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生化(生化部分)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生化部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概况
1.课程名称:植物生理生化(生化部分)
2.课程名称(英文):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plant
3.课程编号:B16034
4.课程总学时:40学时(均为理论教学)
5.课程学分:2学分
6.课程分类:必修课
7.开设学期:第3学期
8.适用专业:农学教育(S)、植保教育(S)本科。
9.先行课:《物理学》、《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等。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物化学是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先行课为物理学、化学、植物学。本课程的作用是为后续植物生理学及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其任务是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和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物质及其结构、性质和功能,了解和掌握有机物代谢的途径和基本条件,了解代谢调控的方式、过程及意义。从而为更好地认识植物、利用植物、影响和改造植物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能运用基本理论指导相关的实践过程。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绪论
(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植物生化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植物生化的定义;植物生化的内容;植物生化的任务;植物生理生化的发展及现状;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习生物化学的方法。
(三)重点:植物生化的定义、内容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难点: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蛋白质的化学
(一)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性质;了解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氨基酸:氨基酸的化学结构与分类;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第二节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的重要化学键;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分子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三)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
(四)难点: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核酸
(一)目的要求:了解核酸的种类、存在位置及其在生物界的地位与作用;掌握核酸的组成、结
构和功能;了解两种核酸重要的理化性质。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核酸概述:核酸的发现;核酸的种类、分布与功能;核酸的元素组成;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
第三节DNA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
第四节RNA 的分子结构:RNA的一级结构;tRNA的分子结构;rRNA的分子结构;Mrna
的分子结构;核内小RNA(略讲)。
第五节核酸的性质:核酸的溶解度;核酸的沉降特性及分子量;核酸的粘度;核酸的光学性质;核酸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核酸的酸解与碱解。
第五节核蛋白(略讲)
(三)重点:核酸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DNA和RNA的区别。
(四)难点:核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第三章酶与辅酶
(一)目的要求: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作用特点;理解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熟悉常见的辅酶、辅基的作用;掌握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了解酶的命名和分类及酶活力的测定;掌握调节酶的特点和作用。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酶的概念与化学本质:酶的化学组成;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酶的作用机理:酶的活性中心;酶作用的专一性;酶催化高效性与反应活化能;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关的因素。
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四节别构酶、同功酶、核糖酶:别构酶;调节物与调节机理;别构酶主要特点;同功酶;诱导酶;结构酶;核酸酶。
第五节辅酶与辅基:脱氢酯类的辅酶和辅基;a-酮酸脱羧酶类的辅酶---焦磷酸硫胺素(TPP);酰基转移酶类的辅酶;转氨酶的辅酶;羧化酶的辅酶;转--碳单位酶类的辅酶。
(三)重点:酶的概念和作用特点;酶的结构;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四)难点:酶的结构;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糖类代谢
(一)目的要求:掌握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化学过程,了解各种代谢途径的发生场所、意义及其调控。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糖类的概念和功能:糖类物质的概念;糖类物质的功能;糖的分类与结构。
第二节双糖与多糖的代谢:糖核苷酸的作用与形成;蔗糖的代谢;淀粉的代谢;纤维素的代谢。
第三节糖酵解:EMP的化学历程;糖酵解的化学计算;丙酮酸的去路;EMP的调控;糖异生作用。
第四节三羧酸循环:由丙酮酸形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的过程;TCA循环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三羧酸循环的调控;TCA循环的回补反应。
第五节磷酸戊糖途径:氧化脱羧阶段和非氧化重组阶段;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三)重点: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化学历程与生物学意义;丙酮酸的去路;TCA循环的化学计量;TCA循环的调控。
(四)难点: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化学过程与能量计算。
第五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一)目的要求: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理解呼吸电子传递链的定位、类型、组分与功能;掌握氧化磷酸化的概念、作用机理、条件与意义;了解末端氧化酶的分类、分布与作用特点;了解细胞中末端氧化酶的种类、为置与特点。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物氧化概述: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点;生化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与氧化还原电位;细胞中的高能化合物。
第二节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的概念与组成;呼吸链成员的排列顺序;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抑制剂。
第三节氧化磷酸化作用:ATP的生成形式;ATP形成的条件及部位;氧化磷酸化机理;细胞中的末端氧化酶;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因素;线粒体的穿梭系统。
(三)重点:呼吸链的概念、组成与功能;氧化磷酸化概念与机理;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因素。
(四)难点:呼吸链的概念、组成与功能;氧化磷酸化概念与机理。
第六章脂类的代谢
(一)目的要求:掌握脂肪合成和分解的化学过程及意义,理解脂肪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脂肪的合成代谢:3-磷酸甘油的合成(两条途径);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的水解;甘油的氧化分解;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三)重点:脂肪分解的过程及产物;脂肪的合成;脂肪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四)难点:脂肪酸的合成代谢;脂肪酸的β-氧化。
第七章核酸的代谢
(一)目的要求:了解核酸的组分及其作用;掌握DNA合成的规律、RNA合成的特点及其化学过程;了解水解核酸的酶类及嘌呤、嘧啶环上各原子的来源和核苷酸合成的特点。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核甘酸的生物合成:核糖核甘酸的生物合成;脱氧核糖核甘酸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中心法则
第三节DNA的生物合成:DNA的合成方式—半保留复制;参与DNA复制的酶系统;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逆转录;DNA多聚酶链式反应;DNA的损伤和修复。
第四节RNA的生物合成:RNA与DNA生物合成的区别;RNA聚合酶;原核生物RNA的合成过程;真核生物RNA的生物合成特点;RNA转录后的加工;RNA的复制
第五节核酸的降解:核酸的水解;核苷的分解;嘌呤的分解代谢;嘧啶的降解。
(三)重点:DNA的合成及意义,RNA的合成及意义。
(四)难点DNA的合成;RNA转录后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