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53
三国演义开篇诗滚滚
长江东逝水赏析
一、原文
三国演义的开篇诗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
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翻译及赏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说的是时光象长江之水一样流逝;浪花淘尽英雄,这朵浪花,是历史时间的代名词,是无情的,是公正的,是一直向前的,不论你是英雄,还是帝王百姓,你终究要在这历史的长
河中淹没,所留下的无非是有名,或者是无名。
是非成败,是人生的体验结果,空是人生的顿悟,就是说是非成败,只是空虚的一种感觉,莫如青山夕阳永恒来去。
白发渔樵江诸上,这白发渔樵,可以说是平凡的生活中的渔夫
樵夫,也可以说是隐居在江边上,以渔樵为生的白发隐士,这可是世外高人呢。
惯看秋月春风。
秋月春风,是人世间,沧海桑田,人事代谢的见证。
不论你有着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名利德学,我都是司空见惯,看透彻悟了。
一个惯字,代表习以为常,
逆来顺受,自然顺为,淡泊化境。
一壶浊酒喜相逢。
劫外逢生?尘世偶遇?萍水相逢?久别重逢?好吧,比如春风一杯酒,江湖十年夜雨灯。
一个喜字,道出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后的侥幸存活,活着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今多少事,纵览上下五千年,延越至今天的巨细人事更迭,不过一杯茶,一杯酒,一曲歌的谈资和笑料。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临江仙》[明]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1559)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不清澈;不干净。
与“清”相对。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空”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惋惜,几多悲愤,尽归其中。
这首词,词牌叫“临江仙”为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麼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於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这首词虽为《说秦汉》的“开场词”,但作者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秦汉两朝具体的史实上,而是高屋建瓴,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中概括出一些古代社会人们始终能产生共鸣的思想感情。
上片只写古来多少英雄是非成败,犹如大浪淘沙转眼成空。
头两句化用了杜甫《登高》诗“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抒发对历史变迁、英雄随着时光消逝的感慨。
第三句则是作者经过思考后,透过历史的表象得出的结论。
作者认为,英雄豪杰们长眠地下之后,生前的是非得失,荣辱成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句贵在一个“空”字。
“空”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惋惜,几多悲愤,尽归其中。
它不仅是作者追溯历史后的结论,而且是他对待自己历尽坎坷人生的达观态度。
“青山”句乃是写自然,意为“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夕阳”句亦写自然,“几度”谓“难得”,而“夕阳红”象征人生中短暂的美好时光,它在横亘古今的“青山”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这两句看似写景,其实在景语中蕴含了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只要稍加体会,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感伤情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全诗词意思及赏析词的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开篇即以长江的汹涌澎湃为背景,引出了对历史的感慨。
长江水滚滚东流,浪花淘尽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的是非成败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在这里,作者用“浪花淘尽英雄”来比喻历史的沧桑和无常,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话是整首词的核心,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作者认为,人生的是非成败都是暂时的,就像长江水一样,不停地流淌,不停地变化。
我们不能过于执着于一时的得失和成败,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青山依然屹立在那里,夕阳依旧在天空中徘徊。
这里的“青山”和“夕阳”象征着永恒和不变,它们提醒我们,人生虽然无常,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比如自然、生命和情感。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永恒的东西,把握当下,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词的下阕“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则描绘了一位白发渔樵的生活和心态。
这位渔樵在江渚上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他已经习惯了秋月春风的变化,也看淡了世间的是非成败。
他喜欢在一壶浊酒中与朋友相聚,畅谈古今往事,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了脑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句话是整首词的结尾,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
作者认为,古今多少事,都已经成为了历史,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们应该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和恩怨情仇,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和升华。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通过描写长江的汹涌澎湃和历史的风云变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通过描写一位白发渔樵的生活和心态,表达了作者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超脱。
整首词意境高远,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经典之作。
临江仙杨慎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都会过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阳依然东升西落。
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泊船江面,早已习惯四时变化,难得见了一次面,便畅饮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三、注释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临江仙词牌名的起源:临江仙源起颇多说法。
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诗词链接:江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是写景,二是以静衬动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予人苍凉之感四、杨慎生平:(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
1. 出身名门:杨慎的父亲叫杨廷和,是内阁首辅。
杨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且天性聪明,有一颗正义的心。
七岁能背许多诗。
十一岁时,会写近体诗。
十三岁时,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城。
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文章被列为卷首。
谁知烛花烧坏了考卷,使其名落孙山。
二十四岁时,再次参考,殿试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意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明代诗人杨慎的古诗作品《临江仙》的第一段,其全文如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1、最后两句直揭“白发渔樵”并非胸无点墨的老翁,而是通晓古今、博学多识、知权达变的高士,他把古今多少英雄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成败荣辱都化作可助酒兴的谈资;在笑谈之中,纵论古今,品评人物,其旷达和豪放可以想见。
【翻译】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
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
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书法作品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
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在个中湮没不闻。
对也罢,错也罢;成也好,败也好,功名,事业,一转眼的工夫就随着江水流逝,烟消云灭,不见踪影。
只有青山仍旧矗立眼前,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夕阳西下。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杨慎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
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淘尽:荡涤一空。
成败:成功与失败。
青山:青葱的山岭。
几度:虚指,几次【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
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
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
“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杨慎的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赏析《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起首两句,以滚滚而去的长江喻人类奔腾前进的历史,气势恢宏,境界阔达。
不过,长江水是亘古不变的,人类的历史却是持续在演进的。
历有多少,有多少成功人物,有多少失败者,最终,他们都被历史的长河带走,不留下丝毫的痕迹。
只有作为历史见证者的青山和夕阳才是亘古长存的。
“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绵长,尽管历史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它们都不会随之改变,而作为历史的主角——人类,却是代代变换,变得面目全非。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两句,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
他只着意于自然界的春风秋月,对人世的是非成败已然看透,任它沧桑巨变,任它滚滚流去。
他只固守着一份宁静与淡泊的情怀,在握杯把酒间笑看古今之事。
一个“惯”字,体现了渔樵的超凡脱俗,同时也给人以莫名的孤独与苍凉感。
其实,这位通晓古今的老者,也是作者的自我画像。
杨慎一生沉浮不定,历尽了世态炎凉,看透了朝政的腐败,宁愿终老边荒,也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他“惯看秋月春风”,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扩展阅读:杨慎的简介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
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明代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
滚滚长江东逝水(词:杨慎曲:谷建芬演唱: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的天空(词:王健曲:谷建芬演唱:毛阿敏)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这一拜(词:王健曲:谷建芬演唱:刘欢)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建功立业展雄才,展雄才。
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
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长矛在手,刀剑生辉,看我弟兄,迎着烽烟大步来。
烈火卷雄风(词:王健曲:谷建芬演唱:吕继宏)烈火卷雄风,红云映碧空。
莽原好驰骋,烽烟天边拥。
骐骥有良种,宝马待英雄。
长驱急如电,真堪托死生。
流霞寄壮志,沧海舒豪情。
明朝奋四蹄,敌阵立大功!貂蝉已随清风去(词:王健曲:谷建芬演唱:万山红)说什么郿坞春深全不晓天意人心,受禅台反成了断头台。
帝王梦何处寻?远离了富贵繁华地,告别了龙争虎斗门。
辜负了锦绣年华,错过了豆蔻青春。
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拼舍这如花似玉身。
从今后再不见儿的身影,也再不闻儿的声音。
貂蝉已随着那清风去,化作了一片白云!淯水吟(词:王健曲:谷建芬演唱:毛阿敏)我本飘零人,薄命历苦辛,离乱得遇君,感君萍水恩。
君爱一时欢,烽烟作良辰,含泪为君寿,酒痕掩征尘。
灯昏昏,帐深深,浅浅斟,低低吟。
一霎欢欣,一霎温馨。
谁解琴中意,谁怜歌中人。
妾为失意女,君乃得意臣,君志在四海,妾敢望永亲。
薄酒岂真醉,君心非我心,今宵共怡悦,明朝隔远津。
天下正扰攘,四野多逃奔,须臾刀兵起,君恩何处寻。
《临江仙》原文及翻译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都会过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阳依然东升西落。
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泊船江面,早已习惯四时变化,难得见了一次面,便畅饮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注释】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临江仙词牌名的起源:临江仙源起颇多说法。
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诗词链接:江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是写景,二是以静衬动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予人苍凉之感杨慎生平:(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
1. 出身名门:杨慎的父亲叫杨廷和,是内阁首辅。
杨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且天性聪明,有一颗正义的心。
七岁能背许多诗。
十一岁时,会写近体诗。
十三岁时,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城。
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文章被列为卷首。
谁知烛花烧坏了考卷,使其名落孙山。
二十四岁时,再次参考,殿试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
【导语】⾟弃疾是词⼈豪放派的代表⼈物;豪放派的代表⼈物有两位,苏轼和⾟弃疾,号称“苏⾟”。
下⾯是⽆忧考分享的⾟弃疾宋词《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宋代:⾟弃疾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
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
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 【译⽂】 历经千古的江⼭,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物却随着岁⽉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巷,⼈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吞骄虏⼀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数。
四⼗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拓跋焘祠堂⾹⽕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
还有谁会问,廉颇⽼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京⼝: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长江⼝⽽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
⽣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年)。
长沙太守孙坚次⼦,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名。
刘裕(363年4⽉——422年6⽉),字德舆,⼩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者,史称宋武帝。
中国历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杨慎〔1488-1559〕,明朝中叶杰出词人。
官经筵讲官.以直谏件旨,被明世宗廷杖请戍云南永昌,年七十二,死于贬所。
这首“临江仙〞是杨慎为自己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写的开场词。
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远离尘嚣,看惯争斗,为人淡泊,博学旷达的老渔翁形象。
〔2分〕“江诸上〞说明渔翁远离尘嚣;“惯看秋月春风〞,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
也指美好的岁月。
表现了渔翁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习惯于悠闲自在的生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现出了渔翁看惯了争斗、旷达的情怀。
〔2分〕他寄托着诗人鄙夷世俗的是非成败、淡看荣辱得失的人生理想。
〔2分〕【解析】2. “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话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精彩?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空〞。
什么是非、成败、荣辱,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眼之间都会过去的。
〔1分〕诗人追溯历史,认为英雄再叱咤风云,也会如浪花般随历史消失,终为一场“空〞,山河依旧。
英雄长眠后,其生前的是非成败不过是人们助酒的谈资罢了,依旧一场“空〞。
〔2分〕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
〔2分〕【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意,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表达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浪花淘尽英雄〞,写出了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
“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写出了古今所谓英雄的是非成败,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终成一场“空〞。
由此可知“空〞是词眼是成立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原是出自他之口杨慎,生于1488年,一说卒于1559年。
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今成都市新都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词,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而脍炙人口。
此词作者,便是人称“大明第一博学者”的杨慎。
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24岁中进士、点状元,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可是,到了人生旅程的中途,37岁时,他却因朝堂之争被贬至边陲云南,至死都没能得到皇帝的赦免。
真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这首词,恰如杨慎的人生。
相国公子,及第状元四川新都人常说:“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
”前面的几个大家可能都猜得出来,司马相如的赋,李白的诗,苏东坡的文,而所谓的“升庵科第”,是说杨慎不仅高中状元,杨家几代也是科第显赫。
杨慎先世是江西庐陵人,六世祖在动荡的元末迁徙到湖北麻城,后又移居四川新都。
从他的曾祖父起,一门世代为官。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1459年—1529年),忠贞正直,先后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内阁首辅。
尤其在宦官刘瑾专权的正德朝,杨廷和稳定政局,补偏救弊,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
弘治元年(1488年),杨慎出生于北京孝顺胡同。
他自幼聪颖好学,喜欢古文、诗歌。
12岁时,母亲病故,按规矩,杨慎要回乡守孝。
在新都的两年多时间里,他遍览古籍,赋诗作文,并跟随精通《易经》的祖父学习,学业大进。
回京之后,这个谈吐不一般的少年立刻让政坛、文坛双料“盟主”大学士李东阳欣赏不已,收他为门生,一时传为美谈。
像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杨慎走上了科举仕进之途。
正德二年(1507年),他回乡参加乡试,考官惊为奇才,给了他第一名的成绩。
次年,乡试选拔出来的人才都得去京城参加会试,杨慎虽被考官列为首选,却因烛花不慎烧坏试卷,意外落榜。
到了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在京师国子监刻苦攻读3年的杨慎再次参加会试,名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