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谈西方古典音乐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0
浅谈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及作品的认识古典主义时期是指欧洲音乐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是继巴洛克时期之后的音乐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追求简洁、平衡和秩序,作品风格较为规整和清晰。
钢琴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成为最重要的音乐器乐之一,拥有大量精美的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注重旋律的清晰度和运行的流畅性。
与巴洛克时期的复杂曲式不同,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曲式,如奏鸣曲、小步舞曲、变奏曲等。
旋律常常富有韵律感,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音乐结构上,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常常采用对称、平衡的形式,同时注重节奏和和声的运用。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数量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奏鸣曲和小步舞曲。
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钢琴作品形式,由快速的第一乐章、悠扬的第二乐章以及活泼的第三乐章组成。
著名的奏鸣曲作曲家有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他们的作品以其情感表达和技巧要求而闻名于世。
小步舞曲则是一种简单、欢快的舞曲形式,常见于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
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和舒伯特的《军中进行曲》都是著名的小步舞曲作品。
除了奏鸣曲和小步舞曲,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还有丰富多样的变奏曲、独奏曲和协奏曲等。
变奏曲是一种将同一主题进行变化和变形的作品形式,既体现了作曲家的创造力,又展示了钢琴演奏者的技巧。
贝多芬的《命运进行曲》和莫扎特的《亲厄斯变奏曲》都是著名的变奏曲作品。
独奏曲则是一种专门为独奏钢琴而创作的作品,如巴赫的《六首小前奏曲》和莫扎特的《卡农变奏曲》。
协奏曲则是钢琴和乐队共同演奏的作品,常常富有壮丽和雄伟的气势,如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注重简洁、平衡和秩序,作品风格规整、清晰。
奏鸣曲、小步舞曲、变奏曲、独奏曲和协奏曲是这个时期钢琴音乐中最重要的作品形式。
这些作品以其旋律的美丽和结构的完整性而受到普遍赞赏,至今仍然是音乐爱好者们学习和演奏的重要素材。
浅谈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及作品的认识
古典主义时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钢琴音乐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作曲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中不乏高妙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为当时的钢琴音乐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经历了巴洛克时期的复杂繁琐和感性的浪漫时期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更加注重逻辑、秩序和理性,兼顾旋律和和声的完美结合,使得作品更加工整,体现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严谨思考。
在这个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就是莫扎特。
莫扎特有很多钢琴作品,他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的钢琴作品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和谐的和声、快乐的氛围著称。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琴声柔和,富有魅力,而且展现了他高超的技巧功底。
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研究钢琴技巧的重要资料。
除了莫扎特之外,海顿和贝多芬也是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音乐家。
海顿的钢琴作品也很著名,他的作品具有旋律上的简洁、清晰和和声上的独特性,还有幽默感和想象力。
海顿的钢琴作品在旋律和和声上表现出了足够的结构品质,并加上他的幽默和戏剧感,使得这些作品备受欢迎。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则是以创新和超越为主要特点。
他的作品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透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故事。
他的钢琴作品在演奏难度上比其他两个著名音乐家的钢琴作品更高,在表现力和技巧上更加具有挑战性。
总体来说,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在音乐上更加注重整个乐曲的结构和和谐,表现出一种简约、明晰、统一的音乐特色,并且也更加注重演奏技巧的培养和强化,这些都对现代钢琴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也是现代钢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琴演奏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和评价。
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研究钢琴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乐器,它在西方音乐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流行乐,钢琴演奏一直是西方音乐中的核心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并探讨其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在古典音乐时期,钢琴是最重要的键盘乐器之一。
在巴洛克时期,钢琴主要应用于室内乐和独奏曲目。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平均德国人克拉维尔音乐会》和勃拉姆斯的《六首钢琴奏鸣曲》都是当时钢琴音乐中的重要代表作。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作品注重技巧和音乐性的完美结合,对后世的钢琴演奏影响深远。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以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更加强调情感和表现力,钢琴曲目开始变得更加细腻和富于变化。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展现了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深刻情感和技术要求。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后世钢琴演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以其浓厚的情感和想象力,进一步拓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李斯特的《舷船交响诗》和《六首超哥特地超哥特曲》等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更在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20世纪的钢琴音乐发展更是多姿多彩。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钢琴音乐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挑战性。
从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五重奏》到肖邦的《练习曲》,钢琴作品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表现方式。
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的兴起,也为钢琴音乐开辟了新的领域。
杰拉尔德·摩尔的《布鲁斯传奇》和比利·乔尔的《钢琴人》等钢琴作品,展现了钢琴音乐在现代流行音乐中的独特魅力。
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流行音乐,钢琴演奏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钢琴音乐一直是西方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丰富了音乐表现力,也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爱国的钢琴诗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自始至终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
然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从1772年到1795年这二十几年当中,先后遭到俄、普、奥三国的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1830年以前肖邦尚是一个无忧无虑刚刚走入生活的年轻人,这一创作时期的作品欢快明朗,没有严峻的悲剧性因素,但思想深度确实有限的。
然其早期创作中极为可贵的一点,便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
而在被迫远离祖国来到巴黎的1831年前后,肖邦的创作进入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真正的成熟期。
这段创作时期中,肖邦多数的作品都渗入了他对祖国的情感——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又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虐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鸣奏曲》等;还有还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等等。
其中的《第一叙事曲》鲜明地流露出作曲者的爱国情感。
浅谈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及作品的认识1. 引言1.1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追求和规范化。
在这个时期,音乐开始追求对称、平衡和秩序的理想,强调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严谨控制。
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包括形式的规范化,清晰的旋律和和声结构,以及对音乐表达的理性探究。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倾向于运用对称和反复的结构,如奏鸣曲形式和交响曲形式,来展现音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还注重对动态的控制和音乐表现力的平衡。
音乐家们开始运用动态的变化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同时注重音乐的整体平衡和和谐。
古典主义音乐的节奏感也比较明显,强调对节奏的准确把握和强调。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通常具有明快、清晰和优雅的风格,展现了音乐的对称美和逻辑性。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通过对音乐形式的规范化和对音乐表达的探究,展现了音乐的理性、逻辑和平衡美。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追求音乐的完美和精致,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影响了后世音乐的发展方向。
1.2 钢琴音乐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地位在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在音乐界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比于其他乐器,钢琴的音色丰富、音域广阔,能够表现出复杂的旋律和和声结构,因此在古典主义时期成为许多作曲家创作的首选乐器之一。
钢琴音乐不仅在宫廷音乐会和社交场合中受到推崇,也被广泛运用于宗教音乐和戏剧音乐中。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呈现出了丰富的风格和形式,反映了当时音乐家们对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探索。
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在古典主义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得钢琴音乐逐渐成为当时音乐领域的焦点之一。
众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都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也成为后世音乐的经典之作。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对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奠定了基础。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也深刻影响了现代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
浅谈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及作品的认识古典主义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古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启发,注重对称、平衡、简洁和规则性。
在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经典的钢琴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及作品进行探讨和认识。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在音乐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问世,其中不乏许多成为了经典之作。
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有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来谈谈莫扎特。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其钢琴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精妙的构思而著称。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包括了大量的奏鸣曲、小品和变奏曲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要属《土耳其进行曲》和《小星星变奏曲》了。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瞩目,而且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海顿也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虽然数量不如莫扎特丰富,但是其却是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先驱者。
海顿的钢琴作品富有活力和清晰的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奏鸣曲《军中》、《温暖》等作品都展示了他扎实的作曲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巨匠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更是让世人瞩目。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以其浓重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而著称。
他的钢琴奏鸣曲集合了叙事和表现两种特性,使得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音乐的技巧,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共鸣。
贝多芬的《悲怆》、《月光》等钢琴作品至今仍然是钢琴家们经典的演奏曲目。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多样性和深度非常丰富。
在这一时期,钢琴作曲家们赋予了钢琴音乐更多的情感和内涵,使得钢琴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技巧展示,而是变得更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在演奏技巧上也有了许多的创新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家开始注重对音乐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演奏技巧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试谈中西方音乐文化异同——从古筝钢琴协奏曲《临安遗恨》角度摘要:都说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它可以超越国度,超越种族。
从非洲的打击乐,到西方的管弦乐,在到中国的丝竹乐,无论从音律还是节奏曲调上它们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这个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着惊人的共同性。
当它们融合是又会给我们带了另一种享受。
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特征的简单论述,结合古筝钢琴协奏曲《临安遗恨》,阐明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以及本人学习弹奏器乐的感受,深刻体会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自己的音乐修养。
关键词:中西音乐文化,古筝,钢琴,差异,共性一、中国音乐特征中国的音乐发展一直受制约封建的传统文化,音乐一直停留在国主君王阶级,和一些高知识分子阶层。
它的传播范围比较小,普通百姓很难接受到,而且没有一套完善的自己的体系,所以导致我们现在听到的音乐很多都是经过翻译和改变的乐曲。
还有很多的音乐早已在漫长的历史中失传。
在中国很多人开来,音乐是用来消遣的而不是一门艺术。
古曲,是我们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比如我们熟悉的《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梅花三弄》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相对西方音乐来说比较短小。
我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比如古琴、琵琶、二胡、古筝等。
中国的民族音乐多以独奏为主,齐奏为主,乐器之间的配合比较少。
在音律方面,中国音乐的变奏,和主旋律的重复不是很多。
西方音乐的回旋,和主旋律的不断重复再中国音乐中出现的比较少。
而中国音乐中常用到鱼咬尾的形式,和小段旋律的重复。
中国音乐注重写意,多数作品以写意为主,在写意中写实。
比如《渔舟唱晚》,前几节的慢板舒缓缠绵,如歌似唱,优美抒情,活画出一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捕鱼的动感十足的画面。
中间是一段快板的高唱,别有洞天,含蓄轻柔的结尾,把人们带到深远的意境中。
晚霞映照着万顷碧波,天水相连,波光粼粼,老渔翁满载而归的喜悦,与渔港的热闹繁华生动的表现在音乐之中,让听着和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浅谈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及作品的认识古典主义时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钢琴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在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及其作品的认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在音乐结构上非常注重对称和对比。
这一特点在作曲家莫扎特和海顿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些作品在音乐形式上通常是三个或四个乐章的结构,每个乐章之间有着明显的对比和对称。
而在每个乐章内部,也会有着清晰的主题和变奏的结构。
这种严谨的结构和对称性,使得这些作品具有一种优雅而完美的美感。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展示了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
作曲家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具有很高的技巧要求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的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既展示了钢琴的技巧,又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追求了音乐的纯粹和简洁。
作曲家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体现了这一特点。
他的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中,旋律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音乐结构也十分清晰简洁。
这种追求音乐的纯粹和简洁,使得他的音乐具有一种古典而优雅的风格。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还注重了表现力和情感的表达。
作曲家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情感张力,通过音乐的表达力来传递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的作品中的悲壮、快乐、宁静等情感都得到了充分地表现,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受。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是钢琴音乐发展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它在音乐结构、技巧展示、音乐纯粹和简洁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认识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的魅力。
从钢琴发展史探究西方古典音乐钢琴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它的发展史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在2000年的篇幅内,我将全面探究钢琴的发展史,并分析其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
一、古代钢琴的起源钢琴起源于古代东方的弹拨乐器,例如中国的古筝和阮。
这些乐器在弹奏时需要用手指弹拨琴弦,产生声音。
在古代东方文明发展的同时,西方也出现了类似的乐器,例如古希腊的押子琴和罗马的琴瑟。
这些乐器通过弹拨琴弦的方式产生声音,为后来钢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钢琴的改进与发展1.弹拨琴与键盘乐器的结合古代欧洲音乐家开始尝试将弹拨琴与键盘乐器结合,为钢琴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大约在16世纪,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科洛尼创造了双键盘的琴型乐器,通过按键触动弦线,从而产生声音。
这是古代钢琴的初步形态,也为后来的琴形设计提供了思路。
2.钢琴的琴形设计随着对键盘乐器改进的不断尝试和琴形设计的完善,18世纪的德国音乐家巴托洛梅奥·克里斯蒂弗·卡维纳设计出了第一种具有现代钢琴外形的乐器。
这种乐器在琴弦上插入了小木头,通过键盘按下时将小木头抬起,与琴弦相接触,产生明亮而富有表现力的音色。
这是现代钢琴的萌芽,标志着钢琴开始成为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3.钢琴的音色改进19世纪,法国音乐家塞巴斯蒂安·埃拉德和英国音乐家约翰·布罗德伍德等人对钢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以改善其音色和演奏技巧。
他们采用了铁皮加固琴架、改良了弹奏方式等,使得钢琴的音色更加丰富而细腻,演奏起来更加灵活和流畅。
这些改进使得钢琴成为古典音乐创作和演奏的理想乐器。
4.钢琴的现代化20世纪初,钢琴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象牙键盘、聚酯树脂材料的琴弦、电子钢琴等新的发明和技术使得钢琴的音色更加精确和表现力丰富。
这些现代化的改进使得钢琴成为古典音乐领域的主流乐器,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都离不开钢琴。
音乐欣赏:中外经典钢琴曲赏析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钢琴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被广泛用于各类音乐演奏和创作中。
本文将带您欣赏一些中外经典钢琴曲,介绍它们的背景和特点,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曲子,让您对音乐的魅力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1.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虽然钢琴作为一种通用的乐器,在两种音乐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文化差异和音乐思维的不同,中西方音乐表达出的情感和音乐语言有所区别。
1.1 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差异中西方音乐在历史、文化和传统背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各自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体系和风格,这种差异在音乐中表现出来。
中西方音乐对于美的追求和情感表达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1.2 中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差异中西方音乐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钢琴曲中的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中西方钢琴曲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构成方式,这都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达效果。
2. 中国经典钢琴曲赏析中国经典钢琴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经典钢琴曲。
2.1 《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部协奏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以黄河为题材,描绘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团结抗敌的英雄情怀。
这部曲子的音乐形式宏大,情感激荡,充满力量和激情。
2.2 《月光曲》《月光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钢琴曲。
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柔和的音色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这首曲子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2.3 《黄鹤楼》《黄鹤楼》是著名作曲家陆树铭创作的钢琴曲。
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巧妙的编曲来描绘中国古代文化名胜黄鹤楼的壮丽景色。
这首曲子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既给人以力量,又给人以内省。
3. 西方经典钢琴曲赏析西方经典钢琴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华丽的演奏技巧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经典钢琴曲。
课程论文学年、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音乐鉴赏题目:从钢琴谈西方古典音乐指导教师:刘帅班级:103511 学号:姓名:刘昂联系电话:成绩从钢琴谈西方古典音乐摘要:我们通常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离不开对其形式的考察。
海顿、莫扎特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本文通过对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必需的技术规范的考察,以及对他们一些共同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对古典乐派艺术风格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西方古典主义特点海顿莫扎特弹奏问题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
”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因此, 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
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古典的”英文“classic” ,在古代文法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 、“经典的”之意。
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 两层意思。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 ,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
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
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
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
“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奏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
同时,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海顿、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风格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键盘作品被认为是为钢琴而非羽管键琴而写的。
虽然当时的钢琴声音音质比现代钢琴更加轻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强弱方面细微的变化对古典风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的主体。
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
但不管怎么说,海顿却预示着莫扎特风格的成熟。
海顿的钢琴作品初听时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迷人,反而有些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
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声音因素在海顿作品中几乎找不到。
海顿不十分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更致力于纯正的表情。
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着无比的幽默感。
他并不热衷于炫技。
莫扎特用很多的“ Aallegro ”,而海顿更愿意选择“ al legro 、moderato” ,甚至“moderato” 。
莫扎特(1756—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
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
除去个别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风格的把握,都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
因此,通过以上对海顿、莫扎特的了解,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握一些古典主义风格的要素。
三、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速度和力度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
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
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
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
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
但我们在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也应该有个速度的定量,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对这一时期音乐的了解,我们一般把它定量为:快板allegr48—50左右。
总之,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
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
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
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
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更富朝气,更具幽默感。
因而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要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就要通过均匀清晰的颗粒、活跃的节奏、流畅的气息的途径来实现古典主义特有的高贵气质。
而良好的音色的实现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因此,通过海顿、莫扎特我们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1)弹奏古典作品,触键应以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为主要部位,下键时,指尖要轻,触键要快,指尖在发音后一定要轻轻支撑住,而力量则应立即松开。
不能用臂力压迫键盘,必须控制好声音的“点”。
(2)弹奏出的音色应明亮而圆润,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过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弹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纯净的音色。
(3)音阶的走句应干净,流畅。
用手指奏出富有弹性的音。
指尖动作越小越好,其触键速度在单位距离内应该较快,弹奏出颗粒清楚的音。
(4)在手腕配合下,弹奏出有“呼吸”的乐句。
钢琴演奏就像声乐演唱一样,都是有“呼吸”的。
演奏者通过力量的“上抬”和“下沉”,来实现乐句起伏中形成的“气息”,并根据演奏者本人对乐句的理解来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通过演奏者的手腕、手臂来调节乐句,使声音和谐、统一,弹奏出美妙细腻的乐句。
3、装饰音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周广仁先生曾指出过:在装饰音记号统一以前,我们很难认定统一的标准。
而且,在实际弹奏中,对同一个装饰音,每一位演奏者又有不同的弹法。
再者,随着钢琴演奏的发展,后人编撰前人乐谱的版本日益增多,给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了更多的纷扰。
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音基本继承了巴赫的传统,以下只是对装饰音的一些一般规律进行的探讨。
(1)颤音或回音。
颤音的数量较为自由,不像巴洛克时代的那样严谨,速度和数量由演奏者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而决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海顿、莫扎特时期,所有奏法都从标明的主要音符上方二度开始,而到贝多芬时期,则演变成从原音开始。
(2)长倚音一般具有留音效果,甚至弹奏效果是将音符时值对分。
如则应弹奏为。
这在莫扎特 k283 第一乐章,k311 第一乐章,海顿的hobxvi37第三乐章中都能遇到。
(3)回音应包括在主要音符时值内。
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弹在拍子上。
但有时,回音也从拍子后开始弹奏,这就要看演奏者具体的喜好而定。
另外贝多芬的装饰音略微复杂,如半颤音、分解和弦或琶音、短倚音、长倚音等。
我们不可能用某种规范加以限定,只有演奏者根据音乐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喜好同时参考大师们的演奏来弹奏。
4、18世纪后30年,有不少钢琴被装备了一个膝部杠杆,近似于现代钢琴的制音器踏板。
踏板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在海顿、莫扎特时期,键盘作品基本上都是为古钢琴而作,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结构完全不一样,据考察,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踏板使用的标记。
但这并不等于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不需要使用踏板,所以很多演奏者在弹奏他们的作品时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在任何风格中,右踏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给予更多的共鸣和音色。
这一点对古典乐派作品同样适用。
因此,演奏者应始终记住:在使用踏板时首先讲究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绝对不能含糊不清。
即使要使用踏板,也要尽量保持音的清晰,使听者觉察不出来。
其次,在有长时值音符的慢速、歌唱性段落中,右踏板不能踩得过深,在这里使用踏板的功能主要应帮助避免声音发干,使整个乐句有一个很好的过渡、连接,起到润色的作用;最后,句法、连线和所有其他奏法应保持清楚,包括休止符都不能用得模糊不清。
踏板的运用不能影响以上所述的划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演奏者的踏板运用提供了基础,左踏板的出现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这种背景下,演奏贝多芬作品,运用踏板自然比海顿、莫扎特多得多,复杂得多。
但不管是演奏贝多芬还是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我们应始终明白古典时期使用踏板的总原则就是: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使音响获得更丰富饱满的效果。
四、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海顿、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的研究以及对弹奏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弹奏风格所需要把握的分寸,在于内在的深刻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
演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需要有符合这个流派音乐的演奏风格。
钢琴300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表明,风格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一种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概念和外显形态, 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情绪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弹奏实践中不能忽视的。
我们只有将作品与艺术流派的共性相结合,挖掘作品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弹奏的技能技巧,才能为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所衍生的各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2]黄莹《风格的研究——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钢琴艺术》[3]罗曼·罗兰《古代音乐家》《当代音乐家》[4]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5]郑兴三《论莫扎特钢琴曲的演奏风格》《厦门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