用度D.溶出度E.生物半衰期1.药物体内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2.在规定溶剂中,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为3.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率,称为4.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与速度『正确答案』E、D、B、A『答案解析』式中,脚注T与R分别代表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iv代表静脉注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