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2)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
课文的第1段叙述了作记的缘由,第2段描写了岳阳楼的“大观”接着以“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第3、4段运用对比手法,结合阴雨景写悲,结合晴朗景写喜,一悲一喜,为最后引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提出“先忧后乐”的主张,打下了基础。
第一段 ⑴赞滕子京政绩的语句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⑵作者作这篇记的缘由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的是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概括写出重修岳阳楼的盛况的是增其旧制。
⑶这一段的作用:交代作记缘由,为后文展示自己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第二段 ⑴直接描写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全景)(“大观”的表现)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其中,从空间角度写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角度写洞庭湖景色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总领对迁客骚人悲喜之情描写的句子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中的“大观”与本文“ 胜状”。
“前人之述”指的是前文的“ 唐贤今人诗赋”。
“对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岳阳楼。
⑶洞庭湖(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是“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因此,“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⑷作者不详尽描述岳阳楼大观的原因之一是前人之述备矣。
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结束对岳阳楼景色的描绘,转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起过渡作用。
⑸ “迁客骚人”具体指什么人? 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不得志的诗人。
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A反问句B设问句C疑问句),这个段末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引出下文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第四段 ⑴表现夜晚水面微波景色的是浮光跃金,月光倒影的景色是静影沉璧。
两组对偶句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⑵这一段写景,时间上由白天到晚上。
依次写了湖面、湖中、植物、月光、渔人,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第五段 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进亦忧”呼应上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板书教案设计(2)《岳阳楼记》教案二教学目标:1.在理解难解字词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古人那种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会古人那种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解题。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
三、朗读、感受。
1.读准字音: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 )潜形( ) 薄雾冥冥(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皓月( ) 宠辱偕忘( ) 樯倾楫摧( )阴风怒号(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五、研读课文。
1.滕子京既然被“谪守巴陵郡”却还能做到“政通人和”,他哪些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可联系学习与生活)2.写岳阳楼远眺之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作者先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再从时间上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之景。
3.所述登楼者是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去国怀乡”的迁客,多愁善感的“骚人”很多均流连于此地。
这种人容易触景生情,自然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之感,一个“异”字,为下文打下伏笔。
4.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岳阳楼记宋代: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教案设计执教科目:语文执教课题:《岳阳楼记》(第二课时)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和文本的分析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并体会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文本语言、构思、立意方面的美感,从而学会研究性学习、拓展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作者心怀天下、先忧后乐的博大胸怀与伟大抱负。
教学设想: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可初三学生已不满足于教师对字、词、句及语法的串讲,因而,设想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在比较阅读中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
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体会《岳阳楼记》的语言美。
2.由自然界的岳阳楼到科学家眼里的岳阳楼,明确说明性文字与课文所采用表达方式的异同。
3.认识文学家笔下的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构思美。
4.拓展延伸。
交流范仲淹的政绩或谈谈对“与民同忧乐”的看法,进而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体会本文的立意美5.布置作业:与汪曾祺《岳阳楼记》进行再比较阅读。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详案一、激趣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体会《岳阳楼记》的语言美。
座落在江苏吴县太平山下的范氏山庄,其正殿中央有一尊铜像,铜像上访有一匾额,书曰:“济世良相”他出则为将,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入则为相,替国君分忧解难。
这个人就是——范仲淹。
(生答)他的业绩不为一般人所知晓,但他有句名言却广为人所传诵,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答)这两句名言就出自我们刚学的课文《岳阳楼记》。
昨天我们已初学了课文,对文中的字、词、句已作了疏通,同时,对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在语言上的功底也窥知一二。
如本文多次采用一些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读来整齐匀称的句子,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对偶(生答)的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衔远山,——吞长江(生答)……(利用此机会,再请学生将这篇课文有感情地读出来,体会文本的语言美。
岳阳楼记螺蛳古诗文2
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全文共分为三段,下面是第二段:
少陵野老无稽子,撷菊采蔷薇。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而为岳阳楼之固始,忽临大江而流浩渺。
沙垄断而雁行穷,况乃萧条之矣!
又何嗟及之哉!
时也,天之苍苍,日之皎皎。
乌鹊桥笔直如翰,双壁横空无障。
鲈鱼五百,以一蚕食之。
北斗酌晨以夕,往复无穷。
江汉清且浅,相去几何?其水亦滔洌而冽,光阴犹以尽。
但江上之舟行者畏澜而不渡,观者畏楼之高而不登。
故君子士者,愿舍其停留之虑,扬长而启短,揽辔梢而往,休往则已,斯须来复。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岳阳楼记的第二段。
该段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思考。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永恒的追求。
岳阳楼记第二段核心句主要表达方式
1.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散文,记述了他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整篇文章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开篇,通过对景物的描绘,烘托出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壮美气势。
3.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自己的思绪与感受融入到了对岳阳楼的描述之中,使文章更加真实而生动。
4. 文章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5. 作者在描写湖光山色的同时,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的感叹和对未来的期望。
6.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展示了岳阳楼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彰显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 文章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结尾,寓意着人生的追求与努力,呼应了文章开篇的"云想衣裳花想容"。
8. 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展示了范仲淹博学多才、情感丰富的一面,使读者对他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9. 《岳阳楼记》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呈现出一种恢宏而壮美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
10. 文章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感受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11. 整篇文章以辞章华丽、博大精深的文笔,展示了范仲淹作为文
学家的才华和造诣,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原文及翻译(2)《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原文及翻译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
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薄暮冥冥”:傍晚时天气昏暗。
“霪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 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
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字词讲解一词多义夫:1)予观夫巴陵胜状那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3)未几,夫鼾声起丈夫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极: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3)感极而悲者矣十分去:1)去国怀乡离开2)西蜀之去南海距离3)委而去之逃离,逃亡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空:1。
浊浪排空天空2. 长烟一空消散通:1.政通人和顺利2 ,北通巫峡通向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8.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中心思想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远调到岳州当了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了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巴陵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
它含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怎么能有所不同呢?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冷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隐匿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赶路,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受到谗言伤害害怕别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十分悲伤了。
就象春意融融、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象沉在水中的璧玉,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的感觉,举酒临风,那真是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王而担忧。
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地方官也担忧。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岳阳楼记第二段迁客骚人感情变化的原因的句子岳阳楼记第二段描述了迁客骚人的感情变化,这是由以下几个原因
造成的:
一、迁客离开了我家
迁客离开我家后,他的心思也随着他离开我家而离开,他痛苦万分,
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疑惑和对未来的不安,他的心开始变得内疚,而这
种痛苦的感觉让他的心由樱桃甜涩而变冷淡无情,而这就是迁客骚人
内心深处的悲伤情绪。
二、迁客经历了许多
此外,迁客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磨练,心思中无数的挣扎与不甘,
他被大地景致所感染而渐渐被困住,他开始怀念故乡而且被情感淤塞,使他更加感觉到对家乡乡音的牵挂与思恋,而同时也有一种无奈而渐
渐老去的感觉,这些都使他的心再次变化,变得复杂而忧伤
三、迁客被新乡景象影响
此外,最后迁客还被新乡景象所影响,他发现山川无极,湖反盈天,
朝夕绮丽,民俗各异,绿芝茵陇,植物葱茏,视处人家旁,使他想起
他的家乡,而且使他一种等不及回家的冲动突然袭来,而这种感情使
他的心复杂了许多,他的心由衰而变强,由无助变有希望,由淡然变
热情,使他的心回到原有的积极向上的状态。
总结:
迁客骚人感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迁客离开了我家;第二,迁客经历了许多;第三,迁客被新乡景象影响。
这让他的心思从樱桃甜涩变得冷淡无情、复杂而忧伤,再又由衰而变强、由无助变有希望、由淡然变热情,最终回到原有的积极向上的状态。
第27课《岳阳楼记》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一辈子,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一辈子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范仲淹逸事〔王耀辉〕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青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巨生活中度过的。
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
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
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刻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
事实上,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刻,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这应该是确实的。
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独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岳阳楼记范仲淹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4、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文译读)一、导入,作者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
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
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原文及翻译注释岳阳楼记(2最新10篇岳阳楼记读后感1人是感情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候常其实环境的地照是人为的。
,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
不以物喜,不以记悲,不以外表美适而喜,不已以身困厄而悲。
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尤表志,把豪情丧失掉。
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尤心中中,仰忧而终。
反观宋朝苏轼被伐在外,却能把心里托福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魂力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的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能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激起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长。
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邢邵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的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人感到叹惋摆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
”又云;“古之人得志折加于民,不得志修生与现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嫌善天下。
”这才是文人得失真正的态度。
不管处在什么环境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应处境而有所改变。
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招露水,当露水蒸融好似无影无踪。
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故人而,正功能用宽容与气度,安慰被低的好友。
岳阳楼记读后感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千古名句,大家一定知道,但大家是否有过更深的思考?这句话不仅仅表示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也表示着胜利。
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儿,在他统治的前期有“开元之治”,后期却有“安史之乱”,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在“肥”与“瘦”之间。
有一天,一个惟恐天下不乱的佞臣,装做关心皇上“龙体”的样子说:“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但这时的李隆基还比较清醒,答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那时唐玄宗只想着人民,由此看来“开元之治”与此必有关系。
这“开元之治”便是取得的胜利,而后期他听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追逐声色犬马,将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与脑后,于是“安史之乱”替代了“开元之治”,这便意味着失败。
课文讲析《岳阳楼记》2我们继续学习《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前面讲了,古代前人对于这个地方的描述,现在作者又加了自己的感受,前者是变而不变,后者是不变而变,所以作者做了一个小结:此时看看到这些人与物,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览即观,就是前面讲的观夫巴陵胜状的观,可见古人表达一个意思,还可以用不同的字不同的词,不要重复,这个时候,看到这些山水人物,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异,是异同的异,不一样的意思,这个小结,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承上,不讲了。
启下,就是下文,下文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再小结一下,作文的逻辑性,一共五个自然段,这五个自然段,就如赤壁大战中曹操的战船,有五个大船,但这五个大船是有联系的,用逻辑作链,连在一起的。
有承上,就要启下,有启下,就必有承上,这就是前面讲的身,这个作文之身,心肝脾肺肾,是关联的。
驴心狗肺不一样,互相不联系。
一定要关联,这个头、身、脚要关联,身子里的心肝脾肺肾也要关联。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若夫霪雨霏霏。
淫雨,何为淫?水多为淫,这是简单的讲,这个淫,也就是后面讲的连月不开的解释,连着下雨,所以为淫。
我们在前面大体讲了这个岳阳楼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在湖南以北,我们知道,有一个气候现象叫梅雨现象,雨要下一个多月,然后再北移,到了湖北,差不多就是四五月份,出现梅雨。
在南方的人,体会就多,阴天阴上一个月,一个月内天是湿湿的,不断的下雨。
中国人造字,以象形为主,这个淫,是三点水,一定与水有关。
再如月字旁,一定与身体有关,比如肝、肌、肤等。
还有衣字旁,一定与宗教,福气有关,比如祈祷、祇、社等等。
霏霏,这两个字也有意思了,我们看是非、雨这两个字组成的,就是那种细细的,如水似汽,如风似雨的样子。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1、欣赏课文录音。
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有独特的魅力,请试着从以下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比照,自然引出议论,说明意图。
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开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岳阳楼记》选自《》,,字希文,宋朝家、家。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 ”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 ”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1、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介绍岳阳楼的美景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借写岳阳楼的美景表达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旷达的胸襟,以及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情。
第五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2)
2..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体现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介绍修楼盛况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作记缘由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6.从空间角度描绘洞庭湖广阔浩淼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7.从时间角度描绘洞庭湖景色变化多端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8.作者用一句话对洞庭湖景观加以评价的句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与“前人之述备矣”相互照应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0.由景入情,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1.最能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心理的句子: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2.最能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心理的句子: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3.登楼览物时在特定氛围中产生幻觉的句子(虚写):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14.古仁人的思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5.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与“进亦忧”相照应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7.与“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写微风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浮光耀金。
19.写无风时水面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20.最能体现(烘托)“悲”,“喜”气氛的语句:悲:虎啸猿啼。
喜:渔歌互答。
21.突出水天一色景象的句子: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2.表达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的语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五.简答题:
1.(1)第一段交待了那几层内容?(2)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目的何在?
(1)三层:写作背景,修楼盛况,作记缘由。
(2)重点写滕子京政绩。
(3)说明滕子京虽被贬官,却未沉沦,奋发有为,政绩斐然,使不以己悲之人与迁客骚人形成对比,为写古仁人之心作铺垫,从而突出中心。