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数与形》
- 格式:pptx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7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它是教材新增的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
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并会应用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经历利用图形探究数的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基本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的结合是数学解题重要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教学学具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1、出示课件复习题1、复习题2,引导学生回忆旧知,知道图形与数字有紧密的联系。
2小结:在学习中借助图形可以使问题形象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找出数的规律──数与形(板书)。
二、以形助数,探究规律1、出示例1(1)课件出示例题。
(2)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形?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正方形的个数?2、数形结合,总结规律(1)、用正方形怎样表示1+3呢?(边说边出示课件)这个图除了用1+3来算还可怎么算?(2×2)说一说2×2在哪里?(每行有2个有2行,就是2个2,即2×2,也就是22)。
(2)、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1+3+5又该怎么拼?请大家动手画一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内容:根据课本第9页至第10页说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3.情感目标:厂家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说教学重点: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说教学难点:在设计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方法:两先两后学导法说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欣赏与红制图安排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欣赏图案。
1.看一看:出示课本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议一议: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3.欣赏: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欣赏美丽图案。
三、设计图案。
1.涂一涂。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中的涂一涂的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的涂一涂的第2题。
2.做一做。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做一做的第2题。
四、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0页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再让学生按照图示的方式试一试,画出一个圆。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第【2】篇〗说教学目标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与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7例1。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
按照传统的教学,例1以及后面编排的几道习题都属于思考题甚至竞赛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对普通学生来说要求偏高。
现在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
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
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
因此,我们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的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关系。
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一、教材要突出的几个特点1、发现加数的特点:从1开始、连续的奇数、相加。
2、等差数列1+3+5+7+9的加数个数与正方形数(平方数)的联系;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基本的数学思想。
二、体现几个思想1、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
例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
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户型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
2、使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与简捷性。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
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写出一个数列的通式,但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数列的通用模式。
【我的思考】如何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中,体验数与形的相互作用,实现数形认识上的跨越?【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数的问题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操作已经较为熟练。
但是,对于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以及通过观察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讨论交流法: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素材,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要内容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建筑、车辆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观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根据呈现的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找出其他图形中的规律。
《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与形》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7页例1、第108页例2以及第109页的练习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数与形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图形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学会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问题。
重点:通过观察图形,理解数的规律和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布局,提问:“你们能看出教室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数与形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问题。
3. 让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用图形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书设计:数与形的关系图形数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让学生理解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了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拓展练习,加深对数与形关系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我选择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关于数与形的章节。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数与形关系的起点,对于他们形成数学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通过展示教室布局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与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数与形》主要包括: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分数的应用,以及简单的概率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
但是,对于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
2.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数与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正方形和圆形的教具。
3.相关的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正方形和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通过教具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边长的平方,而圆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半径的平方乘以π。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与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本章内容包括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图形的对称性,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的认识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学生可能还难以理解和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逐步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和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了解图形的对称性,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图形性质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图形的对称性,简单的统计图表制作。
2.教学难点:图形对称性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统计图表的制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和数量关系。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形和圆形卡片,统计图表模板,计时器。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有一张桌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足球、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足球是圆的,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自行车是多边形,用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教师总结:“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图形的对称性。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图形的对称性。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数与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律。
在本章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数形结合的方法,如数轴、坐标系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数与形》这一章节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运算能力,这为学习本章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一些数形结合的概念和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数轴、坐标系等。
学生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培养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图片等,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数轴、坐标系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