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园林生态学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7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园林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园林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它涉及到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园林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首先,园林生态学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水资源等。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在选择植物时,我们应该考虑它们的生长习性、适应性以及它们与其他植物和动物的互动关系。
其次,园林生态学强调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选择多样性的植物物种,以吸引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昆虫。
这样可以促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第三,园林生态学强调的是土壤的保护和改良。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它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避免过度破坏土壤,例如过度耕作或使用化学肥料。
相反,我们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覆盖物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含量。
此外,园林生态学还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节约水资源,如收集雨水、合理安排灌溉系统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适应干旱条件的植物物种,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最后,园林生态学还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园林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应该提供一个与自然互动的空间。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景观,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园林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关注园林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与规律的学科。
2.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中人工栽植的各种树木,花卉,草坪等组成的植物群落内各种生物(包括各种动物及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科学。
3.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4.生态园林: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设柜台系统。
二、填空1.英美学派的主要成就是(关于群落的动态演替和演替顶极学说)。
2.法瑞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对群落结构的研究)。
3.北欧学派的主要贡献是(继承和发展了瓦尔明在植物地理学方面的工作)。
4.前苏联学派则主要在(生物地理群落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三、选择题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A.理论生态学B.草原生态学C.环境生态学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2. 园林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A)。
A.生态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树木学3.最先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是(A)A. 海克尔B. 奥德姆C. 坦斯利D. 林德曼4.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C)首次提出来的。
A. 海克尔B. 奥德姆C. 坦斯利D. 林德曼四、简答题1.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答:分为四个时期,即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
2.简述园林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答:(1)造园阶段(传统园林阶段):主要服务于以皇帝为首的贵族阶层,主要为营建宫苑\庭院\花园等范围较小.(2)城市绿化阶段:工业革命开始,园林服务对象从少数贵族扩展到广大的城市居民,园林服务范围扩大到公园和整个城市绿地系统.(3)大地景观规划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园林从城市扩展到郊区,进而影响到大地综合体。
3.园林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主要研究:(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园林植物及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与机理(2)城市植被的恢复重建,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3)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城市生态平衡的维持(4)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管理(5)园林生态设计与生态工程技术问题4.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进展?(1)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研究(2)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3)城市区域绿地网络研究(4)城市植被恢复重建与生态过程研究(5)生态规划设计与生态过程研究(6)园林生态工程技术研究第二章城市环境、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园林生态学是指园林与生态学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园林植物与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以下是园林生态学的复习资料。
1. 园林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等生物要素与水、阳光、空气等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开放性:园林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
- 稳定性:园林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维持一定的物种组成与生态功能。
- 多样性:园林生态系统内物种多样,生态功能丰富。
2.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园林植物在园林生态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园林设计与管理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选择适宜物种:考虑到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需要,应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适宜物种进行绿化。
- 追求生态效益:在绿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积极吸收污染物质、促进微生物活动等。
3. 城市生态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园林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城市生态功能的提高,例如:- 缓解城市气候:园林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周围空气的流通,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现象。
-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通过园林植物的引导,采集城市降雨,实现水资源的利用。
4.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在自然生态破坏或退化的地区,利用生态学原理与技术手段进行疏导、改造和重建,以恢复和改善原有生态系统。
园林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之,园林生态学是园林设计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园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1)园林生态学复习题一、填空题 20分二、名词解释 9分三、判断题 16分四、选择题(四选一)30分五、简答题15分六、案例分析题10分七、计算题一、填空题1、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科学。
2、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主要包括土壤、空气、水、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3、光污染种类一般可分为人造白昼污染,白亮污染和彩光污染三种。
5、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
6、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7、植物的净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降尘、吸收有毒气体、减弱噪声、吸收放射性物质、增加空气负离子、减少细菌以及吸收CO2放出O2等。
8、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过多,使水中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过度繁殖。
11、地形因子包括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经纬度等。
12、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14、反馈有两种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生态系统稳定。
15、热带雨林是在热带地区雨热资源优越的环境下发育起来的植被类型。
它的群落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垂直结构丰富和生长迅速。
二、名词解释1、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一种植物个体的组合。
2、群落演替: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而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群落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植物群落: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集合体。
8、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地面的生活植物总和。
9、积温:指植物整个生长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三、选择与判断2、甘蔗、番茄、四季豆、黄瓜等中日照植物,需12.5h的日照才能开花。
4、生态系统中能流途径主要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5、对树木而言,在林冠下不能完成更新(如水衫、杨树等),喜光而不忍受隐蔽且光补偿点较高的植物叫阳性植物。
园林⽣态学复习总结园林⽣态学绪论1.⽣态学:研究⽣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园林:即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建筑物覆盖的地⾯或⽔体。
3.⽣态园林:根据⽣态学原理,把⾃然⽣态系统的改造,转化为⼈⼯的并⾼于⾃然的新型园林⽣态系统。
(是现代化园林的必然⽅向)4.园林⽣态学:研究城市居民、⽣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5.⽣态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6.城市化⽔平:城市⼈⼝占总⼈⼝的⽐例。
第⼀章城市环境与⽣态因⼀,名词解释1城市环境:影响城市⼈类活动的各种⾃然的或⼈⼯的外部条件总和。
2.驯化:使⽣物对某⼀环境条件变化适应改变的过程。
包括⾃然驯化和⼈⼯驯化。
3.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物当⽣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式和途径。
4.趋异适应:同种⽣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了相应的⽣态变异。
5.⽣活型:不同⽣物由于长期⽣存在相同的⾃然环境条件或⼈⼯培养条件下,发⽣趋同适应,并经过⾃然选择和⼈⼯选择,⽽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理、⽣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活型。
6.⽣态型:同种⽣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存在不同的⾃然⽣态条件或⼈为培养条件下,发⽣趋异适应,并经过⾃然选择和⼈⼯选择,所形成的⽣态、形态和⽣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态型1)⼀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的⽣物种,⽣态型越多;⽣态型越单⼀的物种,适应性越窄。
2)⽣态型是⼀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个物种可能有⼏种不同的⽣态型。
⼀般分布区域越⼴的⽣物种,其⽣态型越多。
⼆,简答题:1.城市环境的组成:⾃然环境、⼈⼯环境或⽣物环境、⾮⽣物环境2.城市环境特征①⾼度⼈⼯化②具有空间特征③有⼀定的城市轮廓、具有地域城市特征④城市环境存在污染现象3.城市环境容量1)环境容量:某⼀环境在⾃然⽣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类⽣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负载量。
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两个⽅⾯:①环境本⾝的⾃净能⼒②环境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体健康、动、植物正常⽣长、⽣产发育产⽣危害的现象。
原创力《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个体生态学总论环境的概念按其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和社納境。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特定生物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不可替代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补偿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依靠某一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而获得类似的生态效应。
最小因子定律(木桶原理):生物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
限制因子:某一数虽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不仅限制了生物的生长,而且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这一生态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耐性定律的补充原理:① 任何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② 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③ 由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④ 对多个生态因子耐性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
⑤ 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耐性范围会发生变化,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
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
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
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19、近代城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
二、名词解释1、生境:2、种群:3、层片:4、黄化现象:5、食物链:6、优势种7、短日照植物:8、原生演替:9、趋异适应:10、建群种: 11、斑块(镶嵌体):12、生活型: 13、他感作用:14、生态系统:15、群落:16、生态位:17、光周期现象:18、春化作用: 19、生态入侵:20、-3/2自疏法则:三、简答题1、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含义。
(0603)《景观生态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斑块与干扰斑块2. 残存斑块与环境资源斑块3. 边缘效应4. 廊道与生态廊道5. 景观连接度6. 景观对比度7. 景观边界8. 生态交错带或生态过渡带9.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10. 景观的破碎化11. 生态流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3.文化景观14. 自然景观15. 地理信息系统16. 景观生态规划17. 生态规划18. 网络与网络结点19. 景观格局20.生态系统稳定性二、简答题1. 景观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哪些?2. 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
3. 简述斑块大小与形状的生态学意义。
4. 何谓内缘比?它有何生态学意义?5. 对某一景观空间要素,如何判断其为斑块、廊道或基质?6. 简述景观边界的主要功能。
7. 简述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的涵义及其生态意义。
8. 简述景观破碎化的狭义上和广义上的含义。
9. 从生态流的角度,指出景观中的关键点可能有哪些?10. 简述景观或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
11. 影响景观动态的因素有哪些?12. 简述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与人工景观各有何特点?13. 简述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含义与意义?14. 简述因子叠加法和数学组合法在适宜性分析过程中的特点。
15. 度量廊道特点的主要指标有哪些?试述其含义。
16. 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有什么意义?17. 为什么说叠加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中一个重要的功能?18. 如何评价已建成的自然风景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19. 如何评价公共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20. 该如何判断景观的稀有性?21. 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有什么关系?22. 简述文化与景观的关系。
23. 从水流、养分流的角度,论述沿河植被与河流的关系。
24. 在设计城市郊区道路林带宽度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应该考虑哪些问题?25. 为什么说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三、论述题1. 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
生态学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
1.园林生态学:研究城市中人工栽植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组成的园林植物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及其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3.生态位: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4.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于协调的动态平衡中。
5.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
6.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7.正反馈:使系统偏离加剧,不能维持系统稳定。
负反馈:通过自身的功能缓解系统的压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
8.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9.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
10.建群种:各层有各层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11.长/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超过/短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1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13.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二.填空和简答1.生态因子的作用及基本特征?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起决定性作用,这些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需的生存因子,包括关怀,热,水分,空气,无机盐类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各具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布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2.生态因子按性质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水生植物分为哪几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4.植物多样性的包括层次?遗传多样性,指所有的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即包括了同一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变异;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指生态系统中的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园林生态学》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稳定性最低的生物群落是()A.落叶阔叶林B.北方针叶林C.温带草原D.荒漠2、下列属于非生物因子的是()A.互利共生B.寄生C.风D.开采资源3、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在其论著《普通生物形态学》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义。
A.奥德姆B.海克尔C.马世俊D.辛柏尔4、植物在其生长发育阶段,抗低温能力最强的时期是()A.萌芽期B.营养生长期C.生殖生长期D.休眠期5、长日照植物在连续光照条件下()A.不开花B.开花延迟C.开花提前D.正常开花6、23.以下东北树种对大气粉尘污染抗性较弱的是()A.臭椿B.油松C.银杏D.家榆7、拟寄生现象属于下列哪种种间关系()A.寄生B.捕食C.竞争D.共生8、荷花属于()植物。
A.浮水植物B.沉水植物C.挺水植物D.多浆植物9、能分泌杀菌素的树种是()A.核桃楸B.火炬树C.白杨D.旱柳10、藻类常附着在甲鳖等甲壳动物上,既不从栖主获取食物,也不伤害栖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偏害共生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原始协作二、多项选择题11、在生态学巩固时期涌现了多个学派,其中有()A.欧美学派B.北欧学派C.法瑞学派D.英美学派E.前苏联学派12、园林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主要体现在()A.乔灌草结构B.自然式结构C.规则式结构D.多层结构E.混合式结构13、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划分为()A.植物B.生产者C.动物D.消费者E.分解者14、影响植物分布的温度因素主要有()A.极端高温B.极端低温C.年平均温度D.最适温度E.积温15、水生植物的特征有()A.根系发达B.叶片大、柔软C.发达的排水器官D.通气组织发达E.生殖方式多样三、填空题16、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17、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8、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
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