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鉴定植物学
- 格式:docx
- 大小:438.08 KB
- 文档页数:5
植物学复习资料(下册)附录1 植物各科形态特征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的识别特征:木本。
花大,萼、瓣不分,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柱状的花托上,花托于果时延长。
聚合蓇葖果。
毛茛科的识别特征:草本。
萼片、花瓣各5个,或无花瓣,萼片花瓣状,雄雌蕊多数、离生,果为瘦果桑科识别特征:木本,常有乳状汁液,单叶互生,花单性,雄蕊与萼片同数而对生,上位子房,果为复果。
♂:*Ca4; CoO; A4♀:*Ca4; CoO; G(2:1)石竹科识别特征:草本,节膨大;单叶,全缘,对生;雄蕊为花瓣的2倍;特立中央胎座,蒴果。
锦葵科识别特征:单叶,单体雄蕊,花药1室,蒴果或分果。
本科中有许多著名纤维植物,如棉花、麻、洋麻,此外,还有许多观赏植物,如锦葵、蜀葵等。
葫芦科识别特征:具卷须的草质藤本。
叶掌状分裂。
花单性;下位子房;花药折叠。
瓠果。
杨柳科识别特征: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葇荑花序,无花被,有花盘或腺体。
蒴果,种子小,基部有长毛。
十字花科识别特征:植株具辛辣味。
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角果,侧膜胎座,具假隔膜。
蔷薇科识别特征:花为5基数,心皮离生或合生,子房上位或下位,周位花,蔷薇型花。
果实为核果、梨果、瘦果等。
根据心皮数、花托类型、子房位置和果实特征分为四个亚科:1、绣线菊亚科 Spiraeoideae主要特征:木本,常无托叶。
心皮通常5个,花托浅盘状。
果实为开裂蓇葖果。
2、蔷薇亚科 Rosoideae主要特征:草本或木本,有托叶,托叶和叶柄愈合。
子房上位,心皮多数,生长在凸起或下凹的花托上。
果实为瘦果或小核果。
3、李亚科 Prunoideae主要特征:木本,单叶,有托叶。
心皮常为1个,上位子房,周位花,花托杯状。
果实为核果。
豆科识别特征:叶常为羽状复叶或3出复叶,有叶枕。
花冠多为蝶形或假蝶形,雄蕊为2体、单体或分离,雌蕊由1心皮构成。
果实为荚果。
含羞草亚科 Mimosoideae花辐射对称,花瓣镊合状排列,雄蕊多数。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叶片、果实、种子等特征,学习并掌握植物品种鉴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识别能力,为后续的植物分类和育种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植物品种鉴定主要依据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叶片、果实、种子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植物的种类和品种。
常见的鉴定方法包括:1. 观察叶片形态、大小、颜色、叶缘、叶脉等特征。
2. 观察果实形态、大小、颜色、果皮、果肉、种子等特征。
3. 观察种子形态、大小、颜色、种皮、胚乳等特征。
三、实验材料1. 植物叶片:选取不同植物种类的叶片样本,如苹果、梨、桃、葡萄等。
2. 植物果实:选取不同植物种类的果实样本,如苹果、梨、桃、葡萄等。
3. 植物种子:选取不同植物种类的种子样本,如苹果、梨、桃、葡萄等。
4. 显微镜:用于观察叶片、果实、种子等样本的细微结构。
5. 比色卡:用于比较植物叶片、果实、种子的颜色。
四、实验步骤1. 叶片观察:- 取出不同植物种类的叶片样本,进行清洁和固定。
- 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形态、大小、颜色、叶缘、叶脉等特征。
- 将观察结果与标准图谱进行比对,确定植物种类和品种。
2. 果实观察:- 取出不同植物种类的果实样本,进行清洁和固定。
- 观察果实形态、大小、颜色、果皮、果肉、种子等特征。
- 将观察结果与标准图谱进行比对,确定植物种类和品种。
3. 种子观察:- 取出不同植物种类的种子样本,进行清洁和固定。
- 观察种子形态、大小、颜色、种皮、胚乳等特征。
- 将观察结果与标准图谱进行比对,确定植物种类和品种。
五、实验结果1. 叶片观察结果:- 苹果叶片:长椭圆形,叶缘锯齿状,叶脉明显。
- 梨叶片:卵形,叶缘波浪状,叶脉明显。
- 桃叶片:长椭圆形,叶缘锯齿状,叶脉明显。
- 葡萄叶片:掌状复叶,小叶5-7片,叶缘锯齿状,叶脉明显。
2. 果实观察结果:- 苹果:球形,红色,果皮光滑,果肉白色。
- 梨:倒卵形,黄色,果皮粗糙,果肉白色。
鉴定的名词解释植物学植物学 (Botany) 是一个既古老又广泛的学科,研究植物的生活方式、结构、进化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植物的分类、鉴定和描述,植物学家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为保护植物资源、改善农业生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一、植物鉴定的重要性植物鉴定是植物学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它旨在确认和记录植物的种属、科属以及亚种等分类单位。
鉴定植物的目的在于理解其系统发育关系、生长环境以及适应特征。
通过植物鉴定,我们能够对植物的分类进行准确而系统的建立,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研究提供基础。
植物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细胞学鉴定、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等。
其中,形态学鉴定是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对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叶片形状、花朵结构、果实特征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确定植物的分类单位。
细胞学鉴定则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染色体等特征,为鉴定提供补充信息。
生化鉴定则通过检测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生理反应,为植物的分类和鉴定提供参考。
分子鉴定则是通过对植物DNA序列的测定和比对,来确定植物的亲缘关系和种属分类,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精准度的鉴定方法。
二、植物鉴定的应用领域植物鉴定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植物鉴定是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的基础。
通过对野外植物的鉴定,我们可以了解其种类和分布范围,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对农业作物的鉴定,可以帮助选择优良的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植物鉴定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植物害虫和病原体的鉴定,我们可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此外,植物鉴定也在生态研究、药物研发以及园艺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植物鉴定的挑战与发展植物鉴定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植物的形态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变异性。
同一物种的植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形态特征,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生物鉴定科普生物鉴定是通过对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其种属、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的一项科学技术。
生物鉴定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包括物种鉴定、鱼类品种鉴别、病原微生物检测、植物种类鉴定等,对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领域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生物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六种鉴定方法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物鉴定的意义和方法。
一、形态鉴定形态鉴定是生物鉴定中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其通过对生物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形态鉴定通常包括对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长习性等方面的观察。
在植物鉴定中,可以通过对叶片的形状、花朵的颜色和形态、茎的特征等进行观察和比对,来确定植物的分类地位。
在动物鉴定中,也可以通过对动物的体型、颜色、眼睛、耳朵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形态鉴定在生物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形态鉴定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二、生理学鉴定生理学鉴定是通过对生物体的生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生理学鉴定通常包括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特征、生殖特征等方面的观察和比对。
在微生物鉴定中,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耐受性、代谢产物等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在动物鉴定中,也可以通过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特征、代谢产物、生殖特征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生理学鉴定在生物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DNA鉴定DNA鉴定是通过对生物体的DNA序列进行测序和比对,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DNA鉴定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为DNA序列是生物体的遗传信息的载体,不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在DNA鉴定中,科研人员通常会提取生物体组织中的DNA,然后进行PCR扩增、测序和比对等操作,从而得到DNA序列信息,并与数据库中已知的DNA序列进行比对,来确定生物体的分类地位。
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鉴定方法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植物的分类、命名、鉴定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
在植物分类的过程中,物种鉴定是一个关键环节。
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对于正确理解植物的系统进化和生态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植物分类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属、种等分类单位。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外部形态可见的植物,如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等。
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形、花朵形态、果实结构等特征,可以判断植物的分类地位。
例如,根据花的形态特征,可以将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大类。
二、解剖学鉴定法解剖学鉴定法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组织结构,分析其细胞形态、胞壁组成及解剖结构等特征,从而进行物种鉴定。
解剖学鉴定法主要适用于有叶植物,尤其是蕨类植物。
通过观察叶片解剖结构,可以区分不同物种植物的维管束形态、气孔分布等特征。
三、化学鉴定法化学鉴定法是通过分析植物的化学成分,如植物的化学组成、药理活性等来进行鉴定。
常用的化学鉴定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等。
例如,某些植物具有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如花青素、生物碱等,可以通过色谱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这种鉴定方法对于物种间的差异较小但代谢产物不同的情况特别有用。
四、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分析植物的DNA序列或蛋白质序列来进行鉴定。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物种间微小差异或亲缘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物种鉴定的准确性。
分子鉴定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反应)、DNA测序、核酸杂交等技术。
例如,通过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可以建立物种间的DNA条形码,从而进行物种鉴定。
综上所述,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法、解剖学鉴定法、化学鉴定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和鉴定目的,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进行物种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植物分类学(Taxonomy)是对植物进行鉴定(Ident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分类或归类(Classification)的一门学科,亦称系统植物学(Systemstic Bottany)。
作为一门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植物分类学的定义历来争议颇多,这种方式只是这一学科范畴的含义。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植物分类学是建立在形态学为基础上的、综合各相关学科的一门科学。
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
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植物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三个方面。
分类:把各种植物用比较、分析和归类的方法,分门别类,依据植物界自然发生和发展的法则,予以有次序地排列,叫做分类。
按照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的分类和编排便可反映出植物的演化系统。
掌握了对植物系统研究中所阐明的植物类群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即可进一步了解植物界的进化过程,在利用和改造植物时,也就能够从中找到方向性的指导准则。
命名:把各种植物都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以正确的名称,叫做命名。
命名是进行植物分类的必要手段。
鉴定:正确地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查考文献资料以及和已知的植物种类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确定植物名称的过程叫做鉴定。
鉴定是进行植物分类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
植物分类学与各学科的关系:第一节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历史及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三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系统发育系统植物分类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是在人类识别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使这门学科得以持续发展并不断地发生变化。
纵观植物分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1)史前与“本草学”时期;(2)人为分类系统时期;(3)自然分类系统时期;(4)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时期。
第5章植物鉴定的过程识别未知植物是植物分类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植物标本可以通过与标本馆里已鉴定的标本对比,并且参考现有的文献,将未知植物的描述与已出版分类群的描述比较来鉴定。
由于植物大量生长的地区与植物学的研究和培训中心相距遥远,所以每次外出时采集大量标本是必要的。
为了以后描述和查阅的使用,这些标本必须被恰当地处理,才能在标本馆中永久保存。
这样做对于统计世界不同地区的植物区系会大有帮助。
标本馆中的标本拥有量通常可以提供一个物种的丰富或稀有的合理信息,有助于制定珍稀或濒危物种的名录以及为努力保护这些物种提供资料。
标本准备一份打算保存在标本馆里的标本,需要经过仔细采集、压制、干燥、装订(上台纸)、最后贴上标签,才能符合分类工作的严格要求。
完全处理好的标本可以在一段很长的时期保持它们的基本特征,对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包括编撰植物志、撰写分类学专著都有很大帮助,由于一些植物的种子在干燥的馆藏腊叶标本中可以保存许多年,在有些情况下,植物标本也用来从事实验研究。
野外工作野外工作包括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和标本的部分干燥。
标本采集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创建新的标本馆或丰富以前的标本馆,编写植物志,为博物馆和分类工作采集材料,民族植物学的研究,为植物园引种植物等等。
此外,从事贸易和生物制药更需要大量采集植物。
依据目的、资源现状、研究的地区远近和持续时间的不同,野外工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采集旅行:这种旅行是短期的到附近地点的调查,通常一天或两天,适合于野外工作的短期训练、植被研究和学生分组的植物采集。
调查:包括在不同的季节重复考察一个地方,连续几年,进行深入的采集和研究,目的在于编撰植物区系的名录。
探险:探险是去遥远和条件艰苦的地区,研究植物和动物区系,通常要持续几个月。
喜马拉雅的植物和动物区系的大多数早期的资料来自于欧洲和日本的探险家。
装备野外工作的装备可能需要列出一个清单,但是采集活动必备的装备有:标本夹、采集记录本、背包、植物采集箱、铅笔、刀具、枝剪、小刀和挖掘工具(见图5.1)。
植物分类学知识普及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学科。
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
背景知识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0000种左右)。
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下手。
植物分类学内容由三方面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为全世界生活的植物。
分类(Classification)鉴定(Identification determination)命名(nomenclature)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
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为了分类各个植物类群,人们根据植物类群范围大小和等级高低给它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的等级单位。
了解和掌握分类的等级单位(阶层)是分类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12个主要等级(阶元)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为(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的缩写。
有关绿色植物命名(包括真菌)共包括12个主要等级(阶元)(Category)。
主要分类阶元如下:门 Divisio或(Phylum)纲 Classis (class)目Ordo (order)科 Familia (Family)族Tribus(Tribe)哈钦松被子植物系统图属 Genus (Genus)组 Sectio(Section)系Series(Series)种Species(Species)变种Varietas(Variety)变型Forma(Form)(一) 植物分类学思想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三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系统发育系统分类学史三个时期: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30) (李时珍、林奈)进化论发表前的自然系统时期(1763——1920) (亚当森、裕苏、拉马克、德堪多、本瑟姆、虎克)系统发育系统时期(1883——) (艾希勒、恩格勒、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佐恩、诺·达格瑞、斯特宾斯、田村道夫)四个最引人注目的系统:1. Cronquist系统(1968,1979,1981)2. Takhtajan系统(1953,1966,1969,1980)3. Hutchison系统(1926,1934,1948,1959,1973)4. 田村道夫系统(1974)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将双子叶植物分为草本支和木本支,分别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原始起点,平行进化。
模式标本名词解释植物学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科学,它涉及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演化、遗传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植物学研究中,模式标本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描述和分类植物物种。
模式标本是指用来描述和命名新物种的标本,也被称为“模式”。
它通常是一种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
模式标本是用来描述新物种特征的基准,其他植物标本与它进行比较,以确定它们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模式标本通常由植物学家从自然界中采集,然后进行鉴定、保存和分类。
它们被保存在植物标本馆或植物园中的标本库中,以供日后参考和研究。
模式标本的保存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用来验证植物物种描述的依据。
模式标本通常会被赋予一个特定的名称,称为模式名。
模式名通常是拉丁文,由物种名称和描述者的姓名组成。
例如,在植物学中,模式名可以以属名、种名和描述者的姓名组成,如“Acer saccharum L.”,其中“Acer”表示槭树属,“saccharum”表示糖槭,而“L.”表示描述者是卡尔·林奈。
模式标本在植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植物分类和命名的
基础,也是研究植物物种之间关系和演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比较模式标本和其他标本,植物学家可以确定植物物种的特征和分类位置,进而深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演化历史。
总之,模式标本在植物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描述和命名植物物种的基准,也是研究植物多样性和演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保存和研究模式标本,植物学家能够深入了解植物世界的奥秘,并为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材‘基源鉴定单位-回复中药材‘基源鉴定单位’的专业知识与重要性中药材‘基源鉴定单位’是指负责鉴定中药材基源的专门化机构,也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基源鉴定是中药材质量评价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中药材的起源、品质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安全,进一步保障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材的基源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学鉴定:通过对中药材植物形态学的研究,对中药材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
植物学鉴定包括对中药材的根、茎、叶、花、果等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和比较,并通过显微镜等手段对细胞结构进行观察和比对。
只有明确知道中药材是哪个物种,才能进行后续的鉴定和评价。
2. 化学成分鉴定: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对中药疗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化学成分鉴定主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的使用,对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
该过程需要对中药材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并与标准物质进行比对,从而确定中药材的化学成分。
3. 药效评价:中药材的药效是评价其质量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中药材的药理学、毒理学以及临床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验证。
药效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中药材对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中药材‘基源鉴定单位’的建立和运行对于保障中药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其重要性的一些探讨:1. 提高中药质量:中药材的基源鉴定可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有效避免伪劣品和混淆品的流入市场。
通过对中药材进行详细的鉴定和评估,可以保证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纯度。
2. 保障中药疗效:中药材的基源鉴定可以帮助鉴定合格的中药材,从而保证中药的疗效。
只有真正的中药材才能拥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对于患者来说,使用真正的中药材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3. 维护消费者权益:通过严格的中药材基源鉴定体系,可以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可以在购买中药材时,依据基源鉴定单位的评估结果进行选择,从而避免了购买到质量不佳的产品。
品种法遇到的问题一、品种法简介品种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物种、品种或亚种,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品种法是现代植物学和动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分类方法之一,也是区分不同生物体系结构和形态特征的基础。
二、品种法遇到的问题1. 品种定义模糊在实际运用中,由于生物体系结构和形态特征存在复杂性,导致对于某些生物品种的定义存在模糊性。
例如,在植物分类中,由于植株形态、花器形态等因素影响,许多植物难以准确划分为一个确定的品种。
2. 品种间交叉杂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许多生物体之间发生了交叉杂交现象。
这些杂交后代难以被归为原先两个亲本中任何一个品种。
这时候如果按照传统的品种法进行分类,则会出现困惑和误导。
3. 人工选择影响人工选择是指通过人类干预来使某些特定性状得到加强或减弱。
例如,在农业领域中,人类通过选育出具有高产、抗病等特性的植物品种。
这些品种往往与自然界中的原生态品种存在差异。
如果按照传统的品种法进行分类,则会出现困惑和误导。
4. 基因变异基因变异是指在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中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形态、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
这些变异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人为诱导的。
如果按照传统的品种法进行分类,则会出现困惑和误导。
三、解决品种法遇到的问题1. 多维度分类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多维度的方式对生物进行分类。
例如,在植物分类中,可以根据植株形态、花器形态、花色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亚种或变型。
2. 建立新的分类方法随着科技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可以建立新的分类方法来解决传统品种法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基因测序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基因组学等手段对生物进行分类。
3.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认知水平提高,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品种法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植物分类中,可以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手段对植株形态、花器形态等特征进行量化和分析。
4. 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解决品种法遇到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物种鉴定过程1.灯台树山茱萸科灯台树属(1)鉴定过程1)通过观察,我们所采集的植物有以下典型特征:落叶乔木,皮肤暗灰色,嫩枝紫红色,叶互生,宽卵形,叶顶渐尖,基部圆形,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稍被短绒毛,花冠四枚,核果球形,子房下位,树枝呈层状,似台阶。
通过这些典型特征,初步判定该植物为山茱萸科。
并查阅资料《中国植物志》。
山茱萸科落叶乔木或灌本,稀常绿或草木。
单叶对生,稀互生或近于轮生,通常叶脉羽状,稀为掌状叶脉,边缘全缘或有锯齿;无托叶或托叶纤毛状。
花两性或单性异株,为圆锥、聚伞、伞形或头状等花序,有苞片或总苞片;花3-5数;花萼管状与子房合生,先端有齿状裂片3-5;花瓣3-5,通常白色,稀黄色、绿色及紫红色,镊合状或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与之互生,生于花盘的基部;子房下位,1-4(-5)室,每室有1枚下垂的倒生胚珠,花柱短或稍长,柱头头状或截形,有时有2-3(-5)裂片。
果为核果或浆果状核果;核骨质,稀木质;种子1-4(-5)枚,种皮膜质或薄革质,胚小,胚乳丰富。
2)灯台树属的检索路径1子房2-5室;非直立圆锥花序。
3花两性;子房2室。
5乔木或灌木;叶脉羽状;花序有或无4枚总苞片。
6叶互生或对生;伞房状聚伞花序无总苞片;核果球形或近于球形。
(7叶互生;核果球形;核顶端有一个方形孔穴。
灯台树属3)灯台树属的分种检索路径1总花梗短,长2毫米;花萼裂片宽三角形;果实大,长1.2-1.7厘米;叶片下面脉腋有淡褐色绒毛。
4)通过查阅《高等植物图鉴》再次核实该植物为山茱萸科灯台树属的灯台树。
(2)形态描述落叶乔木,高6-15米,稀达20米;树皮光滑,暗灰色或带黄灰色;枝开展,圆柱形,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当年生枝紫红绿色,二年生枝淡绿色,有半月形的叶痕和圆形皮孔。
冬芽顶生或腋生,卵圆形或圆锥形,长3-8毫米,无毛。
叶互生,纸质,阔卵形、阔椭圆状卵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6-13厘米,宽3.5-9厘米,先端突尖,基部圆形或急尖,全缘,上面黄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淡白色平贴短柔毛,中脉在上面微凹陷,下面凸出,微带紫红色,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在上面明显,下面凸出,无毛;叶柄紫红绿色,长2-6.5厘米,无毛,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
植物鉴定知识点总结大全植物鉴定的基本步骤植物鉴定的基本步骤包括采集标本、观察形态特征、研究生态习性和进行实验室检验等。
在进行植物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采集标本:植物鉴定的第一步是采集植物标本,包括整株植物、花、叶、果实等。
采集标本时要选择完整、健康的植物,尽量多采集一些不同部位的样本,以便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同时,要标注采集的时间、地点、海拔高度等信息,以便后续的鉴定工作。
2. 观察形态特征: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是植物鉴定的关键步骤。
形态特征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的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特征。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确定植物的种属和科属。
3. 研究生态习性:除了形态特征外,植物的生态习性也是植物鉴定的重要依据。
生态习性包括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生活史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研究这些特征,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植物的种属和科属。
4. 实验室检验:在观察形态特征和研究生态习性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室检验,如显微镜观察、化学试剂测试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确定植物的细胞结构、化学成分等特征,从而进一步确认植物的种属和科属。
植物鉴定的工具和方法植物鉴定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工具和方法:1. 野外工具:野外工具包括手术刀、剪刀、标本袋、标本瓶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野外采集标本,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和保存。
2. 显微镜:显微镜是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工具,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植物的细胞形态、细胞器官等结构特征,从而判断植物的分类位置。
3. 化学试剂:化学试剂可以帮助我们对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如对植物的叶片进行碘液测试可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淀粉等物质。
4. 影像技术:现代科技的发展,如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技术的应用,也为植物鉴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高清晰度的记录和保存,方便后续的分析和比对。
植物鉴定的要点和技巧在进行植物鉴定时,需要注意一些要点和技巧,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1. 细心观察:植物鉴定需要细心观察植物的各种特征,只有对植物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认真观察,才能做出准确的鉴定。
十三科名词解释
1. 植物学:植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形态、组织、分子遗传、分布、演化以及物种概念等植物特性的学科。
2. 动物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特性,形状,分类,生态系统,生殖系统,解剖等的科学学科。
3.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子遗传、繁殖、发育、生态和应用等特征的学科。
4.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分布,演化,古
生态等特性的科学学科。
5.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如何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怎样影响或
被其环境影响的学科。
6. 系统学:系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分类和演化的学科,专注于分割,
定义,量化和分析生物多样性。
7. 环境学: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动植物以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的学科。
8. 基因学:基因学是研究基因组成及功能的科学学科,用于解释基因
与特定的表型的相互关系以及研究基因的转录、翻译和表达等活动。
9.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特性和生命活动的科学学科,重点关注细胞的构成及其信息传递,翻译和表达过程。
10. 解剖学:解剖学是研究动植物解剖结构和组织,比如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根系系统等的科学学科。
11.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理化过程的科学学科,关注于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及机体的物理、生化和新陈代谢等活动。
12. 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特定空间位置上景物与环境相结合的空间科学。
13. 天文学: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无边际范围内物体,星体和天体的科学,包括行星,星际以及其他宇宙物体的位置、结构和演化等。
三.物种鉴定过程
1.灯台树山茱萸科灯台树属
(1)鉴定过程
1)通过观察,我们所采集的植物有以下典型特征:落叶乔木,皮肤暗灰色,嫩枝紫
红色,叶互生,宽卵形,叶顶渐尖,基部圆形,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稍被短绒毛,花冠四枚,核果球形,子房下位,树枝呈层状,似台阶。
通过这些典型特征,初步判定该植物为山茱萸科。
并查阅资料《中国植物志》。
山茱萸科
落叶乔木或灌本,稀常绿或草木。
单叶对生,稀互生或近于轮生,通常叶脉羽状,
稀为掌状叶脉,边缘全缘或有锯齿;无托叶或托叶纤毛状。
花两性或单性异株,
为圆锥、聚伞、伞形或头状等花序,有苞片或总苞片;花3-5数;花萼管状与子
房合生,先端有齿状裂片3-5;花瓣3-5,通常白色,稀黄色、绿色及紫红色,
镊合状或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与之互生,生于花盘的基部;子房下位,
1-4(-5)室,每室有1枚下垂的倒生胚珠,花柱短或稍长,柱头头状或截形,有时
有2-3(-5)裂片。
果为核果或浆果状核果;核骨质,稀木质;种子1-4(-5)枚,种皮
膜质或薄革质,胚小,胚乳丰富。
2)灯台树属的检索路径
1子房2-5室;非直立圆锥花序。
3花两性;子房2室。
5乔木或灌木;叶脉羽状;花序有或无4枚总苞片。
6叶互生或对生;伞房状聚伞花序无总苞片;核果球形或近于球形。
(
7叶互生;核果球形;核顶端有一个方形孔穴。
灯台树属
3)灯台树属的分种检索路径
1总花梗短,长2毫米;花萼裂片宽三角形;果实大,长1.2-1.7厘米;叶片
下面脉腋有淡褐色绒毛。
4)通过查阅《高等植物图鉴》再次核实该植物为山茱萸科灯台树属的灯台树。
(2)形态描述
落叶乔木,高6-15米,稀达20米;树皮光滑,暗灰色或带黄灰色;枝开展,圆柱形,无
毛或疏生短柔毛,当年生枝紫红绿色,二年生枝淡绿色,有半月形的叶痕和圆形皮孔。
冬
芽顶生或腋生,卵圆形或圆锥形,长3-8毫米,无毛。
叶互生,纸质,阔卵形、阔椭圆状
卵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6-13厘米,宽3.5-9厘米,先端突尖,基部圆形或急尖,全缘,
上面黄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淡白色平贴短柔毛,中脉在上面微凹陷,下面凸出,
微带紫红色,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在上面明显,下面凸出,无毛;叶柄紫红绿
色,长2-6.5厘米,无毛,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
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宽7-13厘米,
稀生浅褐色平贴短柔毛;总花梗淡黄绿色,长1.5-3厘米;花小,白色,直径8毫米,花
萼裂片4,三角形,长约0.5毫米,长于花盘,外侧被短柔毛;花瓣4,长圆披针形,长
4-4.5毫米,宽1-1.6毫米,先端钝尖,外侧疏生平贴短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盘外侧,
与花瓣互生,长4-5毫米,稍伸出花外,花丝线形,白色,无毛,长3-4毫米,花药椭圆
形,淡黄色,长约1.8毫米,2室,丁字形着生;花盘垫状,无毛,厚约0.3毫米;花柱
圆柱形,长2-3毫米,无毛,柱头小,头状,淡黄绿色;子房下位,花托椭圆形,长1.5
毫米,直径1毫米,淡绿色,密被灰白色贴生短柔毛;花梗淡绿色,长3-6毫米,疏被贴
生短柔毛。
核果球形,直径6-7毫米,成熟时紫红色至蓝黑色;核骨质,球形,直径5-6
毫米,略有8条肋纹,顶端有一个方形孔穴;果梗长约2.5-4.5毫米,无毛。
2 糯米团荨麻科糯米团属
(1)鉴定过程
1)通过观察,该植物有如下典型特征:叶片粗糙,叶对生,茎上有小毛,有分枝,基出脉,托叶团状腋生。
通过以上典型特征,可初步得出为荨麻科植物。
并查阅资料《中国植物
志》。
荨麻科
草本、亚灌木或灌木,稀乔木或攀援藤本,有时有刺毛;钟乳体点状、
杆状或条形,在叶或有时在茎和花被的表皮细胞内隆起。
茎常富含纤维,
有时肉质。
叶互生或对生,单叶;托叶存在,稀缺。
花极小,单性,稀
两性,风媒传粉,花被单层,稀2层;花序雌雄同株或异株,若同株时
常为单性,有时两性(即雌雄花混生于同一花序),稀具两性花而成杂性,
由若干小的团伞花序(glomerule排成聚伞状、圆锥状、总状、伞房状、穗
状、串珠式穗状、头状,有时花序轴上端发育成球状、杯状或盘状多少
肉质的花序托,稀退化成单花。
雄花:花被片4-5,有时3或2,稀1,
覆瓦状排列或镊合状排列;雄蕊与花被片同数,花药2室,成熟时药壁
纤维层细胞不等收缩,引起药壁破裂,并与花丝内表皮垫状细胞膨胀运
动协调作用,将花粉向上弹射出;退化雌蕊常存在。
雌花:花被片5-9,
稀2或缺,分生或多少合生,花后常增大,宿存;退化雄蕊鳞片状,或
缺;雌蕊由一心皮构成,子房1室,与花被离生或贴生,具雌蕊柄或无
柄;花柱单一或无花柱,柱头头状、画笔头状、钻形、丝形、舌状或盾
形;胚珠1,直立。
果实为瘦果,有时为肉质核果状,常包被于宿存的花
被内。
种子具直生的胚;胚乳常为油质或缺;子叶肉质,卵形、椭圆形
或圆形。
2)荨麻科糯米团属的检索路径
1雄蕊在芽时内折;草本或灌木,稀乔木。
2植物无刺毛;雌花常有退化雄蕊或无。
7雌蕊无花柱;柱头画笔头状;雌花花被片分生或基部合生。
有退化雄蕊,
(只有匐麻属Procris无退化雄蕊);钟乳体条形或纺锤形,稀点状。
8叶对生;叶片两侧对称或近对称。
9花生在盘状或钟状多少肉质的花序托上;瘦果顶端或上部边缘有马蹄形
或鸡冠状突起的附属物。
假楼梯草属12雌花被明显,管状。
13柱头舌状或丝形。
14雌花被在果时干燥或膜质。
15柱头丝形;花单性;雄花3-5基数。
16柱头花后脱落;团伞花序腋生;瘦果果皮硬壳质,常有光泽。
17雄花被在中上部成直角内弯曲,故花芽顶部截平,呈陀螺形,在背面
内弯处,具一环绕花被的冠状物或长毛;叶基出3脉,其侧出的一对不
分枝,直达叶尖。
3)糯米团属的分种检索路径
1叶全部对生;瘦果宿存花被无翅。
3叶较大,长(1.2-) 3-10厘米,狭卵形至狭披针形,顶端长或短渐尖;雄花5基数;多年生蔓生草本。
4)查阅《高等植物图鉴》,再次核实该植物为荨麻科糯米团属的糯米团。
(2)形态描述
多年生草本,有时茎基部变木质;茎蔓生、铺地或渐升,长50-100 (-160)厘米,基部粗1-2.5毫米,不分枝或分枝,上部带四棱形,有短柔毛。
叶对生;叶片草质或纸质,宽披针形至狭披针形、狭卵形、稀卵形或椭圆形,长(1-2-) 3-10厘米,宽(0.7-)1.2-2.8厘米,顶端长渐尖至短渐尖,基部浅心形或圆形,边缘全缘,上面稍粗糙,有稀疏短伏毛或近无毛,下面沿脉有疏毛或近无毛,基出脉3-5条;叶柄长1-4毫米;托叶钻形,长约2.5毫米。
团伞花序腋生,通常两性,有时单性,雌雄异株,直径2-9毫米;苞片三角形,长约2毫米。
雄花:花梗长1-4毫米;花蕾直径约2毫米,在内折线上有稀疏长柔毛;花被片5,分生,倒披针形,长2-2.5毫米,顶端短骤尖;雄蕊5,花丝条形,长2-2.5毫米,花药长约1毫米;退化雌蕊极小,圆锥
状。
雌花:花被菱状狭卵形,长约1毫米,顶端有2小齿,有疏毛,果期呈卵形,长约1.6毫米,有10条纵肋;柱头长约3毫米,有密毛。
瘦果卵球形,长约1.5毫米,白色或黑色,有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