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323.00 KB
- 文档页数:44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实现个体品德的培养。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使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从而扮演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的学习、品德培养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
个体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来建构自己的品德结构,实现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本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涵义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认识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从出生那天起,就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
这些社会规范以政治、宗教、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礼仪等形式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种种渠道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论和行为。
同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认识各种社会规范并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反应,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品德培养的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就能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如果这个过程受到阻碍,则会导致种种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成员。
从学习过程看,人的社会规范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社会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的过程。
即把“他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生存的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规范学习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实现的,非正式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教育、公众舆论、人际关系、大众媒介等影响实现的。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社会规范的主导力量,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调控、指导,促进学习者的成长。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第九章德育 ? ? 论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它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其次,德育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科尔伯格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皮亚杰提出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
麦克费尔及其同事首创了体谅德育模式。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施教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因和条件。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教育和环境等外部条件影响下,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概念(一)道德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它又成为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
在心理学中,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称之为品德。
(二)品德1、定义: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2、特征:①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②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
③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且一贯的表现。
性格中既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也有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②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
③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五要素说)。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1.教学目标2.学习要点3.基本概念4.基本内容6.复习思考题5.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目标学习道德品质的内涵及其形成与发展,学习和实践公民道德规范,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现代高素质人才。
学习要点1.道德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2. 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 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基本概念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系指一定社会整体(社会、民族、阶级、党派等)的道德规范体系要求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亦即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道德认识指道德主体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关系,以及一定社会整体用以调节这种关系的道德理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等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是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指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喜爱或憎恶、倾慕或鄙弃等稳定的情绪态度。
道德意志指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困难、障碍而作出行为选择的努力和坚持精神。
道德信念指道德主体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道德主体)按照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
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意识现象,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
基本内容道德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第一节1.道德品质涵义道德品质指一定社会整体(社会、民族、阶级、党派等)的道德规范体系要求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一、道德品质涵义及其构成2.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二、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1.道德品质以道德行为为基础,二者是统一的。
一、选择题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 德育目的B 德育原则C 德育规律D 德育目标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 德育规律上C 德育原则上D 德育方法上()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 D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道德行为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 疏导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导向性原则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D 共青团活动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 榜样法B 说服法C 陶冶法D 锻炼法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 说服法B 榜样法C 锻炼法D 陶冶法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 柯尔伯格B 皮亚杰C 麦克费尔D 班杜拉()二填空题1 德育是思想教育、 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_________等形式。
3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____________。
4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____________和主体设计。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