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8.2 埃及18
- 格式:pptx
- 大小:9.19 MB
- 文档页数:36
第二节埃及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72—7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跨两洲、沙漠广布、文明古国、发展中的工农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开罗。
知道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特点说出埃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知道埃及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说出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
4.根据资料说出埃及在种族、民族、某某、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学生每人一机,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电脑,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能够很好地合作共进。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埃及经济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为全人类灿烂的文明而感到自豪。
使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唯一出路。
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交流、合作中学会相信自己和尊重他人;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尼罗河、苏伊士运河与埃及经济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埃及经济发展及其与自然、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学突破本节课充分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料的来源、认识的工具、交流的平台。
安排在电脑房进行,学生每人一机,且可访问互联网。
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制作成“地理小报”,或制作成多媒体演示作品,以小组成员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
学生参与操作,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
尝试和其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真正体验“思维激荡”;提炼自己观点,证明自己观点和宣传自己观点的能力;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和帮助别人的机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埃及网页。
2.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会熟练操作多媒体器材。
学生准备查找收集埃及有关资料。
湘教版七下第八章第2节《埃及》教案
活动:“慧眼识图”——找位置
1.读图8-13,找出红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尼罗河、开罗、西奈半岛以及埃及的陆上邻国。
2.依据地图描述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
3.说一说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总结: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与地中海,联结大西洋与印度洋,是扼守欧、亚、非三洲的主要国际航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播放视频:苏伊士运河的“前世”和“今生”
4.说一说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出示地图
总结:埃及是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非洲国家,既是亚、非之间的陆路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5.阅读课文说一说埃及的面积和居民的基本概况。
出示:开罗——非洲最大的城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出示问题和相关地图,自主学习:1.埃及的工业规模居非洲第几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2《埃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2《埃及》是关于非洲国家埃及的地理介绍。
本节课通过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埃及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非洲大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埃及这一具体国家的研究上,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埃及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
2.难点:埃及的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埃及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埃及的旅游景点,如金字塔、卢克索神庙等,引导学生关注埃及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埃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埃及的经济发展部分,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埃及的地理特点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埃及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埃及的发展前景,思考如何利用其地理特点促进经济发展。
知识拓展: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又译苏彝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
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
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
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195公里(105哩),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
苏伊士运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苏伊士地峡,处于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al-Suways)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
运河影响这条运河允许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
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通过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实现运输。
1859-1869年凿成。
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
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
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之一。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从最低部位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
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干涸的湖沼和洼地作为航道。
从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长161公里,连同伸入地中海、红海河段总长173公里。
河面宽160-200米,河底宽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海轮。
通过时间平均为15小时。
运河通航后,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
当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战略地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