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与清真范式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62
92(下)2018.11一、孤独之感:时隐时现,无从消解关于周邦彦的孤独之感,其深层次原因当然无法跳脱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之初,吸取了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并造成了重文轻武、冗兵冗官、积贫积弱的状况,虽然没有了内忧,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却要时刻遭受辽和西夏的威胁,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引来频频失利。
这样的政治氛围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人心态与气质。
一方面它们内心受到极大的压抑束缚,另一方面他们也在自觉思考和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只是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更加趋向于深沉含蓄与内敛。
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周邦彦,自然也难逃这种思想困境与苦闷。
周邦彦词中多有“倦客”一词出现。
词人十六岁时少小离家、游学荆州,如此年纪尚轻就离乡在外,孤独无依的漂泊感和焦灼感可以想见,而他的词作中也多有离别伤怀、倦客思归、仕途羁旅这样的题材。
一次次地辗转于各地,一次次地经历别离场景,使他对于孤独的认识与体验一次次加深。
可以说,曾经拥有或期待着的美好,一点点随着时间越离越远,而诗人就在那不断想要追寻的过程中,空余无尽浓郁的孤寂和叹惋。
周邦彦仅凭其文采便得以跳出科举选拔之苦海,在他人看来可说是幸运的了,但美成偏又追求极高,认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因此也有一种政治失意、感士不遇的怨愤与伤感,所以也在词中寄寓这样的情怀。
周邦彦精于词作技巧,通于音律节奏,因而更是将所有的情感灌注于作品之中,将他所感受到的巨大而深刻的痛苦与孤独淋漓尽致地表达。
于作品中常寄托着抑郁不平、痛苦挣扎之情,不能不说其内心是充满无奈的。
周邦彦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是在浮沉州县时期发展成熟并定型的,王国维评价他为“词中老杜”,而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想来也是深受杜甫影响的。
尤其是他创作的中后期,虽然多写爱情词、咏物词,直接抒怀的作品并不多,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的咏物词、羁旅词甚至艳情词中读出其怀才不遇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
这也标志北宋那原本就尚文主静、内省精思的文化精神更加走向封闭柔弱。
4浅谈周邦彦词之“圆美流转”■阚沁园/苏州大学摘 要:黄昇点评周邦彦《花犯·咏梅》一词云:“昔人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余于此词亦云。
”“圆”指诗歌声律与结构皆完整流畅;“美”要求诗歌描写对象是美的,而诗歌整体也应带给读者美的感受;“流转”则指诗篇有内在的生命力。
“圆美流转”的特点贯穿在清真词中,本文从语言、诗词的化用、音韵以及章法四个方面,分析清真词的该特点。
关键词:周邦彦 清真词 圆美流转《南史·王筠传》载沈约之言云:“谢朓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也就是要求诗歌字句流美,声律婉转,章法紧凑并且回环有致。
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点评周邦彦《花犯·咏梅》一词云:“此只咏梅花,而迂余反复,道尽三年间事。
昔人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余于此词亦云。
”解“圆美流转”四字,“圆”指诗词经过完整的构思,每个部分都安排得妥帖稳当,起承转合之间不给读者以生硬之感。
“美”则意指诗词写作的描写内容是美的,而诗歌给人的整体感受亦是美的。
“美”的要求与“圆”是统一在一起的,即要求诗歌既要修饰雕琢,又不给人粉饰、僵硬之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完美圆滑如同弹丸一般。
而“流转”则要求诗歌是动态的、有生命的,不止是诗歌技巧上的纯熟,更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诗歌都可以有新的领悟。
黄昇谓周词“圆美流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之中:一、语言雅致,不落俗套周词的圆美流转首先体现在词的语句清雅优美,字句工巧,浑然天成。
如《花犯·咏梅》一词中:“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写想象中见到梅子成熟时,自己又将四处漂泊,希望自己能够化作一枝梅花,黄昏时在水边照影。
语言极为雅致精巧,又创造出了迷蒙落寞的意境,情景交融十分优美。
再如“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兰陵王·柳》)、“钗钿堕处遗香泽”(《六丑·蔷薇谢后作》)、“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绕佛阁·旅况》)。
周邦彦“清真体”美学风貌探析南宋词人周邦彦的“清真体”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拓展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与李清照的“易安体”一道为词的“当行本色”做出了生动阐释,堪称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清真词雅俗共赏,善于抒写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感受,创造性地开辟了“以赋为词”的新天地,拓展了特色鲜明的“柳七郎风味”式的“屯田蹊径”,使词体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得到了多方面创新,为词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宋词艺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之一。
标签:周邦彦;清真体;美学风貌;以赋为词自独具“柳七郎風味”式的”屯田蹊径”开辟以后,宋词的艺术精神得到了张先、秦观、晁补之和贺铸等人进一步弘扬,到了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手里,“清真体”和“易安体”双峰并峙,相映生辉,使宋词艺术进入了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时期。
作为两宋词史上具有“结北开南”成就和“泽被后昆”影响的一位重要词人,周邦彦被称为“词中老杜”①、“词家之冠”②、“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正如清代陈廷焯所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
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
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
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
”③的确,周邦彦词堪称词史上的一座高峰,它发扬和光大了唐宋词的艺术精神而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
周邦彦的“开南”之功,主要表现在“后开姜、史之始”“以思力开南宋词风”方面,清真词对南宋骚雅词派的形成,以及雅词在南宋的繁荣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清真词的研究观念与思维方式正在逐步发展变化,新的理论方法也逐步得到运用。
但是,与苏、辛豪放词一派的研究相比较,“清真体”的研究仍稍逊色。
因此,解读周邦彦“清真体”的美学风貌,对宋词的基础性研究或不无裨益。
一、淳厚雅正与至情难禁在表现自己内心波动不平的情感时,周邦彦的词虽然采用了婉曲含蓄的手法,不像柳永词那样一泻无余,但也不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而是较为大胆地坦露情怀,尤其是在描写情爱相思之作中,情与理的冲突表现得明显而又强烈。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简论周邦彦及其清真词摘要:周邦彦是大晟词人的杰出代表,兼备仕人、文人、乐师的多重身份,凭借他不同于前人的笔触和风格,形成独具一格的“清真词”。
从古到今,清真词一直以来颇受非议,褒贬不一,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对象。
关键词:周邦彦清真词争议周邦彦是北宋末代的著名词人,在《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1]中介绍周邦彦有一段话:周邦彦(19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
神宗元丰年初,游京师,献《卞都赋》万余言,号为太学正,出教授泸州(今安徽合肥),知溧水县令,还为国子主簿。
宋徽州时,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专事普制乐曲。
精通音律,能自制新腔,在词调审定方面做了一些精密的工作。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传有《片玉集》。
周邦彦在词坛上,历来颇受争议。
朱崇才说:“在整个宋代词坛中,周邦彦的经历比较奇特,在词坛中褒贬不一”[2]。
现将各家对周邦彦总结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李清照《词论》中未涉及周邦彦的各家论述:李清照的《词论》中有一个怪现象——北宋几乎所有名家都有涉及,但作为北宋词坛举足轻重的周邦彦却只字未提,甚至连暗示也没有。
这一现象引起许多猜测。
经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种观点:(一)、现存《词论》并非全文,有关周邦彦的文字或者已经脱落。
(二)、因所云观点正与周邦彦的词学实际“波澜莫二”,所以不需在批判性文章中提及。
(三)、周邦彦的政治倾向触及到李清照家事的敏感话题,故避其不谈。
二、对周邦彦词学地位持否定态度的各家论述:(一)、张炎在《词源》里对周邦彦有一段话,说:“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于音谱目间有未谐,可见其难矣。
”又云:“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裁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
”但是后边又有一句:“惜乎意趣却不高远”[3]。
(二)、郑蹇在评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此不过平常犽邪之词”[4]。
张端义后来还在《贵耳集》里说,这是在北宋名妓李师师家中所作的。
4论清真词艺术特色中的“深”■胡 淼/南京师范大学摘 要:周邦彦的词在宋词中地位颇高,除却在格律方面做出的贡献外,他的艺术特色也值得剖析研究。
其情感表达的迂回含蓄、时间跳跃接续的跨度以及空间的回环饱满都表现出深厚性的特征,将其个人生命感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关键词:周邦彦 清真词 深厚 艺术特点周邦彦被历来评论家认为是宋词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集大成者,其长调慢词那绵密细致的铺排与曲折回环的咏叹让人惊艳,其咏物写景、言情怀人在工整流丽的语言中层层推进,情感渐深而余韵悠长。
就清真词的艺术特色,现有观点大都认为其词善于用典,浑然天成;善于铺陈,典雅有致;善摹物态,曲尽其妙;善用音律,沉郁顿挫。
古今以来对清真词评价多样,《词源》称“美成负一代词名”,不过也有人认为其词不出风花雪月。
单就艺术上看,清真词颇具深韵,其深表现为时间的跨度、空间的回环和情感的委婉。
一、时间跨度时间之跨度一则表现为古语今用,通古系今,历史感浓厚。
陈振孙曾评“每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
”①周邦彦在词作上的用典或摘录唐诗原句、或截取个别字词入句,或重新熔炼化用,都与当时景、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自身感受与前人的咏调相映,仿佛是景物于此时此地的重现,情感跨越时空的交汇,如此浑然一体的引用颇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如《瑞龙吟》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②整篇词作读来大抵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相似,所以周济才有评论:“旧曲翻新”。
不过崔护之诗勾勒了一个轮廓,周邦彦却在这首词中用繁复的内容、回环的笔法把共度的时光、缠绵的情思浅唱出来,而且中间还多次引用其他典故,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周邦彦词在近代的接受【摘要】词论家对周邦彦词的评价历来具有分歧,争论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清真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
近代词论家王国维、陈廷焯认为清真词艺术上词格律精严,结构独特,语言富艳精工;陈廷焯、况周颐认为清真词思想情感上意浓情深,寄托遥深;近代词论家对清真词的接受体现了清真词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凸显周邦彦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周邦彦;清真词;近代;接受周邦彦,字美成,北宋著名的词人。
因周邦彦人生经历坎坷和其词艺术魅力独特,后人对周邦彦词品评和争论不断。
尤其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以来,由于王国维对周邦彦的态度前后不一,引起了更多人对周词的关注。
在周词的接受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有陈福生的《柳永、周邦彦接受史研究》,刘颖硕的《周邦彦词的接受过程》,王萍《周邦彦词在清代的接受——以词人和词论家的接受为考察对象》。
纵观学术界对清真词的接受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和清代,对近代清真词的接受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
事实上,近词论家对周词的接受也见仁见智。
一、对清真词艺术特点的接受周邦彦词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古今共称的。
后代词人对清真词艺术特点接受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审音创调、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近代词论家在前人认识基础上,吸收总结了清真词的艺术特点。
(一)肯定周词音律精严之美。
《清真集》存词194首,用120余词调。
周邦彦作词遵守格律,又自求创新,同时他还常用曲笔写复杂之情,根据词中感情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调节声韵,有时故意用拗调,使词的声调在拗怒变换中得到调剂,收到奇特的音韵美效果。
王国维认为周邦彦“创调之才多”在审音创调方面首屈一指,他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先生之词,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
”可见,妙解音律的周邦彦对词律的谐美与规范化具有重大的贡献,王国维对清真词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高度赞扬清真词音律上的成就。
(二)赞扬周词铺叙描摹之工。
周邦彦词善于铺叙,在柳永的基础上发展了慢词艺术。
周邦彦清真词名1. 介绍周邦彦(约公元952年-约公元1027年),字希仁,号清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
他擅长词曲创作,被誉为“南唐二主”之一。
周邦彦的清真词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2. 清真词的特点清真词是周邦彦创作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词曲。
与其他传统词曲相比,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2.1 宗教主题清真一词源自伊斯兰教,意为“纯洁”的宗教仪式和规范。
周邦彦在创作清真词时,借鉴了伊斯兰教中纯洁、高尚、美好的意象,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清真词往往以宗教主题为基础,表达了对纯洁、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2.2 唯美浪漫清真词以其唯美浪漫的风格而著称。
周邦彦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美景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清真词常常描绘出优雅、细腻的情感世界,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
2.3 音乐性强作为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周邦彦在创作清真词时注重其音乐性。
他善于运用韵律和节奏,使词曲与旋律相得益彰。
清真词在音乐上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3. 清真词名解释3.1 清“清”字在这里表示纯洁、高尚、无暇之意。
周邦彦创作的清真词以纯洁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同时,“清”也指代着音乐中高亢、明亮、悠扬的声音特点,与周邦彦作为音乐家的身份相呼应。
3.2 真“真”字表示真实、纯粹之意。
周邦彦的清真词追求真实的情感表达,通过深入内心的描写和细腻的语言,将真实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同时,“真”也指代着音乐中纯净、纯正的声音特点,与周邦彦作为音乐家的追求相契合。
3.3 词“词”是指周邦彦创作的文学形式。
在宋代文学中,词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注重音乐性和抒情性,并常常配以曲调演唱。
周邦彦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曲,并成为了南唐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3.4 名“名”表示名称、称号之意。
清真词名即是对周邦彦创作的清真词进行命名和称呼。
周邦彦一落索诗词翻译及赏析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译文]不要让清澈的泪水沾湿盛开的花枝,恐怕花也会悲伤得像人一样清瘦。
[出自] 北宋周邦彦《一落索》周邦彦《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译文: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秀丽,可惜的是一直皱着。
不要让清澈的眼泪沾湿盛开的花枝,否则恐怕花也会悲伤得象人一样消瘦。
虽有玉萧,却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知音太少了。
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要倚着栏杆发愁吗?去问亭前杨柳就可知道。
赏析:放声大哭,声音高吭嘹亮。
众人都认为她与佛有缘,便为她取名“师师”(当时人们将佛门弟子叫做“师”)。
李师师四岁那年,父亲病死,便由邻居抚养,渐渐地长得眉目如画,通体雪艳,又善解人意,经营妓院的李媪将她收养,并加以专门训练,挂牌迎客后不久,便名满汴京。
李师师色艺双绝,以善歌闻名,周邦彦见了后,也为她的美艳和才艺着迷,就开始为她写词。
两人郎才女貌、交情日深,竟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然而,李师师的艳名传到宫中后,生性风流的宋徽宗也被她吸引,一有空就换上便服来到李师师家。
周邦彦再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和李师师交往,两人只能偷偷幽会。
他因此非常痛苦,常常倚在柳树下,想着李师师泪眼汪汪的娇柔、凄苦模样,心中的伤感化成这首《一落索》。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一落索李师师读到这首《一落索》后,与周邦彦更加难舍难分。
这天,李师师估计宋徽宗不会出宫见她,就约了周邦彦,两人久不相逢,携手入房,正在缠绵之时,忽听外面通报徵宗皇帝光临,周邦彦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底下。
宋徽宗满脸笑容走了进来,从袖中取出一个橙子,说是江南地区刚进贡来的。
李师师破开新橙浸入盐水,调笙奏乐,与徽宗共赏。
宋徽宗和李师师调笑半天,才启驾回宫,周邦彦躲在床下,心中痛苦可想而知。
周邦彦清真雅词的艺术成就作者:孟小驰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周邦彦是北宋末年最杰出的词人。
他以不羁之才,寄情于词,不少研究者对周邦彦词的艺术性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周邦彦继承和发展了“花间”的本色论,确定了本色词应有的状态,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
本文从意境、语言、音律三个方面来叙述周邦彦清真雅词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周邦彦意境语言音律艺术成就宋徽宗时期的20余年,北宋词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强调性情的自然流露,力图打破词作规范的时代相比,这一时代时代表现出的是回归本色、注重词的艺术美创造的倾向。
其核心人物则是周邦彦。
历来学者对于周邦彦都有较高的评价,例如陈匪石《宋词举》中说:“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世间早有定论矣。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他是“词中老杜”。
陈廷焯也曾评价“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
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
”可见,周邦彦的词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他高超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
一、浑厚和雅的意境:“浑厚”词境是周邦彦“清真词”追求的最终目标。
这里的浑厚指的是淳厚本真、朴素和雅、浑然天成。
浑厚词境创造决定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周邦彦的人生体验。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儒学和文学复兴的时代,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才能产生兼容性很强的词体风格。
同时,周邦彦性格落拓不羁,又致力于才学,渴望进取,他本是一介书生,历经新旧党人兴废的剧变,仕途多舛,有多离别伤心之事,内心难免有不尽的悲慨。
这些经历决定了其对浑厚词境的追求。
浑厚词境的核心是淳厚深挚的感情。
清真词无论是相思离别、羁旅行役、咏物还是怀古都有一种身世之慨蕴含其中,其词像是笼罩着似淡还浓的悲伤。
他的悲伤与前人的直接感发不同,他词中流露出的悲伤是冷静的、经过过滤之后的悲伤,是一个纯粹词人的悲伤。
例如他的送别词《夜飞鹊》:“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浅析清真词《瑞龙吟?章台路》章法结构摘要:周邦彦的《瑞龙吟·章台路》将写景、叙事、怀人与抒情融为一体,用分明的结构安排繁琐的内容,在时空交错的描写中表现沉郁顿挫的情感,章法结构紧凑而妙绝。
关键词: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时间结构沉郁顿挫《瑞龙吟·章台路》是周邦彦词集《片玉集》的开卷第一篇,它是较典型的周词范式作品,一向被视为压卷之作。
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作大词,先须立间架,待事与意分定了,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要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
[1]”这首词很好地呈现了这一点。
吴世昌先生评论此词“回环曲折,前后错综”,“章法严谨,结构缜密”,并称之为“人面桃花型”[2]。
一、今昔交织、虚实掩映这首词窥其意境,正如周济所云:“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
(周济《宋四家词选》)”但是词人借诗之意境铺展开来而作词,其高妙之处就在于“看其由无情入、结归无情、层层脱换、笔笔往复处。
(周济《宋四家词选》)”这里,周邦彦打破了叙事的时间顺序,变直叙为曲叙,顺序、插叙、倒叙错综结合,人事、景事、情事,信手拈来,随情感之宣泄肆意流淌,章法严密呈回环式结构,极尽曲折之妙。
开篇写今日之景,但却冠以“还见”,使今昔交融,有一种“去年今日此门中”之感;用“愔愔”形容章台路,不写繁华写冷清,本身就含有今昔对照的意思了。
在上片中原来的时间和地点被打破了,单层的意向变成了复层的,在同一处叠加了今昔两重景象,富含了今昔两种心境,人事、景事与情事浑然一体。
另外“褪粉梅梢,试花桃树”,这里词人将“褪”与“试”两个动词前置突出强调,使季节的跳跃跃然眼前,可见其练字之精微细致。
夏敬观评其曰:“褪粉”二句,“皆极流动,所以妙也”。
过片一今一昔,今日之景是实写,昔日之人是虚拟。
一实一虚,空灵深厚。
如果说“还见”字犹有过去的影子,那么“因念”字徒留今天的回忆,又是今中有昔,昔中有今。
另外这种片段式的回忆,极类似今天影视界的蒙太奇手法,在特定的镜头、细小的地方,词人的感情被无限地放大,读者也仿佛置身于词人所沉思的情境之中,词中之情境,历历如在眼前。
58论清真词的结构艺术张 敏 内蒙古河套学院摘要: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北宋词坛大家。
作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清真词的贡献不容小觑。
清真善于作长调,一方面由于他对格律词的变新创造;另一方面就是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本文以清真词的结构营造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其艺术技巧,体会清真词美轮美奂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今昔对比;虚实相间;情景交融一、深曲回环的今昔对比传统意义上,时间在词中的表征是今昔对比。
通过今昔对比,体会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迁等多种情感的交流。
若从结构技巧方面来讲,清真词的结构可谓万象百态,一转一合中,情感也随之变化,而不只是单纯的抒发今昔感叹。
如《花犯》(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这首咏物词已然相异于传统词作的今昔对比,通过对梅花多角度的写照,跨越了今日、昔日、来日三重维度,往复盘旋、时此时彼、圆美流转。
词的上片从今日梅花的“照眼”回溯昔日赏梅的情景。
“旧风味”引领下文,在抚今中渗透思昔,“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写出了梅花独具的超凡脱俗。
梅之照眼,并不靠姹紫嫣红炫人耳目,而是自然天成、风神韵味。
后四句以“去年”领起,“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燕喜”是对去年之我的追述,自思孤倚寒梅、与花共醉的往事,“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更是写出了词人对昔日梅花深深的追念,梅花虽被积雪覆盖,但其悠悠梅香却使词人至今难忘,有如香篝之熏素被。
词的下片又由过去回到现在,进而跳跃未来。
“今年”二字与上片的“去年”遥相辉映,整首词在时间上极尽错综变换之能事,而又界限清楚,转折分明。
如果说词的上片描写了梅花的形态与风韵,那么词的下片则是以我观物,移情于景,写出了梅花的情态与愁恨。
“对花最匆匆”既是自叹,又是叹花;既叹自己去留匆匆,即将远行,又感慨梅花匆匆凋落,芳景难驻。
清真词物候感知与词情构建之关系谫议摘要:通过分析周邦彦的词作可以发现,周邦彦词作比较注重季节的描摹,其在进行季节书写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上对春、秋二季的关注。
周邦彦在物候书写时以自身个体直面物候变化,动用声色味等体触方式,以今昔对比为技巧,多方面展现其独特的物候感知范式。
词作中的物候书写于词情构建上,不仅展现了万物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亦从外部的物候感知内化到包括流年易逝、离别之殇以及漂泊孤寂等情感在内的个体情思。
关键词:周邦彦;物候感知;词情构建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11-0049-04(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廖绪崊周邦彦生平及仕途较为顺畅,其生活的时代虽外患日愈加剧,党争不断,纵观其词作,对这些题材内容的反映却寥寥无几,似乎这些题材都没有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李保民即批评其词作“缺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声音,内容上显得较为贫乏,题材也不够多样化”[1](P5)。
在词的发展史上,周邦彦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词作风格的定型及词作音律的敲定,其对婉约之风的集成让其在恋情词的创作上无人望其项背,咏物词中的体物勾描技巧与方法精妙可点。
后来学者对周邦彦这两方面的词作创作实践赞誉有加,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谈到:“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2](P8)由此可见其在摹写物态方面的功力。
进一步分析周邦彦的词作可以发现,其在词作的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物候书写,所谓“物候”,《辞海》中有明确定义:“自然界中生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
例如,植物的萌芽、长叶、开花、结实、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非生物的始霜、始雪、初冰、解冻和初雷等。
”[3](P2433)从摹物的角度上来讲,物候书写增加了一个感知动态变化的书写过程。
从周邦彦想要传达的词作情感主旨上来讲,物候的书写又成为其抒情的重要载体,在全词的情感抒发中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作者: 赵治中
出版物刊名: 丽水学院学报
页码: 1-6页
主题词: 咏物词;周邦彦;清真集;赵长卿;词题;花犯;六丑;身世之感;词选;宋人词
摘要: 周邦彦的咏物词,论数量不足二十首,不及《清真集》的十分之一.与北宋的词人相比,他咏物词的数量也不是最多,远比不上苏轼和赵长卿,但是它的成就却远远超过他们.在开以咏物为词题的风气,把咏物作为词作的重要内容,显出宋词自己特色的发展流程中,周邦彦的咏物词的成就与影响是不容低估的.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周邦彦的咏物词贬斥颇多:《清真集》“有许多是写景咏物之作.……说明了宫廷词人生活的空虚,只能把。
浅析《清真词》之遮蔽物象尤巧霞;应山红【摘要】以宋代词人周邦彦《清真词》为切入点,分析词作中的遮蔽物象.文章将《清真词》中的遮蔽物象分为三类,一是分离室内外的全遮蔽物象,二是有开合作用的半遮蔽物象,三是室内遮蔽物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遮蔽物象在《清真词》中的出现比例较高,达到8 0 % .这种写作特点与周邦彦对幽闭空间的偏好及其情感深藏不喜外露的隐蔽心理是一致的.【期刊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2)005【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清真词;遮蔽物象;隐蔽心理【作者】尤巧霞;应山红【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厦门363105;[2]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周邦彦是北宋晚期承上启下的一代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据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中统计,周邦彦在历代词选中排名第一,综合排名第三,其在词学传播的价值可见一斑。
而在《清真词》[1]相关研究中,对有遮蔽意义的物象和词汇研究较少[2],本文从《清真词》具有“遮蔽”意义的物象入手,并由此解读周邦彦对幽闭空间的偏好及其隐蔽心理。
宋末人陈郁《藏一话腴》:“美成自号清真,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而能知美成为何如人者,百无一二也。
”[1]502为何陈郁说“能知美成为何如人者,百无一二也”?究其原因,在于周邦彦对情感的一种遮蔽心理,即情感有所遮挡,不愿外露。
而《清真词》中出现了大量“挡隔、遮蔽”意义的物象,也正是这一种隐蔽心理的反映。
(一)遮蔽物象的数据分析清真词中大量运用有“挡隔、遮蔽”意义的物象,主要有:“墙、壁、门、扉、窗、户、帘、幕、幛、帷、幄、屏”,其中可按照从室外到室内的顺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分离室内外的全遮蔽物象:如“墙”和“壁”。
第二类是沟通室内室外半遮蔽的物象,这里半遮蔽是指没有完全阻隔并且具有开合作用的物象,如“门”“扉”“户”“窗”“轩”“帘”。
琐烟阁│清真词格律辨析二则引语翻阅《钦定词谱》,至《四园竹》与《丁香结》,颇有疑义之处。
这两个词调均为周邦彦所创制,清真号称格律谨严,最为后世所法,对他的研究自然也很多,于是检索相关撰著,是否有可以解惑者,然而费了些时间,结果却不甚如意,于是按自己的理解作了一点辨析,很难说就得当,甚至是根本不正确的,差可解嘲的是,相比“于关键处总不言”的学术处理作法,本着认真探索的态度总是好的吧。
以下格律引自《钦定词谱》,引述则《钦定词谱》《词律》以外,尚有近人杨易霖《周词订律》,今人谢桃坊《唐宋词谱校正》、蔡国强《钦定词谱考正》,这几种是有关格律的专著。
另有罗忼烈《清真集笺注》、孙虹《清真集校注》及其他清真词版本,虽然都几乎未涉格律,词作断句仍可参考。
一、《四园竹》之“辞”字是否为韵【格律】【引述】《词谱》按:“下片八句四平韵、一叶韵。
”以“辞”字为一韵统计。
后列陈允平词为又一体,注:“或以此词后段第六句不押'辞’字,遂疑周词'辞’字非韵,然方词'无复当年,往复书辞’,杨词亦然,的是韵脚无疑。
陈词偶然失押,非定格也。
”《词律》在本调下评曰:“余每赞叹方氏和清真一帙为千古词音证据,观其字字摹合,知此不惟调字可考,且足见古人细心处,不惟有功于周氏,而凡词皆可以此理推之,岂非词家所当蒸尝者耶。
”《周词订律》:“西麓于'辞’字不和,仅和'纸’字,宜不可据。
”以上诸说,均以“辞”字为韵。
《唐宋词谱校正》、《钦定词谱考正》都只摘抄《词谱》而已,并无一字之校或考。
《清真集笺注》《清真集校注》均作“旧日书辞犹在纸”一句。
【辨析】本调格律之最大分歧,在于此处。
许多词调的句读与句式不是只有绝对的一种格式,句读断在何处为宜,首先应揣摩句意,不可以抛开句意孤立地检点韵字,如果遇韵即断,就过于机械了。
周词“旧日书辞犹在纸”,这是一个完整的七言句,不能够割成两截。
可断或不可断,最好的检验办法,只要比较两者在诵读时的差别,就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