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甲状腺肿瘤中医病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瘿瘤(甲状腺瘤)
甲状腺瘤属于中医学“瘿瘤”的范围。
【病因病机】本病的形成与肝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经络阻遏,脾失健运,湿浊停积,气血瘀结,痰浊凝滞,经络阻遏,痰浊凝聚,结聚于颈项而发病。
症见颈部肿胀疼痛,有压迫感,可有肩部疼痛,精神忧郁,食欲缺乏,瘤体可有触痛。
【辨证用药】治疗当从肝脾着手,法宜疏肝调脾,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涤痰散结。
方用二陈汤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白茯苓健脾渗湿,脾健湿除,痰无所生;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枳实下气破解,与柴胡合升降调气;柴胡透邪升阳舒郁;芍药益阴养血,与柴胡合疏肝理脾。
诸药合用,祛邪解郁,调和气血,使清阳得伸,郁结自散。
【典型医案】范某,女,47岁,主诉:发现颈部肿块1个月。
1个月前发现颈部偏左有一肿块,约有鹌鹑蛋大小(2厘米×2厘米),随吞咽活动,经检查诊断为甲状腺腺瘤。
肿块轻度触痛,孳之可移动。
舌质淡,苔白,脉弦。
辨证:由郁怒伤肝,肝失条萼,嘤失健运,气血瘀滞,经络阻遏,痰浊凝聚,结于颈项而成。
治法:疏
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用二陈汤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半夏l5克,茯苓30克,陈皮l5克,枳实l0克,白芍l5克,紫石英15克,夏枯草15克,黄药子15克,竹茹l5克,海浮石30克,牡蛎30克。
水煎服。
上方服用l个多月,肿物消失。
【附方】
二陈汤见“咳喘”。
四逆散见“肝风”。
肿瘤中医知识点总结一、肿瘤的病因病机1.气血不畅气血不畅是导致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当气血不畅时,容易导致瘀血凝聚,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时,需要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气血通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阴阳失调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导致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阴阳失调时,容易导致体内湿热郁结,从而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时,需要通过调理阴阳,清除体内湿热,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湿热蕴结湿热蕴结是导致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蕴结可以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时,需要通过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二、肿瘤的诊断1.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肿瘤时,需要通过四诊法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通过闻诊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通过问诊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通过切诊患者的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2.现代医学诊断现代医学诊断肿瘤时,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来综合判断病情。
三、肿瘤的治疗1.药物治疗在中医治疗肿瘤时,常用的药物包括乌头、石斛、砒霜、连翘、山楂、何首乌等。
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经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肿瘤时,常用的穴位包括天枢、合谷、足三里、颊车、曲池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经活络、舒筋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艾灸治疗艾灸治疗肿瘤时,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大椎、足三里等。
通过熏灸这些穴位,可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4.推拿治疗推拿治疗肿瘤时,常用的手法包括揉、捏、推、拉等。
通过推拿这些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5.拔罐治疗拔罐治疗肿瘤时,常在患者的背部、腰部、腹部等部位进行拔罐。
通过拔罐,可以排瘀化滞、通经活络,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四、肿瘤的预防1.饮食调理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正常的饮食结构,有助于预防肿瘤的发生。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瘤良方甲状腺肿瘤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仅占少数。
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环境、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部分良性肿瘤可以恶变。
多发于青年女性。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长期精神抑郁和纵情贪欲与本病有关。
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郁久化火,灼津成痰,痰气郁热互结于颈部则颈部肿胀;气郁化火伤阴,则见阴虚火旺之诸证;肝木克土致脾虚失运,则痰湿内生,随肝火上逆搏结于颈部则肿;气病及血,痰浊阻络则最终导致气滞和痰瘀互阻,热毒内盛,病程迁延日久,气血耗伤,阴损及阳,则见诸多虚损病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病人多在无意中发现颈部肿物,生长缓慢,有出血时可迅速长大。
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柔韧,中等硬度,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一般无特殊不适感觉,不痛,部分病人可有压迫症状与吞咽异常感觉。
2.诊断(1)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应重视病史的采集。
(2)患者年龄、性别,结节或肿块的多寡、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生长情况,局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远处有无癌肿转移等,均是考虑本病的重要线索。
(3)青年或儿童近期出现孤立单发结节、质硬而不规则,有压迫症状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或静止性肿块近期增大,尤其儿童期颈部有X线照射史均提示恶性肿瘤。
单纯的囊性病灶与实质性病灶相比恶性可能性小,良性结节在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4)X线检查中如有气管移位或甲状腺肿块上细小点状钙化,提示乳头状癌可能,较稠密的钙化提示髓样癌,而带状或环状钙化提示良性瘤。
(5)甲状腺内发生肿瘤时甲状腺功能试验如血清TT3、TT4或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一般均在正常范围,在髓样癌中血清降钙素浓度增高。
(6)甲状腺显像冷结节者较温结节癌肿发生率高,甲状腺细、粗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
三、辨证施治1.气滞痰凝型【辨证】颈部肿大、质地坚韧或坚硬,胸胁胀痛,胸闷不舒,咽部发闷,纳差,或恶心痞闷,口中痰多黏腻。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施治】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中医学对瘿病的认识渊远流长,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水土因素,情志内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早在《吕氏春秋》中已指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与地理环境有关;《诸病源候论》则明确指出:“瘿者,亦有饮沙水”,“常食令人作瘿病”的因素,可见对水土因素早有认识。
在瘿病的分类名称中也列有泥瘿、土瘿之名。
而情志内伤的气郁是瘿病的又一主要因素,在《圣济总录》已明确“(瘿病)妇女多有之,缘忧患有甚于男子也”,是女性高发的因素,这些触发因子引起甲状腺组织的病变,发展而成肿瘤。
对瘿瘤的病机,在《外科正宗》已指出“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所致。
因情志内伤,肝气疏泄失司,郁结不化,脾气随之受累,运化失司,津液失去布敷,凝聚成痰,痰凝与气郁相互搏结,交阻于颈,遂成瘿瘤,继之气郁而累及血循,血行不畅,瘀阻经络,痰凝又更阻碍血运,痰瘀交凝,瘿肿更趋坚硬,所以《济生方》一言以概之,曰:“夫瘿瘤者,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可见气、痰、瘀三者壅结颈前是瘿瘤的基本病理。
2.中国藏医学
藏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饮食因素有关,有“食物不消为固痼为果”之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由于所摄食物未能进入血液化成营养成分,反而化做恶液并经血管进入全身各组织,在甲状腺这一“有缘部位”被隆的结构素逆作用收缩聚积而成为坚硬难消的肿块,似青果核样,成为“滞癌”,发为瘿瘤。
中医甲状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甲状腺疾病的病因1. 情志因素: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导致甲状腺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愤怒、悲伤、忧虑等情绪过度,都可能导致气机郁结、痰浊内生,从而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
2.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也是导致甲状腺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品、生冷食物等都容易导致气滞、痰浊内生,从而损伤脏腑,进而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甲状腺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空气、水质的污染,电磁辐射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甲状腺功能造成损害,使得甲状腺疾病患者呈上升趋势。
4. 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疾病患者的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其疾病的原因之一。
家族中有患甲状腺疾病的先例,则该患者可能会遗传相关的基因,增加患病的风险。
5. 其他因素: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联。
二、甲状腺疾病的病机1. 气机郁结、痰浊内生:中医认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界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机郁结、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甲状腺功能失调。
2. 肝肾阴阳失调:肝主疏泄,肾主藏精。
肝肾阴阳失调,可能导致肝阳上亢或肝阳下降,进而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正常运转。
3. 气血不畅:气血不畅会导致经络堵塞,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
4. 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任何一个脏腑功能失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三、甲状腺疾病的辨证施治1. 甲亢:甲亢是中医所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中医认为,甲亢的主要病机是肝气郁结、痰浊内生。
辨证施治上,应疏肝解郁,化痰平肝。
2. 甲减:甲减是中医所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中医认为,甲减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辨证施治上,应健脾益气,调补气血。
3.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是中医所说的甲状腺肿瘤。
中医认为,甲状腺结节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痰浊内生。
辨证施治上,应理气活血,祛痰散结。
甲状腺中医护理方案引言甲状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之一,扮演着多种重要功能的角色。
当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时,会对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等独特优势,能够为甲状腺疾病的护理提供有效的帮助。
本文将介绍甲状腺中医护理方案。
甲状腺疾病及其中医诊断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中医诊断甲状腺疾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脉诊:中医通过脉搏的形态、频率、有无紊乱等进行诊断。
2.舌诊:中医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来进行诊断。
3.症状: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体征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
甲状腺中医护理原则针对甲状腺疾病,中医的护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身健脾: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温阳散寒:中医认为寒邪为病邪之一,可以通过温阳的中药调理来改善寒性病症,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
3.益气养阴:中医认为阴虚火旺是甲状腺疾病的一个重要病机,通过补充气血、滋养阴液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4.散瘀化痰:部分甲状腺疾病伴随着瘀血和痰湿的问题,中医通过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甲状腺中医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甲状腺疾病,中医提供了多种护理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护理方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引起的一种疾病。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阳散寒可以选用附子、干姜等温阳药物,通过温经散寒的作用来改善寒性病状。
益气养阴可以选用黄芪、玄参等益气养阴的中药,通过滋养阴液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散瘀化痰可以选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中药,通过改善瘀血和痰湿的问题来减轻病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护理方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身健脾可以选用党参、白术等强身健脾的中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肝郁痰凝型。
主证:情志抑郁,咽部作憋,颈前瘿肿,质柔如胶,光滑圆润,随吞咽上下,胸闷胁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红,脉弦细滑。
治法:理气消瘿,化痰散结。
方药:瘿瘤散结汤。
香附10g,郁金10g,青皮10g,三棱10g,莪术10g,山慈姑15g,白芥子10g,全瓜窭15g,海蛤壳30g,生牡蛎30g,八月札20g,白花蛇舌草20g.甲状腺肿块质地较硬,病程较长者,加桃仁、鬼剪羽、石见穿、山甲片、乳香、没药等,或加乌贼骨、煅瓦楞等;大便燥结能行者,可重用瓜蒌;或加用生大黄;年老体弱或服药后出现神倦乏力,面色少华等虚弱症状者,加灸黄芪、党参、当归、黄精等;妇女在经期,去三棱、莪术,改用丹参、赤芍。
分析:方中香附、郁金、青皮舒理郁结之肝气,以除其因;三棱、莪术、软坚消结、山慈姑、生牡蛎是消瘿之要药,再辅以海蛤壳、白花蛇舌草消症抗癌,皆为消蚀甲状腺肿瘤而为之,再佐以自芥子、全瓜蒌化痰,散结,加之八月札既能舒肝理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又能消瘤化结,故全方既舒理肝气,化痰散结以解其郁又能消瘿抗癌,故药后不仅可使肿瘤缩小,甚至使肿块消失而除病。
2)痰瘀交阻型。
主证:颈部瘿胂,质中偏硬,呈圆或椭圆形,边界尚清,可随吞咽上下,伴有咽部不适,胸闷气憋,或有月经不调,苔薄腻,舌质偏暗,脉弦细涩。
治法:化痰软坚,活血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海藻10g,昆布10g,陈皮10g,法夏10g,贝母10g,连翘15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2g,香附10g,郁金15g,穿山甲(先煎))15g,土贝母12g,蚤休15g,石见穿15g,天南星10g.郁久化火,烦热,舌红者,加丹皮10g,栀子10g,夏枯草15g;神疲乏力,便溏者,加白术10g,山药15g.分析:方中海藻、昆布为含碘消瘿之主药,陈皮、法夏、茯苓、贝母、南星化痰敛结,当归、川芎活血通脉,辅以香附、郁金理气,连翘、蚤休清解,共奏化痰活血消瘿散结之功,再加上穿山甲、土贝母、石见穿,消瘤破症,更助上药消除肿瘤之功。
甲状腺癌
中医属“肉瘿”、“石瘿”范畴。
一.中医病因病机
1.肝郁气滞:情志抑郁或恼怒伤肝,致肝郁气滞,疏泄失司,肝旺悔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痰互结,积于喉下,发为肉瘿。
2.痰凝血瘀:体虚外邪侵入或痰气互结于喉下,脉络受阻,日久致气血运行不畅,瘀滞喉下,发为本病。
3.肝肾亏虚:颈部为任脉所主,任脉之络所辖。
任督之脉系于肝肾,痰气互结于此,久则耗损气血,伤及肝肾之阴。
反之,肝肾不足,肝
失所养,肝旺气滞,悔土生痰,痰气互结于喉下,发为本病。
二.中医治疗
1.肝郁气滞证
主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心悸心慌,胃热脾弱者,多良易饥,体瘦便溏,舌白脉弦。
治则:舒肝解郁,软坚散结。
方药:逍遥散与海藻玉壶汤加减。
用药:海藻、昆布、陈皮、半夏、贝母、甘草、青皮、连翘、当归、川芎。
2.肝肾阴亏证
主证:颈部疼痛,肿块坚硬,气短气急,吞咽不利,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
治则:养阴清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3.痰瘀凝结证
主证:颈部疼痛,肿块坚硬,气短气急,吞咽不利,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
治则:软坚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用药:乳香、没药、五灵脂、马钱子、地龙、全虫;附子、半夏。
针灸疗法:
1.取定喘穴,隔日针刺1次。
2.沿甲状腺瘤周围针刺,强刺激,不留针,1日或隔日1次连针15-30日。
中医甲状腺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甲状腺疾病在中医中被称为“瘰疬”、“瘿瘤”等病证范畴,其病机主要认为是因为体内的阳气亢盛、阴精不足所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天地之间,阴阳之气和而生泄,人之心志,与喜怒相应,寒暑不失,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劳逸形,使民无疾病。
”说明了在生活起居、饮食调养、情志调摄等方面都要适当调节,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预防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二、甲状腺疾病的病因病机1. 阴虚火旺中医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表现为心悸、大汗、头昏、眼花等症状。
2. 痰浊痰核中医认为甲状腺肿(甲瘤)的病因主要是由于痰浊痰核所致,表现为脖子肿块、吞咽不畅、声音嘶哑等症状。
3. 肝郁脾虚中医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肝郁脾虚所致,表现为乏力、体重增加、懒言、思睡等症状。
三、甲状腺疾病的辨证论治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理论,甲亢主要为肝阳上亢、热毒内盛、气血虚损所致,应以清肝潜阳、泻火解毒、益气养血为治疗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百合固金汤等。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理论,甲减主要为脾胃虚弱、气血不合所致,应以健脾益气、补血养阴为治疗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3. 甲状腺肿(甲瘤)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理论,甲瘤主要为痰浊痰核阻滞、气血不畅所致,应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疏瘀消核丸、三白散等。
四、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注意事项1. 调节情志情志调摄是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的重要环节,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或情绪低落,以免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
2. 合理饮食饮食调养是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手段,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清淡、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3. 调节作息作息调节是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方法,患者应保持适当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
甲状腺肿瘤中医病因分析如下:
1.中国中医学
中医学对瘿病的认识渊远流长,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水土因素,情志内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早在《吕氏春秋》中已指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与地理环境有关;《诸病源候论》则明确指出:“瘿者,亦有饮沙水”,“常食令人作瘿病”的因素,可见对水土因素早有认识。
在瘿病的分类名称中也列有泥瘿、土瘿之名。
而情志内伤的气郁是瘿病的又一主要因素,在《圣济总录》已明确“(瘿病)妇女多有之,缘忧患有甚于男子也”,是女性高发的因素,这些触发因子引起甲状腺组织的病变,发展而成肿瘤。
对瘿瘤的病机,在《外科正宗》已指出“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所致。
因情志内伤,肝气疏泄失司,郁结不化,脾气随之受累,运化失司,津液失去布敷,凝聚成痰,痰凝与气郁相互搏结,交阻于颈,遂成瘿瘤,继之气郁而累及血循,血行不畅,瘀阻经络,痰凝又更阻碍血运,痰瘀交凝,瘿肿更趋坚硬,所以《济生方》一言以概之,曰:“夫瘿瘤者,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可见气、痰、瘀三者壅结颈前是瘿瘤的基本病理。
2.中国藏医学
藏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饮食因素有关,有“食物不消为固痼为果”之说,由于所摄食物未能进入血液化成营养成分,反而化做恶液并经血管进入全身各组织,在甲状腺这一“有缘部位”被隆的结构素逆作用收缩聚积而成为坚硬难消的肿块,似青果核样,成为“滞癌”,发为瘿瘤。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