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6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三维,3页)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庄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3.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5. 思考与辩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6. 总结与拓展: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拓展思考;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详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主要观点,如“浩然之气”的定义、培养方法等;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3. 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对当代的启示。
七、教学步骤1.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通过分析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人生哲理的理解;4. 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对文章的启示和感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③加强诵读。
④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教学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当世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从18名路人说起2011年10月,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发生了一出惨剧。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莫然而去,最后虽有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小悦悦还是离开了这个还未看懂的世界。
思考:18名路人的恻隐之心为什么在那7分钟内动摇了呢?如何让18名路人救助之心不动摇?二、探究文本1.学生朗读课文2.自主研习——攻克语言关字音:恶、塞、慊、揠、槁通假字:慊古今异义:病特殊句式:判断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词类活用:外重点字词:敢、恶、至、直、塞、慊、馁、外、正、闵、揠、病、槁、寡、耘、非徒答案:通假字: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
古今异义:今日病矣:病,古义:疲累,倦困。
今义:疾病。
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者,……也”表判断)难言也。
(……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应为“宋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之人”)介词结构后置句:行有不慊于心。
(应为“行有于心不慊”)则塞于天地之间(应为“则于天地之间塞”)宾语前置句:敢问夫子恶乎长(应为“敢问夫子长乎恶”)词类活用:以其外之也:外: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外。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2)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学会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提高文言文翻译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浩然正气;(2)学会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理解文章大意,体会孟子的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翻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收集其他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章的批判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先秦诸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文章的美。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高二语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三、学习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检查预习一通晓文意一具体研习-深入探究一吟咏背诵一课堂小结)二、检查预习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4、辨活用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
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恶.(wū)乎长 揠.(yà)苗 苗则槁.(ɡǎo)矣 丈夫之冠.(ɡuàn) 畎.(quǎn)亩 胶鬲.(ɡé) 行拂.(fú)....乱其所为 富贵不能淫.(yí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2)往送之门,戒之曰(“戒”,通“诫”,告诫)(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4)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谓⎩⎪⎨⎪⎧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叫作,动词)谓.其人曰(告诉,动词) (2)正⎩⎪⎨⎪⎧而勿正.,心勿忘(预期,动词)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道,名词)立天下之正.位(端正的,形容词) (3)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往之.女家(到,动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结构助词)其子趋而往视之.(代禾苗,代词)(4)而⎩⎪⎨⎪⎧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表递进,而且,连词)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表因果,因而,连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连词)其子趋而.往视之(表修饰,连词)(5)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动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动词)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动词)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举荐,动词)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提拔,任用,动词)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动词)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发动,动词)中江举.帆(挂起,动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全,形容词)杀人如不能举.(尽,形容词) (6)则⎩⎪⎪⎪⎨⎪⎪⎪⎧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表示承接,就,连词)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表示转折、让步,却,可是,连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表示假设,假使,如果,连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副词)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表示承接,就,连词)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效法,动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义:指男子今义:指女子对其配偶的称呼(2)人恒过,然后..能改 古义:这样以后、此后今义:连词,指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敢问夫子恶乎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2)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意动用法,把……看成心外之物) (3)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加冠礼)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均为使动用法,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均为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受劳累、使……挨饿)(6)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 (7)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韧)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6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三维,3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诵读课文;2、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过程方法目标:1、诵读并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2、通过讨论交流,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理解浩然正气之至大至刚,懂得正气培养之原则,明白浩然正气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选文思想;2、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1、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
比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1、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联系是两千多年前就被孟子提倡而出的仁、义、礼谱写的主旋律。
今天,我们感悟一下孟子的浩然正气。
二、追寻英雄1、屈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2、苏武: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三、讨论第一、二篇:(一)学生诵读并思考::(1)“浩然之气”有何特点?明确:公孙丑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浩然之气”何为“至大”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还能有比这“天”更大的了吗?所谓的“居天下之广居”,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则是“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大路‘义’”。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你做到“仁”,做到“礼”,做到“义”,你就是“至大”。
(3)那又何为“至刚”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懂得坚持,不随波逐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一、教学要求1 •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三、作者生平1 •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2 •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孟母三迁”、“孟母对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
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又变得十分贪玩。
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否则将会像那块麻布一样变成一团废物。
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学有所成。
)孟子为子思(孔子之孙)再传弟子。
学成以后,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没有被采纳。
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版本人教《先秦诸子选读》课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日期2017 年 4 月18 日授课老师陶锦飞课程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背诵名句||,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学法指导1.借助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2.分角色朗读课文||,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交流||,体会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3.学习体会本文中作者阐述的“浩然之气”的意义||。
教学过程先自主学习导学案——教师检查学案——学生相互考查——学生课堂展示||,教师评价——教师简述思维导图——教师课堂小结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阅读教材||,搜集评论孟子和《孟子》的文章||,制作PPT课件2.朗诵作品||,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练习学生准备:1.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检测2.通文章大意||,初步理解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力求成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媒体运用设计意图创设情第1课课堂导【板书课题】《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我善养吾思考讨论“浩然之气”的意义展示“浩然之气”意义||。
境时入浩然之气》||,一起瞻仰孟子这位上古先贤为我们树立的人格的丰碑||。
激发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第2课时课堂导入指定学生朗读或者背诵文本||,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知识重点||。
疏通文意、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一步理清思路||,领悟文本观点和思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