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保险法)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保险学1》一、名词解释1、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对于合同约定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财产损失承担赔偿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二个以上的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
3、近因: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因,4、保险理赔:保险理赔是指保险公司对保险事故进行赔偿的过程,是指保险合同所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受益人提出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申请,保险公司按合同履行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行为的过程.5、保险防灾:保险防灾,是指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对所承保的保险标的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风险发生的因素,防止或减少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从而降低保险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活动。
6、保险代理人: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
二、填空题1、按保险标的分类,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
2、保险合同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的保险合同包括:投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暂保单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书面协议。
3、最大诚信原则对投保人一方的主要要求包括告知和保证两个方面。
4、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通常采用如下四种方式和解、调解、仲裁、司法诉讼。
5、比例再保险可以分为临时再保险、合约再保险、预约再保险三种形式。
三、简述题1、什么是可保风险?可保风险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答:可保风险是指保险人可以承担的风险。
可保风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大量同质的风险存在;(2)风险必须能计算出来;(3)风险必须是偶然性的;(4)风险不具有普遍性。
2、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有哪些?答:1)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原则。
2)文义解释原则,即按保险合同条款通常的文字含义并结合上下文来解释。
3)意图解释原则,即从当事人双方当时的真实意思表示作出解释。
保险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关于保险的判断正确的是( )A.保险就是要消灭危险B.保险就是保证不发生危险C。
保险就是保证发生危险D.保险就是要分散危险带来的损失2."保险是一种损失补偿合同,是当事人的一方收受商定的金额,对于对方所遭受的损失或发生的危险予以补偿的合同。
”这种说法属()A。
损失说B。
非损失说C.财产共同准备说D。
二元说3。
关于保险与保证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保证关系中,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保证人才负有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义务;保险关系中,有过错的第三者不履行赔偿义务时,保险人才负履行义务B。
保险与保证一样,都是从属于主契约的从契约C.保险与保证一样,保险人或保证人代偿债务后,在所有情况下都享有求偿权D.保证关系中,保证人代偿债务是为他人履行义务;而保险人依约赔偿损失或给付保险金,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4。
在保险合同中,投保人交付保险费,买到的只是一个将来可能获得补偿的机会,这说明保险合同具有( ) A.附合性 B.议商性C。
要式性 D.射幸性5。
给付性保险合同和补偿性保险合同的区别在于( )A.给付性保险合同都是有偿的,补偿性保险合同有一些是无偿的B.给付性保险合同都是强制的,补偿性保险合同都是自愿的C。
给付性保险合同只存在于人身保险中,补偿性保险合同只存在于财产保险中D。
给付性保险合同不以补偿为目的,而补偿性保险合同则以补偿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为目的6。
中国第一部带有保险内容的法律是( )A.《钦定大清商律》B.《保险业章程草案》C.《大清商律草案》D.《海商法草案》7。
关于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险人在其责任范围内,只对被保险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B。
只要发生约定的危险,保险人就应对被保险人予以赔偿C.只要保险标的发生损失,保险人就应给予赔偿D.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补偿的保险金,不能少于其所受损失8.近现代保险制度的发祥地为( )A.英国B。
综合赔付率(%)= (赔款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变动额-摊回赔款-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保费收入-分出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变动额)×100%估损偏差率非车险未决赔款6个月平均估损偏差率计算公式:1. 未决赔案六个月平均估损偏差率=Σ滚动六个月未决赔案六个月估损偏差率÷6×100%2. 未决赔案六个月估损偏差率=(Σ六个月前未决赔案当前已决金额+Σ六个月前未决赔案当前最新估损金额)÷Σ六个月前未决赔案估损金额-100%;限时立案率(%)=(“非车险在五天内立案”标准的案件的数量+30天内立案的重大损案数量)/所有有效报案数×100%说明:本指标考核的案件均为统计区间内新报案的案件结案率(%)=当年已结案件数/(当期有效报案+期初未决案件数)×100%案件恢复率(%)=考核期内恢复的案件数量/所有已做注销(撤案)处理的非车险案件数×100%理赔周期保险法规定,从你向保险公司递交索赔材料,他们认为齐全并接收后60工作日内须赔付完毕。
从事故发生日算起,2年内你如果不向保险公司索赔,他们可以认定你放弃索赔,可以做销案处理。
理赔费用按照是否与某一特定赔案直接相关,分为直接理赔费用和间接理赔费用。
直接理赔费用,是指其发生与某一特定赔案直接相关,能够直接确认到具体赔案的费用。
具体包括:(一)公估费、检验费,(二)鉴定费、检测费,(三)律师和诉讼费,(四)侦查费,(五)差旅费用间接理赔费用,是指其发生与理赔工作直接相关,但无法具体归属到某一赔案的费用,具体包括:(一)查勘车使用费,(二)公估费,(三)律师费,(四)理赔查勘人员通讯费;(五)理赔用仪器费(六)理赔职能部门费用IBNR incurred but not reported的简称,即已发生未报案准备金。
从发生事故到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和理赔之间有时间差,所以在提取准备金时要估计这部分的赔付额,保证偿付能力。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1、法律的历史类型:根据法律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法律所做的分类。
2、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又称法律的表现形式。
3、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制定法。
成文法因其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所以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4、一般法和特别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就是一般法。
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
5、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如民法、刑法。
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法。
6、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7、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8、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9、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10、法律的适用: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11、法律的遵守: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12、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包括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3、法律的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14、法律责任: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15、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16、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保险专业名词解释1.危险(Risk)又称风险,指某种随机事件发生后,给人们的利益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
危险的特征有:(1)客观性。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由于客观原因所产生,人们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认识它、预测它,但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它。
(2)偶然性。
危险必须是偶然的和意外的,即对每一个单位的标的来讲,事先无法知道它是否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以及造成何种程度的损失。
(3)灾害性。
危险的发生须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或形成特殊的经济需要。
特殊的经济需要是指人们因疾病、伤残、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所需的善后费用和遗属的赡养费等。
2.危险事故(Peril)指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原因。
如火灾、爆炸、机动车辆倾覆、飞机失事等。
危险事故意味着危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即危险通过事故的发生才导致损失。
3.危险因素(Hazard)指足以引起或增加危险事故发生可能的条件,也包括危险事故发生时,致使损失扩大的条件。
例如汽车的刹车系统失灵是足以引起或增加车祸事故的危险因素。
此外,道路结冰、车速过快、驾驶员不合格等,均为车祸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1)实质危险因素(Physical Hazard)。
指足以引起或增加损失发生机会或严重程度的物质性条件。
如房屋的建筑材料、所在地点、使用目的以及消防设施等,都可视作导致或增加火灾损失的实质危险因素。
(2)道德危险因素(Moral Hazard)。
指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出于谋取保险金赔款或给付的不良企图,故意制造危险事故,以至形成保险标的受损结果,或在保险标的受损时不采取减轻损失的有效措施,故意扩大保险标的的受损程度。
如纵火焚烧房屋、凿沉船只、毁损车辆、受益人为谋取保险金蓄意谋害被保险人。
(3)心理危险因素(Morale Hazard)。
是指由于人们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以至增加危险事故发生的机会和损失的严重性。
凡是被保险人因有保险而怠于保护被保险财产的事实,均可纳入心理危险这一概念中。
保险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下列关于保险的判断正确的是()A。
保险就是要消灭危险B.保险就是保证不发生危险C。
保险就是保证发生危险D。
保险就是要分散危险带来的损失2。
”保险是一种损失补偿合同,是当事人的一方收受商定的金额,对于对方所遭受的损失或发生的危险予以补偿的合同。
"这种说法属( )A。
损失说 B.非损失说C.财产共同准备说D。
二元说3。
关于保险与保证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保证关系中,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保证人才负有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义务;保险关系中,有过错的第三者不履行赔偿义务时,保险人才负履行义务B。
保险与保证一样,都是从属于主契约的从契约C.保险与保证一样,保险人或保证人代偿债务后,在所有情况下都享有求偿权D.保证关系中,保证人代偿债务是为他人履行义务;而保险人依约赔偿损失或给付保险金,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4。
在保险合同中,投保人交付保险费,买到的只是一个将来可能获得补偿的机会,这说明保险合同具有( )A.附合性B。
议商性C。
要式性D。
射幸性5.给付性保险合同和补偿性保险合同的区别在于()A。
给付性保险合同都是有偿的,补偿性保险合同有一些是无偿的B.给付性保险合同都是强制的,补偿性保险合同都是自愿的C.给付性保险合同只存在于人身保险中,补偿性保险合同只存在于财产保险中D。
给付性保险合同不以补偿为目的,而补偿性保险合同则以补偿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为目的6。
中国第一部带有保险内容的法律是()A.《钦定大清商律》B.《保险业章程草案》C.《大清商律草案》D.《海商法草案》7。
关于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保险人在其责任范围内,只对被保险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B。
只要发生约定的危险,保险人就应对被保险人予以赔偿C.只要保险标的发生损失,保险人就应给予赔偿D。
保险的概述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求防灾避祸的方法,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制度却是形成于近代社会。
保险虽然是对风险的承保,但它并不能对付所有的风险,而只能对付满足可保风险条件的那些风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保险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2条规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一般说来,保险(Insurance)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保险是指通过建立专门用途的后备基金或保障基金,用于补偿因自然灾害和意外造成的损失,是为社会安定发展而建立物质储备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
广义的保险包括国家政府部门经办的社会保险、按商业原则经营的商业保险以及由保险人集资合办的合作保险等,范围比较广泛。
狭义的保险仅指商业保险,即按照商业化的原则,通过合同的形式,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集合多数单位和个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对在合同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的经济保障制度。
本教材所研究的保险即为狭义的商业保险。
通过对狭义商业保险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保险是分摊灾害事故的一种方法。
保险把具有同样危险威胁的人和单位组织起来,根据保险费率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财产损失或对人身事件给付保险金,因此保险对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危险给予了经济保障。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保险是通过合同的形式,运用商业化的经营原则,由保险经营者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当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时或保险条件实现时,保险人对财产的损失进行补偿、对人身伤亡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付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现代保险学认为,保险按定义应该包括四方面:一是指商业保险行为;二是合同行为;三是权利义务行为;四是经济补偿或保险金给付以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为条件。
保险代位权的名词解释
保险代位权是保险法中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制度,也称为权益转让。
它指的是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如果第三人对保险标的的损失负有赔偿责任,那么保险人有权在已经承担的保险补偿金额范围内向第三人追偿。
被保险人必须将向第三人追偿的权利转让给保险人。
这个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 45 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 252 条中都有规定。
再保险条件下,再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是从原保险人那里受让的。
因此,如果由再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时,第三者也同样能够对再保险人行使上述种种有效的抗辩。
但从第三人的角度而言,代位求偿权使其依据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由于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赔付而免除了造成保险损失的第三人的民事责任,实际上使第三人借助他人的保险合同而获得不当得利。
因此在行使代位求偿权时,第三人不能以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已经或将要赔偿的损失,而抗辩原被保险人向其提出索赔的请求权。
另一方面,第三人也不能在保险人已经支付了保险赔付后,以被保险人没有遭受实际损失为由,抗辩保险人代位求偿的权利。
然而,代位求偿权作为债权请求权,第三人可以就代位取得的实体权利本身的合法性进行抗辩,进而抗辩代位求偿权所取得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因此,无论是原保险人基于再保险人的委托统一行使代位权,还是例外情形下由再保险人行使其代位求偿权,针对原保险人或
再保险人的代位权的主张,第三人首先可以援引对保险人行使代位权瑕疵的抗辩。
具体来说,第三人可以主张保险合同未成立或被撤销,或者未取得代位求偿权的抗辩。
三、名词解释1、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关系的总称。
P52、中国经济法P9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总称)。
3、经济管理关系,也就是纵向管理关系,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以及其授权的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自身的微观经济管理关系。
P64、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和经营协调过程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互统一的关系。
P225、广义上的经济法主体,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P236、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P307、个人独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也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P408、合伙企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P409、国有企业,严格来说,国有企业只是说明一个企业产权属性和所有制性质的概念,它可以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可以是公司等法律组织形式。
P4210、集体所有制企业:指企业的财产归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集体所有,由集体投资或者社员入股集资设立的企业。
P4311、资产评估:由经过授权的评估机构按照合法的程序和专业规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
P5312、合伙企业财产,也就是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
P571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且按照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和亏损的企业。
法学概论名词解说1、法律的历史种类:依据法律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对法律所做的分类。
2 、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规范的各样详细形式,又称法律的表现形式。
3 、成文法和不可以文法:成文法指有权拟订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拟订的拥有条则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拟订法。
成文法因其是国家机关拟订的,因此又称拟订法。
不可以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同的,不拥有条则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4 、一般法和特别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广泛合用,且在它被取销前一直有效的法律,就是一般法。
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区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期间内有效的是特别法。
5 、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从实质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益和义务的法律。
如民法、刑法。
程序法:为了实体权益和义务的实现而拟订的对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法。
6 、违纪是指违犯法律的规定,依法应肩负法律责任的行为。
7 、社会主义法律的拟订: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拟订、修改和撤消法律的活动。
8 、法律规范:是反应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民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拟订或认同并以其强迫力保证明行的行为规则。
9、社会主义法律实行: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10 、法律的合用:即往常所说的执法,指被授与特意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11 、法律的恪守:指全部国家机关、公司事业组织、社会集体和公民恪守纪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做事,即守纪。
12 、法律的效劳: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拘束力,包含法律的空间效劳、时间效劳和对人的效劳。
13 、法律的解说:指对法律条则的含义和合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14 、法律责任:指由违纪行为惹起的依法所应肩负的带有强迫性的责任。
15 、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肩负法律责任的违纪者,依法所采纳的带有强迫性的惩戒举措。
保险法考试试题
测试项目:名词解释
测试类型:笔试
测试时间:
成 绩: 姓 名:
一、选择题(每题8分,共88分)
1、被保险人是指(A)
A、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
B、其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C、投保人就是被保险人。
2、保险利益是(C)
A、指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B、指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C、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3、保险金额是指(B)
A、被保险人交纳的最高保险费;
B、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C、投保人获得的赔偿金额;
4、保险事故是指(C)
A、保险合同约定的任何保险事故。
B、保险条款约定的保险事故。
C、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
5、投保人是指(A)
A、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B、与被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C、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6、保险人是指(C)
A、与受益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B、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被保险人
C、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7、保险标的指(A)
A、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
B、作为保险对象的任何物体
C、作为保险利益的财产及人的寿命和身体。
8、重复保险是指(B)
A、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三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
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B、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
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C、投保人对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
价值的保险。
9、免赔率( B)
A、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的、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损失的额度。
B、是指不赔金额与损失金额的比率。
C、保险合同中约定的,被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的,由保险人自行承担损失的额度。
10、核赔( A )
A、是指保险公司审核事故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理赔资料是否符合保险理赔要求的理
赔程序。
B、是指保险公司在掌握保险标的的重要事实的基础上,对可保风险进行评估与分类,进而
决定是否承保、以何种条件承保的过程。
11、责任保险( A )
A、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B、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C、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12分
1、主险是指不需附加在其他险别之下的,可以独立承保的险别,简单地说,能够
独立投保的保险险种称为主险或基本险。
2、相对于主险而言,附加险是指附加在主险合同下的附加合同。它不可以单独投保,要购
买附加险必须先购买主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