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88
样品的制备呈送注意事项样品的制备呈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样品的制备呈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样品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样品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选择样品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来源、性质、纯度等因素。
如果样品来源不明确或者样品性质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2. 样品的采集:样品的采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
在采集样品时,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或者变质。
同时,还需要注意采集样品的数量和采集的时间,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3. 样品的保存:样品在制备呈送之前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
不同类型的样品需要采取不同的保存方法。
例如,生物样品需要冷冻保存,化学样品需要密封保存。
在保存样品时,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4. 样品的处理:在进行样品制备之前,有些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
例如,固体样品需要研磨或者溶解,液体样品需要过滤或者浓缩。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污染或者损失。
5. 样品的标识:在制备呈送样品时,需要对样品进行标识。
标识应包括样品的编号、名称、来源、采集时间等信息。
标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样品的识别和追溯,避免样品混淆或者丢失。
6. 样品的包装:在制备呈送样品时,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包装。
包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样品不受到外界污染或者损坏。
不同类型的样品需要采取不同的包装方式。
例如,生物样品需要采用冷冻袋或者冷藏盒进行包装,化学样品需要采用密封瓶或者密封袋进行包装。
7. 样品的运输:在制备呈送样品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进行选择。
例如,生物样品需要采用冷链运输,化学样品需要采用防震防漏的运输方式。
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温度、湿度、振动等因素的影响。
8. 样品的呈送:在制备呈送样品时,需要填写相应的呈送单或者报告单。
呈送单或者报告单应包括样品的基本信息、呈送的目的和要求等内容。
样品采集和制备的基本原则
样品采集和制备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代表性:采集的样品应尽可能代表被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
要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样品,避免选取异常样品或极端值。
同时,样品数量应足够多,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随机性:采样过程应具备随机性,即在选取样品时要保证每
个样品有相同的机会被选中。
这样可以避免主观意识和个人偏见对样品选取的影响,以及选择特定区域或时间点的偏差。
3.完整性:在采集样品时,应尽可能采集全面的信息,以便能
够更全面地了解样品的特征。
同时,要注意采集样品的多样性,避免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类型的样品。
4.净化和处理:对于一些样品类型,如土壤、水样等,可能需
要进行净化和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或不相关的成分。
这样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保存和存储:采集的样品应及时进行标识、记录和保存,以
防止样品的变质或丢失。
在保存和存储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环境条件,以保持样品的原始特性。
6.标准化:在制备样品时,要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样品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的可比性。
同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仪器和设备,以及正确的制备方法和流程。
采样和样品保存方法一、采样。
采样就像是从一个大宝藏里挑选小宝贝一样有趣呢。
1. 固体样品。
如果是像土壤这种固体样品呀,那可得有点小技巧。
咱得用专门的小铲子或者采样器,从不同的地方挖取。
比如说一块大田地,不能只在一个角落取,要像小蚂蚁找食物一样,东一点西一点的,这样取到的土壤样本才更能代表整块地的情况。
而且取的时候呢,要尽量保证深度一样哦,不然浅层和深层的土壤性质不一样,样本就不准确啦。
2. 液体样品。
对于像水这样的液体样品,要是在小河里采样,可不能直接拿个瓶子就舀。
得用专门的采水器,把采水器慢慢放到水里,在不同的深度取一点,因为有时候水的上层和下层成分不一样呢。
如果是从水龙头里取水样,也要先放一会儿水,把水管里存着的陈水放走,再取新鲜的水样。
3. 气体样品。
气体采样有点像捕捉小泡泡。
有专门的气体采样袋或者采样瓶。
要是采集室内的空气,要把采样设备放在不同的角落,因为可能有的地方有污染源,有的地方比较干净。
在室外采集大气样本的时候,也要注意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就像给空气来个全面的小体检。
二、样品保存。
采好样了,怎么保存这些小宝贝也很关键呢。
1. 固体样品。
土壤样品采回来,如果不能马上分析,要放在干净的密封袋或者密封容器里。
可不能让它受潮或者被污染啦。
要是里面有小虫子或者草根啥的,也要尽量挑出来,不然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就像要把小土壤样本保护在一个安全的小房子里,等着被研究。
2. 液体样品。
水样保存更要小心。
有的水样需要加一些保护剂,像测定重金属的水样,可能要加酸来防止金属沉淀。
水样一般要放在低温的环境里,就像给它放在小冰箱里一样。
而且要尽快分析,不然水里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
3. 气体样品。
气体样品保存要保证容器的密封性特别好。
要是漏气了,那采集的气体就不完整啦。
如果是一些特殊的气体,可能还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保存,就像照顾一个超级娇弱的小娃娃,一点都不能马虎。
总之呀,采样和样品保存都是很细致的活儿,就像精心照顾小宠物一样,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位,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检测结果准确又可靠呢。
分析样品制备注意事项样品制备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后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采集样品要保持准确、快速和代表性,避免受到外界污染或损坏。
同时对于特殊的样品,要在采集后尽快进行处理,或者在采集后储存于适当的条件下,以避免样品发生变化。
2. 样品的处理:对于需要处理的样品,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和试剂。
同时,要避免处理过程中的污染和样品的损失。
在处理过程中,还要注意控制处理参数,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样品的分散和均匀性:对于固体样品,要保证样品的分散和均匀性,以避免分析结果的误差。
可以通过机械研磨、均质化或分子筛等方法来实现样品的均匀性。
4. 样品的稀释和浓缩:对于液体样品,要根据具体实验目的进行稀释或浓缩。
在进行样品稀释时,要保证所加溶液的纯度和浓度,以避免对后续分析结果的影响。
而在进行样品浓缩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设备,以保证浓缩后样品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 样品的保持和运输:在样品制备完成后,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持样品的稳定性。
对于生物样品或敏感样品,要在合适的温度下储存,并采取防止光照、湿度和氧气等因素对样品的影响。
同时,在进行样品的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包装和保护措施,避免样品的泄漏或损坏。
6. 样品标签和记录:在样品制备过程中,要对样品进行标签,以避免样品混淆或丢失。
同时,要做好样品制备过程的记录,包括样品的来源、处理方法和处理参数等,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7. 避免实验人员的污染:实验人员的手套、实验仪器和操作台面等都有可能对样品产生污染。
因此,在样品制备过程中,要保持实验人员的卫生习惯,规范操作步骤,并严格控制实验环境的卫生状况。
8. 对于特殊样品的制备,要根据实验要求和样品的性质进行特殊处理。
如对于有机物样品,需要在制备过程中避免氧气、湿气和光照等因素的干扰。
食品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一)、采样要求进行食品检验,是在整批被检食品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检验样品,而对样品进行检验的结果用来说明整批食品的性状。
因此,采样时必需留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匀称性。
要仔细填写采样记录。
写明样品的生产日期、批号、采样条件、包装状况等,外地调入的食品应结合运货单、兽医卫生人员证明、商品检验机关或卫生部门的化验单、厂方化验单了解起运日期、来源地点、数量、品质状况,并填写检验项目及采样人。
(二)、采样数量和方法采样数量应能反映该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满意检验项目对试样量的需要,一式三份,供检验、复验、备查或仲裁,一般散装样品每份不少于0.5Kg。
鉴于采样的数量和规章各有不同,一般可按下述方法进行。
(1)液体、半流体饮食品。
如植物油、鲜乳、酒或其它饮料,如用大桶或大罐盛装者,应先行充分混匀后采样。
样品应分别盛放在三个洁净的容器中,盛放样品的容器不得含有待测物质及干扰物质。
(2)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每批食品的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实行部分样品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几次混合,最终取有代表性样品。
(3)肉类、水产等食品应按分析项目要求分别实行不同部位的样品或混合后采样。
(4)罐头、瓶装食品或其它小包装食品,应依据批号随机取样。
同一批号取样件数,250g以上的包装不得少于6个,250g以下的包装不得少于10个。
掺伪食品和食物中毒的样品采集,要具有典型性。
由于食品数量较大,而且目前的检测方法大多数具有破坏作用,故不能对全部食品进行校验,必需从整批食品中实行肯定比例的样品进行校验。
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样品作为分析化验样品,这项工作即称为样品的收集或采样。
食品的种类繁多,成分简单。
同一种类的食品,其成分及其含量也会因品种、产地、成熟期、加工或保藏条件不同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一分析对象的不同部位,其成分和含量也可能有较大差异。
从大量的、组成成分不匀称的被检物质中采集能代表全部被检物质的分析样品(平均样品),必需采纳正确的采样方法。
一、实验目的1、土壤制备的目的:①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 如植物残茬、石粒、砖块等)和新生体( 如铁锰结怀和石灰结核等),以除去非土样的组成部分;②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③全量分析项目,样品需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④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
2、土壤保存的目的:制备好的土样要贮存,为之后的重要研究项目或长期性研究项目的实验材料做准备,以便必要时查核或补充其他分析项目之用。
二、实验原理1、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有代表性的土壤。
2、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必须严格认真地进行,否则就算以后分析工作很精细,仍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
三、实验设备1、采集:铁锹、土壤袋、纸盒、铝盒、铅笔、标签2、制备:土壤筛、硬纸板、木棒、研钵、广口瓶、铅笔、标签3、保存:封口袋四、实验步骤及结果(一)采样步骤结果图按S形线路采样,在每一个确定的采样点上,用小土铲(干燥、含石砾而坚硬的土壤)下切取一片片的上下厚度相同的土壤样品,然后将样品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每一点采取的土样厚度、深浅、宽狭应大体一致。
将各采样点土样集中一起混合均匀,按需要量(混合样品重约0.5kg)装入干净土壤袋(或塑料袋)内。
标签上填写样品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采样深度,采样日期、采样人等。
标签样品编号1号采样地点苏沙西路土壤名称淋溶土采样深度20cm深采样日期2020/10/17 采样人Xxx将土壤样品带回宿舍,敞开袋口风干数日,直到土壤样品风干,再进行包装托运到实验室。
步骤过程图从样地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将土壤样品弄成碎块平铺在干净的纸上,摊成薄层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风干,经常加以翻动,加速其干燥。
在进行土壤化学分析时,研磨前取风干样品一份,仔细挑去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体和侵入体。
1、植物组织样品的采集植物组织样品多用于诊断分析,采集植物组织样品首先要选定植株。
样株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通常也象采集土样一样按照一定路线多点采集,组成平均样品。
组成每一平均样品的样株数目视作物种类、种植密度、株型大小、株龄或生育期以及要求的准确度而定。
从大田或试验区选择样株要注意群体密度,植株长相、植株长势、生育期的一致,过大或过小,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以及由于边际效应长势过强的植株都不应采用。
如果为了某一特定目的,例如缺素诊断而采样时,则应注意植株的典型性,并要同时在附近地块另行选取有对比意义的正常典型植株,使分析的结果能在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说明问题。
植株选定后还要决定取样的部位和组织器官,重要的原则是所选部位的组织器官要具有最大的指示意义,也就是说,植株在该生育期对该养分的丰欠最敏感的组织器官。
大田作物在生殖生长开始时期常采取主茎或主枝顶部新成熟的健壮叶或功能叶;幼嫩组织的养分组成变化很快,一般不宜采样。
苗期诊断则多采集整个地上部分。
大田作物开始结实后,营养体中的养分转化很快,不宜再做叶分析,故一般谷类作物在授粉后即不再采诊断用的样品。
如果为了研究施肥等措施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则当然要在成熟期采取茎秆、籽粒、果实、块茎、块根等样品,果树和林木多年生植物的营养诊断通常采用“叶分析”或不带叶柄的“叶片分析”,个别果树如葡萄、棉花则常做“叶柄分析”。
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特别是活动性成分如硝态氮、氨基态氮,还原糖等都处于不断的代谢变化之中,不仅在不同生育期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在一日之间也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
因此在分期采样时,取样时间应规定一致,通常以上午8—10时为宜,因为这时植物的生理活动已趋活跃,地下部分的根系吸收速率与地上部正趋于上升的光合作用强度接近动态平衡。
此时植物组织中的养料贮量最能反映根系养料吸收与植物同化需要的相对关系,因此最具有营养诊断的意义。
诊断作物氮、磷、钾、钙、镁的营养成分状况的采样还应考虑各元素在植物营养中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