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六树立良好社会公德问题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公共生活准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一)指引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不在于制裁违法,而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
法的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形式实现,告诉人们可以作什么(授权性指引)、不得作什么(禁止性指引)、必须作什么(义务性指引)。
(二)、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达到化解纠纷、减少犯罪之目的。
(三)、评价作用1、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2、法律评价的客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
3、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1)对国家机关极其公务人员要求“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对社会民众要求不能违法。
(2)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不能相互替代。
(四)、强制作用1、何谓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律强制作用是指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2、法律强制的主体由国家(主动主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被动主体)3、法律强制的手段是国家强制力。
4、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
(五)、教育作用1、何谓法的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指的是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2、法发挥教育作用的实施方式:一是,通过法律的学习;二是,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三是,通过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的影响。
3、法的教育的意义: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内心才认同,自觉遵守。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多种规范行为准则的方式,最主要的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两种,下面让我们分别介绍一下: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
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社会公德作对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1.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道德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继承性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
这些凝聚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
简明性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共道德规范,更是简明了。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㈠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是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倡导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㈡助人为乐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该做的事,看做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道德,是有爱心的表现。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xx年xx月xx日•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行政法规范•宪法法律规范•民法法律规范•刑法法律规范•其他法律规范•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实践意义•未来展望目录01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状态。
公共生活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相互性和共享性,涉及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权利。
公共生活的定义与特点法律规范是保障公共生活有序、安全、公正、和谐的重要手段。
法律规范可以调整社会关系,明确权利义务,解决纠纷矛盾,制裁违法犯罪。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与作用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类别与来源02行政法规范行政法规范是指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行使职权、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
行政法规范定义行政法规范特点行政法规范具有强制性、程序性、特定性、自由裁量性等特点,其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维护行政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行政法规范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范渊源行政法规范效力行政法规范的效力一般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和可诉性等特点,对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赋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资格或者权利的行为。
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请,由有关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活动。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
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应当遵守一定的法律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本文将就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展开讨论。
首先,公共场所中的法律规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共场所是供大家共同使用或经常出入的地方,如公园、街道、商场等。
在这些地方,人们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礼貌和规则,以确保公共场所的和谐和秩序。
例如,在公园里,人们应该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这些规范并非是一种限制,而是给予每个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大家可以共享公共资源。
其次,交通出行中的法律规范同样至关重要。
在繁忙的街道上,人们需要遵守交通规则,以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行人应该在人行道上行走,不得在马路上乱穿。
驾驶者则需遵守交通信号灯、限速规定等,确保安全驾驶。
违反交通规则不仅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因此,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也涵盖了社交活动。
无论是与朋友、家人还是与陌生人交往,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交礼仪和道德准则。
例如,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遵循约定好的交往规则等。
同时,在公共场合要避免冲突和暴力行为,保持理性和宽容。
这样能够为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基础,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
最后,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还包括社会问题的处理。
例如,对于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禁止吸烟等方面的规定,每个人都应遵循并积极参与其中。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过遵守相应的法律规范,我们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基石。
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交通法规、社交礼仪以及参与社会问题的处理,每一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以及公正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遵守法律规范,为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节: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一、道德与法律是两种基本手段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生活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的方式作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生活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2、法律规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范很多。
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的强制性,又有普遍的约束性。
它不仅确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生活公共生活准则。
只有政府、社会和公民都具有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并自觉遵守公共生活准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现代的生活方式。
辩一辩: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罪不罪”就含在“对不对”之中,但是,许多“对不对”却不是“罪不罪”的问题。
二、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法自身表现出来的、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可能影响。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引作用:首要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指引作用针对的对象为本人的行为。
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经过高中的苦苦挣扎。
9月我们怀着期待与憧憬的心情踏入大学的校园。
梦想与激情将在这里起航。
我们怀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与相亲相爱的朋友分道扬镖。
蓦然回首。
想起高考前与朋友曾彼此诉说各自的美好,而又看似垂死挣扎的苦苦寻梦。
我们彼此感触对方那紧张的脸庞,祝福对方。
考后是匆匆的离别。
只道句:路很长,多坎坷,一路走好。
如今站在大学门。
我们又多了一份责任,一份重担。
我们已离步入社会越来越近。
但法律未曾远离我们,我们必须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才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快乐。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建设者。
倘若不知法律我们可能以身试法。
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样给我们的亲人带来无限的创伤。
因此知法守法是我们建设祖国报答父母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都成为普通的事情。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犯罪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时就需要法律来解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在公共生活中需要有法律来维护它的安定有序。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法律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今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法律是用来维护统治是者的统治,而在现今社会中法律是用来维护人民大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法律自从诞生以来,在社会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很多的法律。
如《宪法》《刑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有序。
它们支撑着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现实的生活中,约束着个人行为的公共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拥有国家的强制性,又有着普遍的约束力。
它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
在2009年11月27日下午北京大兴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灭门惨案,一家六口家中被害,祖孙6人同时遇害,最小的年龄不到2岁。
11月28日在海南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北京大兴特大杀人案的制造者该户男主人李磊被警方抓获。
等着他的将是严厉的法律惩罚。
法律规定人们享有生命权,若他人冒犯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此案中李磊超越了法律所赋予他的权利,超越了法律给予他的活动范围。
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
法律不因为任何人有何种正当或不正当的理由而不去制裁。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正是因为这样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定。
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都明确的社会公共法律意识,并自觉的遵守法律规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现代生活方式。
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指引作用。
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引导人们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若超出这个活动范围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通过明文规定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
从而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法律规定,无论是公司或个人不得从事毒品的生产或销售。
若违反将会受到刑法的处罚。
它的明文规定指引人们不去从事这样的活动。
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人去从事这样的活动。
法律将对他们严惩不怠。
生活中公司和个人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的内容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指引着公司和个人的行动。
公司和个人按照合同来办事。
若法律意识淡薄则犯罪的几率会增加。
北京留学生犯罪案件近年增加5成。
主因是不了解我国的法律,以为赔钱就免刑。
25岁的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车某。
窃用同学的钥匙进入该同学的宿舍,盗窃两名同学的人民币,泰铢和美元等钱财折合人民币1.93万余元。
车某被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300,驱逐出境。
不少外国留学生法制意识淡薄,不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是此类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通过这些惩罚,告示给另一些将要做这些事的人。
从而指引着人们自觉的去遵守法律。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门打开,我国的毒品犯罪逐渐猖獗,严重的危害我国的社会安定。
在全国公安的努力下近年成功的破获湖南2.25广东11.09山东12.19等一大批非法买卖,走私毒物品的案件。
在2009年全国共破获毒品案件6.19万起。
打掉毒贩团伙1565个摧毁制毒工厂和窝点24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43万名。
一些从事毒品犯罪活动的人一旦被抓获就会面临着严厉的刑罚,这充分的展现了法律的预示作用。
他们的活动预示着他们受到处罚的后果。
法律通过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的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规定的性质以及他所导致的法律的后果。
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的行为后果。
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的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
例如诈骗违法犯罪的行为,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人们根据法律规定,从而自觉、自主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更符合法律给定。
在大学中学生根据学生守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样不仅不会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生活,还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素质。
法律和规则的预示作用有助于社会确立正常的法律意识,自觉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法律在现实生活中还具有评价人们行为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只有合法的行为才会收到法律的保护,否则就是非法,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处罚。
在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法律有很多。
有《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等保护的对象是依照专利法可以授予专利的发明创造。
只有取得发明人的许可,去实施生产、销售才是合法的,受法律的保护。
若未取得发明人的授权去实施生产销售则是非法的不受到法律的保护。
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在近日国际芯片代工巨头中芯国际因非法盗用台积电的商业机密,而不得不支付给其对手巨额的钱款。
使得中芯国际高层变动。
法律给与中芯国际非法盗用台积电的评价,同时中芯国际也受到相应的处罚。
无论对于公司或个人法律要求其不能违反法律。
在社会中行为的评价标准不仅有法律也有道德和纪律等。
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但不能用法律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来取代法律评价。
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权威性,更具有强制性。
法律的强制性是法律运用国家强制力去制裁违法犯罪。
它的强制性不因人的身份不同而加以区别。
前中国大陆首富拥有亿万家财,身份显耀。
但法律不应他的身份显耀而停止对其违法犯罪的制裁。
上到中央领导人,下到地方政府。
法律也不应为他们是官员而给与他们特权。
在近日河南省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中。
三鹿集团及其原董事长田文华等被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原董事长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在此案件中石家庄市市长被免职。
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等也被免职。
三鹿因为管理不善,使得劣质奶粉流入社会,对一些家庭的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三鹿高层领导虽然地位再高,也同样受到法律的处罚。
对于官员法律也没有给他们特权,照样依法行事。
该处罚的就处罚。
法律的这种不因人的强制作用,是依法治国的强制保障。
这种强制保障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使得法律能够顺利的施行。
保障了法律的预测作用和评价作用。
维护社会正义,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也是我们祖国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
我国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搞生产。
法律的强制性约束了不法分子,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制定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
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引导人们依法行为。
法律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国家还通过对社会进行普法,对犯罪人员进行约束,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的社会人员受到教育。
法律还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例如见义勇为会得到国家的奖励社会的认可。
国家还给予罪犯减刑或假释(通常称之为“法律奖励”)保持了低重新犯罪率。
法律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通过这些作用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定,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
社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因此大学生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一个良好的遵纪守法的大学生形象。
法律在生活中虽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得。
只有社会的每一位公民遵纪守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