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958.00 KB
- 文档页数:37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范文)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历史散文中的杰出篇章。
文章通过描述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展现了楚汉相争初期的紧张局势和双方人物的智谋与性格。
鸿门宴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的缩影,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智取胜的典范。
二、人物分析1. 刘邦性格特点:机智灵活、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冷静。
面对项羽的强大势力,他能够冷静分析形势,通过张良的谋划,成功化解危机。
2. 项羽性格特点:勇猛果敢、刚愎自用、缺乏远见。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项羽在鸿门宴中表现出勇猛但缺乏谋略的一面。
他虽然拥有强大的军力,但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
3. 张良性格特点:足智多谋、冷静沉着、忠诚可靠。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在鸿门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谋划,帮助刘邦化解了危机。
4. 项伯性格特点:重情重义、缺乏政治远见。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项伯因与张良的旧交情,暗中帮助刘邦,泄露了项羽的计谋,最终影响了鸿门宴的结局。
5. 樊哙性格特点:勇猛忠诚、粗中有细。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樊哙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他闯入宴会,保护刘邦,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三、情节梳理1. 宴会前的形势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威震诸侯。
刘邦趁项羽与秦军激战之际,率先进入关中,占据咸阳。
项羽得知刘邦占据关中,心生不满,决定进攻刘邦。
2. 宴会中的较量项羽设宴鸿门,邀请刘邦赴宴,意在趁机除掉刘邦。
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冒险赴宴。
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形势危急。
张良召樊哙闯入宴会,樊哙的勇猛和忠诚震慑了项羽。
刘邦借机离开宴会,返回军中。
3. 宴会后的影响鸿门宴后,刘邦与项羽的矛盾公开化,楚汉相争正式拉开序幕。
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色,赢得了人心,为其后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四、重点段落解析1. 刘邦赴宴前的准备原文:“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复习笔记
在复习《鸿门宴》的实词与虚词时,有几个难解之句,摘记如下: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
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和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在黄河南岸作战……”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指沛公,即“与沛公同命”。
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和沛公同命运。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
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
从骊山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
④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
全句译为:亚父接受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鸿门宴》在运用虚词上也极其出色,作者往往凭借虚词在句中的运用,来表现人物情态。
如“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等,都是运用虚词表情达意的极其传神之处。
高中语文《鸿门宴》课文复习的知识点教学博苑2012-01-03 08125d56b7b40102dtvp高中语文《鸿门宴》课文复习的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二、词类活用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9、臣活之活使……活;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为”1、用作动词音wéi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用作介词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用作助词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何辞为?(二)虚词“因”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4、介词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虚词“而”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5、表递进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拨剑切而啖之(四)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2)沛公安在?3)大王来何操?4)客何为者?(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鸿门宴》复习全解《鸿门宴》复习全解《鸿门宴》复习全解一、文学常识1.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史记》:①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②时间跨度: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③体例: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④评价: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名句积累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三、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1.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2.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复习一词多义1举①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举起②杀人如不能举尽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发起④孙叔敖举于海被推举2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②哙拜谢感谢③乃令张亮留谢谢罪,辞别④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告诫⑤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3为Wéi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作为②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③我为鱼肉是④吾属今为之虏矣被⑤军中无以为乐作为⑥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Wèi⑦为击破沛公军替,给⑧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给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行,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常,有一定的规律)因为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了4幸①不幸短命死矣幸运②故幸来告良侥幸,幸亏③幸可广问讯希望④妇女无所幸宠爱⑤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地去5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②当死判罪③对酒当歌对着④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两者相抵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⑥当是时也方值⑦当事者死掌管,担当⑧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抵挡⑨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⑩螳臂当车阻挡,抵挡⑾父有罪,当相坐应该,应当(12)安步当车当作(13)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
通“倘”。
如果6善①《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喜欢;羡慕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
’乃下令。
表示赞许。
同意的应答之词③《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亲善;友好④《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于;擅长⑤《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副>好好地。
⑥《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动>通“缮”。
修治;整理。
7籍jí①<名>名籍。
写有朝臣姓名、年龄、身份、状貌特征,长二尺,挂在宫门上以备官员出入时查对的竹片。
《黄生借书说》:“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②<名>名册;登记簿。
《复庵记》:“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③<动>登记入册。
《鸿门宴》文言文复习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填空题1.给加点字注音。
①王.关中( )①飨.士卒( )①美姬.( )①鲰.生( )①卮.酒( )①戮.力( )①有郤.( )①玉玦.( )①樊哙.( )①交戟.( )⑪披帷.( )⑫目眦.( )⑬按剑而跽.( )⑭参乘..( )⑮彘.肩( )⑯啖.之( )⑰须臾.( )⑱刀俎.( )⑲靳.强( )⑳郦.山( )㉑芷.阳( )㉒杯杓.( )二、选择题.....2.下列各项中词语的字形和给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美姬.(jī)鲰.生(zōu)以飨.士卒(xiǎng)秋豪无犯B.樊哙.(kuài)卮.酒(zhi)目眦.尽裂(cì)嗔目视之C.玉玦.(jué)参乘.(sheng)切而啖.之(dàn)不胜杯杓D.刀俎.(cǔ)彘.肩(zhì)从百余骑.(jì)戳力攻秦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长幼的排行,季排行最小。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的“竖子”都是此意。
C.东向:指坐西面东,是古人设宴时室内最尊的座次。
其次坐北面南,再者坐南面北,最卑坐东面西,因此有”西宾”一说。
D.《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则是《战国策》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公乃.人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D.长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一致的一项是()A.头发上.指常以身翼.蔽沛公B.籍.吏民,封府库间.至军中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沛公欲王.关中D.素善.留侯张良项伯杀人,臣活.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杀人如不能举.举:尽B.度.我至军中,公乃人度:估计C.大礼不辞.小让辞:辞别D.沛公起如.厕如:往7.下列句子中全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距关,毋内诸侯B.欲呼张良与俱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令将军与臣有都/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沛公北向坐/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8.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