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与清真范式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8
周邦彦《清真词》<清真词>(又名<片玉集>)关河令秋阴里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久?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侯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点黏地絮。
蝶恋花月皎惊鸟栖不定。
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点绛唇孤馆迢迢,暮天草露沾衣润.夜来秋近,月晕通风信.今日原头,黄叶飞成阵,知人闷,故来相趁,共结临岐恨.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香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沈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点绛唇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浣溪沙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长相思.舟中作好风浮,晚雨收,林叶阴阴映鷁舟,斜阳明倚楼.黯凝眸,忆旧游,艇子扁舟来莫愁,石城风浪秋.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绕佛阁·旅况暗尘四敛,楼观回出,高映孤馆。
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
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
北宋音乐家周邦彦,写下一首爱情词,情景乐三位一体,堪称婉约词天花板周邦彦是北宋著名的音乐家,他与宋徽宗、李师师之间的三角恋故事被后世津津乐道,至于事情的真实性,人们也不去计较了,或许只是吃瓜群众和文人雅士在茶余饭后杜撰出来的娱乐话题而已。
话说回来,真正让周邦彦青史留名的,不是他的花边绯闻,而是他的音乐才华和词作成就。
周邦彦是北宋婉约派词坛的杰出代表,在宋徽宗的时候,周邦彦曾主管国家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
周邦彦的词作在继承柳永长调慢词的创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婉约词的艺术形式,成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以至于连元代人编修的《宋史·文苑传》都说:“(周)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
”周邦彦其人其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钱塘(浙江杭州)人,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
周邦彦28岁时,写下《汴京赋》,获得宋神宗赏识,由太学生擢升为太学正,周邦彦是倾向于支持宋神宗的变法的,属于新党。
宋哲宗即位后,旧党重新执政,被贬谪的旧党官员纷纷回到朝廷,周邦彦遭到挤兑,离朝堂到庐州、荆州、溧水等地任职。
宋徽宗上台后,旧党官员又尽遭远贬,周邦彦重返朝廷,官到提举大晟府,相当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
顺便说一下北宋音乐机构大晟府,北宋崇宁年间,宋徽宗为了创制和发展新的雅乐,于崇宁初年设置专门机构讨论雅乐、翻新旧乐,大晟府由此产生,并在古代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名声。
大晟府是北宋正式的音乐机构之一,由大晟府创制的乐曲也被称为大晟乐。
崇宁四年,大晟府正式挂牌成立,大司乐是大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一职位相当于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
大晟府承担着为他国培训乐工的职能,并承担着为当时的其他音乐机构培训音乐人才的职能。
宣和二年,大晟府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大晟府虽然只有15年的历史,但它的出现对北宋音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晟府中有一批善于填词、精通音乐的艺术家,像大词人晁冲之、万俟咏、周邦彦、田为等著名词人相继加入大晟府,他们积极投身于宫廷音乐的词曲创作中,这些词人也被后世称为“大晟词人”。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简论周邦彦及其清真词摘要:周邦彦是大晟词人的杰出代表,兼备仕人、文人、乐师的多重身份,凭借他不同于前人的笔触和风格,形成独具一格的“清真词”。
从古到今,清真词一直以来颇受非议,褒贬不一,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对象。
关键词:周邦彦清真词争议周邦彦是北宋末代的著名词人,在《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1]中介绍周邦彦有一段话:周邦彦(19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
神宗元丰年初,游京师,献《卞都赋》万余言,号为太学正,出教授泸州(今安徽合肥),知溧水县令,还为国子主簿。
宋徽州时,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专事普制乐曲。
精通音律,能自制新腔,在词调审定方面做了一些精密的工作。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传有《片玉集》。
周邦彦在词坛上,历来颇受争议。
朱崇才说:“在整个宋代词坛中,周邦彦的经历比较奇特,在词坛中褒贬不一”[2]。
现将各家对周邦彦总结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李清照《词论》中未涉及周邦彦的各家论述:李清照的《词论》中有一个怪现象——北宋几乎所有名家都有涉及,但作为北宋词坛举足轻重的周邦彦却只字未提,甚至连暗示也没有。
这一现象引起许多猜测。
经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种观点:(一)、现存《词论》并非全文,有关周邦彦的文字或者已经脱落。
(二)、因所云观点正与周邦彦的词学实际“波澜莫二”,所以不需在批判性文章中提及。
(三)、周邦彦的政治倾向触及到李清照家事的敏感话题,故避其不谈。
二、对周邦彦词学地位持否定态度的各家论述:(一)、张炎在《词源》里对周邦彦有一段话,说:“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于音谱目间有未谐,可见其难矣。
”又云:“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裁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
”但是后边又有一句:“惜乎意趣却不高远”[3]。
(二)、郑蹇在评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此不过平常犽邪之词”[4]。
张端义后来还在《贵耳集》里说,这是在北宋名妓李师师家中所作的。
周邦彦姜夔之咏物词比较北宋晚期“婉约派”的一位代表作家、曾主管大晟府的周邦彦,在继承了柳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婉约词的艺术形式。
他作为大音乐家兼高级乐官,无论其独立创作抑在其领导下整理和创作出的歌曲,都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故其词字句较整饬,呈现为格律化的定型。
周氏制乐,或一曲之中多次转调,音律更为繁复了,这就必须处处留意字声,平上去入,阴阳轻重,各用其宜,不容相混。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谓,读周词,“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辘轳交往”。
诵读尚且如此,当时歌唱之悦耳可想而知。
周氏躬逢慢词盛行之时,遂刻意出奇,人为地制造曲折回环,或无垂不缩,或欲吐先吞,或虚实兑形,或时空错序,章法变化之能事至此已极。
与同时代的婉约高手秦观相比,大抵秦之笔轻灵,周之笔凝重;秦词纯正,周词老辣。
北宋婉约词人,周邦彦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贤,宜其词中千门万户,集婉约派之大成,开格律派之宗风。
陈廷焯:“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
自有词人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南宋格律派词人姜夔更是深受他的影响。
姜夔同样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挟着他的清雅之词步入南宋词坛,于辛派豪放词之外,别立一宗,其影响下及宋末乃至清初。
姜氏旁参“江西诗派”的生硬,得周之峭拔,力求琢句炼字,归于淳雅,不涉俗调,他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艺术性,确立了文人词的审美规范。
姜夔一生清贫,未入仕途。
他天生一副傲骨,从不趋炎势、随波逐流,其词作在同时代的江湖文人群体中秀然杰出,表现出一种清劲脱俗的格调。
王国维评价姜夔:“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出白石”。
就技法而言,姜词多用虚字提唱,故结体清空,层次的演绎和转换较为显豁,筋骨全在明处,就风格而论,姜词似疏梗白荷,幽香冷艳。
“清空骚雅”是其词的最大特色,其词境被后人号为“幽韵冷香”。
咏物词,晚唐五代即已有之,至北宋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人步入词坛,咏物词声势稍张,但就当时词坛大势观之,咏物词所占比重实微不足道。
关于清真居士周邦彦的介绍关于清真居士周邦彦的介绍作为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的周邦彦,他所在的那个时候正是北宋时期。
他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钱塘人也就是如今浙江杭州人。
他在朝曾担任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多个官职。
在早期的他,虽然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他的仕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官位从知府一直到宋徽宗设立的大晟府的“音乐官员”,过着舒适的自己“专业创作”生活。
虽生逢北宋之末,但国家破灭的惨变发生在其身后。
他在少年时期的个性比较疏散,但是非常喜欢读书。
在宋神宗时,曾写有《汴都赋》来赞扬新法,在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也就是当时的最高音乐机关。
他不但精通音律,还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大多作品写闺情、羁旅,其中也有一些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很是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
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他还被称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尤其在宋代影响甚大。
除此之外,还被尊称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
身为婉约词人的他,不仅他本人精音乐,还研音炼字,曾在在审订词调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还扩展了音乐领域,并且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的新创举。
他更能自己度曲,创造了《六丑》等著名新词牌。
总之,他做的`词开了格律派的先河,为词的艺术形式作出了贡献。
浣溪沙周邦彦的故事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家。
他精通音乐格律,能自度曲调,曾任宋徽宗时音乐机构大晟乐府的提举。
诗词文赋无所不能,最出名的是词。
其中就包括《浣溪沙》。
《浣溪沙》这首词算是在作者众多的词中一首相当别致的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小令词。
虽然是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可是通读全篇却没有一个明确表达思乡的字和词。
放眼看去,这首词的通篇都弥漫着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词的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一种绵延万里的空间感受,寓示作者离家的遥远;下片的景物描写则有一个发时间的流逝过程,寓示作者离家的时间久。
92(下)2018.11一、孤独之感:时隐时现,无从消解关于周邦彦的孤独之感,其深层次原因当然无法跳脱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之初,吸取了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并造成了重文轻武、冗兵冗官、积贫积弱的状况,虽然没有了内忧,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却要时刻遭受辽和西夏的威胁,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引来频频失利。
这样的政治氛围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人心态与气质。
一方面它们内心受到极大的压抑束缚,另一方面他们也在自觉思考和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只是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更加趋向于深沉含蓄与内敛。
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周邦彦,自然也难逃这种思想困境与苦闷。
周邦彦词中多有“倦客”一词出现。
词人十六岁时少小离家、游学荆州,如此年纪尚轻就离乡在外,孤独无依的漂泊感和焦灼感可以想见,而他的词作中也多有离别伤怀、倦客思归、仕途羁旅这样的题材。
一次次地辗转于各地,一次次地经历别离场景,使他对于孤独的认识与体验一次次加深。
可以说,曾经拥有或期待着的美好,一点点随着时间越离越远,而诗人就在那不断想要追寻的过程中,空余无尽浓郁的孤寂和叹惋。
周邦彦仅凭其文采便得以跳出科举选拔之苦海,在他人看来可说是幸运的了,但美成偏又追求极高,认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因此也有一种政治失意、感士不遇的怨愤与伤感,所以也在词中寄寓这样的情怀。
周邦彦精于词作技巧,通于音律节奏,因而更是将所有的情感灌注于作品之中,将他所感受到的巨大而深刻的痛苦与孤独淋漓尽致地表达。
于作品中常寄托着抑郁不平、痛苦挣扎之情,不能不说其内心是充满无奈的。
周邦彦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是在浮沉州县时期发展成熟并定型的,王国维评价他为“词中老杜”,而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想来也是深受杜甫影响的。
尤其是他创作的中后期,虽然多写爱情词、咏物词,直接抒怀的作品并不多,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的咏物词、羁旅词甚至艳情词中读出其怀才不遇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
这也标志北宋那原本就尚文主静、内省精思的文化精神更加走向封闭柔弱。
周邦彦清真词名词解释
周邦彦是元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感人至深而闻名。
清真词是他的创作风格之一,指的是具有清真气息、宗教色彩的词作。
清真词的主题多为崇尚自然、赞美真主、讲述伊斯兰教义,表达对真主的虔诚、对信仰的坚持、对宗教生活的向往等情感和思想内容。
这些词作常以清新雅致的语言、流畅的词调、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伊斯兰信仰的热爱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清真词作品虽然有宗教色彩,但并不局限于宗教圈内的读者,它们在元代文化熏陶下既有丰富的宗教内涵,又融入了儒、道、佛等其他文化产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清真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坛和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邦彦对词的格律化及其影响周邦彦对词的格律化及其影响一、邦彦平生[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出生于钱塘的诗礼仕宦之家。
是宋代词人之“集大成者”。
著有《清真集》。
其一生,伴随着政治新法的行止,旧新党势力的此消长而浮沉。
周邦彦的幼年,主要受到乡邦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培育。
周邦彦出生钱塘,古老的杭州,即是风景名城,又是文化名邦。
宋代则是历史上的全盛时期,那个将宋朝风流写尽的才子柳永,初到杭州时就被这繁华所震惊,欣喜若狂的写了《定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嶂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生长于这方青山绿水间的周邦彦当然而然的深受这种文化积淀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钱塘周氏是一个从五代十国后期就有名于乡邦的诗礼仕宦之家。
其父周原为小儿子取名邦彦,就是用《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和晋陆机诗“邦兮应运兴,繁若春处葩”的含义,希望他能成为邦国之佳士。
周原虽是终身布衣,但却是一个崇敬诗书以至于顶礼膜拜的人。
这点影响到周邦彦,他年轻时便已“博涉百家之书”。
24岁时,趁着“扩大招生”的机会,周邦彦被录为“外舍生”,于地赶赴汴京读书,也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一、初旅汴京汴京是宋代另一个繁华之地,是宋代建国已一百多年,倾尽国家之财力、物力、人力,经营的一个上层娱乐圈。
这种豪华,使年表初入京的周邦彦为之欣狂,遂作《汴京赋》,歌颂变法的正确及汴京的繁华,并因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提拔为太学正。
二、寓居庐州、荆州神宗死后,高太后临政,起用旧党,邦彦也因为《汴京赋》中赞扬新法的内容而受到牵连,“不能俯仰取容”而外放。
这一次外放是周邦彦的人生的转折点,从阳光灿烂得意的青年期,转入了仕途坎坷的中年时期。
周邦彦“清真体”美学风貌探析南宋词人周邦彦的“清真体”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拓展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与李清照的“易安体”一道为词的“当行本色”做出了生动阐释,堪称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清真词雅俗共赏,善于抒写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感受,创造性地开辟了“以赋为词”的新天地,拓展了特色鲜明的“柳七郎风味”式的“屯田蹊径”,使词体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得到了多方面创新,为词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宋词艺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之一。
标签:周邦彦;清真体;美学风貌;以赋为词自独具“柳七郎風味”式的”屯田蹊径”开辟以后,宋词的艺术精神得到了张先、秦观、晁补之和贺铸等人进一步弘扬,到了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手里,“清真体”和“易安体”双峰并峙,相映生辉,使宋词艺术进入了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时期。
作为两宋词史上具有“结北开南”成就和“泽被后昆”影响的一位重要词人,周邦彦被称为“词中老杜”①、“词家之冠”②、“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正如清代陈廷焯所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
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
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
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
”③的确,周邦彦词堪称词史上的一座高峰,它发扬和光大了唐宋词的艺术精神而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
周邦彦的“开南”之功,主要表现在“后开姜、史之始”“以思力开南宋词风”方面,清真词对南宋骚雅词派的形成,以及雅词在南宋的繁荣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清真词的研究观念与思维方式正在逐步发展变化,新的理论方法也逐步得到运用。
但是,与苏、辛豪放词一派的研究相比较,“清真体”的研究仍稍逊色。
因此,解读周邦彦“清真体”的美学风貌,对宋词的基础性研究或不无裨益。
一、淳厚雅正与至情难禁在表现自己内心波动不平的情感时,周邦彦的词虽然采用了婉曲含蓄的手法,不像柳永词那样一泻无余,但也不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而是较为大胆地坦露情怀,尤其是在描写情爱相思之作中,情与理的冲突表现得明显而又强烈。
周邦彦清真词有哪些周邦彦的清真词周邦彦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词人,他不仅是宋词之中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的婉约词人长期尊称为“正宗”,而且他还是格律派词人的创始人,对于当时的词坛影响巨大。
他被人称为宋词的集大成者,又因为他的号为清真居士,于是他的词被后人冠以了“清真词”的称呼。
从古至今,清真词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的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
清真词首先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融化旧诗,而且浑然天成,丝毫没有雕琢之感。
这种发展在词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典范意义,周邦彦成功地完成了诗句和清真句之间的转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周邦彦融化旧诗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时善于融化诗句,二是融化诗意。
例如在《蓦山溪》中的“鸟度屏风里”就唐代有“诗仙“之称的李白的诗作《清溪行》中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一句,这就是属于融化诗句。
而属于融化诗意的有《瑞龙吟》中的“不管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就来源于唐代诗人崔护的名诗《题都城南庄》。
清真词的第二个特点则是十分注重研词炼字,例如在他的词作《兰陵王·柳》中,就有这样一句“斜阳冉冉春无极”,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这一句“在绮丽中被有悲壮的味道,使得全词精神振起”,这一句在全词中具有极为关键的地位,蕴藏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周邦彦能够写出如此精妙的“清真词”靠鄂绝不仅仅是天赋,更重要的是善于总结和吸纳他人的优点,然后再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清真词。
周邦彦趣事介绍周邦彦写有一首叫做《少年游》的词,主要讲的是一位男子宿妓的全过程:妓女白皙瘦长的手指拿着明亮锐利的剪刀,在水果盘子里切了一个新鲜的橙子,并在上面撒了一层盐,来招待男子。
房间里一时之间香气缭绕,床被也早就铺设一新了,但是这两人却别有一番趣味,只见他们面对面坐着,先进行了一番调笙怡情,之后才开始互相依偎缠绵。
在经过一番云雨之后,男子随即要走,但是女子对他说道,天已经很晚了,外面不但行人稀少,而且夜深霜重,还是留下来到天亮再走吧。
【转】北宋词人周邦彦为何是婉约派“集大成者”?1、结北开南、承前启后者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是北宋后期著名词家,在群星璀璨、佳作频出的北宋词坛里,作为继苏轼之后的词坛领袖,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其所开创的精研音律、重视辞藻的格律化词风,对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词人以及后世影响很大,其词后世评价很高,被誉为"词家之冠"、"集大成者"(周济),清代陈廷焯认为:"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实属过誉之词。
个人以为周邦彦在艺术技巧上,集北宋婉约词大成,在两宋词风转变中确实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但是由于个人的遭遇、时代环境等因素,其词篇题材范围狭窄,其词思想境界和生活面比较小,具有局限性。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认为"他是集结了北宋的大成,而开拓了南宋的先声的人物",应为正确评价。
2、典雅精工的独特风格周邦彦诗、赋、词皆有成就,其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作为词坛领袖,他能吸取前期各家词人的长处,如"花间词"的富艳精工、晏殊、欧阳修的清丽典雅、柳永的铺叙展衍、秦观的情致绵密,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从而形成自己典雅精工的独特风格,主要体现在章法结构、语言、词境、音律等方面上。
在结构上,周邦彦尤其擅长铺叙,他继承了柳永长调慢词中的铺叙之法,但舍弃了他的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多有重复的时空结构,周邦彦的以倒、插、顺叙结合,将不同时地的情景交叉融合,充分运用点染、勾勒、蓄势等艺术技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描写,化俗为雅,增强了词的意境和韵味。
如《兰陵王·柳》托柳起兴,抒发自己离开京城的离愁别绪,时而代行人所想、时而从自己所想,从人想到柳树,从现在想到往事,迂回曲折,似浅实深,将作者久旅京华的愁闷,一层层倾吐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