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
- 格式:docx
- 大小:34.31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浅析万科股权之争自2016年起,万科股权之争成为中国商界的一大热点话题。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然而,由于公司股权发生了较大变动,导致内外部利益冲突激化,万科股权之争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此事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背景万科始创于1984年,从一家小型开发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公司一直秉持着“人居主义”的理念,致力于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环保的住宅产品。
多年来,万科的发展一直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股票也一直被视为中国股市的“蓝筹股”。
然而,在2015年和2016年期间,万科的股权发生了重大变动,引发了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争议。
具体而言,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荣军控股集团以及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计划将旗下持有的万科股票转让给深圳地铁集团,引发了股权之争的导火索。
二、原因万科股权之争的产生,有多个原因综合作用。
首先,万科股权的变动涉及到了巨额利益分配,激化了各方利益冲突。
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领导者,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大量的项目和资产,其市值高达数千亿元。
因此,万科股权之争实际上是一场围绕着利益分配的争夺战。
其次,万科股权之争还与公司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有关。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万科有相应的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机制。
然而,由于公司创始人王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一定限制。
这种权力集中的现象在股权变动中暴露得更加明显,导致了一系列决策的争议。
另外,与万科相关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环境也是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加强,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市场的变化,万科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这也是股权之争的一部分原因。
三、影响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和整个房地产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引言股权之争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涉及到公司治理、股东权益等重要问题。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备受关注。
该案例涉及到恒大地产和深圳地铁两家企业之间的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较量。
本文以敌意收购和反收购视角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案例背景1.1 万科股权之争背景2016年12月,中国房地产企业恒大地产突然以高达320亿港元的价格购买万科约14.07%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交易完成后,恒大地产成为万科的实际控制人。
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其他股东的不满和抗议,并提交了一系列反对声明。
1.2 事件起因与发展该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5年11月,当时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市交通运输集团与广东省深业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通过混改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然而,交通运输集团与深业集团之间的权益分配问题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导致了后来的股权之争。
在恒大地产购买万科股权之后,万科其他股东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一个由数十家小股东组成的联盟,并于2017年1月向深圳地铁递交了收购申请,以削弱恒大地产的控制力。
随后,深圳地铁购买了万科约5%的股权,并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
二、敌意收购视角分析2.1 恒大地产敌意收购分析2.1.1 收购动机恒大地产之所以选择收购万科股权,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动机:①利用万科强大的品牌和渠道资源,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②通过控股万科,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③利用万科现金流和利润分红,为恒大地产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1.2 立场决策恒大地产选择以可预测、相对低风险的方式购买部分万科股权,以避免可能的监管审查和其他潜在风险。
此外,该举动也有助于维护万科现有的体制和管理层,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摩擦。
2.2 反收购视角分析2.2.1 联盟形成万科其他股东快速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抵制恒大地产收购的联盟。
万科股权之争万科股权之争概述最近一段时间,万科股权之争事件愈演愈烈。
港交所数据显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钜盛华)在2015年12月10日在场内买入万科H股1.91亿股,每股均价19.33元,涉及资金36.92亿元;12月11日再次场内买入万科H股7864万股,每股均价19.728元,涉及资金15.51亿元,两天合计增持52.43亿元。
对万科H股的持股比升至22.45%。
12月7日,万科就曾发布第一大股东变更提示性公告,至2015年12月4日,钜盛华通过资管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公司A股股票549,091,00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4.969%。
至此,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公司A股股票2,211,038,918股,占公司现在总股本的20.008%,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这是宝能系取代华润,再次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而在此之前,宝能系通过大量买进万科股票,于2015年8月26日首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宝能系与华润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15%。
随后,华润在2015年8月31日和9月1日两次增持万科,耗资约 4.97亿元,新增万科约0.4%的股份,使其持股达到了15.29%,又超越了宝能系的15.04%,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因此,这一次钜盛华的再度增持,又让宝能系重新夺回了万科第一大股东之位。
[1]而正当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之际,半路却杀出了同样是保险资金代表的安邦。
根据万科公告,截至12月7日,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公司动用上百亿元资金合计持有万科5%股权。
事件最新进展1.万科17日再次被机构扫货超26亿[2]2015年12月17日,万科A再次涨停,公开信息显示,买入金额前两名为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合计净买入近26.5亿元。
港交所信息显示,12月10日、12月12日,钜盛华又买入万科2.7亿股,涉及资金超过50亿元人民币。
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
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房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万科股权之争则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一大焦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万科股权之争的发生呢?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龙头企业之一,其市值庞大,影响力巨大。
拥有万科股权就意味着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和控制权。
因此,各方势力都希望能够掌握万科的股权,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万科的股权分散是导致股权之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和股权转让等因素,万科的股权分散在众多股东手中,没有一个主要股东能够掌握绝对的控制权。
这就为各方势力争夺股权提供了机会。
万科的治理结构也是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万科是一家上市公司,其治理结构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规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股东可能会利用法律漏洞或操纵规则,试图获取更多的权益。
这就导致了股权之争的发生。
万科的发展策略也是导致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家房地产企业,万科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形势来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然而,不同股东对于发展策略的认同度和利益诉求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引发股权之争。
综上所述,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主要包括:各方势力的利益争夺、股权分散、治理结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的差异。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万科股权之争的背后动因,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万科股权之争:一场狗血家庭伦理剧的落幕在万科股权之争中,各方参与者纷纷登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商业大战,最终在华润全身而退后落下帷幕。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但结局并非完全圆满。
一、万科的成长与变迁1.深特发与万科的渊源:深特发在1983年成立了饲料科,王石担任科长。
这一业务为万科的原始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
2.华润接盘深特发:2000年,华润通过收购深特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此后万科逐步发展壮大。
二、万科股权之争的导火索1.万科的成长引起资本觊觎:随着万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股权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2.宝能的崛起:外来土豪宝能集团看中了万科的发展潜力,开始大量收购万科股权,引发股权之争。
三、各方势力的角逐1.华润:作为万科的养父,华润在万科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股权之争中,华润选择了全身而退。
2.深地铁:作为万科的叔叔,深地铁在股权之争中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最终并未改变万科股权格局。
3.恒大:姑父恒大集团在万科股权之争中一度加入战局,但最终并未改变大局。
4.宝能:外来土豪宝能集团成为万科股权之争的最大赢家,成功晋升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四、王石的失落与万科的未来1. 王石的困境:在股权之争中,王石被视为叛逆少年,其地位一度岌岌可危。
2. 万科的未来:尽管股权之争落幕,但万科在经历这场商业大战后,未来发展仍充满挑战。
总结:万科股权之争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落幕,宝能成为最大赢家。
然而,这场商业大战给万科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王石和万科未来将如何应对仍值得关注。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得到了相应的利益,但万科的品牌和声誉损伤不容忽视。
在未来的发展中,万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努力摆脱股权之争的阴影,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万科股权之争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牵动了万科股东和投资者的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起案例涉及到了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万科股权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万科股权之争的起因。
这起股权之争的导火索是由于深圳地铁集团与恒大地产联合对万科发起了一系列资本市场动作,试图改变万科的股权结构。
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的不满,他认为这是一场非法收购,并对此进行了公开反击。
随后,恒大地产又以“投资者保护”的名义向证监会举报了万科董事会的不当行为,使得此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治理和市场稳定的影响。
股权之争的发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万科的股价,也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这起事件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挑战,引发了投资者对市场监管的质疑。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万科股权之争,对于公司、市场和监管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解决万科股权之争的可能途径。
在这起事件中,各方的利益纠葛复杂,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然而,通过对话协商、法律程序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或许可以找到一个对各方都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
同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也是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案例。
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或许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希望各方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态度,共同努力,为解决万科股权之争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案例背景:在中国房地产领域中,万科地产是一家知名房地产开发商,于1984年成立于深圳。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万科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万科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内部控制和股权之争的问题。
案例概述:在2016年,万科集团发生了一起重大的股权之争案件。
公司的两个重要股东之一是华润集团和人保集团,他们合计持有万科集团超过三分之一的股份。
华润集团和人保集团的股权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子公司中,导致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影响力受限。
两家公司对于万科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也存在不同意见。
2016年底,华润集团突然以高价出售其在万科的股权,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万科的管理层和其他股东对于华润集团的决定感到震惊和困惑。
一些人认为,华润集团这一举动可能是对万科集团发展战略的不满和不信任的体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华润集团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而作出决定。
华润集团的股权减持引发了进一步的股东之间的争议。
人保集团随后出售了部分在万科的股权,这进一步削弱了其在万科的股权和影响力。
其他一些股东开始担心他们在公司中的权益和决策权受到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财务纠纷,万科集团召开了一系列股东大会和管理层会议。
各方试图通过协商和谈判来达成一致意见,但未能解决争议。
双方均表示其投资和商业利益不应被忽视,并寻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佳方式。
最终,万科集团股东之间的争议通过公司内部调解以及外界的舆论压力逐渐缓和。
万科的管理层和股东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协商机制,才能避免类似的股权之争再次发生。
此次事件也使得万科公司和其他中国房地产公司加强了对于公司治理的关注和改进。
结论: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反映了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常见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争议。
这种股权纠纷对于公司的稳定和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协商机制,加强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中国房地产公司可以避免类似的争议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万科股权之争与股权结构的联系文章标题:万科股权之争:探究股权结构的重要性一、引言近年来,万科股权之争一直备受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万科的股权结构对其治理、发展乃至未来走向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万科股权之争展开讨论,并探究股权结构与公司发展的联系。
二、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万科股权之争始于2015年,当时万科的两大股东华润和深圳市地铁集团对万科提出了对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提议。
这一提议引发了万科股东大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股权之争。
这场争夺不仅对万科公司本身、股东、员工和投资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大事件。
三、股权结构对企业的影响1. 股权结构的定义和作用股权结构是指公司内外部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和控制关系。
一个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控制权、决策权和财务权益分配都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实现公司治理的有效运作,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
2. 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决策和运营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对公司的治理和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
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公司治理不力,决策效率低下;而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则可能导致公司管理层的权力过大,产生代理成本和利益冲突。
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联研究表明,良好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的经营绩效和长期发展密切相关。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激励公司管理层积极推动公司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公司价值。
四、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1. 股权之争反映了万科的股权结构问题万科股权之争的发生,凸显了万科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过于复杂的股权关系、控制权争夺等问题一度使万科陷入僵局,其背后也揭示了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2. 良好的股权结构是公司稳定和发展的基石通过万科股权之争,我们意识到公司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透明、良好的股权结构,以确保公司能够长期稳健发展。
一个符合公司实际情况,能够有效保护各方权益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引言在商业世界中,股权之争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现象。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案例之一。
不仅牵动了众多投资者的心,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万科股权之争的深入分析和反思,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对股权关系和公司治理的更为清晰的认识,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和感悟,为我们的商业决策和投资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股权之争的背景和经过万科股权之争始于2016年,当时两大股东之一的恒大地产以不同声响宣布要抛售他们在万科的股份。
而接下来的数月里,这场股权之争愈演愈烈,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双方意见的分歧万科股权之争的核心争议在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其中,恒大地产主张采取高分红政策,将企业价值向股东迅速回报;而另一方则主张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将企业的利润以一定比例进行再投资。
两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与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这场激烈的股权之争。
外界的关注和干预随着股权之争逐渐升级,外界开始密切关注并插手其中。
不仅有各大机构和投资者积极表态,还有政府监管部门介入其中,试图通过协调和调解来解决争议。
然而,由于股权之争的复杂性和各方利益的错综复杂,最终无果而终。
股权之争的启示万科股权之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
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万科股权之争暴露出公司治理的问题,揭示了公司内部规范和决策机制的薄弱之处。
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
2.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的平衡万科股权之争凸显了股东权益与公司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商业活动中,投资者和股东期望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公司则要考虑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商业战略和分配利润时,充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股东权益与公司利益的良性互动。
3.对外界干预的警醒万科股权之争过程中,外界各方的干预虽然出于善意,但最终未能解决问题。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我一直认为,商业世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宝万之争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一次激战。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各方利益的交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复杂。
宝能,这家以保险起家的金融巨头,突然宣布收购万科股权,意图明显:要么控制万科,要么将其私有化。
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万科管理层的强烈反击。
而我,作为万科的一员,也在这场反击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看到了股东利益的冲突,也看到了企业管理层的坚守。
万科管理层深知,宝能的介入并非出于对万科的关爱,而是出于对其庞大资产的觊觎。
因此,万科管理层决定采取行动,保卫公司免受宝能的侵略。
我见证了万科管理层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的坚定与勇敢。
他们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股东沟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在内部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并非只有万科管理层和宝能之间的较量。
在背后,还有着更复杂的利益纷争。
各方势力在这场战争中角力,意图在这场资本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看到了监管部门的介入,他们试图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我也看到了其他房地产企业的观望,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等待着事态的发展。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无常。
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敌人,而敌人也可能变成合作伙伴。
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也看到了勇敢与坚定。
如今,宝万之争已经告一段落,万科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留给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我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商业世界,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与发展。
宝万之争,让我更加坚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是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
只有管理层能够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坚守阵地,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未来,我将继续陪伴万科走过一个个艰难的时刻,共同面对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敢面对挑战,万科一定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万科控制权之争_被遗忘的“上帝”万科控制权之争:被遗忘的“上帝”近年来,中国企业界的一场腥风血雨引人关注,那就是万科地产的控制权之争。
从2015年开始至今,这场世纪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年,看似由万科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引发,其实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原因。
万科地产是一个被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上帝”的企业,以规模庞大、创新性强、公司治理优秀而著称。
多年来,万科地产带领中国房地产行业不断向前迈进,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
世人称其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上帝”,然而,就在这个被人瞩目的“上帝”背后,却隐藏着万科控制权争夺战的真相。
万科控制权之争最初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公司创办人王石的退休。
2013年,王石宣布从万科地产退休,他的离开引发了对公司未来治理权的担忧。
随着新一轮股权制度改革的进行,盖尔尼斯控股集团(Guinness Holdings Ltd.)以违规非法手段,趁机侵吞了万科地产多数股权,并获得了对万科地产的控制权。
从此,万科地产控制权陷入了一片混沌。
盖尔尼斯控股集团是谁?这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公司直到近年才逐渐名声大噪。
盖尔尼斯的掌舵者是企业家郁亮,他与王石曾合作过,但他的做法让人们对他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很多人认为,郁亮对万科地产实际掌控的欲望和政治野心不断发酵,他滥用权力,并将公司治理权转移到了自己手中。
万科地产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其控制权由一个难以被监管的香港公司牵掣,这无疑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控制权之争不仅引发了对盖尔尼斯的质疑,也暴露出万科地产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
万科地产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股权制度改革,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龙头企业。
然而,多年来万科地产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公司股权分散,权力无人监管。
在控股权发生变动后,万科地产董事会无法有效行使职权,从而让权力真空扩大,拖累了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此外,万科控制权之争还引发了行业内部的各种猜测和怀疑。
有人怀疑盖尔尼斯不仅仅是为了控制万科地产,而是为了获取其他业务利益,比如金融业务和土地资源。
万科股权之争简介:从2000年开始,华润一直是万科的大股东,二者相处十分融洽。
王石是万科的创始人,无可置疑其在万科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万科的精神领袖。
因此王石有着能影响团队的力量和同样的企业文化。
经过:2015年8月26日,宝能系通过大量买进万科股票,首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宝能系与华润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15%。
在2015年8月31日和9月1日华润两次增持万科股票,耗资约4.97亿元,新增万科约0.4%的股份,使其持股达到了15.29%,又超越了宝能系的15.04%,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正当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之际,半路却杀出了同样是保险资金代表的安邦。
根据万科公告,截至2015年12月7日,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公司动用上百亿元资金持万科5%股权。
2015年12月10日至11日,隶属宝能系的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两天合计增持万科H股2.6964亿股约52.43亿元人民币。
至此宝能系取代华润,再次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至此万科股权已出现三大阵营,即万科盈安合伙人、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刘元生合计持股20.64%,宝能持股22.45%,安邦持股7.01%。
宝能也成为万科新一代的“大东家”。
2015年12月17日,在北京万科的内部会议上,王石对“宝能系”提出诸多质疑,“谁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是应该去引导的,不应该不闻不问。
”“宝能系信用不够,会毁掉万科”。
这是继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万科方面首次正式回应。
2015年12月18日,在开市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万科A股股价再度涨停。
当日中午,万科以有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为由临时停牌,宣布将推进重组和增发,万科H股同时停牌。
2016年2月8日前,华润和宝能开始谈判接盘万科股份事宜,但当时华润出价过低,宝能不愿“贱卖”。
2016年3月,万科与深圳地铁集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3月13日,万科公布的万科深铁重组方案,深铁将以旗下项目资产注入万科,万科将主要以定向增发的方式支付对价,交易对价约400亿-600亿。
万科控制权之争_被遗忘的“上帝”万科地产作为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管理层之间的控制权之争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这场控制权之争中,却有一位始终被遗忘的“上帝”,他就是万科的股东,也是对公司运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股权投资者。
万科的控制权之争可以追溯到2015年。
当年,深圳市地方政府的主导企业深业集团以一种被认为可能导致对万科股权私有化的方式迅速累积了万科股份。
而此举引发了股东们的不满和担忧,这些股东多数是机构投资者,占据了万科整体股权的绝大部分。
这些机构投资者中,坚持“民资”发展理念的万科股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他们不仅仅是金钱的提供者,更是作为“上帝”的存在,对于万科的发展方向、战略决策、董事会选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争夺控制权的过程中,这些股东的声音却显得十分微弱,与管理层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交锋的主要角色主要集中在几位重要管理层人员之间。
这种情况让股东们感到愤怒和失望,认为他们所代表的意愿未被充分尊重。
实际上,股东们的愤怒并非没有道理。
作为既持有大量股权又对公司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股东,他们应该拥有更多发声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力。
特别是在涉及公司发展战略方面的决策中,股东的权益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然而,当前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在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管理层与少数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之争较多时成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广大股东的尊重和关注。
这种现象在许多中国公司中都普遍存在,万科的控制权之争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进行改革。
首先,应该加强对股东权益的保护。
一方面,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股东的权益范围和保护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股东能够通过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其次,需要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
对于集权过重的管理层来说,往往更容易忽视股东的权益。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股东的意愿,增加股东的参与度。
万科股权之争相关背景及事件始末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
总部设在广东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
2010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124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81.6亿元。
营业收入507.1亿元,净利润72.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相当于美国四大住宅公司高峰时的总和。
2015年7月10日,潮汕姚氏兄弟旗下的前海人寿耗资逾80亿元,通过二级市场购入万科A股5.52亿股股份,之后又和一致行动人通过连续举牌,将持有万科的份额猛增至15.04%,超过了20年来始终位居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华润。
8月底至9月初,华润通过两次增持,使其持有万科A的股份达到15.29%,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12月4日开始,隶属宝能系的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持续增持万科,又投入了近100亿元,累计抢得万科A约20%的股份,并在12月10日和11日再度增持了万科的股份,共耗资约52.5亿元。
12月11日,宝能系对万科股票增持占总股份比例达22.45%。
12月17日,在北京万科的内部会议上,王石对“宝能系”提出诸多质疑,并明确表态“不欢迎”,最重要的理由在于,“宝能系信用不够,会毁掉万科”。
12月18日,宝能集团在其官网上发布声明,疑似回应王石的“指责”。
宝能集团表示,集团恪守法律,相信市场力量。
12月17日、18日,万科股票连续涨停。
18日中午,万科以有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为由临时停牌,宣布将推进重组和增发,万科H股同时停牌。
截止12月18日,宝能系总计持股万科A股24.29%。
根据目前规定,30%是上市公司股东要约收购红线。
12月18日,针对媒体对宝能系杠杆收购万科股权一事的关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市场主体之间收购、被收购的行为属于市场化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不会干涉。
12月20日,前海人寿发布声明称持有保险资金运用合法合规。
12月23日,王石在拜访瑞士信贷时表示“宝能万科都是一家人,不应该内斗”,万科也不会实行“毒丸计划”应对恶意收购。
同日,万科又发出公开信,表示欢迎所有投资者购买万科的股票,但不欢迎宝能系收购公司、控制公司,因为文化、经营风格与万科不相容,“如果万科的文化被改变,那么万科将不再是万科,万科可能失去它最宝贵的东西”。
12月23日晚近12点,万科在官方发布声明,欢迎安邦成为万科重要股东。
安邦保险持有万科7.01%的股份。
12月28日,宝能集团回应称“从未过度使用杠杆融资”,称“相信市场的力量”。
此前有观点质疑宝能的资金来源。
2016年1月6日,万科H股复牌。
1月22日,万科称已与潜在交易对手签署合作意向书。
3月8日,华润集团董事长称“全力支持”万科。
3月13日下午万科发布晚间公告称,2016年3月12日,万科就拟议交易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作为为双方对拟议交易的初步意向。
3月17日,万科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关于申请万科A股股票继续停牌的议案",宝能代表投赞成票。
华润代表质疑此前万科与深铁的合作未走相关程序。
4月8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称,钜盛华已与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签署了表决权让渡协议,钜盛华将其直接及间接持有的万科约14.73亿股股份所对应的全部表决权不可撤销的、无偿让渡给前海人寿。
前海人寿、钜盛华合计持有万科A股26.81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24.29%。
6月17日晚间11点,万科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披露资产重组预案,宣布公司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深圳地铁集团持有的前海国际100%股权,初步交易价格为456.13亿元。
但该预案遭华润方反对。
华润和万科由此陷入“分母大战”,独董张利平的回避票是否计入分母以及其是否应该回避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
6月23日深夜,宝能系发布公告称,万科董事会6月17日发布的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预案存在巨大问题,更直指万科已成为内部人控制企业。
当天晚些时候,华润集团亦发布声明呼应宝能系,反对万科管理层提出的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重组预案。
6月26日下午,宝能系提请议案要求罢免万科本届董事会的所有董事。
至此,万科股权战各方已走到了最后关头。
同时,据财新网报道称,“宝能系”亦已准备好董事会提名人选预案,计划推举华润集团助理总经理、华润置地执行董事吴向东为万科董事长,“宝能系”实际控制人姚振华为监事长。
对此,华润集团回应,称华润没有向万科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亦没有提名吴向东出任万科董事长。
有关方面及专家人士观点万科管理层万科内部信指出:逐利是资本无可厚非的特征。
一支优秀的团队是资本争夺的资源,而不是排斥的对象。
我们不是资本的奴隶,过去不是,未来也不是。
资本市场正日益发达和便利,知识经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
6月26日晚间,王石当日在朋友圈发文称,“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出场了,就有谢幕的一天。
但还不到时候,着啥子急嘛”。
万科独董华生连日来,持续刊文披露股东大会内蒙,并表示宝能华润涉嫌已形成一致行动人。
监管部门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24日称,目前,交易所已对万科董事会的召开及重组方案开展问询。
证监会将对本次董事会的召集、独立董事提出回避申请等相关事项作进一步核实。
6月22日,深交所针对万科出具的重组问询函,一口气提出了7个问题。
其中,在关于张利平的独立性问题中,又单独提出了3个分项问题。
6月27日,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夏季达沃斯会场内,回应腾讯财经提出的万科股权之争一事:“只要有利于深圳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我们国资委就支持。
”专家态度刘纪鹏:万科张利平成首位关联独董凸显独董制度缺陷关键在于当人们把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到选票属性之争时,却忽视了比该张选票属性判定更为重要的投票人独董身份所存在重大法律瑕疵的问题。
即张利平独立董事本人所认为自身与万科公司存在潜在的关联与利益冲突而回避表决这个被人们忽视的细节,这就是张利平的独立董事身份资格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具备?究竟该怎样理解这样一位拥有超过30年的金融和政府关系方面的经验并有极丰富专业背景的市场资深人士所作出的令人不可思议行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无知独董不懂;要么是无视中国法律制度。
加上值此万科重大分歧议案表决的关键时刻,既想为一方站台又怕得罪另一方而慌不择路,误入两难之险途。
马光远:王石的自负导致万科困难的局面最后大家发现,这个事情之所以闹到这么大的动静,让中小股东不安,让大股东震怒,让野蛮人不开心,也让独立董事左右为难,根子其实在王石个人。
王石“致命的自负”导致了今天最困难的局面,在王石眼里什么都不是的姚振华这个蚂蚁,终于逼疯了王石这头大象,让其处处被动,让其不断露出人性中的破绽。
我相信,这出情节跌宕起伏的大戏,后面的情节仍然会非常好看,但在我看来,破解这个困局的答案其实各方都心知肚明。
也许王石以一种体面的方式退出,对于任何一方都是皆大欢喜的结果:深铁进入,宝能退出,华润夺回第一股东的地位,万科仍然还是万科。
资深董秘何愿平:独立董事的回避是可行的万科还是遵照上市公司章程的执行的,关于独立董事所表示的东西,万科和独立董事整个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只是大家有不同的的争议可能是国内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
我们还是支持万科,按照自己的结构他民主集中制来的,独立董事是按照他自己专业判断,如果他认为所做的业务有关联交易提前做出回避的行为,我认为这是可行的,没有什么问题。
王培霖:万科管理层在践踏市场规则“宝万之争”仍未最后收官,局势还在演化。
为了保卫万科,管理层设计了引入深圳地铁成为第一大股东的策略。
刚刚结束的万科董事会所上演的,是管理层在选择谁当股东,而不是股东在选择谁当管理层。
万科管理层这个“内部人控制”色彩浓厚的举动近乎危险,因为内部人控制一直是公司治理之痼疾,而管理层选择谁当第一大股东,甚至暗含有践踏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意味。
宋一欣律师:中小股东应向法院起诉要求认定万科投票无效既然有关联关系与利益关系,已不符合独董的作用,投票前应变更独董,否则,该独董不起独立董事作用,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
目前状态,中小股东应向法院起诉,要求认定会议无效,决议无效。
皮海洲:华润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问题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
想当初宝能系步步紧逼的时候,甚至逼得万科方面只能以停牌来应对的时候,华润方面为什么没有给予万科方面以应有的支持。
华润方面没有充当万科的靠山,万科只能另寻靠山,这样就找来了深圳地铁集团。
如今在万科要引进深圳地铁集团的时候,华润又投反对票,表示要维持自己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这让万科方面又如何来面对深圳地铁集团,万科的诚信又将何在?刘姝威:若宝能高杠杆筹资合法 A股将迎第二次股灾华润必须公开说明为什么在万宝股权之争公开化时沉默不语,而现在华润与宝能步调一致?如果华润与宝能存在私下的承诺,那么,万科复牌后,投资者就可能会受到欺骗,被“割韭菜”。
值得注意的是,万科H股在今年年初即复牌,当时股价为22.9港股(12月18日停牌价),如今已跌至16.08港元,跌幅达29.7%。
同期,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均下跌21%。
那么一旦,万科股东大会未能通过重组预案,万科A股很有可能产生1-2跌停板。
届时,众多中小投资者必将很受伤。
事件三大警示切不可因为万科20多年的巨大成功,而认为一家市值千亿级、营收千亿级的公司离了谁都可以转,也不要忽视管理层变动带来的影响。
虽然说大的成败来自于时势而非英雄,但是在同样的时空条件下,身处同一个行业的企业之所以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灿若星河,原因就在于拥有具体运营权的人和团队之间的差别,他们都在坚持什么理念、奉行什么规范。
事实证明,以王石、郁亮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团队,不仅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也是中国商业管理领域所公认的,有相对严格商业道德和法规意识的高效团队。
他们不仅创造了万科公司的历史,也从根本上树立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公司在阳光下运行的规范。
也就是说,无论谁成为万科新的大股东,如果认识不到万科管理层在过去20多年的创造性贡献,认识不到这种坚持所蕴含的无形价值,那么都是在低估万科。
无论资本的力量多么强大,一切运作和言行均应当继续按照规则在阳光下进行。
此前所谓“X家人”的猜测,已经被证实为无稽之谈。
可以说,万科的股权之争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资本方的行动和意见表达并未结束,变数仍然存在;简单在于,一定是那些有实力、有耐心且真正看重万科有形、无形资产的资本,最终掌握话语权。
那些凡是只想捞一把就走的过路资本,无论其表演如何吸引眼球,到最后都会无足轻重。
最重要的是,由于万科从一开始就透明运行,因此任何有不可告人目的的资本都无法在公众聚焦下自行其是。
因此,无论是万科管理层的公开表态,还是华润的公开反对,我们都要予以赞赏:正是他们的立场公开,才得以让外界始终围观并监督这场股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