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相关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5.82 MB
- 文档页数:22
除颤仪的相关知识一.电除颤的定义二.适应症三.禁忌症四.目的五.并发症六.技术操作(略)七.注意事项早起除颤的重要性♦心脏骤停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绝大部分是心室颤动(VF)♦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及时的救治,除颤成功概率迅速下降,几分钟内VF即转化为心电静止(直线)及时CPR的重要性♦室颤发生后每过一分钟,VF致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下降7%-10%♦及时CPR,则每分钟只下降3%-4%,使患者生存率增加2-3倍。
♦CPR可以为脑和心脏输送一定的血液和氧分,延长可以进行除颤的时间窗♦心脏骤停4-5min以上开始抢救者应先做CPR2min (5个30:2CPR);心脏骤停即刻开始抢救者应该优先除颤,如果除颤仪未到现场或未准备好应先做CPR,一旦准备完毕立即除颤需注意♦仅有基本CPR不可能终止VF和恢复有效灌注心律♦作为急救人员必须能够迅速联合运用CPR和除颤仪♦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必须采取以下步骤为病人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呼叫EMSS系统立即CPR尽早除颤一.电除颤的定义利用除颤仪发出的高能量、短时限脉冲电流通过心肌,使所有的心肌纤维瞬间同时除极,造成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是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电除颤是心肺复苏的关键技术。
二.适应症• 1.非同步电除颤: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 2.同步电除颤:房颤持续时间在一年以内.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术后1-2月房颤不消失者.房扑者同步于非同步区别•非同步电除颤:放电时间有操作者决定,与患者自身R波不同步•同步电复律:实施放电时,只有出现R波才会有放电脉冲,R波控制除颤脉冲的发放,使电击脉冲刚好落在R波的降支,与患者自身R波同步三.禁忌症• 1.低钾血症• 2.慢性房颤,病史五年以上• 3.洋地黄中毒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4.心力衰竭未控制者• 5.年龄过大、体制衰竭、胸部严重畸形无法放置电极板• 6.心脏明显扩大、联合瓣膜病变者。
电除颤基本知识考题电除颤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技术,应用广泛。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电除颤的基本知识及其操作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电除颤的基本知识考题。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电除颤?电除颤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
这些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心率快、心律不整、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严重症状。
二、电除颤的操作流程是什么?电除颤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认患者心跳停止,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2. 确认无禁忌症,包括患者正在接受心肺复苏、有胸膜电极或食管多导管、已有输液或给药等。
3. 给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心肺复苏,以维持氧合和血流灌注。
4. 让同行医生给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
5. 将电除颤仪开关设为“电流传输”,连接电极,将电极分别贴在患者的胸前。
6. 点击电除颤仪按钮,发出电流用以恢复心律。
7. 持续观察患者心率和血压等情况,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救治。
三、电除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电除颤的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 在操作前首先要明确患者的情况、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以确保治疗效果。
2. 操作需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
3. 操作人员需要配备手套、面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4. 注意电极位置的选择,以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5. 操作时要注意准确按照电除颤仪的提示进行操作,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四、电除颤的并发症有哪些?电除颤的并发症包括:1. 电击后心律恢复不正常。
2. 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3. 心律失常的加重或再次发作。
4. 成功的除颤后发生人体的不良反应。
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电除颤时,需要非常谨慎,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操作无误。
总之,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熟悉电除颤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了解电除颤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对于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够掌握电除颤的相关知识,共同为保护生命做出贡献。
电除颤知识考题科室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电除颤的原理是( D )A恢复患者肺部通气 B恢复患者正常血流C恢复患者肺部通气及血流 D消除异位心律,阻断折返激动2、电除颤的工作模式包括( C )A同步 B非同步 C同步和非同步 D以上均不正确3、室颤时采用的工作模式为( D )A同步 B先同步后非同步 C先非同步后同步 D非同步4、电除颤的适应症不包括( D )A室颤、室扑 B房颤、房扑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C药物及其它方法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室上速、室速 D心肌缺血5、电除颤的禁忌症不包括( B)A病史已经多年,心脏已经明显增大及心房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或近三个月内有栓塞史。
B抢救突发的心脏骤停C有洋地黄中毒、低血钾时暂不宜电除颤D伴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或房扑6、除颤仪不包括下列哪个按键( A )A 自动开关机按钮 B充电按钮 C电击按钮 D能量选择键7、对于室颤患者,单向波电击能量应为( C )A340J B350J C 360J D370J8、电极板分别置于( D )A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尖区 B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C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D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心尖区9、电击后显示器心电图转为窦律时( C )A心电图上可见Q波 B心电图上可见R波C心电图上可见P波 D 心电图上可见S波10、电除颤的并发症不包括( D )A心律失常 B心肌损伤 C肺和体循环栓塞 D头部外伤11、对于室颤患者,双向波电击能量应为( B )A 220JB 200JC 360JD 370J12、关于电除颤说法错误的是( B )A两电极片位置距离>15cm B电前有人接触患者也无妨C注意擦干皮肤 D电极板位置正确;贴紧皮肤13、除颤仪的组成不包括( D )A电源 B池和放电装置 C心电显示器 D导电糊14电击后应立即重点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不包括( A )A 电击处皮肤颜色 B血压 C脉搏 D呼吸15、除颤仪的保养不包括( A )A 恢复除颤仪的出厂设置 B清洁记录仪打印头C维护电池 D清洁仪器外表面、电极二问答题(每题40分,共40分)1.简述电除颤的并发症有哪些?1皮肤灼伤 2低血压 3肺水肿 4心包填塞 5乳头肌断裂6心功能不全7心脏破裂,栓塞。
电除颤一、电除颤原理:电除颤时高能量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由于电流量强大而足以使大部分(约75%以上)心肌同时除极,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控制心脏,而达到除颤的目的。
二、电除颤分类:1.同步除颤:可以控制放电时间,使电流仅在心动周期的绝对不应期中发放,使电击脉冲刚好落在R波降支上,避免放电时击中心室易颤期(T波顶点前20-30ms)而引起室颤的可能。
2.非同步除颤:电击时能量立即释放,与心脏细胞的反应周期无关。
3.单相波除颤:单方向释放电流。
4.双相波除颤:释放的电流在一个特定时限是正向的,而在剩余的数毫秒内其电流方向改变为负向。
除颤所造成的心肌损伤主要取决于波形的峰值电流而不是使用能量的焦耳数。
双相波除颤平均电流比单相波高,峰值电流比单相波低。
双相波除颤120J相当于单相波除颤200J的能量目前认为双相波比单相波更有效,且用的能量低三、适应症:同步电除颤:房颤、房扑、室速、室上速等。
非同步电除颤:室颤、室扑或无脉性室速(R波不可辨别)。
四、电除颤禁忌症:1、洋地黄中毒者:因洋地黄使心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颤,故此时电刺激可引起不可逆的心跳停止2、室上性心律失常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房颤、房扑伴缓慢心室率和病态窦房结综合症4、尖端扭转型室速或多形性室速伴有低血钾者,Q-T间期延长者需慎用电复律五、常见并发症1. 心律失常(1)常见为房性或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交界区逸搏,多为暂时性,一般不需处理;(2)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原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房室传导系统有病变者,静脉滴注异丙肾或阿托品有助于提高心室率。
2. 低血压:多发生于高能量电击后,可持续数小时,也可自行恢复;如血压下降明显可用多巴胺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静滴。
3. 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由于电复律后左房机械性功能受到抑制,或受到肺栓塞的影响而出现肺水肿及心力衰竭,可使用扩血管药物及利尿剂治疗,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4. 心肌损伤:高能量电击后血清CK、LDH、AST升高,大多可在5—7天恢复正常。
电除颤相关知识及操作流程一、概念:电除颤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从而使室颤终止的方法。
是治疗心室纤颤的有效方法,现今以直流电除颤法使用最为广泛。
原始的除颤器是利用工业交流电直接进行除颤的,这种除颤器常会因触电而伤亡,因此,目前除心脏手术过程中还有用交流电进行体内除颤(室颤)外,一般都用直流电除颤。
二、适应症室颤、室扑是最主要的适应症。
适于转复各类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者。
转复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和扑动,可首选电除颤;转复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则多先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无效或伴有显著血流动力障碍时应用本法;性质未明或并发于预激综合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选用药物常有困难,宜用同步电复律治疗。
电复律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即时转复成功率在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几乎达到100%,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则分别为80%和90%左右。
三、禁忌症1、洋地黄中毒所致心律失常2、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者3、风湿活动及感染性心内膜炎者4、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合并心律失常者5、房扑、房颤或室上性心律失常伴高度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6、心脏明显扩大及心功能不全者7、高龄房颤者,高血压性或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长期持续房颤者,心室率特别缓慢者8、慢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已持续一年以上者9、风湿性心脏病术后,一个月以内的房颤及甲亢症状未控制的房颤10、最近发生过栓塞者四、并发症1、局部皮肤灼伤(严重灼伤多与电极板与皮肤接触不良有关。
除颤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灼伤的出现。
轻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较重者按一般烧伤处理。
)2、栓塞:心、肺、脑、下肢栓塞3、心律失常:几秒内可自行恢复4、心包填塞5、乳头肌功能断裂6、心脏破裂7、低血压(可能与高能量电除颤造成的心肌损害有关8、急性肺水肿(多出现在电除颤后1~3h内,亦可发生在电除颤24h后)五、操作流程1、确定除颤器为备用状态,备齐抢救物品。
2、将患者摆放为复苏体位,暴露胸部,擦干皮肤,贴电极片,接导联线。
电除颤基本知识考题一、单选题1、电除颤的适应证不包括()A 室颤B 无脉性室速C 房颤D 室扑2、电除颤时,电极板应放置的位置是()A 心底心尖位:心底电极板放在右锁骨中线第 2 肋间,心尖电极板放在左腋前线第 5 肋间B 心尖心底位:心尖电极板放在左腋前线第 5 肋间,心底电极板放在右锁骨中线第 2 肋间C 前后位:一块电极板放在胸骨左缘第 4 肋间,另一块放在背部左肩胛下D 以上都对3、电除颤的能量选择,对于成人单相波除颤一般选择()A 360JC 150JD 100J4、电除颤操作中,错误的是()A 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B 放电前确保周围人员无接触患者C 一次除颤未成功,应立即进行第二次除颤D 除颤时操作者及周围人员可接触病床5、对于儿童电除颤,首次能量选择一般为()A 2J/kgB 4J/kgC 6J/kgD 8J/kg二、多选题1、电除颤的并发症包括()A 心律失常B 心肌损伤C 皮肤灼伤2、以下关于电除颤的操作要点,正确的是()A 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物品B 选择合适的能量C 电极板涂抹导电糊D 迅速充电并放电3、电除颤成功的标志包括()A 恢复窦性心律B 出现有效灌注心律C 瞳孔缩小D 意识恢复4、电除颤前需要准备的物品有()A 除颤仪B 导电糊C 纱布D 简易呼吸器5、影响电除颤效果的因素有()A 除颤时机B 除颤能量C 电极板位置D 心肺复苏的质量三、判断题1、电除颤时,电极板之间不能有衣物或其他障碍物。
()2、同步电除颤适用于室颤、室扑。
()3、电除颤后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除颤效果。
()4、为防止皮肤灼伤,电极板应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放电。
()5、对于装有起搏器的患者,电除颤时应避开起搏器 10 厘米以上。
()四、简答题1、简述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2、试述电除颤的原理。
3、为什么要尽早进行电除颤?五、案例分析题患者,男性,50 岁,因突发胸痛 2 小时入院。
心电图示:室颤。
立即给予电除颤,首次选择 360J 单相波除颤,一次除颤未成功,再次选择 360J 除颤,仍未成功。
电除颤基础知识考题
电除颤基础知识考题
1.电除颤的原理是恢复患者正常血流。
2.电除颤的工作模式包括同步和非同步。
3.室颤时采用的工作模式为非同步。
4.电除颤的适应症不包括心肌缺血。
5.电除颤的禁忌症不包括抢救突发的心脏骤停。
6.除颤仪不包括自动开关机按钮。
7.对于室颤患者,单向波电击能量应为360J。
8.电极板分别置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9.电击后显示器心电图转为窦律时,心电图上可见P波。
10.电除颤的并发症不包括头部损伤。
11.对于室颤患者,双向波电击能量应为200J。
12.关于电除颤说法错误的是两电极片位置距离>15cm。
电除颤是一种重要的心脏抢救措施,通过电击恢复患者正常血流,是其原理。
电除颤的工作模式包括同步和非同步,而室颤时采用的工作模式为非同步。
电除颤的适应症包括室颤、室扑,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室上速、室速,而不包括心肌缺血。
电除颤的禁忌症不包括抢救突发的心脏骤停。
除颤仪不包括自动开关机按钮。
对于室颤患者,单向波电击能量应为360J,电极板分别置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电击后显示器心电图转为窦律时,心电图上可见P波。
电除颤的并发症不包括头部损伤。
对于室颤患者,双向波电击能量应为200J。
关于电除颤说法错误的是两电极片位置距离>
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